《高一語文《最后的常藤葉》導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一語文《最后的常藤葉》導學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三中高一語文集備組 語文學案
高一語文集備組《最后的常春藤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掌握有關小說閱讀的基礎知識。
2. 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3. 結合本文及讀過的其他歐亨利的小說,體味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課前預習】
1.作者、作品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于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zhèn)一個貧窮的醫(yī)生家庭。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jié)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
2、察與贊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復雜的情節(jié)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后人影響頗大,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fā)噱的幽默,啟發(fā)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莫泊桑(法)(《項鏈》、《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 。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寫出空格中的字
轉彎抹角(
3、 ) 錫镴( ) 矮墩墩( ) 苔蘚( ) 黯淡( )
咆哮( )( )瞥著( ) ( )png松 一( )chu莫展
【整體感知】
1.請速讀課文,按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開端
發(fā)展
高潮
結局
2. 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jié)的對應關系。
【文本研讀】
1. 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夠挽救瓊珊的生命?
2. 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4、
3. 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4. 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這個他怎樣的人?
5. 為什么說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藤葉是他的杰作?
6. 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7. 舉例說明歐亨利小說的語言特點。
【知識鏈接】——關于小說閱讀
一、小說的結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結局。(思維方向)好處:
①從結構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jié)陡然生出波瀾,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與
5、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2、分析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①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②從表現(xiàn)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
這種結局符合人們的閱讀心理。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結尾。留下了“空白”給讀者想象,讓讀者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
補:小說常用的開頭
設疑法(懸念法):造成懸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把小說讀下去。
二、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
1、自然環(huán)境描寫作用。
①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②烘托人
6、物感情,表現(xiàn)人物性格。
③襯托主題。
④渲染氣氛 。
⑤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
2、社會環(huán)境
突出人物活動、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社會風貌等。
三、小說的情節(jié)
1、情節(jié)的組成: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
2、情節(jié)安排評價
①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
②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
③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
④就結尾來說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3、貫穿情節(jié)的線索。
4、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何表現(xiàn)人物性格.
(答題思路:按順序歸納情節(jié),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何表現(xiàn)主題.
(答題思路:先歸納情節(jié),后點出主題)
四、小說的人物形象
7、1、分析環(huán)境描寫,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語言;③抓動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間的關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答題思路: 是一個怎樣的人+ 性格、品質特征+ 形象的意義 )
5、人物形象描寫的方法。
①直接表現(xiàn):肖像、語言(對話/獨白)、動作、心理、細節(jié)。
②間接表現(xiàn)(側面描寫):如正襯、反襯等。
五、小說的語言(有表現(xiàn)力、感染力)
①描寫要如見其人、如聽其言、令讀者仿佛親臨其境。
②人物語言個性化,即顯示性格。
③敘述語言要簡潔、傳神。
④語言風格:幽默風
8、趣、典雅莊重、含蓄凝練等。
附【參考答案】
【整體感知】
1.按小說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
明確:
開端(1-11節(jié)):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fā)展(12-36節(jié)):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37-50節(jié)):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結局(51-55節(ji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jié)的對應關系。
明確:
十一月:瓊珊病倒
9、;整個故事發(fā)生在四天里。
第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里: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yī)院;
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yī)院去世。
【文本研讀】
1. 明確:最后一片葉子關系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2.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jié),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
10、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
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黃色和綠色,在墻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3.明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是否直接推動情節(jié)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
11、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xiàn)。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
12、由此得到了展現(xiàn)。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由此,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先生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困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5.明確: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xiàn)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6.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jié)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
13、發(fā)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jié)逆轉,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7.明確: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qū)里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風趣、俏皮、夸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6
共4頁 第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