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物理復習 第五單元 力與運動(一)(無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中考物理復習 第五單元 力與運動(一)(無答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五單元 力與運動(一)
【考點掃描】
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認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示意圖來表示力。
3、 了解彈力的概念,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及原理,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4、 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5、 了解滑動摩擦力,初步了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的大小有關。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xiàn)象,知道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學重點】力的基本概念
【教學難點】力的示意圖,影響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學過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什么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____
2、___。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__。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________,還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_。(物體______________的改變,叫做形變。)
4.力的單位是:_______ (簡稱:_______),符合是_______。1牛頓大約是你拿起_______個雞蛋所用的力。
5.彈力:是由于物體發(fā)生______________時而產生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_______大小有關。實驗室測力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
6.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_
3、______與受到的拉力成_______。
7.彈簧測力計的用法:(1)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_______,如果不是,則要_______;(2)認清_______和_______;(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針是否回到_______,(4)測量時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_______一致;⑸觀察讀數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_______。(6)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_______。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_______。
9.力的示意圖就是用一根______________線段來表示力。具體的
4、畫法是:
(1)用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_______;
(2)延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
(3)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則力越大,線段應越_______。有時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標出力的_______,
10.重力:地面附近物體由于_______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_______的。
11. 重力的計算公式:_______,(式中g是_______的比值:g=_______ 牛頓/千克,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g=_______牛頓/千克);重力跟質量成_______。
12.重垂線是根據重力的方向總是_______原理制成。
13.重心:
5、重力在物體上的_______叫重心。
14.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_______時,就會在接觸面是產生一種阻礙_______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_______和__________有關系。_______越大、接觸面越_______,滑動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_______和使接觸面_______。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_______和減小_______;(2)用______________;(3)加潤滑油;(4)利用氣墊。(5)讓物體之間脫離接觸(如磁懸浮列車)。
二、講練平臺
例
6、題1:(2020?安徽?。┮韵旅枋龅母髁χ校瑑晌矬w必須接觸才能發(fā)生相互作用的是( )
A.地球對人的引力 B.磁極間的作用力
C.支架對磁鐵的支持力 D.兩帶電氣球間的斥力
例題2:(2020?廣東?。┊嫵鰣D中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A所受重力及支持力的示意圖。
例題3:(2020?廣東揭陽)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這種運動只在沒有空氣的空間才能發(fā)生,在有空氣的空間,如果空氣阻力相對物體的重力比較小,可以忽略,物體的下落也可以近似 地看作自由落體運動。為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與哪些因素有關,同學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
7、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的材料有關;
猜想二: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下落的高度有關;
猜想三:物體下落的時間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為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幾位同學用三個金屬球做了一系列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如下:
(1)為了驗證猜想一,應比較實驗序號____和____,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敏同學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讓質量相等的鐵球和紙團同時從三樓由靜止開始下落,她發(fā)現(xiàn)兩者下落時間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根據表中的數據,宇航員在 月球上將小鐵片和羽毛在同一地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它們將
8、( )
A、同時落地 B、鐵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鐵片后落地
三、舉一反三
1.(2020?北京市)如圖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釋放手中石塊的四個示意圖,圖中虛線表示石塊下落的路徑, 則對石塊下落路徑的描述最接近實際的示意圖是( )
A
B
C
D
地球
地球
地球
地球
2.(2020?北京市)下列實例中,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
A.自行車輪胎上制有凹凸的花紋 B.用橡膠制作自行車的閘皮
C.自行車軸承中裝有滾珠 D.騎自行車的人剎車時用力捏閘
B
A
9、3.(2020?上海市)如圖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A、B高度相等,A對地面的壓力小于B對地面的壓力。若在兩物體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則切去部分的質量mA’、mB’的關系是( )
A. mA’一定大于mB’ B. mA’可能大于mB’
C. mA’一定小于mB’ D. mA’可能等于mB’
4.(2020?河南?。┤鐖D所示,將一個小球放在豎直放置的彈簧上,用手向下壓小球,松手后,小球在彈簧彈力作用下向上加速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請畫出此時小球的受力示意圖。
5.(2020?湖北武漢)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某同學提出下列猜想:
Ⅰ
10、、與物體速度的大小有關
Ⅱ、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表面狀況)有關
Ⅲ、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1)、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采用了圖甲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中應拉著彈簧測力計使木塊沿水平方向做 運動。
(2)實驗時他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穩(wěn)定,便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如圖乙所示,他用雙面膠將彈簧測力計固定在長方體木塊的上表面,用細線連接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電動機。在木塊上放置不同的砝碼,當電動機以不同的轉速工作時,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塊以不同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實驗記錄如下
實驗次數
表面狀況
壓力/N
摩擦力/N
木塊的速度/m/s
1
木塊--
11、----木板
2.0
0.6
0.1
2
同上
4.0
1.2
0.1
3
同上
4.0
1.2
0.2
4
木塊-----砂紙
2.0
1.0
0.1
①分析3、4兩次的實驗記錄, (填“能”或“不能”)驗證猜想Ⅰ。
②分析 兩次的實驗記錄,可初步驗證猜想Ⅱ
③分析 兩次的實驗記錄,可初步驗證猜想Ⅲ
四、課堂鞏固
1.(2020?廣東省)圖1中的四個實例,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
2.(2020?廣東茂名)如圖所示,小明用水平力推車而車未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12、小明推力不做功
B.車不受摩擦力
C.小明推力小于車受到的摩擦力
D.地面對車的支持力與車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3.(2020?寧夏)下列措施中,為了減小摩擦力的是( )
A. 浴室腳墊做得凸凹不平 B.下坡時,捏緊剎車閘
C. 汽車輪子上加防滑鏈 D. 旱冰鞋裝有滾輪
4.(2020?湖南婁底)小明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提出了如下四個猜想。根據你對本實驗的探究,發(fā)現(xiàn)其中與實驗結論不相符合的是( )
A.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B.把滑動變?yōu)闈L動,摩擦力變小
C.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
13、小有關
D.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上壓力的大小有關
5.(2020?河南省)用圖11所示的裝置探究摩擦力跟壓力大小的關系。
(1)實驗時,拉動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因為這時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________力。
(2)某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位置如圖11所示,它的示數是________N。
實驗次數
1
2
3
4
5
壓力F / N
3
4
5
6
7
摩擦力?/N
0.6
0.8
1.0
1.2
1.4
(3)改變木塊上所加鉤碼的個數進行多次實驗,記錄的數據如上表所示,請根據表中的數據,在圖12 中畫出摩擦力隨壓力大小變化的關系圖像。
(4)分析圖像可知: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摩擦力跟壓力的大小成________。
(5)實驗結束后,小麗同學想探究摩擦力是否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她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摩擦力,然后將木塊沿豎直方向鋸掉一半,測得摩擦力的大小也變?yōu)樵瓉淼囊话?。她由此得出: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越小,摩擦力越小。你認為她的結論正確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后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