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 回顧與整理教案 青島版五年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 回顧與整理教案 青島版五年制(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 回顧與整理教案 青島版五年制
回顧整理以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形式,可以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整理分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分數(shù)乘除混合計算方法及比的知識;第二板塊整理分數(shù)乘除法和按比例分配解決實際問題等知識,并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對前面學過的分數(shù)乘除法和比的有關知識進行全面回顧。
2.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獲得數(shù)學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能力。
3. 了解人體中有關比的奧秘,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復習比的意義基本性質及應用。
教學難點: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想想這單元我們都學了哪些知識?
整理分數(shù)乘除法的有關知識時,分兩步進
2、行,引導學生先整理乘法,再整理除法。整理乘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地、獨立的對分數(shù)乘法的有關知識進行簡單的回顧、呈現(xiàn);再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查漏補缺,使個體中原本零散的、細碎的知識逐漸系統(tǒng)起來;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描述、列表或其他的方法,整理歸納,使之形成網狀結構。如:
分數(shù)乘法:
內容
舉例
計算方法
?
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
分數(shù)乘整數(shù)
×5
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能約分的要約分。
整數(shù)乘分數(shù)
8×
分數(shù)乘分數(shù)
×
分數(shù)除法
內容
舉例
計算方法
?
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
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
÷5
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
3、等于這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倒數(shù)。
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
8÷
分數(shù)除以分數(shù)
÷
復習比的相關知識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比的化簡和求比值,比與除法、分數(shù),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梢耘e例說明,也可以整理成表。比如:聯(lián)系:比的前項相當于除法的被除數(shù)、分數(shù)的分子,比號相當于除法的除號、分數(shù)的分數(shù)線,比的后項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shù)、分數(shù)的分母。區(qū)別:比,表示兩個數(shù)的關系;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shù),是一種數(shù)。
復習分數(shù)乘除法的應用時,仍要注意分析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再根據分數(shù)乘法或除法的意義進行解答?;仡檿r,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確: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以及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
4、數(shù),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聯(lián)系和對比,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它們屬于同一種數(shù)量關系,只是已知和未知發(fā)生了變化,關鍵是要正確判斷把哪個量看作整體。另外,還可以進行一些聯(lián)想的推理訓練。如根據 “男生占全班的”,可想到女生占全班的,女生占男生的等等,便于觸類旁通,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對于按比例分配相關知識的復習,要與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相聯(lián)系,使學生能從分數(shù)乘法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
二、綜合練習第3題是根據分數(shù)乘除法中因數(shù)與積及商與除數(shù)、被除數(shù)的關系來判斷大小的題目。練習時,可先引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回顧,再進行練習;切忌簡單處理,填完“>”、“<”或“=”
5、即止。
第8題是一道判斷題,涉及比、分數(shù)的概念知識。練習時,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在小組內展開辨析,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明晰正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重視思維敏捷性與嚴謹性的培養(yǎng),切忌只關注判斷結果。
第14題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練習時,可先引導學生明確解決該題的思路:先判斷哪兩條邊是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再求出兩條直角邊的長度,最后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可分成以下兩步:第一步,讓學生用學具小棒(長分別為3、4、5個長度單位的三根小棒)擺一擺,通過探索,找到:三邊的比為3:4:5的三角形,3份和4份的兩條邊夾著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教師可用簡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6、第二步,根據三邊的比計算出這兩條邊的長度,然后再計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第一步,要師生一起探索,第二步,可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
第16題(1)、(2)小題是一步計算的分數(shù)乘、除問題,(3)、(4)小題是用連乘方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交流解題思路與方法。
第17題是一道思考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解決。練習時,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分析解題思路:小桶用去1升后,兩桶油共14升,此時比為2:5,分別為4升和10升;所以,原來小桶有5升油。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 圖形旋轉90° 1教案 冀教版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
7、第6~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在觀察、判斷、操作的活動中,經歷認識簡單圖形旋轉的過程。
2.能力目標:了解順時針、逆時針旋轉的現(xiàn)象,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3.情感目標:在探索圖形旋轉并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圓形鐘表、 課件、有三角形的小方格紙、轉椅。
教學方案:
通用教案
個性化教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預設
一、問題情境。
1.讓學生觀察鐘表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引出旋轉現(xiàn)象。
師:鐘表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物品,觀察老師手中拿的這個鐘表,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
●現(xiàn)在是X時X分。
●這
8、個鐘表是圓形的。
●時針、分針、秒針在旋轉(或轉動)。
●秒針走的最快,時針走的最慢。
……
2.讓學生觀看噴灌的錄像資料片,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教師簡要介紹噴灌的好處。再次觀察課件,并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噴頭是怎樣旋轉的。
師:觀察得很仔細,除看到了時間、鐘表的形狀外,還發(fā)現(xiàn)了表針旋轉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旋轉現(xiàn)象,請看課件。
課件出示噴頭順時針旋轉灑水的情況。
師:從錄像資料中,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
●噴頭也在旋轉。
●噴頭在給草地灑水。
●噴頭轉著給草澆水。
……
師: 這種澆水的方式叫做噴灌,既能保證澆到每一片草地,又很省水?,F(xiàn)在,我們再來看
9、一遍噴灌的資料片,注意觀察噴頭是怎樣旋轉的。
二、旋轉方向。
1.順時針旋轉。
提出:噴頭是怎樣旋轉的?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說法的機會。當學生知道噴頭的旋轉方向與鐘表的旋轉方向一致后,教師介紹順時針旋轉,并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重播噴灌課件。
師:誰來說一說噴頭是怎樣旋轉的?
學生可能會回答:
● 噴頭正著轉。
● 噴頭順時針旋轉。
● 噴頭旋轉的方向和表針一樣。
……
后面兩種說法出現(xiàn)一種即可,如果一種也說不出,教師拿出鐘表啟發(fā): 把表針旋轉的方向和噴頭旋轉的方向比一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的表述只要意思對,就給予肯定。
師:噴頭旋轉的方向和鐘表指針旋轉的方向一致,
10、我們就把它叫做順時針旋轉。你們能用手勢做出鐘表指針和噴頭順時針旋轉的方向嗎?
請一兩個學生用手勢做出順時針旋轉的動作。
2.逆時針旋轉。
先順時針轉動轉椅,讓學生說出旋轉方向。再逆時針轉動轉椅,讓學生說旋轉方向。在學生充分表達不同說法的基礎上,介紹逆時針旋轉,并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師: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轉動這個轉椅,請你們說出它旋轉的方向。
老師把轉椅順時針旋轉。
生:轉椅在順時針旋轉。
師:好,再來看。
老師把轉椅逆時針轉動。
學生可能會有不同說法。
(1) 轉椅反著旋轉。
(2) 轉椅和表針的方向反著轉。
(3) 轉椅在逆時針旋轉。
……
學生說的只要意思正確
11、,就給予肯定。第(3)種說法如果說不出,教師可啟發(fā)引導。
師:轉椅旋轉的方向和表針旋轉的方向相反,我們把它叫做逆時針旋轉。你能用動作表示逆時針旋轉嗎?
指名學生做逆時針旋轉動作。
3.旋轉90°
(1)課件演示,先分步呈現(xiàn)噴頭順時針旋轉90°的畫面,讓學生認識并用語言描述順時針旋轉了多少度。
師:大家認識了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那我們再來看課件。
課件演示噴頭順時針旋轉90°,定格。
師:誰來說說噴頭是怎樣旋轉的?旋轉了多少度?
生:噴頭順時針旋轉。
生:噴頭順時針旋轉90°
課件演示再次順時針旋轉90°,并標出角度。如:
師:大家再看,這回噴頭按什么方向旋轉,
12、旋轉了多少度?
學生可能會說:
● 噴頭順時針又旋轉了90°。
● 噴頭順時針旋轉了180°
如果兩種說法都出現(xiàn),教師給予肯定。如果只出現(xiàn)第一種,不介紹第二種。
(2)用課件演示逆時針旋轉90°,讓學生用語言描述。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看課件,如果噴頭逆時針旋轉……
用課件演示。如下:
師:誰能說一說噴頭按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
生:噴頭逆時針方向旋轉了90°。
繼續(xù)操作課件演示,學生描述。關注學習稍差的學生。
(3)再次旋轉轉椅,分別從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90°,讓學生用語言描述。
師:同學們能根據課件描述噴頭按什么方向旋轉了90°?,F(xiàn)在,我們來轉
13、動這個轉椅,請大家說出它按什么方向轉動了多少度。
教師按逆時針轉動90°,再按順時針方向轉動90°。學生用語言描述。
(4)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站起來親身體驗按一定方向旋轉90°。
師:下面,我們來做轉身游戲,請同學們起立,聽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老師提要求,學生做,順時針90°、逆時針90°各轉兩次。
三、判斷旋轉。
課件出示“說一說”中的兩組圖。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時,學生邊說判斷的結果,教師邊用課件演示。
師:同學們做的很好,下面請看兩組圖形。
課件出示說一說的兩組圖。
師:觀察兩組圖,判斷一下,上面的哪個圖形按什么方向旋轉90°后與下面的相同圖
14、形的方向一致。
給學生一定思考時間。
師:誰來說一說你判斷的結果。
學生說,教師課件演示。
生:第一個圖形逆時針方向旋轉90°與下面第四個圖形方向一致。
生:第三個圖形逆時針方向旋轉90°與下面第二個圖形方向一致。
生:第四個圖形順時針方向旋轉90°與下面第一個圖形方向一致。
如果學生說第二個圖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180°與下面第三個圖形方向一致,教師給予表揚。如沒有出現(xiàn),不作介紹。
四、畫旋轉圖形。
1.提出“同桌合作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繞A點旋轉90°后的圖形”的要求,先讓學生討論:畫圖時,首先應該想到什么問題?使學生明白繞A點的意思和先確定旋轉方向。
師:
15、拿出老師發(fā)的方格紙,現(xiàn)在,請同桌兩人合作在方格紙上畫三角形繞A點旋轉90°的圖形。這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大家先討論一下,畫圖時,首先應該想到哪些問題?
學生說,教師進行對話。如:
生:向什么方向旋轉?
師:對,首先要確定向什么方向旋轉。這個畫圖問題沒有要求必須按什么方向旋轉,所以,可以自己決定。
生:繞點A旋轉是什么意思。
師:繞點A旋轉,也就是A點固定不動。
如果學生不能提出這個疑問,教師提出:你們知道繞A點旋轉是什么意思嗎?如果學生提出其它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2.鼓勵學生同桌合作畫圖。
師:好!請同桌兩人決定旋轉的方向,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旋轉90°后的圖形。
16、
學生自己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先展示學生畫出的圖形,再交流畫圖的方法。結合學生交流,教師用課件演示把三角形繞A點順時針、逆時針旋轉90°的畫圖步驟。
師:我看多數(shù)同學都畫好了,現(xiàn)在展示一下你們畫的圖形,說一說按什么方向旋轉的?
學生展示兩個方向旋轉的圖形。如果出現(xiàn)錯誤的,暫時不糾正。
師:剛才展示了畫出的圖形,誰愿意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做的?先請順時針旋轉90°的說,好嗎?
學生說,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如:
生:第一步確定與A點相鄰的兩條直角邊順時針旋轉90°后的位置。
教師操作課件問:
師:這條直角邊順時針旋轉90°后到這個位置,對嗎?
生:對!
師:
17、怎樣確定三角形這條邊的長度的?
生:數(shù)一數(shù)原來的邊占幾個格,旋轉后也畫出幾個格的長度。
課件演示兩條直角邊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師:與A點相鄰的兩條直角邊分別順時針旋轉90°后到了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下面怎么辦?
生:把兩條直角邊連起來。
師:哪位同學是按逆時針方向畫的?誰愿意和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用課件演示逆時針旋轉90°的過程。
師:我們課本上第7頁有畫出的圖形,同學們打開書自己看一看。沒有畫對的同學,課下在書上畫一畫。
學生看書。
五、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讀題,再自己畫圖。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做的。
師:下面,請同學們
18、看練一練第2題,認真讀題,按要求在書上畫出長方形、梯形旋轉后的圖形。
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畫的。如:
先確定與點A相鄰的兩條邊旋轉90°后的位置,再根據對邊相等的特點,確定另兩條邊。
2.“練一練”第1題。讀題,理解題意,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一起交流說說是怎樣判斷的。
師:請看練一練第1題,自己讀題并認真思考。
給學生一定思考時間。
師:誰來說一說你判斷的結果?
學生可能會說:
●上方的灰兔繞A點逆時針旋轉90°,可以得到①號小兔。
●下方的黃色小兔繞B點逆時針旋轉90°,可以得到②號小兔。
如果出現(xiàn)不同意見,教師可讓學生討論一下。必要的話,可以在圖上描一描、畫一畫。
3.“練一練”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方格中的圖形,了解圖形的特點。鼓勵學生照樣用給出的簡單圖形設計圖案。
師:同學們,看練一練第3題方格中的圖形,你發(fā)現(xiàn)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呢?
生:這個圖形是由四個大小一樣的半圓組成的。
生:這個圖形是由一個半圓繞一點旋轉而成的。
生:一個半圓順時針或逆時針每次旋轉90°,一共旋轉四次。
……
師:在給出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你選擇一個,照樣子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在方格紙上畫出來。課上完不成,課下再做。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