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導學案.doc
《《與朱元思書》導學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與朱元思書》導學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與朱元思書》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詞義,積累文言詞匯,感知課文大意。反復朗讀課文,并熟讀成誦。 2、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疏理文章結構 資料準備: 1、 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著一種講求辭藻、聲律、對偶的駢體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駢體文的特點是講究對仗,通常是四六句相互交替,結構、詞性、詞義相互配對?!杜c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 2、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3、背景資料: 吳均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政治黑暗,社會紊亂。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便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時,他因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免其職。此后,他便到石門山中去隱居。由此可見,這篇文章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于景。 4、關于書信中的景物描寫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作點綴,其作用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動對方,例如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寫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就有引起對方故國之思,促其早日歸順朝廷的作用。另一種是借景物烘托寫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偽托的《李陵答蘇武書》,其中“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jiā)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寫信人獨居塞外、不得歸國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見,書信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意而為,是服務于書信的宗旨的。至于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全文,難以臆斷;如果僅就這段景物描寫而言,其要害當在“鳶飛戾天”兩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對朋友婉言相勸,希望他早日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 教學過程: 一、預習測評 1、題目《與朱元思書》中“書”的意思是 ,本文的作者是南朝梁 家。字__________,吳興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寫景見長。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水皆縹( )碧 鳶( )飛戾( )天 經(jīng)綸( )世務 急湍( )甚箭 千轉( )不窮 泠泠( )作響 嚶嚶( )成韻 窺( )谷 橫柯( )上蔽 軒( )邈( ) 3、熟讀課文(師范讀,生自讀4—5遍) 朗讀指導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 b. 節(jié)奏——以“二二”節(jié)拍為主(多為四字句),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對于整散相間的句子,應讀得抑揚頓挫?! ? c. 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對富春山水的由衷贊嘆、無比向往之情。 二、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自譯課文,完成下列習題) 1、解釋下列加點字: 風煙俱凈 從流飄蕩 一百許里 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負勢競上 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 泉水激石 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 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 經(jīng)綸世務者 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 疏條交映 2、 翻譯下列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3)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7)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8)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9)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10)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1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12)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三、合作探究(先自己根據(jù)你對文章內容填空,然后再小組討論統(tǒng)一答案) 1、理清文章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 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層,為總寫,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為全文的綱領。_____段是第二層,為分寫。先寫“異水”,以 --------------寫水流舒緩處,以_______________寫水流湍急處。再寫“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將崇山峻嶺化靜為動,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種聲音從聽覺寫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四、課堂檢測 1、總領全文的句子是: 2、文章中寫水之異的句子是: 。 3、正面寫水清的句子是: 4、側面描寫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5、運用比喻直接描寫江流氣勢磅礴的句子: 6、文章所寫是哪一季節(jié)的景物? 你從哪些語句上能看出來? 寫一句你所積累的這個季節(jié)的詩句 7、寫聽覺感受的對偶句: , ; ,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這讓我們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 》中描寫三峽水流湍急的詩句“ , ” 附: 文言積累卡片 ? 通假字: 窺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千轉不窮 “轉”通“囀”,鳥叫聲 ? 詞類活用: 風煙俱凈(消凈、消散,形作動) 任意東西(向東向西漂流,名作動) 皆生寒樹(使人覺得有寒意,形作動) 互相軒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名作動 ? 一詞多義: 天下獨絕(絕妙),百叫不絕(停止) 負勢競上(向上),橫柯上蔽(上面 ? 古今異義: 一百許里(左右/允許) 蟬則千轉不窮(窮盡/貧窮) 經(jīng)綸世務者(治理/政治規(guī)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感受富春江奇特秀麗的自然景色,通過品讀賞析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 2、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與朱元思書》選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處使用了對偶句。結構是 式, (2)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3)作者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極有層次。第一段總寫 ———— 之美,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個字;第二段承“異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點,具體生動地描繪;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層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二、自主學習 1、課文用那八個字概括了富春江的山與水?在結構和內容能起什么作用? 2、作者說:“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边@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3、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異水的特點的?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溫馨提示:從描寫角度、詞語運用、 表現(xiàn)手法、修辭方法、表達作用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示例:游魚細石,一動一靜,相映成趣。魚群穿梭,不僅襯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興,給山水增添無限生趣。主要運用了側面襯托的手法。 4、“鳶飛戾天者”與“經(jīng)綸世務者”分別指什么人? “鳶飛戾天者” 指: “經(jīng)綸世務者” 指: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慨嘆,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感慨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研讀最后四句,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猶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這是明與暗的辯證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貴中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享受,但未必沒有煩惱;而遁跡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種種不便,但他們的快樂確實難以比擬的。 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課文,余味無窮。 小結:此為文章的第三部分。這部分以細膩的筆觸詳寫了富春江夾岸的奇山,并抒發(fā)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這里,作者既從側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發(fā)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四、課堂測評 1、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 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 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話概括)文中側面表現(xiàn)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山水小品,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各寫出一句寫“山”和寫“水”的詩句。 與朱元思書 先總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正面描寫 異 水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側面描寫 清澈 (夸張)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對偶比喻) (清、急) 夾岸高山??千百成峰 (視覺)(擬人) 奇 山 泉水激石??猿則百叫無絕(聽覺)(對偶) (高、寒) 橫柯上蔽??有時見日 (視覺)(對偶) 鳶飛戾天者?窺谷忘返 (感覺)(比喻、對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與朱元思書 朱元思書 導學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872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