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數(shù)學 第2章 推理與證明 2.2 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2.2.2 反證法學案 新人教A版選修1 -2.doc
《2018年秋高中數(shù)學 第2章 推理與證明 2.2 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2.2.2 反證法學案 新人教A版選修1 -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年秋高中數(shù)學 第2章 推理與證明 2.2 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2.2.2 反證法學案 新人教A版選修1 -2.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2.2 反證法 學習目標:1.了解反證法是間接證明的一種基本方法.(重點、易混點)2. 理解反證法的思考過程,會用反證法證明數(shù)學問題.(重點、難點) [自 主 預 習探 新 知] 反證法的定義及證題的關鍵 思考1:反證法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反證法的實質就是否定結論,推出矛盾,從而證明原結論是正確的. 思考2:有人說反證法的證明過程既可以是合情推理也可以是一種演繹推理,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提示]反證法是間接證明中的一種方法,其證明過程是邏輯非常嚴密的演繹推理. [基礎自測] 1.思考辨析 (1)反證法屬于間接證明問題的方法. ( ) (2) 反證法就是通過證明逆否命題來證明原命題. ( ) (3)反證法的實質是否定結論導出矛盾. ( ) [答案] (1)√ (2) (3)√ 2.“ab C.a(chǎn)=b D.a(chǎn)=b或a>b [答案] D 3.用反證法證明“如果a>b,那么> ”,假設的內(nèi)容應是________. [答案] ≤ 4.應用反證法推出矛盾的推導過程中,下列選項中可以作為條件使用的有________.(填序號) ①結論的反設;②已知條件;③定義、公理、定理等;④原結論. ①②③ [反證法的“歸謬”是反證法的核心,其含義是:從命題結論的假設(即把“反設”作為一個新的已知條件)及原命題的條件出發(fā),引用一系列論據(jù)進行正確推理,推出與已知條件、定義、定理、公理等相矛盾的結果.]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難] 用反證法證明否定性命題 已知三個正數(shù)a,b,c成等比數(shù)列,但不成等差數(shù)列.求證:,,不成等差數(shù)列. 【導學號:48662083】 [證明] 假設,,成等差數(shù)列,則+=2,即a+c+2=4b. ∵a,b,c成等比數(shù)列,∴b2=ac,即b=, ∴a+c+2=4,∴(-)2=0,即=. 從而a=b=c,與a,b,c不成等差數(shù)列矛盾, 故,,不成等差數(shù)列. [規(guī)律方法] 1.用反證法證明否定性命題的適用類型 結論中含有“不”“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詞語的命題稱為否定性命題,此類問題的正面比較模糊,而反面比較具體,適合使用反證法. 2.用反證法證明數(shù)學命題的步驟 [跟蹤訓練] 1.設SA、SB是圓錐SO的兩條母線,O是底面圓心,C是SB上一點,求證:AC與平面SOB不垂直. [證明] 假設AC⊥平面SOB,如圖 ∵直線SO在平面SOB內(nèi), ∴SO⊥AC. ∵SO⊥底面圓O,∴SO⊥AB. ∴SO⊥平面SAB. ∴平面SAB∥底面圓O. 這顯然出現(xiàn)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即AC與平面SOB不垂直. 用反證法證明唯一性命題 求證方程2x=3有且只有一個根. 【導學號:48662084】 [證明] ∵2x=3,∴x=log23,這說明方程2x=3有根.下面用反證法證明方程2x=3的根是唯一的:假設方程2x=3至少有兩個根b1,b2(b1≠b2), 則2b1=3,2b2=3, 兩式相除得2b1-b2=1. 若b1-b2>0,則2b1-b2>1,這與2b1-b2=1相矛盾. 若b1-b2<0,則2b1-b2<1,這也與2b1-b2=1相矛盾. ∴b1-b2=0,則b1=b2. ∴假設不成立,從而原命題得證. [規(guī)律方法] 巧用反證法證明唯一性命題 (1)當證明結論有以“有且只有”“當且僅當”“唯一存在”“只有一個”等形式出現(xiàn)的命題時,由于反設結論易于推出矛盾,故常用反證法證明. (2)用反證法證題時,如果欲證明命題的反面情況只有一種,那么只要將這種情況駁倒了就可以;若結論的反面情況有多種,則必須將所有的反面情況一一駁倒,才能推斷結論成立. (3)證明“有且只有一個”的問題,需要證明兩個命題,即存在性和唯一性. [跟蹤訓練] 2.求證:兩條相交直線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證明] 假設結論不成立,則有兩種可能:無交點或不止一個交點. 若直線a,b無交點,則a∥b或a,b是異面直線,與已知矛盾. 若直線a,b不只有一個交點,則至少有兩個交點A和B,這樣同時經(jīng)過點A,B就有兩條直線,這與“經(jīng)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相矛盾. 綜上所述,兩條相交直線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用反證法證明“至多”“至少”問題 [探究問題] 1.你能闡述一下“至少有一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n個”等量詞的含義嗎? 提示: 量詞 含義 至少有一個 有n個,其中n≥1 至多有一個 有0或1個 至少有n個 大于等于n個 2.在反證法證明中,你能說出 “至少有一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n個”等量詞的反設詞嗎? 提示: 量詞 反設詞 至少有一個 一個也沒有 至多有一個 至少有兩個 至少有n個 至多有n-1個 已知a≥-1,求證三個方程: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中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實數(shù)解. [證明] 假設三個方程都沒有實根,則三個方程中:它們的判別式都小于0,即: ? 這與已知a≥-1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故三個方程中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實數(shù)解. 母題探究:1.(變條件)將本題改為:已知下列三個方程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實數(shù)根,如何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解] 若方程沒有一個有實根, 則解得 故三個方程至少有一個方程有實根,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是 2.(變條件)將本題條件改為三個方程中至多有2個方程有實數(shù)根,求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 [解] 假設三個方程都有實數(shù)根,則 即 解得即a∈?. 所以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為實數(shù)R. [規(guī)律方法] 當命題中出現(xiàn)“至少……”、“至多……”、“不都……”、 “都不……”、“沒有……”、“唯一”等指示性詞語時,宜用反證法. 提醒:對于此類問題,需仔細體會“至少有一個”、“至多有一個”等字眼的含義,弄清結論的否定是什么,避免出現(xiàn)證明遺漏的錯誤. [當 堂 達 標固 雙 基] 1.用反證法證明“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個內(nèi)角為鈍角”,下列假設中正確的是( ) A.有兩個內(nèi)角是鈍角 B.有三個內(nèi)角是鈍角 C.至少有兩個內(nèi)角是鈍角 D.沒有一個內(nèi)角是鈍角 C [“最多只有一個”的否定是“至少有兩個”,故選C.] 2.如果兩個實數(shù)之和為正數(shù),則這兩個數(shù)( ) 【導學號:48662085】 A.一個是正數(shù),一個是負數(shù) B.兩個都是正數(shù) C.至少有一個正數(shù) D.兩個都是負數(shù) C [假設兩個數(shù)分別為x1、x2,且x1≤0,x2≤0,則x1+x2≤0,這與兩個數(shù)之和為正數(shù)矛盾,所以兩個實數(shù)至少有一個正數(shù),故應選C.] 3.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線a,直線b?α,直線c?β,b∩a=A,c∥a,求證:b與c是異面直線,若利用反證法證明,則應假設________. b與c平行或相交 [∵空間中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有3種:異面、平行、相交,∴應假設b與c平行或相交.] 4.用反證法證明命題:“一個三角形中不能有兩個直角”的過程歸納為以下三個步驟: ①∠A+∠B+∠C=90+90+∠C>180,這與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相矛盾,則∠A=∠B=90不成立; ②所以一個三角形中不能有兩個直角; ③假設∠A、∠B、∠C中有兩個角是直角,不妨設∠A=∠B=90. 正確順序的序號排列為________. 【導學號:48662086】 ③①② [根據(jù)反證法證題的三步驟:否定結論、導出矛盾、得出結論.] 5. 設數(shù)列{an}是公比為q的等比數(shù)列,Sn是它的前n項和.求證:數(shù)列{Sn}不是等比數(shù)列. [證明] 假設數(shù)列{Sn}是等比數(shù)列,則S=S1S3, 即a(1+q)2=a1a1(1+q+q2), 因為a1≠0,所以(1+q)2=1+q+q2, 即q=0,這與公比q≠0矛盾. 所以數(shù)列{Sn}不是等比數(shù)列.-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年秋高中數(shù)學 第2章 推理與證明 2.2 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2.2.2 反證法學案 新人教A版選修1 -2 2018 高中數(shù)學 推理 證明 直接 間接 反證 法學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622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