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隨堂真題演練2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doc
《2019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隨堂真題演練2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隨堂真題演練2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隨堂真題演練2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2017高考江蘇卷)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 B.雖然亞洲與澳洲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兩洲人之間并沒有生殖隔離 C.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人工選擇作用,都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D.古老地層中都是簡單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層中含有復雜生物的化石 解析:選A。種群中所有個體所含有的基因才是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A項錯誤;各大洲人之間并沒有生殖隔離,B項正確;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人工選擇作用,都可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C項正確;越古老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說明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進化的,D項正確。 (2016高考北京卷)豹的某個棲息地由于人類活動被分隔為F區(qū)和T區(qū)。20世紀90年代初,F(xiàn)區(qū)豹種群僅剩25只,且出現(xiàn)諸多疾病。為避免該豹種群消亡,由T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豹。經過十年,F(xiàn)區(qū)豹種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間F區(qū)的( ) A.豹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別比例明顯改變 C.物種豐(富)度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 D.豹種群的致病基因頻率不變 解析:選A。題干中“經過十年,F(xiàn)區(qū)豹種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與豹之間的基因組成存在差異性,因此隨著F區(qū)豹種群密度的增加,其遺傳多樣性增加,A正確。題干中沒有關于十年后F區(qū)中豹種群性別比例的相關描述,故無法確認其性別比例的變化,B錯誤。豐富度為群落特征,而豹群為種群,種群數(shù)量增加,沒有改變豐富度,C錯誤。T區(qū)的雌豹與F區(qū)的雄豹交配,產生后代,且種群數(shù)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頻率下降,D錯誤。 (2016高考江蘇卷)如圖是某昆蟲基因pen突變產生抗藥性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殺蟲劑與靶位點結合形成抗藥靶位點 B.基因pen的自然突變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變?yōu)槔ハx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蟲和pen基因突變型昆蟲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解析:選C。殺蟲劑與靶位點結合不會導致抗藥靶位點的形成,A項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B項錯誤;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項正確;基因突變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但沒有形成新物種,故野生型昆蟲與pen基因突變型昆蟲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D項錯誤。 為控制野兔種群數(shù)量,澳洲引入一種主要由蚊子傳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強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強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種群數(shù)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時間。幾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種群數(shù)量維持在低水平。由此無法推斷出( ) A.病毒感染對兔種群的抗性具有選擇作用 B.毒性過強不利于維持病毒與兔的寄生關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間的協(xié)同(共同)進化過程中發(fā)揮了作用 解析:選C。A項,病毒感染對野兔種群的抗性進行選擇,抗性較強的個體保留下來,抗性弱的個體被淘汰;B項,若病毒毒性過強,兔被感染后會死亡,種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則病毒也失去了宿主,不利于維持病毒與兔的寄生關系;C項,兔病毒對野兔具有選擇作用,抗病毒能力強的野兔數(shù)量增多,低毒性病毒被兔體內的免疫物質殺死,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因此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性增強的結果;D項,兔病毒主要由蚊子傳播,故蚊子在兔和病毒的共同進化中發(fā)揮了作用。 (2015高考全國卷Ⅰ)假設某果蠅種群中雌雄個體數(shù)目相等,且對于A和a這對等位基因來說只有Aa一種基因型。回答下列問題: (1)若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則該果蠅種群中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為________。理論上,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數(shù)量比為________,A基因頻率為________。 (2)若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的實驗結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且比例為2∶1,則對該結果最合理的解釋是________________。根據(jù)這一解釋,第一代再隨機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個體數(shù)量的比例應為________。 解析:(1)因為該種群只有Aa一種基因型,若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該種群中A和a的基因頻率均為0.5,所以A基因頻率∶a基因頻率=1∶1。如果該果蠅種群隨機交配且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根據(jù)遺傳平衡定律可知,AA的基因型頻率為0.25,aa的基因型頻率也是0.25,則Aa的基因型頻率為0.5,所以AA、Aa和aa的數(shù)量比為1∶2∶1,且A和a的基因頻率仍然都是0.5。(2)由于該種群初始只有Aa一種基因型,所以理論上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應含有三種基因型,且比例為1∶2∶1。但實驗結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且比例為2∶1,最可能的原因是顯性基因純合(AA)致死,從而導致子代中無基因型為AA的個體存在。子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為2∶1,即Aa和aa的概率分別是2/3和1/3,所以A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是1/3和2/3。如果不考慮基因純合致死,隨機交配符合遺傳平衡定律,產生的子二代中AA=1/31/3=1/9,Aa=(1/32/3)2=4/9,aa=2/32/3=4/9,所以AA∶Aa∶aa=1∶4∶4,AA個體致死,所以Aa和aa的個體數(shù)量比應為1∶1。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純合致死 1∶1 [課時作業(yè)] 1.與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相比,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特有的觀點是( ) A.可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B.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C.共同進化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D.遺傳使有利變異在后代中不斷積累和加強 解析:選C。共同進化包括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的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其結果是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這是與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相比,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特有的觀點,C正確。 2.(2018黑龍江哈爾濱六中模擬)研究人員在某地下洞穴的水體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數(shù)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盲魚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 B.洞內水體中溶解氧的增加將提高盲魚種群的K值 C.種群密度是限制盲魚種群增長的關鍵生態(tài)因素 D.“盲魚”之間的隨機交配一定會改變基因頻率 解析:選B?;蛲蛔儽緛砭痛嬖冢~眼睛的退化是長期自然選擇(黑暗)的結果,A錯誤;制約水生動物數(shù)量的主要因素是水體中的溶解氧,增加水體中溶解氧將提高盲魚種群的K值,B正確;種群密度是限制種群增長的內因,生態(tài)因素是環(huán)境因素,C錯誤;生物之間隨機交配,每一個個體與種群內的其他異性個體交配的機會是均等的,如果后代沒有死亡等,那么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改變,D錯誤。 3.(2018湖北部分重點中學聯(lián)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新物種產生不一定發(fā)生了生物進化,生物進化一定產生新物種 B.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沒有闡明遺傳變異的本質,但解釋了進化的實質 C.野生型紅眼果蠅群體出現(xiàn)了白眼突變個體,該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 D.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的變異,進而使細菌產生較強的耐藥性 解析:選C。新物種產生一定發(fā)生了生物進化,生物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是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B錯誤;突變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C正確;抗生素只是對變異進行了選擇,不能定向誘導細菌產生抗藥性變異,D錯誤。 4.(2018黑龍江牡丹江一中模擬)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D.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生物在不斷進化 解析:選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A正確;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等于a基因的頻率,各占50%,B錯誤;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等于女性群體的,C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D錯誤。 5.(2018廣東揭陽模擬)下列生物學觀點中,敘述錯誤的是( ) A.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B.在進化過程中,具有捕食關系的動物發(fā)生相互選擇 C.環(huán)境在不斷變化,生物也在不斷進化以適應環(huán)境 D.運用生態(tài)學原理,人們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傳遞效率 解析:選D。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因此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A正確;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共同進化的過程,B、C正確;運用生態(tài)學原理,人們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 6.某動物種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個體依次占25%、50%和25%。若該種群中的aa個體沒有繁殖能力,其他個體間可以隨機交配,理論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個體的數(shù)量比為( ) A.3∶3∶1 B.4∶4∶1 C.1∶2∶0 D.1∶2∶1 解析:選B。該種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分別占1/3、2/3,故A、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2/3、1/3,隨機交配產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別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確。 7.調查某校學生中關于某種性狀的各種基因型及比例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則該校學生中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解析:選B。伴性遺傳的基因頻率計算,只計數(shù)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體,即男性只統(tǒng)計一個基因,女性中統(tǒng)計兩個基因,所以該校學生中Xb的基因頻率為: 100%=8%,則XB的基因頻率為92%。 8.(2018黑龍江哈爾濱三中模擬)下列關于變異和進化的敘述中,描述最準確的一項是( ) A.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決定進化的方向 B.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C.形成層細胞中兩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攜帶A和a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變或交叉互換 D.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可抑制有絲分裂間期DNA的復制,從而誘發(fā)多倍體的形成 解析:選B。突變和基因重組僅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原始材料,決定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A錯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有絲分裂過程中的兩姐妹染色單體分別攜帶A和a基因,原因是基因突變,交叉互換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C錯誤;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可抑制有絲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從而誘發(fā)多倍體的形成,D錯誤。 9.(2018天津河東模擬)下列有關于生物變異和生物進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基因工程的操作原理是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 B.用普通二倍體西瓜培育出四倍體西瓜,再用普通二倍體西瓜給四倍體西瓜授粉,則四倍體植株上會結出三倍體無子西瓜 C.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變化 D.可遺傳變異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選D?;蚬こ碳夹g的原理是基因重組,A錯誤;用普通二倍體西瓜培育出四倍體西瓜,再用普通二倍體西瓜給四倍體西瓜授粉,則四倍體植株上結出的仍然是四倍體西瓜,其種子種下去長出的植株會結出三倍體無子西瓜,B錯誤;種群的基因頻率受自然選擇、突變、遷出、遷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C錯誤;可遺傳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都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D正確。 10.(2018江西上饒模擬)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B.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xié)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 C.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D.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解析:選D。新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A正確;蜂鳥細長的喙與倒掛金鐘的筒狀花萼是它們長期協(xié)同進化形成的相互適應特征,B正確;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C正確;細菌中原本存在各種各樣的突變個體,在接觸青霉素后,有抗藥性的突變個體存活了下來,沒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青霉素選擇出了抗藥突變個體,而不是細菌接觸青霉素后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D錯誤。 11.(2018河北衡水中學調研)按照“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標準,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基因庫,從各個民族采集來的DNA基因樣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學的基因庫里,這個基因庫是云南大學科研人員歷時3年完成的。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人類基因組計劃需要對人類的____________條染色體進行測序。 (2)為了得到高純度的少數(shù)民族DNA樣本,采樣地點選在偏遠的大山深處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區(qū),主要原因是地理隔離使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概率小,從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間的____________。 (3)如圖為在某段時間內,種群甲中的基因A頻率的變化情況。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在____________時間段內甲種群生物發(fā)生了進化,其中____________基因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在T點時__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 ②若時間單位為年,在某年時,甲種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10%、30%和60%,則此時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現(xiàn)假設甲種群所生存的環(huán)境發(fā)生一種新的變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個體每年減少10%,而AA和Aa個體每年均增加10%,則下一年時種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____。 解析:(1)正常人體細胞中含有23對染色體,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對性染色體不同,因此人類基因組計劃需要對人類的24條染色體(22條常染色體+X+Y)進行測序。(2)為了得到高純度的少數(shù)民族DNA樣本,采樣地點選在偏遠的大山深處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區(qū),主要原因是地理隔離使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概率小,從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間的基因交流。(3)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題圖中QR時間段內種群基因頻率不斷改變,說明該時間段內甲種群生物發(fā)生了進化;QR時間段內A基因頻率逐漸升高,說明其控制的性狀更加適應環(huán)境;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從圖中無法判斷出是否形成生殖隔離,因此在T點時不一定形成新物種。②在某年時,甲種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10%、30%和60%,則此時基因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10%+1/230%=25%。現(xiàn)假設甲種群中共有100個個體,則AA、Aa和aa的個體數(shù)依次是10、30、60,若aa個體每年減少10%,而AA和Aa個體每年均增加10%,則下一年時種群中AA、Aa和aa的個體數(shù)依次是11、33、54,因此aa的基因型頻率=54/(11+33+54)100%≈55.1%。 答案:(1)24 (2)基因交流 (3)①QR A 不一定 ②25% 55.1% 1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是協(xié)調好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請回答問題: (1)生物多樣性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________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功能體現(xiàn)了它的間接價值,該價值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它的直接價值。 (2)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在________________層次上進行的保護。合理利用是對生物多樣性最好的保護,如定期采用____________法,調查一定海域某種魚類種群密度的動態(tài)變化,科學確定成魚的捕撈量,使其年齡組成長期維持____________型,實現(xiàn)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3)人類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進行。某興趣小組以“使用農藥對農田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影響”為課題進行相關研究,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_;在對因變量進行檢測時,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 解析:(1)生物多樣性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共同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功能體現(xiàn)了它的間接價值,該價值大于它的直接價值。(2)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層次上進行的保護。合理利用是對生物多樣性最好的保護,如定期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一定海域某種魚類種群密度的動態(tài)變化,科學確定成魚的捕撈量,使其年齡組成長期維持增長型,實現(xiàn)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3)對土壤小動物進行采集、調查常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 答案:(1)共同進化 生態(tài) 大于 (2)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 標志重捕 增長 (3)方向和速度 使用農藥 取樣器取樣 13.(2018山東德州模擬)某小鼠群體中,A+、A、a互為等位基因,該種群基因型及個體數(shù)如表: 基因型 A+A+ A+A A+a AA Aa aa 個體數(shù) 100 200 300 100 200 100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的基因頻率是35% B.A+、A、a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C.A+和A的根本區(qū)別是堿基序列不同 D.該小鼠群體所有的A+、A、a基因,構成小鼠的基因庫 解析:選D。由題表信息可知該小鼠種群共有1 000個個體,則該等位基因共有2 000個,其中A+基因共有1002+200+300=700(個),所以A+的基因頻率為7002 000100%=35%,A正確;新基因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B正確;等位基因的根本區(qū)別是堿基的排列順序不同,C正確;小鼠種群全部個體的所有基因才能構成小鼠的基因庫,D錯誤。 14.蒼蠅的有翅、無翅為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將一定量的有翅和無翅蒼蠅飼養(yǎng)在甲、乙兩瓶中,甲瓶內放有捕蠅紙,乙瓶內沒放捕蠅紙,其余實驗條件(如培養(yǎng)基、有翅和無翅的蒼蠅數(shù)量等)皆相同。一段時間后,甲瓶內僅無翅的蒼蠅存活,捕蠅紙上皆是有翅的死蒼蠅,乙瓶內有翅和無翅的蒼蠅皆存活,如圖所示。下列對此實驗的解釋或推論合理的是( ) A.甲瓶蒼蠅在選擇作用下會產生定向變異 B.甲瓶蒼蠅中控制有翅性狀的基因頻率不一定為零 C.通過優(yōu)勝劣汰,甲瓶中蒼蠅進化產生了新物種 D.無翅的蒼蠅比有翅的蒼蠅更適合生存于乙瓶 解析:選B。有翅和無翅的顯隱性未知,若有翅為隱性性狀,則無翅蒼蠅中仍可能含有控制有翅性狀的基因,B正確。變異具有不定向性,且變異不是在選擇作用下產生的,A錯誤。新物種產生的標志是生殖隔離,通過題干信息不能得出甲瓶中蒼蠅進化產生了新物種,C錯誤。由實驗結果可知,無翅的蒼蠅比有翅的蒼蠅更適合生存于甲瓶,而乙瓶中有翅和無翅的蒼蠅都能存活,據(jù)此不能推斷出哪種蒼蠅更適合生存于乙瓶,D錯誤。 15.某種地雀喙的形狀、深度大小與其食性有關,喙深度小的個體只適于食小堅果,喙深度大的個體容易咬開大堅果,也食小堅果,如圖甲所示??茖W家自2014年開始,對某島上該種地雀進行了連續(xù)幾年的觀察、測量,繪制了如圖乙所示變化曲線。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該地雀種群數(shù)量下降了約1 000個,導致數(shù)量下降的環(huán)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2015年相比,2017年該地雀種群中喙深度大的地雀________(填“數(shù)量”或“比例”)一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發(fā)現(xiàn),2015~2017年出現(xiàn)了持續(xù)干旱現(xiàn)象,試分析地雀喙深度變化的因果關系____________(用序號和箭頭表示)。 ①喙深度大的個體生存機會增加 ②氣候變化導致雨量的變化 ③種子豐富度的變化,堅果的平均大小與硬度的變化 ④地雀喙的形狀、深度大小存在個體差異 (4)上述現(xiàn)象說明共同進化發(fā)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間。 答案:(1)種子的豐富度降低,大而硬的堅果比例上升 (2)比例 地雀種群數(shù)量下降,且食物中大而硬的堅果比例增加 (3)④→②→③→① (4)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屆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七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和進化 隨堂真題演練24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2019 高考 生物 一輪 復習 第七 單元 變異 育種 進化 隨堂真題 演練 24 現(xiàn)代 理論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614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