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四單元 16 陋室銘教案 新人教版.doc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四單元 16 陋室銘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連云港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四單元 16 陋室銘教案 新人教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陋室銘 教學目標: 1.了解 “銘”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nèi)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zhì)、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感受文言文的音樂美,積累文言字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時數(shù):2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復備欄 一、導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樣的?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于一間陋室,他的心態(tài)可能是怎樣的呢? 二、朗讀指導、落實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朗讀 2、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落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體把握 1、陋室“陋”還是”不陋”?評判的依據(jù)是什么? 物質(zhì)——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態(tài)度——不陋 作者評價的依據(jù)——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xiàn)陋室因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為課文劃分層次 四、逐層理清 起層次1、作者是怎樣開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為了說山道水嗎? 重點在于“仙”“龍” (2)“仙”“龍”有暗指什么?體現(xiàn)作者怎樣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對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為現(xiàn)實而受局限 (3)用怎樣的情緒朗讀這一句? (4)通過類比引入主題 承層次2、作者是怎樣承接主題展開表現(xiàn)的。 方面1 環(huán)境幽雅:(1)展開想象,說說這是怎樣的環(huán)境? (2)“上”“入”兩字是什么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么? 方面2 交往風雅:(1)“鴻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談笑有鴻儒”與“苔痕上階綠”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經(jīng)”? (2)“素琴”“金經(jīng)”意在說明什么? (3)“可以調(diào)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xiàn)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 轉(zhuǎn) 層次3、作者宕開一筆的突轉(zhuǎn)效果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xiàn)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為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3)補充:道家隱逸與儒家隱逸的不同 窮固獨善其身,不忘兼濟天下的自強樂觀,儒家的使命意識 合 層次4、八面生風,虎虎有生氣的結(jié)尾 《論語》: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總結(jié)全文呼應開頭 (1)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diào)陋室不陋嗎? (2)“孔子云”只是一個巧合嗎? (3)儒家的道德力量的源泉——《論語》 小結(jié):本文雖然短小,但結(jié)構層次鮮明,體現(xiàn)了中國寫文章強調(diào)“起承轉(zhuǎn)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xiàn)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1、拓展閱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篇文章朗讀時候有怎樣的感受? 2、這是一篇韻文,要反復朗讀,感受體會音韻之美 朗讀指導:找出對偶句,中國人喜愛的對稱美 句式整散結(jié)合,和諧靈動 圈劃押韻的字詞,感受音韻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樂的語調(diào)-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江蘇省連云港市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四單元 16 陋室銘教案 新人教版 江蘇省 連云港市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四 單元 陋室 教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51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