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實錄 教科版.doc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實錄 教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實錄 教科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實錄 教科版 一、成功之處 1.從一堂傳統(tǒng)的簡單說教課到一堂現(xiàn)代媒體多方參與下的大空間跨度的觀察課,是一次大膽的目標定位嘗試。二幅圖、三段簡單的文字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花不了15分鐘時間就能上完本課,但總顯蒼白無力、無處是從。從大單元的結構體系來重新定位本課的目標:大空間跨度的觀察課(觀察時差現(xiàn)象、同一時刻世界上同不地區(qū)晝夜現(xiàn)象的存在),是對本單元以下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探究提供的最有力的科學證據(jù)。 2.借用現(xiàn)代媒體進行大空間跨度的觀察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點的最有力舉措。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學生對時差存在現(xiàn)象的觀察體驗,大空間跨度的觀察在我們已有的條件下沒法直接進行觀察,如何尋找有效途徑讓學生得以直觀感受體驗成為教學難點突破的重點?,F(xiàn)有的現(xiàn)代信息網(wǎng)絡媒體為本課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感受現(xiàn)場直播、利用網(wǎng)絡攝像頭進行實時間接觀察體驗是效為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充滿好奇中度過整節(jié)課,科學學習氣氛十分濃厚。 3.學習生活中的科學,科學為生活服務,借用綜合性的生活問題為科學課堂教學添彩。設計去英國旅游的活動,讓學生在相互辯論的過程中,感悟到時差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對本課內容進一步的鞏固、運用和延伸,是對生活科學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 4.在學生已有科學前概念基礎上建立相對正確的科學概念,是學生科學成長的一個必然經(jīng)歷。不以簡單的說教為目的,也不受世界時區(qū)圖所拖累,讓學生在觀察中體驗,感受時差、時區(qū)、北京時間等科學概念,讓學生自己在感悟中建立自己的、相對正確的科學概念。 二、不足之處 1.直觀觀察還顯不夠到位。感受現(xiàn)場直播、利用網(wǎng)絡攝像頭進行實時間接觀察體驗總還是單方面的,如果能從師生中尋找到遠洋的親戚資源,利用QQ進行實時網(wǎng)上視頻、語音聊天,教師輔助多媒體及時進行現(xiàn)場切換,模擬現(xiàn)場直播,讓學生自己和遠在地球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進行實時交流、觀察,學生的直觀體驗會進一步加劇,效果會更為理想。 2.教師提供的直觀的錄像資源略顯不科學性。教師提供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0點儀式中世界華人向祖國人民拜年的直播錄像片斷,從科學的、嚴格的角度來說并不是同一時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不同情境。為此,教者曾電至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部進行了咨詢。經(jīng)證實,由于當時技術原因,這些片斷有的存在2——3小時的時間誤差。教者也曾想把這些并不十分科學的資源刪除,但從試教來看這些資源是教師在現(xiàn)有條件下搜尋到的學生最為喜愛的資源,對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一面。對于聽課老師來說,教者只想給一線的教師提供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手段,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好的資源。 3.對世界時區(qū)圖教學指導不力。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時區(qū)圖的教學在華師大版初一科學上冊第三章第三課中教學。許多初一學生都學不好,算不清。這些內容在小學課堂上如何把握,教者自己感到力不從心,說也不是,不說也不行,學生更是無從下手。說多了,偏離了教材,對學生要求過高;不說吧,對下面學習內容有影響,讓學生會數(shù)著格子進行簡單地算就行。以至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握不好尺度,說不明白、說不簡練。教師提供的世界時區(qū)圖雖說教者有意識地增加了一些必要的知識鏈接,但還顯不夠簡單、有效。 4.教師自身對世界時區(qū)有關知識的積累不夠。如美國的時區(qū)劃分,在嚴格意義上沒有 “紐約時間”這一概念,一般劃分為東部時間、中部時間、山地時間、太平洋時間四個時區(qū)。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教師在試教后在學生的啟發(fā)下才通過各種資料補充的知識。 5.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無從著手培養(yǎng)。從《地球的運動》來看這課時的內容時,除了要通過直觀觀察讓學生體驗時差現(xiàn)象的存在外,筆者還讓認為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地球是個大球體這一概念,時差現(xiàn)象的存在是建立在地球是個大球體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從而更好地為以后的學習內容作好鋪墊。但教者的這一想法總感覺無力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xiàn),頗感遺憾。 三、由衷的感觸 1.課在于磨,敢于磨。作為一名基層科學骨干教師要敢于上一般教師不敢上的課,為一線教師,特別是大量兼職科學教師提供研究的范例、借鑒的范本。這一課,許多教師都不敢上,當筆者選擇這一課時也下了很大的決心。全新的目標定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嗎?課堂上的這些錄像素材資料是通過無數(shù)個日夜網(wǎng)上下載了近十五年的春晚錄像、近百段的世界重大新聞現(xiàn)場直播中海選出來,并剪取的結果,這樣的付出與回報成正比例嗎?值得嗎?但是當我一想到我的思想可能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一線基層的教師能拿到我共享的素材資料,輕松地上好這堂課時,我想我的一切付出都將得到最有價值的回報,那怕是一次失敗也為大家指明了一條新的出路。 2.教教材,用教材,從每課內容入手進行深入探究、嘗試,是對科學課程全面實施的有力補充。教好教材,并在此基礎上用教材教,敢于對教材進行大膽的突破,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有風險,但也有可能是一次飛躍,自身思想理念的全新飛躍。 3.集合團體優(yōu)勢,體現(xiàn)合作教學研討氛圍。本課的許多教學思想也并非是筆者一人的想法,是在全市、區(qū)許多教研員、科學骨干教師的通力合作下研討、嘗試的產(chǎn)物。以點帶面,推動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氛圍,將促使科學教學健康發(fā)展。 附送: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案 教科版 【教學目的】 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而發(fā)生的現(xiàn)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自轉的方向和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區(qū)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不同地區(qū)的時差是由于經(jīng)度不同決定的。 4.體驗領會相對運動,并能用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天體的運動。 5.體會到物體的運動要從多個角度來認識。 【教學重點】認識天體東升西落的現(xiàn)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 【教學難點】理解相對運動。 【教學準備】兩張小卡片,水彩筆,大地球儀;世界時區(qū)圖,轉椅。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由于地球的自轉,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地球是怎樣自轉的呢? 2.思考:我國的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 二、模擬實驗: 1.確定北京和烏魯木齊的位置關系:北京在東,烏魯木齊在西。 2.請一組同學面向外拉成一個圓圈,代表地球;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再請一位同學當“太陽”;先按照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轉圈,看誰先看見太陽;然后再自東向西(順時針)方向轉動,看誰先看見太陽。 3.小結:如果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北京先看見太陽;如果地球是自東向西自轉,烏魯木齊先看見太陽。 三、認識相對運動: 1.思考:地球的自轉方向到底是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 2.回憶:汽車向前運動時,車窗外的景物怎樣運動?車窗內的景物呢?汽車后退時,車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的車窗內呢? 3.體驗:坐在轉椅上,讓轉椅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怎樣運動?轉椅順時針運動時,周圍的景物又是怎樣運動? 4.聯(lián)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個大轉椅,我們會看見太陽等天體東升西落,那么轉椅是怎樣轉的? 5.閱讀教科書P80頁。 6.解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最先迎來黎明?(北京) 四、認識時區(qū)及時差: 1.問題: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北京比烏魯木齊早幾個小時看見太陽呢? 2.出示世界時區(qū)圖,找出北京和烏魯木齊所在的時區(qū)。 3.閱讀P81頁資料,小組討論:北京、巴黎和紐約誰先迎來黎明?相差多少小時? 五、總結地球運動的特點: 自轉證據(jù):太陽、月亮東升西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自轉周期:24小時。 六、課外作業(yè):觀察北極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書設計: 誰先迎來黎明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周期為24小時(一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五年級科學下冊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實錄 教科版 2019 2020 年級 科學 下冊 迎來 黎明 教學 實錄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51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