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之《當(dāng)仁不讓于師》教學(xué).ppt
《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之《當(dāng)仁不讓于師》教學(xué).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之《當(dāng)仁不讓于師》教學(xué).ppt(3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先秦諸子選讀 論語 選讀第一單元 第二課 當(dāng)仁 不讓于師 原文 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 無以為也 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 丘陵也 猶可逾也 仲尼 日月也 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 其何傷于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孔子 子貢說 不要這樣吧 孔子是誹謗不了的 其他人的賢良 象丘陵一樣 還可以超越 孔子卻象日月 別人沒法超過 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 但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傷 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 子為恭也 仲尼豈賢于子乎 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智 一言以為不智 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 猶天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謂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綏之斯來 動之斯和 其生也榮 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釋 綏 隨 安撫 譯文 陳子禽對謂子貢說 你是謙虛吧 孔子哪里比你強 子貢說 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xiàn)出是否明智 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jǐn)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 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 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 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 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擁護 萬眾一心 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榮 死也可哀 怎么談得上趕上他呢 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 仰之彌高 鉆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 末由也已 注釋 卓爾 高大的樣子 末 沒有 由 途徑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 老師的學(xué)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 越鉆研越覺得深厚 看著就在前面 忽然卻在后面 老師步步引導(dǎo) 用知識豐富我 用禮法約束我 想不學(xué)都不成 我竭盡全力 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 但覺得無路可走 原文 子曰 若圣與仁 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 誨人不倦 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 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譯文 孔子說 如果說到圣與仁 那我怎么敢當(dāng) 不過 向圣與仁的方向 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 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 則可以這樣說的 公西華說 這正是我們學(xué)不到的 評點 學(xué)而不厭 誨人不倦 與 為之不厭 誨人不倦 是一致的 這表現(xiàn)了孔子謙虛的品格 原文 子曰 當(dāng)仁 不讓于師 譯文 孔子說 在對仁這個問題上 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 原文 子曰 二三子 1 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 注釋 1 二三子 這里指孔子的學(xué)生們 譯文 孔子說 學(xué)生們 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 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 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原文 子之武城 聞弦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 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 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譯文 孔子到武城 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 孔子微笑著說 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說 以前我聽先生說過 君子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能愛人 小人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容易指使 孔子說 學(xué)生們 言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說的話 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評點 對孔子的言行可有三種理解 一 知錯即改 二 為維護自己的形象 給自己找臺階 三 始終端作教師的架子 到了哪里都不忘訓(xùn)人 三種理解可以綜合起來看 原文 子見南子 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厭之 天厭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 子路不高興 孔子發(fā)誓說 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當(dāng)?shù)氖?讓上天譴責(zé)我吧 讓上天譴責(zé)我吧 評析 這一段非常有趣 讓我們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 我覺得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愛的地方之一 儒教不千方百計把孔子打扮成神 基督教則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 還要再虛構(gòu)一個上帝之神來做耶酥的父親 基督教的做法在人類的愚昧階段是有一定的實際效果 但是也有一個很大的危險 就是其基礎(chǔ)極其脆弱 因為它將一切關(guān)鍵的東西都建立在謊言的基礎(chǔ)上 一旦謊言被識破 還有誰去信它呢 孔子去見南子有沒有做什么不正當(dāng)?shù)氖挛覀兛梢源娑徽?只從我們看到的事實部分來說 我覺得子路對孔子的批評是正確的 因為既然孔子去見了南子 就有做了不正當(dāng)事的可能 子路能當(dāng)面指責(zé)老師可能的錯誤行為 是值得贊賞的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當(dāng)?shù)氖率且换厥?別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作為一個教人做君子的老師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做不正當(dāng)?shù)氖?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 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避嫌的說法 即 瓜田不納履 李下不正冠 孔子在無奈之下只能用賭咒發(fā)誓來為自己表白 這也無形中成了中國人的一種不好的習(xí)慣方式 我覺得我們自己應(yīng)該遠(yuǎn)離用賭咒發(fā)誓的方式來取信于人 也千萬不要輕易相信那些賭咒發(fā)誓的人 原文 伯牛有疾 子問之 自牖執(zhí)其手 曰 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有斯疾也 斯人也有斯疾也 譯文 伯牛病了 孔子前去探望他 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 喪失了這個人 這是命里注定的吧 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評析 這段表達了孔子對學(xué)生的關(guān)愛之情 原文 子曰 賢哉 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 回也 譯文 孔子說 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一簞飯 一瓢水 住在簡陋的小屋里 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 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評析 顏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學(xué)生 這里孔子借贊揚顏回的機會 再次為我們刻畫了一個 安貧樂道 的君子形象 只是我想 僅僅做到這一點就算賢了嗎 我覺得還不夠 還應(yīng)該為社會有所作為 有所貢獻才能算賢 更進一步的疑問是 人人都像顏回這樣安貧樂道只消費不生產(chǎn) 那么誰來生產(chǎn) 誰來供養(yǎng) 一個人滿腹經(jīng)綸學(xué)富五車 卻對社會毫無作為毫無貢獻 這樣的人算高尚嗎 有價值嗎 原文 顏淵死 子曰 噫 天喪予 天喪予 原文 顏淵死 子哭之慟 從者曰 子慟矣 曰 有慟乎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 顏淵死了 孔子說 唉 老天要了我的命 老天要了我的命 譯文 顏回死了 孔子哭得極為悲傷 跟著他的人說 您悲痛過度了 孔子說 真的悲痛過度了嗎 不為這個人悲痛 還為誰悲痛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 居則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 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 攝乎大國之間 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謹(jǐn) 由也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曬之 求 爾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赤 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 愿學(xué)焉 宗廟之事 如會同 端章甫 愿為小相焉 點 爾何如 鼓瑟希 鏗爾 舍瑟而作 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fēng)乎舞雩 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 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 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 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陪 孔子 坐著 孔子說 不要因為我年紀(jì)比你們大一點 就不敢講了 你們 平時常說 沒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們 那么 你們 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 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 夾在大國之間 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 接著又遇上饑荒 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 等到三年功夫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 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 微微一笑 冉求 你怎么樣 冉求 回答說 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 如果讓我去治理 等到三年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 至于修明禮樂 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 你怎么樣 公西赤 回答說 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 只是愿意學(xué)習(xí) 宗廟祭祀的工作 或者是諸侯會盟 朝見天子 我愿意穿著禮服 戴著禮帽 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點 你怎么樣 曾點 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 鏗的一聲 放下瑟直起身來 回答說 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友?孔子說 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不過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曾點 說 暮春時節(jié) 天氣和暖 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著了 我和 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個少年 到沂河里洗澡 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 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 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 冉有 公西華都出去了 曾晳最后走 曾晳問 孔子 他們?nèi)齻€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 也不過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 曾晳 說 你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 說 治理國家要講理讓 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 所以笑他 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 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 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 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贊禮人 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呢 全文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劃分三個段落 第一段 從開頭到 則何以哉 寫孔子問志 第二段 從 子路率爾對曰 到 吾與點也 寫弟子述志 第三段 從 三子者出 到結(jié)束 寫孔子評志 如果分兩層 將一 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把握文意劃分層次 1 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 志 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 治理 千乘之國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冉有 治理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的小國 可使足民 不過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公西華 在 宗廟之事 如會同 時 愿為小相 曾皙 莫春者 春服既成 詠而歸 研討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 有抱負(fù) 坦誠 性格比較魯莽 輕率 哂之冉有 謙虛 謙虛謹(jǐn)慎 說話很有分寸 嘆之公西華 更謙虛 謙恭有禮 嫻于辭令 惜之曾皙 灑脫 從容穩(wěn)健 機敏好學(xué) 與之 3 結(jié)合文中的言行 神態(tài)描寫 具體分析孔子形象課文中的孔子是一個既熱情而又嚴(yán)格的老師 開始便用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 的勸導(dǎo)打消弟子們的思想顧慮 態(tài)度謙和 親切 接著引用學(xué)生平時發(fā)牢騷的話 既激發(fā)他們發(fā)言 又作了一點含蓄的批評 因為孔子主張 人不知而己不慍 可見他了解學(xué)生 注意引導(dǎo) 再如 他雖對子路的 不讓 有所不滿 但為使弟子能暢所欲言 只是微笑了一下 沒有加以評論 曾皙因與其他弟子志向不同 沒有立刻說出自己的志向 孔子也沒有加以責(zé)備 仍耐心地誘導(dǎo) 熱情地鼓勵 述志后 對曾皙的問題 孔子不厭其煩地答問析疑 思考探究 孔子為什么要 與點 呢 吾與點也 板書設(shè)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如或知爾 則何以哉 子路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公西華 宗廟之事 如會同 端章甫 愿為小相 曾皙 浴乎沂 風(fēng)乎舞雩 詠而歸 非諸侯而何焉 哂之 以其言不讓 唯求則非邦也與 吾與點也 1 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為知 知 通 智 道之斯行 道 通 導(dǎo) 夫子矢之曰 矢 通 誓 毋吾以也 以 通 已 鼓瑟希 希 通 稀 莫春者 莫 通 暮 2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叔孫武叔毀仲尼 誹謗多見其不知量也 只 僅僅顏淵喟然嘆曰 嘆氣的樣子仰之彌高 更加循循然善誘人 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如有所立卓爾 卓越 突出的樣子 爾 是形容詞 副詞的詞尾 相當(dāng)于 然 當(dāng)仁 遇到 面對子之武城 往 去莞爾而笑 微笑的樣子 予所否者 我饑饉 災(zāi)荒 荒年由也為之 治理比及三年 等到且知方也 儒家倫理道德和學(xué)問以俟君子 等到舍瑟而作 站起來異乎三子者之撰 陳述為國以禮 用其言不讓 謙讓是故哂之 因此 3 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使動用法 是丘也 判斷句 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1 在孔子弟子的眼中 孔子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呢 孔子是一位學(xué)識豐富 謙虛有禮 道德高尚 施教有法 毫無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學(xué)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一些體現(xiàn)這些品質(zhì)的語句 加以仔細(xì)體會 2 找出第一節(jié)中的兩個比喻 說明這兩個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賢者 丘陵也 仲尼 日月也 通過比喻說明了孔丘是他人無法超越的 3 從第三節(jié)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導(dǎo)弟子的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4 從第四節(jié)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孔子品質(zhì)的語句 抑為之不厭 誨之不倦 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上海九院整形科預(yù)約掛號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樣 謝謝觀看-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先秦諸子選讀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人教版 選修 先秦 諸子 選讀 當(dāng)仁不讓 教學(xué)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444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