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四)(含解析).doc
《2020屆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四)(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屆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四)(含解析).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專題檢測(二十四)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較立體、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這種思想首先體現(xiàn)為“樂”。孔子非常擅長在觀察自然現(xiàn)象時對自身社會經(jīng)驗進行審視和升華,自然之道和其處世之道在某個合適的時間節(jié)點產(chǎn)生共鳴,從而引發(fā)孔子深層的思考,其生態(tài)情懷也在類似的體悟中逐漸濃厚。認知自然、體驗自然、進而體悟人生哲理,讓孔子得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樣的結論。由“樂”而生“畏”??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來,四季的輪回、萬物的生長都有其運行軌跡和規(guī)律,這種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這種感慨中畢現(xiàn)。荀子則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奔热贿@種“常”的力量如此強大,非人力所能改變,聰明的做法就是順應這種力量并對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講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該如何“制”呢?荀子較為強調(diào)見微知著、因循借力、順時守天、因地制宜。這種總結比起孔子體驗式思維多了些理性,已試圖對聯(lián)系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道”進行理性闡釋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產(chǎn)生了?!叭私杂胁蝗倘酥摹笔敲献由鷳B(tài)道德的基礎,“不忍心”推廣于自然萬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態(tài)道德。如果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是簡單適用于人類社會的推恩思維,是簡單的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則已拓展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說:“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于無別然后至。”他認為自然萬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共性,有同質(zhì)性;同時,根據(jù)某種特質(zhì),又可在共性的基礎上區(qū)分差異,剝離出異質(zhì)性。這種異質(zhì)性基礎上的同質(zhì)性是推人及物的邏輯基石。在生態(tài)實踐中,先秦儒者非常強調(diào)“時禁”與適度消費。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時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證后續(xù)消費的“不可勝食”“不可勝用”。除了“時禁”,先秦儒者也意識到適度消費的重要生態(tài)價值??鬃又鲝垺搬灦痪V,弋不射宿”,在以傳統(tǒng)工具和方法捕獲獵物、適度消費和以“先進”工具和方法大量獲取獵物、過度消費兩者之間,孔子選擇了前者,這和孔子“樂山樂水”的生態(tài)情懷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費和連續(xù)性破壞已經(jīng)嚴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圍,破壞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其自我修復能力失效,這樣的過度消費當然會“無物不消”。(摘編自趙麥茹先秦儒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孔子認知自然、體驗自然、進而體悟人生哲理的直覺式體悟式思維方式缺少理性。B荀子對自然界“常”的力量認識深刻,他提出順應自然并對自然合理利用的觀點。C孔子與荀子都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認為應該順應自然并加以合理利用。D孔子以傳統(tǒng)工具和方法捕獲獵物適度消費的主張雖消極卻契合他“樂山樂水”情懷。解析:A項錯,“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沒有。C項錯,“都認為加以合理利用”錯。原文是“聰明的做法就是順應這種力量并對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講的制天命而用之”,這只是荀子的觀點。D項錯,“消極”原文無此意。答案:B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對幾位先秦大儒的言論進行綜合,勾勒出比較立體、豐富的儒家生態(tài)倫理體系。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論,從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備的生態(tài)倫理體系。C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孟子和荀子更傾向于理性思維,孔子則體現(xiàn)為體驗式思維。D文章前三段以遞進結構論述先秦生態(tài)倫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態(tài)倫理實踐”。解析:B項錯,并不是各自完備。答案:B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先秦儒家生態(tài)倫理是先秦儒者對自然長期感性實踐、認真觀察和理性思維的智慧結晶。B孟子以“不忍心”為基礎,形成自己從“推恩思維”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態(tài)道德。C荀子認為自然萬物千絲萬縷地聯(lián)系著,異質(zhì)性基礎上的同質(zhì)性是推人及物的邏輯基石。D孟子贊成“時禁”并減少對自然的連續(xù)消費,以避免出現(xiàn)“無物不消”的生態(tài)災難。解析:D項,孟子是贊成“適度消費”的。根據(jù)后文對“過度消費”的闡釋逆向推理,“適度消費”是指消費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圍”,也不可“破壞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內(nèi)在規(guī)律”。所以,選項中的“連續(xù)消費”有可能是適度的,也有可能是過度的,不能全部用“減少”來表述。答案:D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9分)現(xiàn)在我國的法學教育出現(xiàn)了法學院專業(yè)設置越來越細的新情況,把原來一個法學院拆分為民商法學院、經(jīng)濟法學院、法律學院、行政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偵查學院等等。這樣的設置所培養(yǎng)的學生很難避免知識領域不夠廣泛的弊端,教師長期在這樣的專業(yè)分工下從事教學和研究,也很難避免學術視野愈來愈狹窄的缺陷。著名法學家楊兆龍教授,在新法學月刊1948年第1期上發(fā)表了法學界的貧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法律的人最容易犯兩種毛病。一是對于與法學有關的非法學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等與法學都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時間與精力的限制,我們當然不能希望各個學法之士對于這些科目都有相當研究,但一個專業(yè)的法學家至少應該對與他的法律專業(yè)有關的幾種科目有適度的認識。二是對于法學科目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門別類,本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間有何嚴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獨立。學法之人應該對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認識。楊兆龍先生對20世紀40年代法學界的批評,至今仍有借鑒意義。由于目前法學教育分工過細,楊先生過去批評的“法學界的貧乏”更有可能愈來愈嚴重。20世紀以來的社會發(fā)展變化已要求在學科分工基礎上培養(yǎng)法學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實通等。所謂“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華法系到今日中國依法治國的隧道,尋求中國法治的歷史脈絡。所謂“中外通”,就是要進行中國和西歐法治的比較研究,通過比較,試圖弄清楚中國和西歐的法治究竟是一種文明類型的差異,還是一種發(fā)展階段的差異。而且,西歐的歷史在世界范圍才是特殊的,希臘羅馬那樣的奴隸制社會,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歐中世紀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權、王權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歐資本主義社會從封建母體里正常“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正是因為如此,近代復制西歐模式的發(fā)展中國家,能夠富強起來、躋身于發(fā)達國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謂“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學與其緊密相關的經(jīng)濟學、政治學、宗教學、倫理學、歷史學等隧道。所謂“名實通”,這里的“名”指理論,“實”指實際?!懊麑嵧ā本褪菑娬{(diào)要從實踐中提升理論。西方法學總體上給人一種重視邏輯假設、忽略歷史論證的感覺。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借鑒史學家“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研究精神,把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對那些不能被歷史證明的邏輯假設,雖不能輕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視為一種理念,而非歷史事實。從實踐中提升理論,比邏輯推理更可靠一些。(摘編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報)4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目前我國法學院專業(yè)設置越來越細,其弊端已現(xiàn),顯然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迅猛發(fā)展的要求。B當今法學教育分工過細,會使培養(yǎng)的學生知識領域不廣泛,教師也很難避免學術視野狹窄的缺陷。C法律的分門別類,原本為研究之方便,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彼此間有嚴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獨立。D近代復制西歐模式的發(fā)展中國家,很少能富強起來,原因是重視理論假設、忽略實踐論證。解析:B項“不廣泛”應為“不夠廣泛”。C項“彼此間有嚴格的界限”應為“并不是彼此間有何嚴格的界限”。D項因果關系未必成立,近代復制西歐模式的發(fā)展中國家,很少能富強起來的事例是說明不能結合本國實際而照搬外國做法的害處,即不能“中外通”的害處。答案:A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國法學教育出現(xiàn)了法學院專業(yè)設置越來越細的新情況,針對這一新問題,作者在文章開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B文章在論證中引楊兆龍教授的法學界的貧乏一文,意在闡明學法之人應對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認識,不能管窺蠡測。C對于法學教育分工過細,文章先指出現(xiàn)狀,接著引楊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應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在學科分工基礎上培養(yǎng)法學通家。D文章在分析社會發(fā)展變化要求在學科分工基礎上培養(yǎng)法學通家這一觀點時,對“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實通”,都做了詳細分析。解析:D項,文中只是對“中外通”的分析解釋比較詳細。答案:D6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所謂“古今通”就是指要尋求中國法治的歷史脈絡,就是要通曉中國古今法治的聯(lián)系,把握法治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B我們希望每個學法之士對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等與法學有密切關系的學科,都應有一定研究。C楊兆龍教授的法學界的貧乏,對今天缺乏與法學有關的非法學科目了解或僅研究法學局部的學法之人,仍有借鑒意義。D“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應該借鑒的把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史學家精神。解析:B項,與原文“我們當然不能希望各個學法之士對于這些科目都有相當研究,但一個專業(yè)的法學家至少應該對與他的法律專業(yè)有關的幾種科目有適度的認識”意思不符。答案:B-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20屆高考語文一輪總復習 專題檢測二十四含解析 2020 高考 語文 一輪 復習 專題 檢測 十四 解析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90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