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小抄-知識點)03709_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考小抄-知識點)03709_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自考小抄-知識點)03709_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一節(ji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一、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1.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嚴密而完整的理論體系,產生于 19 世紀 4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 160多年的歷史2.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1 )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成為主導趨勢(2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矛盾激化(3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尖銳化(4 )無產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二、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1.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 19 世紀的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它們代表了 19 世紀上半葉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2.德國古典哲學:18 世紀下半期至 19 世紀上半期。最高成果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唯心主義形式敘述)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哲學存在兩個分離:一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分離,二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相分離3.英國古典經濟學:17 世紀后半期至 19 世紀初。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最主要是嚴密論證了勞動價值論,并在些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學說,使經濟學發(fā)生了革命變革4.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19 世紀上半葉,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三、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1.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發(fā)展的理論,是由它的理論本性決定的。(1 )馬克思主義不是脫離實際的抽象的思辨體系,它永遠面對現實世界,面對實際生活,關注和研究時代提出的最迫切的問題,總結新的實踐經驗,提出新的理論觀點(2 )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派體系,它能正確對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對它們進行批判地做研究,剔除其中錯誤的觀點,吸收其積極合理的內容(3 )馬克思主義不是固步自封的體系,它具有自我批評意識,它能根據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發(fā)現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與時代和實踐的需要更加適應的水平2.馬克思主義不是封閉僵化的理論體系,而是在解決時代和實踐的重大課題中不斷發(fā)展的科學第二節(jié)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1.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2.馬克思主義的內涵:(1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業(yè)的(2 )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它的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而且包括它的繼承人人的理論,特別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理論(3 )列入馬克思主義范疇的理論,必須是在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價值取向等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理論前后相繼、一脈相承的,在本質上相一致的(4 )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而是組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科學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本,處于核心地位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1.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2.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它的徹底的批判精神3.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還表現在它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上4.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1 )首先在于它不帶任何偏見,清除一切狹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如實地認識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并根據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2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還在于它的深刻性(3 )再次,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科學性,不僅僅在于它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且還在于它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5.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1.關于與時俱進的含義: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2.關于堅持與時俱進的意義(1 )堅持黨的思想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 )創(chuàng)新(3 )實踐基礎上的與時俱進、理論創(chuàng)新3.關于理論創(chuàng)新的長期性4.關于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議的重要性5.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首先,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列寧所:“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社會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一句話,實踐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發(fā)展的學說。其次,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性的科學體系。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內在根據。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展開的,科學的理論就應該能夠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否則,即使是科學的理論也會變成不科學的理論。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通過對發(fā)展著的社會實踐和科學認識的總結和概括,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容,改變自己的形式,不斷開辟認識發(fā)展的新道路。第三,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內在自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脫離歷史的客觀進程而存在。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盡管共產黨宣言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但原理的實際運用, “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這種理論上的清醒和自覺,無疑成為馬克思主義經久不衰的主觀原因和自身動力。馬克思主義一百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不斷創(chuàng)新的勃勃生機,就是因為它始終與時代、實踐的發(fā)展相一致。所以我們說,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客觀上是由時代特點和時代進程決定的,它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都具有客觀必然性。四、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1.理想是人們關于未來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反映。簡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奮斗目標2.就理想的內容來劃分,有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道德理想、社會理想,其中社會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3.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與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關系:.(1 )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是推翻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近期的具體理想就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2 )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和必要基礎。其次,實現共同理想,必須堅持以最高理想為根本方向。4.理想是人類特有的,是人類自覺能動性的突出表現。關注過去、向往未來、構想未來5.過去、現在、未來這時間的三個向度的關系,展示了樹立科學的人生理想的極端重要性??茖W的人生理想對于人的現實活動具有重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燈塔2)理想是人生前進的動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節(jié)學懂、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一、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1.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并不提供對一切問題的現成答案2.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就必須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而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出發(fā)二、學懂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學懂馬克思主義的目的(1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 )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質2.學懂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理論聯系實際(1 )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決定的(2 )這是由我們學懂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決定的(3 )所謂理論聯系實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指導,去觀察和分析社會實際、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4 )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反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兩種傾向三、努力學懂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一)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懂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學懂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正確的學懂原則和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學懂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第一,理論聯系實際要求我們要認真讀書,切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前提。第二,堅持和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是學懂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學懂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要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理論聯系實際要求我們要聯系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去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許許多多的問題。第三,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必須反對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教條主義從本本出發(fā),把個別的觀點和結論當作萬古不變的教條。實用主義的方法,從自己的主觀需要出發(fā),把嚴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分割成互不相關的只言片語,然后根據主觀需要決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強加到實際上面去,這樣既違背了科學理論,也歪曲了客觀實際。這兩種態(tài)度和方法,都背離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我們學懂馬克思主義必須防止和反對的??傊诶碚撀撓祵嶋H的過程中,逐步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本領。(二)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所以,大學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第二,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地辨明和抵制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第三,不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本領,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1.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所以它必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2.當今,馬克思主義既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又面臨著極好的發(fā)展機遇。3.現今時代和實踐的變化向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研究課題是多方面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回答這些課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發(fā)展。4.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已有基礎,必須與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觀點前后相繼、一脈相承。5.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是十分嚴肅、十分艱巨的工作,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簡單化、庸俗化。第一章 物質世界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第一節(jié)物質世界和實踐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一)世界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1.世界的本質問題是哲學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1 )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它從人和世界關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普遍的本質和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2 )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用這種理論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是方法(3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本體論的問題。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不能認識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認識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認識論問題。(4 )掌握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掌握哲學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正確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5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如何回答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以聯系、發(fā)展的狀態(tài)存在,還是以孤立、靜止的狀態(tài)存在的,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區(qū)分為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辯證法或形而上學不是同唯物主義相結合,就是同唯心主義相結合。2.在世界的本質問題上一元論和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1 )世界的本質問題,實質上是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存在著一元論和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2 )一元論有兩種,唯心主義一元論(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一元論(經歷了三種基本形態(tài):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四個明顯局限性: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直觀性、不徹底性,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說明了世界的本質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堅持一元論,反對二元論。第二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反對唯心主義一元論。第三認為世界是運動發(fā)展的、無限多樣的統(tǒng)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的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的局限性。(二)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從其起源來看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意識作為一種反映形式,它的產生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列寧的物質定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列寧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簡言之,物質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并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列寧的物質定義言簡意賅,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論意義。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第三,體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列寧的物質定義是對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學概括,它把客觀實在性作為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唯一的共同的屬性,這就既把哲學物質范疇與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聯系起來,又把它們區(qū)別開來,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辯證法,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列寧的物質定義把作為客觀實在的人類實踐包括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這就把客觀性原則貫徹到歷史領域,確立了統(tǒng)一地說明自然過程和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使唯物主義成為徹底的、完備的、真正科學的理論?,F代科學的發(fā)展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的正確性?,F代科學表明,物質具有極為豐富的形態(tài)、極為復雜的結構和極為多樣的特性。但它們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三)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世界統(tǒng)一性問題是指世界上萬事萬物有沒有統(tǒng)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的,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是標志世界的一般變化和一般過程的哲學范疇。恩格斯說:“運動,就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就它被理解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來說,它包括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移動起直到思維。 ”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這種理解包括以下兩層含義:第一、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從宏觀的天體到微觀的粒子,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物界到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無一不.是運動的。這表明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質都不可能離開運動而存在。設想不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哲學史上,形而上學的觀點認為,事物在本質上是不運動、不變化的,即使有運動和變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不會發(fā)生質的變化。同時,形而上學還認為,運動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運動變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動的結果。否認物質的運動和運動的絕對性,必然導致形而上學第二,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不是物質的運動。自然科學證明了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運動必然有它的物質主體,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復雜的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都離不開物質主體。各種運動形式的承擔者都是物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任何領域中的任何形式的運動,都以物質為其現實基礎。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必然陷入唯心主義。哲學史上,唯心主義總是想方設法抽掉運動的物質主體,把運動歸結為精神的運動。否認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或主體,必然導致唯心主義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物質運動的同時,并不否認物質也具有某種靜止的狀態(tài)和穩(wěn)定的形式。所謂靜止,是標志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wěn)定和平衡狀態(tài)的哲學范疇,它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它有二種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對于一定的參考系,事物沒有發(fā)生相對位置的移動。其二是指事物沒有發(fā)生質變。承認靜止的意義在于: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測量和計算運動的尺度。運動和靜止的關系:物質的運動是永恒的和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和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運動和靜止相互包含,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把運動和靜止割離開來的形而上學不變論和相對主義詭辯論都是錯誤的。(四)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時間和空間的含義: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所謂持續(xù)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所謂順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間運動過程的出現有一個先后順序關系。時間的特性是一維性,即時間只有一個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臻g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guī)模和體積??臻g的特點是三維性。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設想超時空的存在,只能導致唯心主義;設想無物質、無運動的時空,是形而上學的觀點。時間和空間既是絕對的、無限的,又是相對的、有限的,是絕對和相對、無限和有限的統(tǒng)一。(五)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從根本上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也沒有。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質是物質,都是統(tǒng)一于物質的。二、實踐的本質、特點、形式和作用(一)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qū)別2.實踐的含義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3.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第一、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在于,構成實踐的諸要素,即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客體和實踐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的結果,是對象的客觀變化,具有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實踐的過程也是客觀的。第二,自覺能動性。實踐的能動性是指實踐不同于動物盲目的本能活動,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不僅適應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則通過改造客觀對象使外部環(huán)境適應自己不斷變化著的需要。第三,社會歷史性。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是說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上進行,無論是實踐主體,對象、手段,還是實踐的目的、方式、結果,都要以一定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為前提,并受其限制。因此,實踐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4. 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物質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第一,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活動。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人們運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質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獲取人們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勞動實踐的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基本面貌。第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在生產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多種社會關系,調整和處理這些社會關系的矛盾活動,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所必須進行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中,調節(jié)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第三、科學實踐。它是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一種實踐活動??茖W實驗是一種嘗試性、探索性、準備性的實踐活動。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科學實驗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許多生產中的問題離開科學實驗是無法解決的。(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與人的實踐相聯系的物質世界1.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會歷史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3.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勞動實踐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2.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3.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1 )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以及其他各種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四、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tǒng)一的現實基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qū)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他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人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反過來又影響和制約自然界。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的觀點“必然會導致唯物主義”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終的科學說明。社會生活的實踐性表現: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傊?,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構成社會的人是出事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人的實踐活動。第二節(jié)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一、聯系與發(fā)展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一)世界聯系的普遍性和多樣性1.聯系和發(fā)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如果只見事物之間的區(qū)別不見聯系,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只見聯系不見區(qū)別是相對主義的觀點。2.聯系的含義及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1 )聯系的含義:從哲學上講,聯系是指事物、現象、過程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不是事物之間個別的、暫時的現象,而是事物之間普遍的和永恒的現象。(2 )聯系的客觀性是指客觀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來強加給事物的。人們既不能“創(chuàng)造”事物之間的聯系,也不能“消滅”事物之間的聯系,而只能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地反映它們之間的聯系,并在正確反映的基礎上整合和利用這些聯系。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反對在聯系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3 )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過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圍的其他事物和過程聯系著;每一事物和過程的各個要素和環(huán)節(jié)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環(huán)節(jié)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任何事物和過程都是普遍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環(huán)節(jié)或階段;孤立的、不與其它事物和過程相聯系的事物和過程是不存在的。聯系的普遍性已為人類的全部實踐經驗和科學發(fā)展所證實。3.聯系的復雜多樣性:(1 )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具體聯系是復雜多樣的。不同的聯系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認識事物聯系的復雜多樣性,對于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盡可能地從各個方面來把握事物的各種聯系。其次,必須抓住事物中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避免出現不同的聯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要特別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聯系而忽視間接聯系的片面性傾向。唯物辯證法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觀點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周圍的事物、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承認聯系的客觀性,反對主觀聯系。并且, “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 。(2 )認識事物聯系的復雜多樣性,對于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盡可能地從各個方面來把握事物的各種聯系。其次,必須抓住事物中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避免出現不同的聯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要特別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聯系而忽視間接聯系的片面性傾向。(二)世界的運動發(fā)展.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fā)展觀:(三)兩種對立的發(fā)展觀1.聯系觀點和孤立觀點的對立2.發(fā)展變化觀點和靜止不變觀點的對立3.承認事物內部矛盾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唯物辯證法堅持兩點論,形而上學堅持一點論。二、 世界聯系與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一)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1 )矛盾是事物發(fā)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亦稱矛盾規(guī)律,基本內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統(tǒng)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運動變化發(fā)展。(2 )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即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和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 。發(fā)展的動力(3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fā)展變化的內在動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是理解它們的鑰匙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承認不承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以及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焦點和根本分歧。2.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兩重含義: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從空間上說,矛盾無處不在;從時間上說,矛盾無時不有。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思維領域,都存在著矛盾;同時,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內,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存在著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根據。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陀^物質世界矛盾運動形式是無限多樣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個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首先,就事物發(fā)展過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貫穿于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并規(guī)定事物及其發(fā)展過程本質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則是不能規(guī)定事物及其過程的基本性質,也不一定貫穿于事物發(fā)展過程始終的矛盾。其次,就事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而言,在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處于支配地位的、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和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非主要矛盾則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兩者互相依賴、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主要矛盾規(guī)定、制約著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響、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為非主要矛盾的解決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決也為主要矛盾的解決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時,對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視,也要注意解決。再次,就每一矛盾內部對立的雙方而言,又可分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內部對立雙方的力量總是不平衡的,它們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雙方中起著主導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guī)定的。4.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1 )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會犯“一點論”的錯誤。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點,平均使用力量,就會導致“均穩(wěn)衡論” 。兩點論和重點論是互相包含、內在統(tǒng)一的。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就是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點。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一系列“兩手抓”的方針,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堅定信心,又不忽視支流,認真解決存在的問題,都是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的具體表現。(2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二)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1 )質是事物區(qū)別于它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2 )量是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guī)定性。事物的聯系和發(fā)展都采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tài)和形式。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度體現了事物質和量的統(tǒng)一。(3 )度的含義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義: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限度(或范圍、幅度) ,它體現著質和量的統(tǒng)一。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jié)點或臨界點。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圍內發(fā)生變化,事物的質保持不變,量變突破關節(jié)點,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fā)生變化。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義。在認識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決定質的數量界限,才能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質。在實踐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導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當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對穩(wěn)定時,要設法使其量變不超過度的范圍。2.量變和質變及其辨證關系(1 )質量互變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過程。割裂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會導致庸俗進化論、冒險主義、激變論。(2 )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亦物質基礎必然結果。第三,量變和質變互相滲透。質量互變規(guī)律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把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同有步驟、分分階段地踏實苦干、穩(wěn)步前進的精神結合起來,既要反對急躁冒進,急于求成,也要反對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各項事業(yè)得到又好又快的發(fā)展。(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1.辨證的否定(1 )否定基本內容:事物的發(fā)展經過兩次辯證的否定,由肯定階段到否定階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階段,從而使事物的發(fā)展表現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2 )肯定和否定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隙ǚ矫媸侵甘挛镏芯S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即破壞存存事物使其轉化為他物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內部兩個相反的方面,它們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滲透。.2.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辯證法否定觀的內容及堅持辯證法否定觀的意義:辯證否定觀的內容是: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對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單純外力作用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和聯系的環(huán)節(jié)。第三,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舊事物中積極成果。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要對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反對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有批判地繼承,既反對全盤肯定傳統(tǒng)文化的復古主義,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對于外國文化應立足于中國化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吸納其有益的合理的內容,抵制其腐朽的、沒落的東西。三、世界聯系與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一)原因和結果1.內因和外因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1 )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2 )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是: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2.原因和結果關系的原理及其意義:(1 )原因和結果的關系是:第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三,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2 )掌握原因和結果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現象產生的原因,才能認識其本質和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有助于更好地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有效地指導今后的行動。(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關系的原理及其意義:(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它們是事物的聯系和發(fā)展中兩種不同的趨勢。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fā)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產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居于從屬地位,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fā)展進程。(2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必然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3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因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科學研究發(fā)現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現象所迷惑。其次,因為必然性是能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所以在科學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機遇,揭示偶然性背隱藏的必然性。(三)可能性和現實性可能性和現實性關系的原理及其意義:(1 )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是明顯區(qū)別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現實性是已經存在的。不要把二者相等同。(2 )可能性和現實性又是統(tǒng)一的。一方面,二者緊密相聯、不可侵害。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3 )掌握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一切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fā),而不要從可能出發(fā)。其次,為了使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必須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自覺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改變不利條件,從壞處著相,向好處努力。(四)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關系的原理及其意義:(1 )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的統(tǒng)一。(2 )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第二,形式對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內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構成形式和內容之間由基本適合到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不斷循環(huán)的矛盾運動。(3 )內容與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是錯綜復雜的。首先,內容決定形式是歸根到底意義上的決定,而不是僵化的決定。其次,在一定條件下,新內容可以利用舊形式,舊內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現。(4 )掌握內容和形式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所以我們要根據內容和需要創(chuàng)造新形式或利用舊形式。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首先要重視內容,反對忽略內容的形式主義;但也不能忽視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要反對抹煞形式的形式虛無主義。(五)本質和現象本質和現象關系的原理及其意義:(1 )本質和現象是相互區(qū)別的。首先,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在聯系。其次,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多種多樣的,本質則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再次,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本質則是相對穩(wěn)定的、相對平靜的。(2 )現象和本質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F象和本質之間不是并列關系,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存在的根據,現象的產生和變化歸根到底是依賴于本質的。(3 )掌握本質和現象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因為本質和現象是有區(qū)別的,認識了事物的現象不等于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必須通過科學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不能停留在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上。其次,因為本質和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表現著本質,所以我們要通過分析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決不能離開現象去憑空構想事物的本質。第三節(jié) 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一、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世界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而事物的運動發(fā)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人們必須認識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自覺地遵守客觀規(guī)律。(一)規(guī)律及其客觀性規(guī)律就是事物發(fā)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和穩(wěn)定的聯系。1.規(guī)律具有兩個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唯物辯證法關于規(guī)律的基本觀點是:第一,規(guī)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系??陀^世界的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聯系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但非本質的聯系是不能稱之為規(guī)律的。規(guī)律所反映的關系或聯系都是本質的,即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和發(fā)展過程。第二,規(guī)律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規(guī)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確定不移、不可改變的趨勢。第三,規(guī)律是事物的穩(wěn)定聯系。規(guī)律是變動不居的現象中相對穩(wěn)定和鞏固的聯系。規(guī)律的.穩(wěn)定性突出地表現為它的重復性。就是說,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條件,就必然會表現出某種特定的自然過程和規(guī)律,某種合乎規(guī)律的現象就必定會重復出現。第四,規(guī)律是客觀的??陀^性是規(guī)律的根本特點,它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唯心主義否認規(guī)律的客觀性。人們在實踐中可以發(fā)現、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但不能創(chuàng)造和消滅規(guī)律。(二)社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自然歷史過程自然規(guī)律與社會規(guī)律的聯系與區(qū)別自然與社會都具有客觀物質性,都具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和穩(wěn)定的聯系。社會規(guī)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和現象間的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和穩(wěn)定的聯系。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二者之間的聯系表現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規(guī)律都可以被認識和利用。二者的區(qū)別:自然規(guī)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社會規(guī)律則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實現的;自然規(guī)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復出現,而社會規(guī)律則是歷史的,在不同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二、意識及其能動作用(一)意識的起源和本質1.意識的起源(1 )從起源上說,意識是社會勞動的產物、從勞動中產生的語言發(fā)展的產物。2.意識的本質(1 )意識的本質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二)意識的能動作用1.意識的能動性表現以下方面: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又稱為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而改造世界。意識能動作用的具體表現如下:第一,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的活動中預定的藍圖、目標、活動方式和步驟等,都體現著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第三,意識活動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意識通過“思維操作” ,實現對客觀事物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chuàng)造世界。第四,意識活動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控作用。意識能動作用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懂和工作。但是,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在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對物質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的實現,還要受物質條件的制約。片面夸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就會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關系(1 )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第二,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又必須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自考 知識點 03709 馬克思主義 基本原理 概論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7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