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yī)院感染及預防.ppt
《口腔醫(yī)院感染及預防.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口腔醫(yī)院感染及預防.ppt(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口腔醫(yī)院感染及預防,常見的醫(yī)院感染所涉及的面比較廣泛,我們重點討論與口腔臨床關系密切的頜面外科術后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乙型肝炎感染和艾滋病感染。,一.口腔頜面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預防,(一)病原體及流行機制造成感染的細菌多為耐藥性。引起切口感染通常為已知的醫(yī)院內流行的菌株,如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沙雷菌及某些噬菌體型的葡萄球菌。頜面部術后切口感染其致病菌為需氧、微需氧、兼性厭氧以及厭氧菌的混合感染。手術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感染的細菌主要來自3個方面:病人自身、手術室的環(huán)境和參加手術人員帶菌。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二)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術后感染的危險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污染切口的細菌數*(細菌)毒力/病人的抵抗力=感染系數,(三)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縮短術前住院時間。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與病人住院時間呈正比關系,原因是:病人的皮膚黏膜和體內寄存的細菌與醫(yī)院環(huán)境中和工作人員身上攜帶的毒力較強且具有耐藥性的細菌相互交替有關。增強病人營養(yǎng)。營養(yǎng)不良對手術傷口愈合有一定的影響。鼓勵病人術前食用營養(yǎng)豐富的平衡飲食,對進食功能障礙者可給要素飲食,對因疾病無法從口內進食的病人給鼻飼,以保證病人所需的熱能。做好術區(qū)皮膚準備。術區(qū)皮膚的去污垢和去皮屑至關重要,它可減少皮膚上大部分的寄存的微生物。有條件的病人術前最好進行肥皂洗滌淋浴。,做好術前口腔準備。頜面外科病人術前均應清洗口腔、潔牙或用藥物性漱口液漱口,以減少口腔內常駐菌。術前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從術前2h開始至術后48h結束。清潔手術原則上不預防性用藥,清潔—污染手術、污染手術以及特殊情況(手術時間特別長、組織移植等)預防性用藥應遵循抗菌藥物使用原則,選藥必須根據醫(yī)院內各種手術后感染常見病原菌,結合耐藥性監(jiān)測結果,選擇具有針對性。如果沒有指征的濫用抗菌藥不但不能降低手術部位的感染率,反而促使耐藥菌株生長的危險性,引起手術切口的感染。,參與手術人員和環(huán)境準備。手術室工作人員說傳遞細菌的重要載體。手術室中的人員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走動和談話。通過手術室門的人次越多,越容易加重室內空氣的污染,最好通過電視參觀或監(jiān)視手術。術后護理。合理舒適的體位:術后麻醉清醒取半坐臥位,抬高頭部有利于靜脈回流,減少組織間隙和消毒無效腔。保持敷料干燥清潔:敷料一經滲透應立即更換,并清除能繁殖細菌的滲液,避免皮膚浸漬。,注意觀察傷口:更換敷料時必須查看切口局部情況,有無感染跡象。對可疑感染創(chuàng)口換下的敷料,都應及時涂片進行革蘭染色檢查,必要時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敷料應集中焚燒。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戴無菌手套和無菌技術。保證術后引流通暢:保持負壓管的通暢和引流的閉式、持續(xù)性、單向性。做好器官切開的護理:吸痰管堅持一用、一換、一消毒。霧化吸入器的口罩,每次用后應更換消毒備用。保持環(huán)境清潔:保持空氣新鮮流通,避免污物在空中擴散。,二、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定義:指在住院過程中說獲得的肺部感染。我國醫(yī)院感染中肺部感染居首位。(一)病原體及流行途徑病原體:以需氧性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約占70%,依次為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其次為金黃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真菌和病毒。途徑:口腔和咽部的細菌吸入、含細菌氣溶膠吸入、血源性播散(機體其他部位的感染),(二)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因素氣道的改變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損。手術中呼吸道黏膜屏障受損,呼吸道清除機制不健全,因此,細菌較易侵入,并存留于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機體免疫力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失調。多聯(lián)和廣譜使用抗生素治療,使正常菌群減少,而耐藥菌株和真菌大量繁殖,當被吸入下呼吸道時,由此造成支氣管或肺部的感染。呼吸治療器帶菌。裝置消毒不徹底。,病室環(huán)境和空氣污染。工作人員自身帶菌和大量探視人員的口咽部帶菌污染環(huán)境??照{系統(tǒng)對空氣的污染不容忽視,不及時的清理空調系統(tǒng)或不做相應的監(jiān)測常造成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呼吸道分泌物沉積。術后的臥床以及麻醉藥物的作用,導致氣管內分泌物粘稠、沉積。分泌物得不到排泄,沉積到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三)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加強病室管理。保持室內干凈潔凈和空氣新鮮,控制陪護和探視,定期監(jiān)測病室空氣染菌數。重視術前健康教育。術前應充分有效地排痰;教會術后深呼吸和咳痰的方法;讓病人了解過多使用鎮(zhèn)靜劑的害處;在條件允許時盡早下床走動。幫助病人有效排痰。對神志清楚和條件允許的病人指導和協(xié)助其排痰。對昏迷病人、氣管切開病人,定時抽吸痰液、翻身、叩背、保證液體入量、充分稀釋痰液等有效手段幫助排痰。做好呼吸治療器具的消毒。認真洗手。戴無菌手套,無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三、尿路感染及預防,定義:是指細菌在泌尿道直接引起的炎癥。感染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一)病原體及流行途徑病原菌80%為革蘭陰性桿菌,其中以腸桿菌科和假單胞菌屬為多數,革蘭陽性菌占20%。(二)尿路感染的發(fā)病因素尿道、膀胱黏膜屏障功能破壞。在保留尿管的情況下,可激惹膀胱黏膜或造成黏膜損傷,這種損失可破壞其屏障和收縮功能,導致感染。,導尿致上尿路感染。當膀胱鏡逆行插管和導尿后膀胱松弛時,污染的尿液則可上行引起腎盂腎炎。尿路特殊的組織學結構。尿路上皮細胞特有的具有結合力的傘狀物,使細菌依靠其與上皮細胞或紅細胞表面的甘露糖結合,細菌正是依靠這種特殊的親和力得以侵入。細菌L型與反復的尿路感染。細菌在高滲狀態(tài)下不能形成胞膜而以原漿的形式存在,即L型細菌。細菌L型是尿路尿路反復感染發(fā)作的重要因素。,(三)尿路感染的預防嚴格無菌操作導尿。按無菌操作技術選用質軟、口徑規(guī)格適當的硅膠質導管輕柔導入。封閉式無菌引流。留置的保留尿管,應保持尿液引流的通暢、無菌、持續(xù)、和封閉狀態(tài)。密切觀察病情。觀察病人有無尿路感染癥狀,如排尿困難、尿急、尿頻和血尿等。,尿液培養(yǎng)及早期診斷。一般認為尿路中細菌大于或等于30/ml,尤其是伴有膿尿或多次培養(yǎng)為同一菌(排除收集尿液時的污染),即可作為膀胱感染的依據。加強會陰護理。每日進行會陰護理。加強健康教育。了解導尿術的正確操作和護理;了解留置導尿閉式引流的意義;了解集尿袋放置的正確位置和意義;掌握集尿袋排尿的正確操作,明白保持會陰清潔的意義。,四、乙型肝炎感染及預防,(一)病原體及流行途徑。乙型肝炎病毒(HBV)屬嗜肝DNA病毒,該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較甲型肝炎病毒強,對一般消毒劑有耐受性,煮沸30min(100攝氏度)以上才能滅活。傳染源包括病人及HBV慢性攜帶者。傳播途徑:1、醫(yī)源性傳播,輸入HBsAg陽性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通過污染的醫(yī)療器械,如動靜脈插管、內鏡、針刺、血液透析裝置、口腔器械等,在治療或護理操作中傳播。2、性活動為主的密切接觸傳播。3、母嬰垂直傳播。,(二)乙型肝炎感染及預防1.醫(yī)源性傳播的預防(1)嚴格認真洗手(2)口腔器械采用高效消毒滅菌(3)住院病人床旁隔離(4)設立隔離手術臺2.對醫(yī)院內高危人群的保護(1)對經常接觸病人血液的工作人員或需多次輸血及血液透析治療的病人,應檢查HBsAg、HBcAb和HBsAb主要感染指標。若三項指標均呈陰性者,即為乙肝肝炎易感者,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加以保護。,(2)如工作中不慎被刺傷,意外接種了具感染性血液的人員應及時處理,屬易感者應盡快在當日,最遲不超過7天肌內注射高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于1個月后加強注射一次。(3)加強對HBsAg攜帶者的管理,五、艾滋病病毒感染及預防,(一)病原體及流行機制艾滋病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屬能分泌反轉錄酶的單股RNA病毒。對熱敏感,56攝氏度、30min即失去活力;0.2%次氯酸浸泡5min能滅活病毒。傳播途徑:1、性接觸傳播:主要途徑2、血液傳播3、母嬰垂直傳播4、經污染的醫(yī)療器械傳播,(二)艾滋病感染的預防1、強化口腔醫(y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防護知識的教育、規(guī)范其操作、加強用后物品的妥善處理)2、做好個人防護3、加強口腔醫(y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4、預防措施A.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和各項技術操作B.血標本應編號并貼上明顯標記,做到安全轉達。C.謹慎處理銳器,避免刺傷自己。D.被污染的物品放入專用的器具內并貼上標記,方可送去處理和焚燒。E.被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污染的地方,應先用消毒劑處理后再進行擦拭。F.手接觸到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沖洗,-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口腔醫(yī)院 感染 預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61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