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化學(xué)大一輪復(fù)習(xí)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同步檢測.DOC
《2019-2020年高考化學(xué)大一輪復(fù)習(xí)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同步檢測.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考化學(xué)大一輪復(fù)習(xí)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同步檢測.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化學(xué)大一輪復(fù)習(xí)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同步檢測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久置的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將先變紅后褪色 B.欲除去Cl2中少量的HCl氣體,可將此混合氣體通過盛有飽和食鹽水的洗氣瓶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2和Ca(ClO)2 D.氯水的成分為Cl2和Ca(ClO)2,應(yīng)密封保存 解析:新制氯水中,一部分Cl2與水發(fā)生反應(yīng):Cl2+H2O===HCl+HClO,而久置氯水由于HClO見光會分解,所以溶液中HClO濃度逐漸減小,使Cl2與水的反應(yīng)趨于完全,最終溶液可看作鹽酸,沒有HClO,溶液無漂白性,因此向久置氯水中滴入石蕊試液,溶液只變紅而不褪色,A項錯誤;將Cl2和HCl混合氣體通入飽和食鹽水中。HCl因極易溶于水而被吸收掉,B項正確;Ca(ClO)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2不是,C項錯誤;氯水中不含Ca(ClO)2,D項錯誤。 答案:B 2.已知常溫下氯酸鉀與濃鹽酸反應(yīng)放出氯氣,現(xiàn)按下圖進(jìn)行鹵素的性質(zhì)實驗。玻璃管內(nèi)裝有分別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應(yīng)一段時間后,對圖中指定部位顏色描述正確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黃綠色 橙色 藍(lán)色 白色 B 無色 橙色 紫色 白色 C 黃綠色 橙色 藍(lán)色 無色 D 黃綠色 無色 紫色 白色 解析:錐形瓶中的氯酸鉀與濃鹽酸反應(yīng)放出氯氣,所以①處呈黃綠色;在②處Cl2與NaBr溶液反應(yīng)置換出單質(zhì)Br2而得到溴水,呈橙色;在③處Cl2與KI溶液反應(yīng)置換出單質(zhì)I2,I2遇淀粉變藍(lán)色;在④處Cl2與NaOH溶液反應(yīng)生成的NaCl和NaClO溶液均為無色,因此白色棉球顏色不變。 答案:A 3.今有甲、乙、丙三瓶等體積的新制氯水,濃度均為0.1 mol/L。如果在甲瓶中加入少量的NaHCO3晶體m mol,在乙瓶中加入少量的NaHSO3晶體m mol,丙瓶不變。片刻后甲、乙、丙三瓶溶液中HClO的物質(zhì)的量的濃度大小關(guān)系是(設(shè)溶液體積不變)(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丙>甲 解析: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加入NaHCO3,由于酸性HCl>H2CO3>HClO,所以NaHCO3和HCl反應(yīng)而不和HClO反應(yīng),平衡向右移動,HClO濃度增大。又因Cl2、HClO具有強(qiáng)氧化性,可將NaHSO3氧化,從而使HClO濃度降低。 答案:C 4.為驗證鹵素單質(zhì)氧化性的相對強(qiáng)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jìn)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驗)。 實驗過程: Ⅰ.打開彈簧夾,打開活塞a,滴加濃鹽酸。 Ⅱ.當(dāng)B和C中的溶液都變?yōu)辄S色時,夾緊彈簧夾。 Ⅲ.當(dāng)B中溶液由黃色變?yōu)樽丶t色時,關(guān)閉活塞a。 Ⅳ.…… (1)A中產(chǎn)生黃綠色氣體,其電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驗證氯氣的氧化性強(qiáng)于碘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發(fā)生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驗證溴的氧化性強(qiáng)于碘,過程Ⅳ的操作和現(xiàn)象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過程Ⅲ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單質(zhì)的氧化性逐漸減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解析:(1)A中產(chǎn)生的黃綠色氣體為Cl2,其電子式為。(2)氯氣遇濕潤的淀粉KI試紙時,發(fā)生反應(yīng):Cl2+2KI===I2+2KCl,淀粉遇生成的I2變藍(lán),可以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qiáng)于碘的氧化性。(3)B中Cl2與NaBr發(fā)生置換反應(yīng),離子方程式為Cl2+2Br-===2Cl-+Br2。(4)C中NaBr與氯氣反應(yīng)生成NaCl和Br2,將C中溶液滴入D中,振蕩,發(fā)生反應(yīng):Br2+2KI===I2+2KBr,靜置后D中溶液分層,下層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顯紫紅色,可以說明溴的氧化性強(qiáng)于碘。(5)過程Ⅲ主要是為了確認(rèn)C的黃色溶液中無Cl2,排除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6)氯、溴、碘單質(zhì)的氧化性逐漸減弱,是因為從Cl到I,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答案:(1) (2)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lán) (3)Cl2+2Br-===Br2+2Cl- (4)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關(guān)閉活塞b,取下D振蕩。靜置后CCl4層溶液變?yōu)樽霞t色 (5)確認(rèn)C的黃色溶液中無Cl2,排除Cl2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 (6)原子半徑逐漸增大 5.將氯氣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可制得漂白粉,漂白粉能殺滅禽流感病毒等,其穩(wěn)定性比氯水高。 (1)工業(yè)上制取漂白粉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 (2)漂白粉暴露在空氣中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學(xué)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3)檢驗漂白粉溶液中是否含有Cl-所需的試劑是___________,需要用到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效氯是漂白粉中有效Ca(ClO)2含量的大小標(biāo)志。已知: ①Ca(ClO)2+4HCl===CaCl2+2Cl2↑+2H2O; ②有效氯=100%。 若某漂白粉的有效氯為65%,則該漂白粉中Ca(ClO)2的質(zhì)量分?jǐn)?shù)為________。 解析:(1)氯氣與堿反應(yīng)一般生成氯鹽、次氯酸鹽和水。(2)漂白粉的主要成分Ca(ClO)2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和CO2而反應(yīng)生成HClO,HClO見光分 解,從而使漂白粉失效。 (3)漂白粉中含有CaCl2,檢驗Cl-的實驗方法是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這是一個簡單的試管實驗。(4)設(shè)反應(yīng)中生成了2 mol Cl2,則所需1 mol Ca(ClO)2的質(zhì)量為143 g,漂白粉的質(zhì)量為=218.5 g,故漂白粉中Ca(ClO)2的質(zhì)量分?jǐn)?shù)=100%=65.4%。 答案:(1)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Ca(ClO)2 (2)Ca(ClO)2+H2O+CO2===CaCO3↓+2HClO、2HClO2HCl+O2↑ (3)AgNO3溶液和稀硝酸 試管和滴管 (4)65.4%-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化學(xué)大一輪復(fù)習(xí)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同步檢測 2019 2020 年高 化學(xué) 一輪 復(fù)習(xí) 4.2 富集 海水 中的 元素 同步 檢測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15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