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鄂教版(1).doc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鄂教版(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鄂教版(1).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案鄂教版(1)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積累生動形象的語句,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讀的 基礎上,整體感悟文意;學習本文結構嚴謹、選材精當的技法; 2 方法與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從中受到啟迪,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1。對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選材技巧和結構技巧。 教學難點: 難理解的文言詞語。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課文,搜集與聞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 入: 20xx年4月29日,江澤民同志在清華大學建 校70周年大會上講:“聞一多先生橫眉冷對反動派,寧死不屈,表現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高風亮節(jié),這是清華大學的驕傲,也是我們知識分子的光榮?!苯瓭擅裢緸槭裁锤叨荣潛P聞一多先生?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去探尋贊揚的原因。(板書課題) 1、作者介紹 臧克家,詩人。1905年生于山東諸城。從小受家庭影響,喜歡古典詩詞和民歌,并目睹農民的苦難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這為他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初步奠定了基礎。1926年秋到武漢,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敗后,受國民黨當局迫害,四處逃亡。1929年還鄉(xiāng),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1932年開始發(fā)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隨著老馬等詩的廣泛流傳,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和喜愛。1934年大學畢業(yè)后到中學任教,發(fā)表了長詩自己的寫照??箲?zhàn)爆發(fā)后,詩人熱情地奔赴抗日前線,從事進步文化工作,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1942年秋到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出版十年詩選及長詩古樹的花朵等??箲?zhàn)勝利后,在上海主編文訊,寫了許多揭露、批判國民黨統(tǒng)治的政治諷刺詩。1948年由于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春風集歡呼集臧克家詩選和長詩李大釗等。粉碎“四人幫”后,詩人又寫了不少作品,并任復刊后的詩刊顧問。 2、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足,經常出入于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后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愿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tǒng)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復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2、聞一多 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zhàn)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1922年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后來研究文學。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1937年抗戰(zhàn)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zhàn)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fā)誓不取得抗戰(zhàn)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1943年后,因目睹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腐敗,于是奮然而起,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長。“一二一”慘案發(fā)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遺著由朱自清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目標 2 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3課堂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了解相關知識。 4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1)文章從那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 (2)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的人?(3)據此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各寫了聞先生“說和做”的什么特點?學生聽讀后,感情朗讀,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引導明確: (1)從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來寫的。(2)“言論和 行動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標”。(3)分兩部分,17自然段為第一部分,記述聞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也不“說”的特點;820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記述聞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 研討課文: 我們通過朗讀、討論,認識到聞先生“說和做”是完全一致的,這種高貴的品格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那么,作者是怎樣表現聞先生這一高貴品格的?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學生默讀,討論下列問題:(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1) 哪兩句話是對聞先生作為學者“說和做”的高度概括? (2) 這部分列舉了那些事例?這些事例選材的角度是什么?詳略安排怎樣?(3) 聞一多先生潛心研究學術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語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聞先生潛心研究學術? (4) “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怎樣理解“群蟻排衙”?這句話表現出聞先生怎樣的治學態(tài)度 (5)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聞先生學者形象? 學生默讀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明確: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個事例: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寫作唐詩雜論事例是從“做”了再“說”這個角度選材的;其他兩個事例是從做了也不一定說角度選材的。詳寫第一件事,略寫后兩件事。 (3) 聞先生研究學術的目的是“要給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先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再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語句(略) (4)“群蟻排衙”,文中指聞先生寫字工工整整,十分認真,他的手稿都是蠅頭小楷,好象群蟻排衙 。表現了聞先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 (5)先生是一位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治學嚴謹、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的卓越學者,言行一致的愛國者。(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治學嚴謹,不畏艱辛,這種治學態(tài)度值得我們共同學習。 第二課時1研讀第二部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部分,要讀出氣勢來,思考下列問題。(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1)文中哪一句話是對作為民主戰(zhàn)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高度概括? (2)聞一多先生說了,是怎么說的?說的內容和目的是什么?(3)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了,文中寫了他做了幾件事?反映了聞先生什么精神 學生朗讀后,四人小組開始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明確:(略) 2探究學習: (1) 把學者聞一多和革命家聞一多綜合起來,概述聞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兩部分是怎樣銜接起來的?這樣銜接有什么好處? (3) 把你認為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或詞語劃出來,并說說原因 學生自讀課文,四人小組研討、探究。 教師巡回指導,集體交流: (1) (略) (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進行總結,并照應開頭;第八、九自然段開啟下文。 好處:承上啟下,前后呼應,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度自然,把聞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并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3) 生答:“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弊衷~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特別是一個“瀝”字,深刻地表現了聞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澆灌學術研究花朵的精神,精當、凝練。 3拓展延伸: (1這篇文章的原標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經作者同意,改成現在這個標題,哪個標題更好些?談談你的看法。 (2)學習完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獲?受到哪些啟迪?請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談一談。 學生思考,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1)(2)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圓起說,就予以肯定。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本課,我們大家領略了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淺,讓我們沿著聞一多先生的足跡,讓理想在奮斗中閃光!6 / 6-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三 單元 聞一多 先生 說和 教案 鄂教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08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