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化學 專題二十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全國通用).doc
《2019-2020年高考化學 專題二十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全國通用).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化學 專題二十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全國通用).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化學 專題二十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全國通用)一、選擇題1(xx廊坊質檢,2)下列儀器對應的名稱正確的是()解析A項,叫泥三角;C項,叫分液漏斗;D項,叫坩堝。答案B2(xx四川廣安診斷)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A可用10 mL量筒量取5.00 mL KMnO4溶液B用瓷坩堝灼燒氫氧化鈉、碳酸鈉C蒸餾時蒸餾燒瓶中液體的體積不能超過其容積的2/3,液體也不能蒸干D把片狀氫氧化鈉固體放在天平的托盤中稱量,其質量為7.4 g解析10 mL量筒的精確度為0.1 mL,只能量取5.0 mL KMnO4溶液,不能量取5.00 mL KMnO4溶液,A項錯誤;瓷坩堝中含有SiO2,高溫時能與氫氧化鈉、碳酸鈉發(fā)生反應,B項錯誤;氫氧化鈉在空氣中容易潮解,且具有腐蝕性,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盤中稱量,應放在小燒杯中稱量,D項錯誤。答案C3(xx北京西城區(qū)檢測)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用托盤天平稱取2.5 g NaCl用50 mL量筒量取5.2 mL鹽酸用蒸發(fā)皿加熱NaCl溶液可以得到NaCl晶體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 mL 0.1 molL1H2SO4溶液用帶玻璃塞的棕色試劑瓶存放濃HNO3中和熱測定的實驗中使用的玻璃儀器只有2種A B C D解析根據“大而近”的原則,應選擇10 mL量筒;應用50 mL容量瓶配制50 mL 0.1 molL1H2SO4溶液;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攪拌棒及溫度計。答案A4(xx晉商四校聯(lián)考,8)實驗室需配制500 mL 0.1 mol/L NaOH溶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容量瓶上標有溫度、濃度、容積和壓強B如果容量瓶內有少量蒸餾水,必須先對容量瓶進行烘干C將所需的氫氧化鈉固體倒入到容量瓶中溶解D定容時若俯視刻度線觀察液面,會使所配制的NaOH 溶液的濃度偏高解析A項,容量瓶上標有溫度、刻度線、容積,沒有濃度、壓強,錯誤;B項,容量瓶中事先有水對溶液的配制無影響,故不需要對容量瓶進行烘干,錯誤;C項,容量瓶為精密儀器,不能用于溶解固體,錯誤;D項,定容時,若俯視刻度線觀察液面,會導致溶液的體積偏小,依據c可知,溶液的濃度偏高,正確。答案D5(xx吉林長春質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用25 mL的堿式滴定管量取20.0 mL的KMnO4溶液B制取NH3實驗中,將多余的NH3用一導管直接導入水槽,用水吸收C新制的氯水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試劑瓶中D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解析KMnO4溶液應該用酸式滴定管量取且精確至0.01 mL,A項錯誤;用水吸收多余的NH3時,應用一導管連接一個倒置的漏斗防止產生倒吸,B項錯誤;新制氯水中的HClO見光易分解,故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試劑瓶中,C項正確;濃硫酸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干抹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沖洗,最后用稀小蘇打水洗,D項錯誤。答案C6(xx遼寧大連期末,2)實驗室保存下列試劑的方法不正確的是()A鈉保存在煤油中B用棕色試劑瓶盛放新制的氯水C用帶玻璃塞的試劑瓶盛放NaOH溶液D向盛放氯化亞鐵溶液的試劑瓶中加少量鐵粉解析氯水中含有次氯酸見光分解,應避光保存,B正確;氫氧化鈉與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應,C錯誤;加入鐵粉防止亞鐵離子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正確。答案C二、非選擇題7(xx河南鄭州模擬)以下是實驗室常用的部分儀器,請回答下列問題:(1)序號為和的儀器的名稱分別是為_、_。(2)在分液操作中,必須用到上述儀器中的_(填序號)。(3)能作反應容器且可直接加熱的儀器是上述中的_(填名稱)。(4)在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時,需要用到儀器是_(填序號)。(5)儀器上標有溫度的是_(填序號)。(6)如圖是溫度計、量筒、滴定管的一部分,下述讀數(虛線刻度)及說法正確的是_。A是量筒,讀數為2.5 mLB是量筒,讀數為2.5 mLC是滴定管,讀數為2.5 mLD是溫度計,讀數為2.5 (7)丙同學想用如圖裝置以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CO2。教師指出,這需要太多的稀鹽酸,造成浪費。該同學選用了上述中的一種儀器,加在裝置上,解決了這個問題。請你把該儀器畫在圖中合適的位置。解析在分液操作中用到分液漏斗和燒杯;能作為反應容器且能夠直接加熱的儀器是試管;配制溶液時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是容量瓶、量筒、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容量瓶、量筒上標有溫度。(6)分析刻度可知是溫度計,是量筒,讀數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是滴定管,讀數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分析可知選B。(7)可在漏斗頸下端套上一個試管。答案(1)容量瓶冷凝管(2)(3)試管(4)(5)(6)B(7)或B組專項能力訓練一、選擇題1(xx錦州四校聯(lián)考,7)下列實驗裝置、選用的試劑或實驗操作中,都正確的是()A實驗室用裝置A制取氨氣B用B裝置吸收氨氣,并防止倒吸C用C裝置稀釋濃硫酸D用D裝置除去CO2中的HCl解析A項,NH4Cl固體受熱分解生成NH3和HCl,當溫度降低時,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體NH4Cl,錯誤;B項,氨氣極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可防止倒吸,正確;C項,量筒不能用來稀釋濃硫酸,錯誤;D項,碳酸鈉雖能與HCl反應,但碳酸鈉也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不符合除雜原則,錯誤。答案B2(xx山東菏澤模擬,13)僅用下表提供的儀器(夾持儀器和試劑任選)不能實現(xiàn)相應實驗目的的是()選項實驗目的儀器A除去氫氧化鋁膠體中的泥沙漏斗(帶濾紙)、燒杯、玻璃棒B從食鹽水中獲得NaCl晶體坩堝、玻璃棒、酒精燈、泥三角C用0.10 molL1的鹽酸測定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濃度堿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錐形瓶、膠頭滴管、燒杯D用MnO2和濃鹽酸制取干燥、純凈的Cl2圓底燒瓶、分液漏斗、酒精燈、洗氣瓶、集氣瓶、導管、石棉網解析A選項,膠體可以透過濾紙,正確;B選項,蒸發(fā)需要蒸發(fā)皿,不需要坩堝,錯誤。答案B3(xx大連質檢)關于下列各裝置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裝置可驗證HCl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B裝置可用于收集H2、NH3、Cl2、HCl、NO2、NO等C裝置中X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NH3或HClD裝置中用于干燥、收集NH3,并吸收多余的NH3解析裝置中HCl極易溶于水,滴入水后氣球膨脹,A選項正確;裝置中,左邊導管進氣,可收集比空氣密度大的氣體,如Cl2、HCl、NO2等,右邊導管進氣,可用于收集比空氣密度小的氣體,如H2、NH3等,但NO不能用排空氣法收集,B選項不正確;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四氯化碳在水的下層,氨氣或氯化氫不溶于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氣或氯化氫,以防止倒吸,C選項正確;氨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小,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可用堿石灰干燥,且多余的氨氣可通過倒扣的小漏斗用水吸收(NH3極易溶于水),D選項正確。答案B4(xx湖南示范高中聯(lián)考)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解析灼燒應用坩堝不用燒杯,A項錯誤;中和熱的測定應用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C項錯誤;NaOH不能放在濾紙上稱量,且稱量時遵循“左物右碼”原則,D項錯誤。答案B二、非選擇題5(xx濰坊質檢,16)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1)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合理的是_(填選項字母)。A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有機層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B實驗室里的定量儀器如:托盤天平、容量瓶、量筒、滴定管等均標有0刻度線C用鑷子將一小塊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用小刀切一小塊,立即放入水中觀察現(xiàn)象D純凈的氫氣可以在氯氣中安靜的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瓶口伴有白霧E用濃硫酸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稀硫酸時,將濃硫酸沿燒杯內壁緩緩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才能轉移到容量瓶中(2)用如圖裝置進行噴泉實驗,上部燒瓶已裝滿干燥氨氣,引發(fā)噴泉的操作是_,氨氣與水接觸,即發(fā)生紅色噴泉。試用化學用語解釋噴泉為紅色的原因_。解析(1)A項,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由于CCl4H2O,有機層在下層,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正確;B項,容量瓶、量筒沒有0刻度,錯誤;C項,鈉在放入水中之前,應用濾紙吸干凈表面的煤油,錯誤;D項,純凈的氫氣在氯氣中安靜的燃燒,產生蒼白色火焰,錯誤;E項,濃硫酸稀釋時放出大量的熱,可沿燒杯內壁緩緩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正確。(2)對于NH3的噴泉實驗,可根據氣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引發(fā),操作是打開止水夾,用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產生紅色噴泉的原因為NH3H2ONH3H2ONHOH,酚酞遇堿變紅。答案(1)AE(2)打開止水夾,用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NH3H2ONH3H2ONHOH或NH3H2ONHOH6(xx河北唐山調研,28)某化學研究小組測定某FeCl3樣品(含少量FeCl2雜質)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在實驗室中按以下步驟進行實驗:稱取a g樣品,置于燒杯中;取適量鹽酸和適量蒸餾水使樣品溶解,準確配制成250 mL溶液;準確量取25.00 mL步驟中配得的溶液,置于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氯水,使反應完全;加入過量氨水,充分攪拌,使沉淀完全;過濾,洗滌沉淀;將沉淀轉移到坩堝內,加熱、攪拌,直到固體由紅褐色全部變?yōu)榧t棕色,冷卻至室溫后,稱量;請根據上面的敘述回答下列問題:(1)上圖所給儀器中,實驗步驟中必須用到的儀器是E和_(填儀器序號);還缺少的主要儀器名稱是_。(2)步驟中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3)步驟中洗滌沉淀的操作是_,檢驗沉淀是否洗凈,應向洗滌液中加入幾滴_(填寫序號)。KSCN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酚酞溶液(4)第步的操作中,將沉淀物加熱,冷卻至室溫,稱量其質量為m1g,再次加熱并冷卻至室溫稱量其質量為m2g,實驗至少需重復加熱一次的原因是_;若m1與m2差值較大,其原因可能是第一次加熱_,第二次加熱_。(各答一種情況即可)(5)若坩堝質量是W1g,最終坩堝和固體的總質量是W2g;則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解析(1)稱量需要托盤天平,溶解需要燒杯和玻璃棒,配制需要容量瓶和膠頭滴管,注意A儀器不是容量瓶,沒有活塞,應為圓底燒瓶,第步量取FeCl3溶液時要用酸式滴定管;(3)判斷沉淀是否洗凈最簡單的方法是判斷洗滌液中是否還含有Cl;(5)生成n(Fe2O3)mol,所以樣品中m(Fe)256g。答案(1)CF250 mL容量瓶、玻璃棒、膠頭滴管(2)Fe33NH3H2O=Fe(OH)33NH(3)沿玻璃棒向過濾器(或漏斗)中的沉淀上加蒸餾水至淹沒沉淀,靜置使其全部濾出,重復操作23次(4)證明氫氧化鐵受熱分解完全不夠充分或冷卻時沒有將固體放置于干燥器中冷卻過程中有固體濺出或溫度過高,固體有分解等(答出兩點即可)(5)%熱點一常用化學儀器的識別和使用(xx課標12,xx重慶理綜4,xx山東理綜11,xx重慶理綜4)【演練1】 高考組合題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盛放NaOH溶液時,使用帶玻璃塞的磨口瓶()(xx山東理綜,11B)(2)存放濃硝酸()(xx安徽理綜,9A)(3)變色硅膠干燥劑含有CoCl2,干燥劑呈藍色時,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xx浙江理綜,8A)(4)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時俯視刻度線,所配溶液濃度偏小()(xx天津化學,4B)(5)準確量取9.50 mL水()(xx安徽理綜,9C)答案(1)(2)(3)(4)(5)【演練2】 易混儀器的識別下列儀器中,在灼燒固體物質時必須用到的儀器是_。(填名稱)答案坩堝、泥三角熱點二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xx課標10,xx山東理綜10,xx福建理綜10,xx天津理綜4,xx江蘇化學5)【演練3】 高考組合題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用潤濕的pH試紙測稀堿溶液的pH,測定值偏小()(xx天津化學,4A)(2)中和滴定實驗時,用待測液潤洗錐形瓶()(xx山東理綜,11A)(3)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盛有酸性KMnO4溶液、濃硫酸的洗氣瓶()(xx浙江理綜,8D)(4)用水潤濕的pH試紙測量某溶液的pH()(xx江蘇化學,7A)(5)用量筒量取20 mL 0.500 0 molL1 H2SO4溶液于燒杯中,加水80 mL,配制成0.100 0 molL1 H2SO4溶液()(xx江蘇化學,7B)(6)實驗室用圖1所示的裝置制取少量氨氣()(xx江蘇化學7C)(7)實驗室用圖2所示的裝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xx江蘇化學,7D)(8)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氨氣()(xx福建理綜,6B)(9)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 0 molL1碳酸鈉溶液()(xx福建理綜,6C)(10)選擇合適的試劑,用圖3所示裝置可分別制取少量CO2、NO和O2()(xx江蘇化學,7A)(11)制備乙酸乙酯時,向乙醇中緩慢加入濃硫酸和冰醋酸()(xx江蘇化學,7B)(12)()(xx安徽理綜,8B)(13)()(xx安徽理綜,8D)答案(1)(2)(3)(4)(5)(6)(7)(8)(9)(10)(11)(12) (13)熱點三化學試劑的存放(xx天津理綜3,xx江蘇化學4)【演練4】 高考組合題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受強酸或強堿腐蝕致傷時,應先用大量水沖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飽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沖洗,并視情況作進一步處理() (xx浙江理綜,8D)(2)易燃試劑與強氧化性試劑分開放置并遠離火源()(xx福建理綜,6A)(3)金屬鈉著火時,用細沙覆蓋滅火()(xx福建理綜,6D)(4)稀釋濃硫酸時,應將蒸餾水沿玻璃棒緩慢注入濃硫酸中()(xx山東理綜,14A)(5)將金屬鈉在研體中研成粉末,使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更安全()(xx廣東理綜,13D)答案(1)(2)(3)(4)(5)-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化學 專題二十一 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全國通用 2019 2020 年高 化學 專題 十一 實驗 基本 方法 全國 通用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78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