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歷史教案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doc
《2019-2020年高一歷史教案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一歷史教案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歷史教案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通史概要: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fā)展歷程。本單元主要講述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前期的歷史。主要內容有:馬克思主義誕生、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提供了社會經濟前提、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大量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在1848年2月發(fā)表《共產黨宣言》,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二部分概述了1871年巴黎工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第一次嘗試在世界歷史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起來。第三部分概述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沖破了帝國主義陣線,極大鼓舞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運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從而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表明社會主義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本專題從總體上概述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現(xiàn)實的歷史發(fā)展線索,說明了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是在實踐中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實踐中豐富和創(chuàng)新,并指引著千百萬勞動群眾為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課標要求: 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認識其誕生的歷史必然性;通過閱讀和分析教材引用的《共產黨宣言》的有關資料,掌握《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大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教材的有關資料、教師提供的資料以及自己的觀察分析,主動探究相關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來展現(xiàn)文字、圖片等資料,創(chuàng)設生動的課堂氛圍;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予以及時、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革命活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堅持真理和為人類進步事業(yè)勇于探索獻身的精神,逐步養(yǎng)成國際共產主義精神和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的崇高理想;通過學習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奮斗的事跡,學生應養(yǎng)成堅持真理和為人類進步事業(yè)勇于獻身的精神。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和意義。 難點:對《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的理解。 教學建議: 講述本課內容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工業(yè)革命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從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分析切入本課。工業(yè)革命使社會生產力飛速發(fā)展,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也日益暴露。廣大工人的反抗斗爭不斷,而工人運動的實踐,尤其是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產階級革命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理論研究與工人運動實踐的緊密結合,創(chuàng)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此,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作為新的歷史潮流在世界范圍內發(fā)展起來。 教材的第一目和第二目可以合并教學,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一目主要講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第二目主要講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即《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教材第三目“巴黎公社”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運用。 (1)、關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建議教師:可按社會經濟前提、階級基礎和理論基礎(思想來源)、實踐基礎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歸納。 第一,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經濟前提。 第二,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階級基礎。 第三,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理論基礎。 第四,馬克思、恩格斯親自投身于工人運動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實踐基礎。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講述時,建議教師:利用教材引用的相關材料并補充《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宣言》的內容。著重分析它的歷史意義,并指明《共產黨宣言》科學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和偉大歷史使命,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二、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課標要求: 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一國際建立及斗爭的史實;通過對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學習,分析其性質及失敗原因,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了解第二國際建立及斗爭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教材及教師補充的相關材料,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分析歷史問題要把歷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結合巴黎公社發(fā)生的背景認識其發(fā)生的突發(fā)性,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認識其失敗的必然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巴黎公社戰(zhàn)士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精神的體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革命英雄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情操。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意義。 難點: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的特點及成因。 教學建議: (1)、第一國際的建立: ①、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背景,可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進行分析。第一,19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工人運動的高漲,是第一國際成立的客觀條件。第二,馬克思、恩格斯為建立新的國際工人組織而努力工作,是第一國際成立的主觀條件。因此,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②、第一國際的性質及任務,從第一國際的組成情況來看,第一國際是國際無產階級的聯(lián)合組織。第一國際把支持、聲援、團結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斗爭作為自己的主要活動,同時把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③、第一國際的指導思想及領導,馬克思雖未擔任第一國際主席或總書記的職務,但由于總委員會一致通過了他為第一國際起草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為第一國際確定了正確的政治原則和組織原則,因此馬克思主義實際成為第一國際的指導思想。馬克思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導者,是第一國際的靈魂。 (2)、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革命發(fā)生的背景。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先后建立的國防政府和以梯也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實行投降賣國和敵視工人的反動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巴黎工人是在祖國處于危急關頭、本身遭到臨時政府進攻的情況下發(fā)動革命的。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在教學中,建議教師注意:要突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讓學生理解它們的內容,并且從中分析出它們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說明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一般來說,考察一個政權的性質,主要從它所采取的措施來分析。關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引導學生從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歸納。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在政治上主要是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觸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具有明顯的無產階級性質。以上所述足以說明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③、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教材包括了三層意思:其一是它的失敗原因,即歷史教訓(此處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公社失敗的主觀原因之一是缺乏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革命政黨的正確領導,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嚴重錯誤;之二是未能去宣傳、發(fā)動農民,爭取到廣大農民的支持,缺乏工農聯(lián)盟??陀^原因是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遠未發(fā)展到嚴重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程度,此時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還為時尚早(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其二是它的劃時代意義,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給資本主義以第一次沉重打擊,使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其三是它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即通常所說的巴黎公社原則,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因為它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最一般規(guī)律,所以它是消滅不了的,在工人階級得到解放以前,這些原則將一再表現(xiàn)出來,如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是這些原則的一再表現(xiàn)和新的勝利。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課標要求: 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俄國帝國主義的特點、沙皇統(tǒng)治下俄國社會矛盾的激化,列寧主義的誕生,理解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識記一戰(zhàn)對俄國的影響、二月革命、《四月提綱》,理解十月革命條件的成熟;識記彼得格勒起義的概況、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理解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2)、過程與方法:閱讀有關十月革命前俄國社會狀況的材料,理解十月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對比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理解二者一成一敗的原因;聯(lián)系十月革命后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歷程,理解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通過借助各種歷史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形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分析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俄國社會狀況的學習,深刻體會專制制度的落后與腐??;通過對比臨時政府與蘇維埃政權的不同措施,領會無產階級政權是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的政權,培養(yǎng)學生的無產階級思想感情;通過對十月革命的學習,了解馬列主義對世界革命的指導作用,形成馬列主義世界觀。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十月革命勝利的世界歷史意義。 難點: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教學建議: 講述本課內容前,可引導學生回憶上一課巴黎公社革命失敗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的狀況。進入20世紀,人類將在探索理想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上如何行進,引出題目,開始本課學習。 本課主要講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革命的經過和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三個問題,應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的整體感。 (1)、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建議教師將原標題“革命前夜的‘火星’”整體納入歷史條件的分析中)。 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歷史發(fā)展與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在講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發(fā)生的歷史條件時,可引導學生從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理解“為什么社會主義革命不是發(fā)生在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fā)生在相對落后的俄國?”,“為什么說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俄國爆發(fā)社會主義革命是歷史的必然?” 客觀條件:第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已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具有帝國主義特征;但資本主義發(fā)展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國;第二,由于俄國是通過1861年改革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的,俄國帝國主義具有軍事封建色彩,且對國外資本依賴性強,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xiàn)得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從而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方面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大多卷入戰(zhàn)爭,為俄國革命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主觀條件:第一,俄國的無產階級身受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制殘余的雙重壓迫,革命性較強,且不斷發(fā)展壯大;第二,有列寧領導下的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第三,廣大的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 綜合以上主客觀條件可以看出,當統(tǒng)治階級再也統(tǒng)治不下去,當被統(tǒng)治階級再也生存不下去的時候,革命的時機就成熟了。 (2)、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發(fā)展過程,通過幾個主要的事件來把握,如: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關于蘇維埃政權的鞏固措施。可由老師提供或學生自己查詢材料,討論分析蘇維埃政權建立后是如何鞏固政權的。通過對一些具體措施的分析,進一步理解蘇維埃政權是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政權。 (3)、關于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從對俄國、對世界及對人類歷史的進程三個方面來歸納整理: ①、對俄國歷史的影響: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勞動人民開始實現(xiàn)“當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保持了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加速了蘇聯(lián)的現(xiàn)代化進程。 ②、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它的勝利沖破了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它把人類歷史帶入一個新時代,世界從此進入一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推動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③、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是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 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fā)展歷程中的成功案例。因此,教師可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帶領學生共同總結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特別是與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加以對照分析,結合俄、中兩國案例總結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成功建立的一些共性問題。 第九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通史概要: 二戰(zhàn)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由美蘇兩極格局到多極化發(fā)展趨勢的重大變化。 (1)、二戰(zhàn)確立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基本輪廓,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和美蘇雙方的“冷戰(zhàn)”而逐漸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美蘇兩強在世界范圍內的激烈爭奪,使得世界局勢動蕩不安。 (2)、美蘇爭霸使雙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實力相對下降。與此同時,由于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規(guī)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xiàn)在:歐洲的走向聯(lián)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中國的振興。這些都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開始出現(xiàn)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得到了加強。 (4)、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現(xiàn)出“一超多強”的局面。與此同時,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一、美蘇爭鋒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雅爾塔體制的確立、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互會、華沙條約組織;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戰(zhàn)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zhàn)爭。 ②、理解:美國為獨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內涵、事例。 ③、能力:分析美、蘇各自采取的措施,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認識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美、蘇各自采取的措施,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通過閱讀地圖、圖片以及教材中所引用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理解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由于二戰(zhàn)后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美蘇“冷戰(zhàn)”造成了戰(zhàn)后初期世界的動蕩不安,對戰(zhàn)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爭取和平與發(fā)展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美國為獨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冷戰(zhàn)”格局出現(xiàn)的背景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教學建議: (1)、講述本節(jié)具體內容之前,首先采用師生談話法,通過雙邊互動,簡要回顧一戰(zhàn)以來和二戰(zhàn)期間國際關系的變化,向學生指明: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所決定的,可借此對學生進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二戰(zhàn)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形成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此處也為以后講述兩極格局演變的原因打下伏筆。由此導入新課。 (2)、“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一目,需要講明三個問題。 ①、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建議教師向學生講明確:這是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新體制,它建立在以美蘇為主導的基礎上,取代了傳統(tǒng)的以歐洲為主導的舊體制,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后的美蘇爭鋒直接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走向。利用“課本”導言,使學生理解“世界格局”的概念。 ②、“冷戰(zhàn)”格局出現(xiàn)的背景。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之一。 由于二戰(zhàn)后美、蘇雙方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尖銳對立,反目成仇,最終形成了兩極對峙格局。還要讓學生知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國家利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為學生提供歷史情境,使學生從分析中得出信息:二戰(zhàn)后美國要“領導世界”,而蘇聯(lián)要與之爭鋒,雙方必然要“反目成仇”,從而加深對這一背景的理解。同時要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雙方矛盾尖銳又不輕易動武?(勢均力敵)美國采取什么辦法對付蘇聯(lián)?(冷戰(zhàn)),以加深對“冷戰(zhàn)”的理解。 ③、美蘇對峙格局形成的過程。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之一,這一格局是由美蘇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注意領會: “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先弄清“冷戰(zhàn)”的含義。利用“知識鏈接——冷戰(zhàn)”加以領會。利用課本“資料卡片——丘吉爾‘鐵幕’演說和杜魯門發(fā)表‘冷戰(zhàn)’演說”的圖片,再現(xiàn)歷史情境,感受“冷戰(zhàn)”氛圍,加深對“美蘇爭鋒”的體會。建議結合圖示一(可以用多媒體演示)全面了解“冷戰(zhàn)”政策措施。學生應學會用多種途徑獲得知識方法,并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輿論上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1947年) 杜魯門主義 (1948年) 馬歇爾計劃 (1949年) 組建“北約” 序幕 全面開始 重要組成部分 工具 (圖示一) “蘇聯(lián)的應對措施”,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對該問題的探究。重視過程并及時給予恰當評價。提問:既然美國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蘇聯(lián)進行全面冷戰(zhàn),蘇聯(lián)又采取怎樣應對措施?啟發(fā)學生也從這幾方面探究,加以對比分析,進行歸納、概括,制成表格(圖示二),與前表對應,便于記憶,以利掌握這一重點知識。利用課本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加深對“對峙”的理解。(可以用多媒體演示) 領域 政治上 經濟上 軍事上 時間、措施 (1947年)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1949年) 成立經互會 (1955年) 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目的 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各國黨的行動 建立與西方對抗的社會主義市場 應對美國的擴張和威脅 (圖示二) (3)、“‘冷戰(zhàn)’局面下的國際關系” 一目,從利和弊兩個方面講述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影響,學生應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 “美蘇的全球對抗”,教材從四個例證反映了美蘇的全球對峙的基本狀況:德國的分裂;朝鮮分裂和戰(zhàn)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zhàn)爭。這幾例“對抗”遍及世界幾大洲,建議教師用好歷史地圖冊中相關形勢圖,以使學生有明晰的空間概念。講述“德國的分裂”時,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相關圖片和“柏林墻”,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戰(zhàn)”帶給百姓的國家分裂和骨肉分離的痛楚。適當補充古巴導彈危機產生的背景,通過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等為學生充分再現(xiàn)古巴導彈危機的歷史情境,以便學生充分感受危機之中核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關鍵時刻以及危機解除的內在原因。利用教材的注釋使學生理解越南戰(zhàn)爭中,“特種戰(zhàn)爭”和“局部戰(zhàn)爭”的含義。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些軍事對抗中美、蘇雙方的手段,培養(yǎng)歸納能力。(“冷戰(zhàn)”與“熱戰(zhàn)”相交織)理解“冷戰(zhàn)”局面形成初期美、蘇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情況和對抗程度。(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 “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欄“美蘇‘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發(fā)展產生了哪些影響?”的問題,展開討論,加以探究。學生可回答“有利”或“不利”,也可回答利弊兼有等觀點,但要言之有理。最后,從課文中整理,加以歸類。要指明的是學生的觀點要辨證客觀(“一分為二”),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的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可借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不利方面: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搞軍備競賽和局部戰(zhàn)爭,到處插手,使世界政局動蕩,形勢緊張,長期不得安寧。 有利方面:由于彼此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為了在兩極格局中取得優(yōu)勢,雙方都在注意發(fā)展經濟。注意進行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整體的發(fā)展。面對兩極對峙格局,亞非拉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fā)展壯大,第三世界崛起。 二、新興力量的崛起 課標要求: 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歐洲共同體形成的過程、“歐洲議會”;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xiàn);不結盟運動興起、表現(xiàn)和影響。 ②、理解:歐共體的影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原因;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和原則。 ③、能力:通過閱讀地圖、圖片,了解和掌握歷史地圖、歷史圖片的基本技能;通過閱讀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歷史材料,掌握分析、運用歷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的基本技能;通過對本課歷史史實的分析、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2)、過程與方法:運用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分析歐洲的聯(lián)合過程;以史為鑒,從其他國家(如歐洲、日本)發(fā)展經驗探尋中國發(fā)展的措施;通過橫向比較,把握各國發(fā)展的道路及走向聯(lián)合的原因。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經濟區(qū)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恰當的經濟政策可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的振興、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難點:新興力量的崛起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教學建議 (1)、可采取提問:蘇美兩極對峙格局是怎樣形成的?然后,讓學生閱讀課前導語,指出,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衰落和日本、西歐、中國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經受越來越大的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xiàn),正向多極化方向前進。導入新課。 (2)、關于“歐洲人的歐洲” ①、歐洲走向聯(lián)合的條件。閱讀教材第一段,從經濟、政治兩方面理解歐洲共同體形成的原因。 ②、歐洲共同體形成的過程及目標。利用課文資料及圖片,歸納歐洲共同體形成過程的三階段。記住時間及大事:1951——歐洲煤鋼共同體(基礎工業(yè)聯(lián)合);1958——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市場和尖端工業(yè)的聯(lián)合);1967——三個結構合并、形成歐洲共同體(經濟的整體聯(lián)合)。記住目標(課本),理解經濟區(qū)域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規(guī)律。 ③、歐洲共同體政治聯(lián)合的加強。運用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分析歐洲的聯(lián)合過程,對學生進行歷史理論教學:西歐經濟一體化,促進和帶動政治一體化。以時間為序,明確歐洲共同體政治聯(lián)合加強的具體表現(xiàn)。 ④、歐洲共同體的影響。利用資料回放,理解歐洲一體化對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的影響。要求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歸納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2)、關于“迅速興起的日本” ①、日本迅速成為經濟強國的原因:學生自己閱讀,從方針、戰(zhàn)略、美援、教育等多方面,歸納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結合美蘇“冷戰(zhàn)”格局,師生共同探究:美國為什么要幫助日本恢復經濟? ②、日本經濟崛起的表現(xiàn):學生自己閱讀歸納日本經濟崛起的表現(xiàn),注意按時間順序進行,還要利用相關的圖片與 “知識鏈接”,以加深理解。討論:從日本的發(fā)展經驗中,探尋中國發(fā)展的措施。學生應學會以史為鑒,洋為中用。 (3)、關于“東方巨龍的騰飛” ①、改革開放前新中國取得的成就(20世紀40年代末——70年代的中國),閱讀第一段,學生自己按時序歸納。 ②、改革開放后中國騰飛的表現(xiàn)。 “綜合國力迅速增長”:首先,利用課本“知識鏈接”使學生知道什么是“綜合國力”。其次,利用好《1978——xx年中國工業(yè)建設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圖》以及課本內容,有條理地列舉出改革開放的成就。再次,分析“學習思考”:“中國進一步發(fā)展有哪些獨特的優(yōu)勢?”通過師生對話,得出:中國政治體制的先進性;市場的廣闊;勞動力的富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設探究性問題:“從中國的騰飛”中得到哪些認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 “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先展示圖片《各國代表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lián)合國》。然后,利用課本,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向學生交代:綜合國力迅速增長與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之間的因果關系。 (4)、關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呼聲”:閱讀教材,歸納不結盟運動興起的原因和推動因素。學生應認識到不結盟運動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利用“資料卡片”——“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并對教材進行歸納,理解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和原則、斗爭目標、政治主張;結合資料回放 ,并指導學生看圖片《不結盟運動會議》,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意義。 (5)、教師補充講解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理解。問題探究:通過橫向比較,把握各國發(fā)展的道路及走向聯(lián)合的原因和影響。然后歸納:伴隨著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合的歐洲、亞洲日本和中國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等新興力量增強;而美蘇實力則相對下降。這將促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xiàn),以此作為全課的小結。 三、走向多極化 課標要求: 了解蘇聯(lián)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史實,認識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戈爾巴喬夫改革及其后果;東歐劇變;“八一九”事件;蘇聯(lián)解體。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歐盟的組建及發(fā)展;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的發(fā)展;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正在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蘇聯(lián)東歐劇變的實質;蘇聯(lián)的對內政策和國內矛盾導致了社會主義政權的解體;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步驟;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多種力量的重新組合。 ③、能力:通過分析冷戰(zhàn)后國際形勢變化特點,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運用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分析歐洲的聯(lián)合過程。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②、問題探究:日本為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為什么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雖然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失??;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為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在世界多極化發(fā)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極化趨勢下,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及影響;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xiàn)。 難點:怎樣認識蘇聯(lián)解體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關系;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建議: (1)、可采用多種方式,如:①播放有關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的音像資料,配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導入;②請學生回憶本單元的舊知識,在歸納、總結雅爾塔體系形成、演變的基礎上,開始本課學習。 (2)、關于“別了,雅爾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閱讀課文第一段,從政治生活、經濟困難、社會矛盾三方面來提煉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針從書中的第一節(jié)去找,至于措施教師可適當補充些資料,加以說明,使學生對導致改革失敗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補得過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敗的后果是個一連串的復雜問題,讓學生從教材中的東歐劇變、經互會解體、華約解散,蘇聯(lián)在東歐構筑的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崩潰等知識來加以提煉,以使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②、東歐劇變: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東歐劇變的實質及其原因。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并盡可能搜集其他相關歷史圖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觀點等資料,擴充學生的了解范圍,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波蘭、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東歐局勢的動蕩和劇變的狀況。教師必須點明東歐劇變的實質,使學生明確東歐劇變的“變”是指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講述波蘭劇變和德國統(tǒng)一時,教師可補充必要的音像資料,如“柏林墻”的拆毀等,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和外因,進而引導學生從世界兩極格局的大背景出發(fā),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lián)系的要求來認識問題,全面地總結東歐劇變發(fā)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從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與導火線(新聯(lián)盟條約公布)兩方面來分析起因,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事件的具體內容,來認識其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引導學生從蘇聯(lián)力量對比的改變和政權性質的變化來認識其影響。 ④、蘇聯(lián)解體:該目重點在于探究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建議教師在探究該問題時可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應該注意,結論應該是師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識,而不是教師灌輸的認識和結論。使學生在分析蘇聯(lián)解體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怎樣認識蘇聯(lián)解體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關系?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建議教師聯(lián)系上一節(jié)“中國的騰飛”有關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蘇東劇變只能說是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而不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加深今天我國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的必要性的認識。 通過“課前提示”,讓學生回答“學習思考”——“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然后,教師加以小節(jié)。向學生指明:多極化趨勢既給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機會,也使這些機會伴隨著極大的風險,由此導入下一目的學習。 (3)、關于“鼎足之勢話西方” ①、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文“資料卡片”,并結合課文內容,來得出原因;利用“xx年,空襲伊拉克,xx年,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后又發(fā)動對阿富汗、伊拉克戰(zhàn)爭”等知識來引導理解“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實質是“要獨霸世界”。 ②、歐洲一體化:引導學生回顧歐共體有關內容,利用好“馬約”圖片,再一次強化學生對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覺運用。從歐盟的成立到歐元的正式啟用,再到建立獨立防務體系的努力,這一歷程反映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③、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努力:建議設置探究性問題:日本為何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基礎何在?鼓勵學生多方發(fā)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應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推動力(如歐盟、中國等),而不應成為世界和平的潛在威脅(如日本)。注意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羅斯” 建議教師設置探究性問題:俄羅斯為什么在國際上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適當的點撥。向學生強調:在世界多極化發(fā)展中,大國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對走出“低谷”的俄羅斯的理解。 (5)、“風云際會看東方” ①、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歸納“第三世界的斗爭手段有哪些?”最后總結:團結斗爭、成立區(qū)域性組織、召開不結盟首腦會議、發(fā)展民族經濟。 ②、“中國正在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議教師運用教材“知識鏈接”欄目提供的關于亞太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的注解以及本頁圖片提供的情境,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時指出: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正在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必將對世界多極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③、“‘一超多強’局面的暫時形成”:閱讀課文,理解“一超”與“多強”的力量中心。同時指出,這只是暫時現(xiàn)象,從長遠看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建議教師利用“學習思考”——“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進行問題探究: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多極化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歐盟、日本、俄、中幾大力量中心的對外政策給當今世界和平和發(fā)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全面把握、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歷史教案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2019 2020 年高 歷史教案 專題 解放 人類 陽光 大道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70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