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蘇教版選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蘇教版選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蘇教版選修1.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蘇教版選修1 教學目標 1.領(lǐng)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教學重點 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韓愈曾經(jīng)說過:“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倍鸥κ鞘⑻圃妷硪活w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卻憂國憂民。他的詩歌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世人稱為“詩史”。杜甫集前代詩歌藝術(shù)之大成,形成了韻律完美,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尊為“詩圣”,為后世的詩歌藝術(shù)樹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輝典范。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兵車行》中,再親身感受一下詩人那跳動的思想,那滾燙的情感吧! 二.常識簡介 1.體裁簡介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靶小笔菢非囊馑?。 所謂“沉郁”,主要表現(xiàn)為意境開闊壯大、感情深沉蒼涼;所謂“頓挫”,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和韻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詩歌所要表達的人生情感非常強烈,而同時這種情感又受到理性的節(jié)制。他的思慮常常很復雜、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當和適度的表達方法。這樣,使得詩中的情感之流成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動。 2.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zhuǎn)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以及組詩“三吏”、“三別”。 3.作者生平 ⑴讀書游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jié)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xiàn)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lián)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jié)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quán)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quán)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jié)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⑶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chuàng)作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jīng)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⑷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jié)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nèi)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jù)或半割據(jù)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jù)的地方。 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zhuǎn)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jié)束。 4.創(chuàng)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nèi)),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jié)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zhàn)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由朗讀,并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2.提問:詩歌展現(xiàn)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訴說?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提問: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征兵的意思。 4.提問:這是一首古體詩,它是側(cè)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并說明全文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diào)。 5.請概括各段的內(nèi)容。 ⑴送別場面 ⑵征夫控訴 四.研習文本 ㈠再讀詩歌,重點突破 1.片段一:送別場面 提問:詩歌開篇就呈現(xiàn)出悲慘的送別場面,它是如何描寫出來的? 明確:從視覺、聽覺以及動作等方面,給讀者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千萬家庭因征戰(zhàn)而妻離子散的悲劇,來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所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 2.片段二:征人控訴 ⑴“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 (即唐玄宗)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強烈抗議,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⑵征人從哪些方面具體展現(xiàn)“點行頻”所給征人帶來的苦難? 戍邊——無休止 家園——盡荒蕪 索租——何太急 青?!汗砜? ㈡三讀詩歌,鑒賞名句 本詩中有許多含蓄蘊藉、具有樸素的語言美和思想美的詩句,你最喜歡其中哪些詩句,為什么? 1.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對前兩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所作的形象說明,讀罷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長發(fā),15歲開始用頭巾束發(fā)。如今,一個剛到束發(fā)年齡還不怎么會束發(fā)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遠離父母的北方去“防河”,這是何等可憐啊!所以,連里正也動了心,替他束發(fā)。人過40,頭發(fā)漸白,又剛從前線回來,理當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線去。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殘酷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這兩句寫社會心理的變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可是現(xiàn)在不同了,反以生男為“惡”,生女為“好”。這種變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心靈受傷害之深。這樣的不平常的心理變化實際也是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有力控訴。 3.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明確:連續(xù)的四個動作,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的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集中展現(xiàn)了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也表現(xiàn)了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對人民命運的關(guān)切。 ㈢四讀詩歌,鑒賞技巧 1.生動的場景描寫。詩的開頭寫士兵家屬前來送別的場面。前兩句為“賓”,寫出征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fā)。后四句為“主”,寫士兵家屬,突出地描寫了他們的動作細節(jié)。“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他們料定,很可能這是生離死別,所以一見面就“牽衣”而泣,“頓足”而呼;待到隊伍出發(fā)了,他們攔在道上,不讓自己的子弟離去,而且哭得更厲害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了震天巨響,仿佛吞沒了一切……詩人用這些細節(jié)給這個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氣氛,借此表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開邊”戰(zhàn)爭的怨憤,使這首詩具有明顯的傾向性。 結(jié)尾寫青海戰(zhàn)場的景象,好像是用攝影機拍下的一個全景鏡頭:漫山遍野,白骨縱橫,在陰沉的天色和蒙蒙細雨中,不時地閃出磷火,傳來凄厲的鬼哭聲。如此陰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詩人這樣來描繪古戰(zhàn)場,其意仍在諷今——揭露“開邊”政策的罪惡,頗能發(fā)人深思?!—? 2.巧妙構(gòu)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 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包c行頻”是全詩 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 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zhàn)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diào),描述了古戰(zhàn)場上的悲慘現(xiàn) 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fā),唐王朝窮兵黷 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3.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shù)效果。 五.拓展延伸 關(guān)于杜甫的詩,歷代都有名家評論,尤其對“詩史說”,幾乎每一大家都要論及,你從這首詩的哪些詩句可以看出這一特色? 【參考】杜甫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政治抱負是“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永無休止的東征西討,擴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這與詩人的政治抱負背道而馳,他雖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長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飽嘗生活的艱辛,受盡了達官貴人權(quán)勢者們的冷眼,因而開始不自覺地向人民靠攏。當他親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場面時,不禁悲從中來?!侗囆小繁阌腿欢?。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個悲慘的鏡頭: 時間:軍隊開拔之時。 地點:咸陽橋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陽橋上,馬嘶鳴、車隆隆地疾馳而過,風煙滾滾,甚囂塵上。 前景:被征發(fā)的人已經(jīng)全副武裝,配好弓箭就要開赴邊塞。此一去生離死別,難以回還。因此,征夫的家屬,不顧一切地在行人中間雜亂地奔跑,尋找即將遠去的親人。 特寫:她們拉扯著親人(丈夫、兒子,或父親)的衣衫,捶胸頓足,堵塞在咸陽橋上,放聲痛哭,悲痛欲絕。 淡化:哭聲蓋過車馬的轟鳴嘶叫之聲,穿透覆在橋上的滾滾塵土,直沖上云霄。 這是一個藝術(shù)的鏡頭,其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極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呼天搶地、難舍難分,留戀、悲憤、絕望的感情,給讀者以動作神態(tài)和視聽上的極為強烈的感受。它具體、客觀、逼真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據(jù)《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記載:天寶十載(751年)四月,鮮于仲通討南詔,將兵八萬,至西洱河,大敗,死者六萬人。制大募兩京(長安、洛陽)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雖然不能肯定地說《兵車行》就是再現(xiàn)了這一段史實,但可以想見唐明皇大肆開邊,連年戰(zhàn)爭,這樣觸目驚心的場面的確是存在的。 接著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這個場:“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边@個過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聞:“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點行頻”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問題的實質(zhì),頻繁的征役是造成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根源。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無邊際的災難,從時間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歸來滿頭白發(fā)還要戍邊。人的一生都在戰(zhàn)爭中度過去了,這在杜甫后來寫的“三吏”“三別”中更明顯、更深刻地表現(xiàn)出來:新婚夫婦結(jié)婚頭一天便被迫分離,白發(fā)老翁也難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頂替,更慘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還有那些單身漢,無家可歸,就是戰(zhàn)死沙場,也無人掛念,無人吊念。從空間看,從“北防河”到“西營田”,要在廣闊的邊境上與吐蕃、南詔作戰(zhàn),而在中原內(nèi)地“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荒草滿地,人煙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秦兵歷來以勇于攻戰(zhàn)著稱,驅(qū)使他們上戰(zhàn)場就如同趨趕雞犬一樣,家中壯勞力都被抓丁,那么,縱使有強健的婦女能把種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剝削,使人無力招架,田間無人管理,又怎能長出莊稼? 通過行者的一席話,由眼前推及全國,戰(zhàn)爭遙遙無期,時間之長,范圍之廣,不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擴邊狀況,也說明了如此戰(zhàn)爭,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所無法支持的。這就是從軍事、經(jīng)濟、政治角度上顯示了大唐王朝將要滅亡的前兆。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這里又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反語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到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精神壓迫。然而壓是壓不住的,這不滿、這怒火終究是要爆發(fā)的,役者忿忿地告訴長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h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自古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憤恨的語言,句句與前面相呼應。去年守邊者未歸,今年又來征兵,這與橋頭的場面呼應;人走田荒,縣官逼租,與上面“禾生隴畝無東西”相照顧;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表現(xiàn)了一種變態(tài)心理,一則說明戰(zhàn)爭給人們心靈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新,一則是對開邊未已的反抗。不信嗎?上面說道“邊庭流血成海水”,這里展現(xiàn)出邊塞陰冷、可怕的圖景:“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好男兒白白地死在邊塞,秋風長鳴,只有衰草與之作伴。這是多么悲慘的現(xiàn)實,然而也正是“開邊未已”“點行頻”的結(jié)果。役者的控訴低沉悲憤,與前面喧囂的哭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從全篇來看,詩人感情抒發(fā)得酣暢淋漓,借送別的場面,激憤地控訴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罪惡,闡發(fā)了他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思想,借詩歌批評時政,說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話。所以,我們說《兵車行》不僅僅記述了當時征兵服役的一個告別場面,是史書記載的一個佐證,一種情緒,發(fā)出了那個時代人民反戰(zhàn)的強音。 《兵車行》給杜詩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領(lǐng)域,從此,杜詩不僅記錄了自己的經(jīng)歷,也記下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詩人的前途命運與唐王朝興衰的歷史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杜甫較其它同時代的詩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時代的最前面,因此,讀杜詩總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六.作業(yè)布置 ⑴背熟《兵車行》 ⑵比較李白杜甫詩歌風格的差異 參考:⑴詩歌題材——杜甫的詩歌由于深受儒家忠義用世思想的影響,現(xiàn)實感很強。他的目光始終關(guān)注著天下蒼生、社會國家。不論是“三吏”、“三別”,還是《麗人行》、《兵車行》;也不論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還是《登岳陽樓》,杜甫所寫的無不是那一個時代的民情世態(tài),發(fā)的無不是深沉懇摯的家國之慨。所以,他被稱為“詩史”是當之無愧的。李詩以濃郁的浪漫主義為基本特征,其題材是廣闊的,多變的,甚至是離奇的。天上人間、陸上海底、神話歷史、夢幻現(xiàn)實,莫非其筆觸所及。 ⑵抒情手法——作為“詩史”,杜詩的長于敘事描寫是顯而易見的。杜甫善于將深刻的歷史事件、人生經(jīng)歷用遒健形象的筆墨描寫記錄下來,主體的情感就滲透在其敘事的字里行間,顯得比較深沉含蓄。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飛、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幾個耐人尋味的場景,進行細致藝術(shù)的刻畫表現(xiàn),最后才發(fā)出一聲長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事顯情發(fā),嘎然而止。《石壕吏》更是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娓娓道來。始終未發(fā)一句感嘆,最后只寫道:“天明語聲絕,獨與老翁別?!睙o限悲憤化為一個凄慘的離別情景,而其藝術(shù)感染力有增無減。詩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氣,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黑暗的強烈不滿,及對國家命運、蒼生疾苦的滿懷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表現(xiàn)得異常深沉婉曲。憂愁郁結(jié),卻往往欲吐還咽,柔腸百轉(zhuǎn),真正體現(xiàn)其“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李詩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別喜歡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發(fā)一樣,直接從筆底傾瀉出來。如《蜀道難》一開首就是一聲驚嘆:“噫噓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猶如平地驚雷,令人頓時為之精神一振。他的《將進酒》《行路難》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詩之精思獨造,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唐王朝的衰敗原因上,杜詩更是精深獨到。如其《麗人行》,揭示的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腐朽墮落;而“三吏”、“三別”則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杜詩對政局國勢有著全景式的觀照和把握,他總是力圖探究揭露社會、國家興壞成敗的深層根源。而李白對于勞動人民的苦難,往往只是流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會根源。 ⑶藝術(shù)手法——從詩歌的意象選擇與運用來看,李詩的意象特別的富于變幻和具有多色調(diào),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張和奇特卓異的想象。如他寫時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暫就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木暮成雪?!逼涓腥玖Ρ冉?jīng)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語)要強烈得多;他寫山峰之高就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他寫雪花之大就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寫樓臺之高就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似乎特別喜歡以巨額的數(shù)量詞來作量的夸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此類句子在太白詩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時,出身豪富,素喜揮霍的李白還特別喜歡物質(zhì)珍奇的鋪張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歡謔”,“烹羊宰牛且為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杜詩在思想上以精深取勝,而在語言運用和表現(xiàn)技巧上則以功力見長。杜甫是很注重學力的,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庇终f“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他在詩歌的語言運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錘煉。所以,杜詩中往往有許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語。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筆力千鈞,寓意無窮。-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沉郁頓挫 杜甫 教案 蘇教版 選修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6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