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2 滬教版第五冊.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2 滬教版第五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2 滬教版第五冊.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2 滬教版第五冊教學目標: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教學重難點: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教學方法:通過聽朗讀、學生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通過反復學生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設想: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揣摩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一)新課導入1、了解作者,導入新課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為了勉勵自己有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同志曾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薄氨憩F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請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分析作者的心態(tài),結合寫作背景略談自讀感受。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我們來了解這時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那里走)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本文的抒情風格。明確:可見,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本文寫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二)初讀課文聽錄音,正音正字,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揣摩關鍵語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裊娜 ( ) 踱步( ) 霎時 ( ) 彌望 ( ) 斑駁 ( ) 渺茫 ( ) 點綴( )2、解釋下列詞語。幽僻:幽深、僻靜。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tài)。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tài),一般指美好的姿態(tài)。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大意:這里指大概的輪廓。3、說說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蹤,理清文章結構。明線: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賞四周、回家門3、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謂的語句,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4、從哪些語句中,還可出了解到縈繞于作者內心的思緒?1)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3)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4)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明確:聯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現在暫得寬余,流露出對黑暗環(huán)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扒摇弊直砻麟m只是暫得解脫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實的心態(tài),透一絲喜悅。 2)句“但”字筆鋒陡轉,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脫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3)句“可惜”又從熱鬧的采蓮盛說中返回了灰色現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 江南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作者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等地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寫了不少具有進步傾向的詩和贊美江南靈山秀水的文章,到清華后,常表達出思鄉(xiāng)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難以擺脫,身處憂煩,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于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5、朗讀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脈絡:不寧靜找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回到現實的不寧靜中來。外結構(空間上)內結構(心理上)明確: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里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是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系,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三)總結擴展“作者思路,遵路識斯真?!北竟?jié)課引導學生從品味語言入手,抓關鍵語句,找出顯示作者行蹤和情感變化的詞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了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四)布置作業(y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第4 6段。第二課時教學設想:再讀課文,賞析文章重點語段,揣摩文章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體味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背誦第四、五、六段。(一)再讀課文一、賞析第四段:教師范讀第4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如畫的美景,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月下荷塘)畫面中描繪了哪些景物?寫出景物的什么特點?(葉、花、香、波)如果讓你拍攝月下荷塘的畫面,你怎樣安排鏡頭?(遠近,上下,靜動)這幅畫給你什么感受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句子談。(層次感、立體感)這一段作者有沒有提到月?有沒有描寫月色?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tài)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tài),以及為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這正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高妙寫法。 學生集體朗讀第四段。二、賞析第五段:學生朗讀第5節(jié),思考:這一幅畫跟上一幅畫比較有什么區(qū)別?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荷塘月色)有人說:朱自清先生是用語言代替丹青的能手。體會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語言給我們描繪出月色之美的?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驅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戲(葉圣陶語)”,細細咀嚼,把好滋味辨出來。然后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有關語句,并作出分析、欣賞。引導學生歸納:由上到下;由正面到側面;黑影濃、倩影淡,整個畫面疏密相間,濃淡相宜。本段作者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以什么感受?景物素淡、靜謐、朦朧、和諧, 整個畫面,月朦朧,霧朦朧,有一種朦朧之美??梢钥闯鲎髡咭延伞邦H不寧靜”轉變?yōu)椤皶旱脤庫o”。 三、齊讀第6段,這一段景物描寫的是_的景色,其著筆點是什么?著眼點是什么?荷塘四周 著筆點是樹,著眼點是月,以樹寫月。和前面的畫面比,這幅畫的色彩是暗一點還是明一點?可以從那些詞語看出來?黯淡的,可以從“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看出。這一段描寫景物的次序是怎樣安排的?由外到內到外;由遠到近到遠。四、學生齊讀第710段,學生思考:1、夜游荷塘讓作者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聯想:“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采蓮賦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jié)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偨Y: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蓮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熱鬧有趣的。(文中:熱鬧、風流)3、西洲曲的理解:西洲曲寫一個女子在別離后從春到秋對所愛男子的懷念。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詩意是說,這個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蓮,蓮花已高過人頭,且結了蓮子,她低下頭來撫弄著蓮子,蓮花清得如水一樣,真象她愛憐的男子的心。蓮和憐諧音,蓮子,意味著愛戀對方。清如水,比喻她所愛的人的心地、行為都是光明純潔的。(相親相愛)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蓮圖,江南采蓮圖有何特點?無憂無慮自由幸福快樂美好相親相愛明確:一幅“江南采蓮圖”是作者筆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類的心靈首先應是無憂無慮的,于是我們在這個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煩惱最少、最無憂無慮的當屬少年時代,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人類的心靈還應該是快樂幸福的?!把屡幹坌脑S”,情竇初開,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靈與心靈更應是相通相惜、相親相愛的?!安缮彙薄ⅰ暗皖^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吧彙闭撸瑧z也。憐即是愛?!敖喜缮張D”,就是作者所追尋的無憂無慮、自由幸福、相親相愛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這一世界又顯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遠觀而無可置身,似乎每個現實世界的人“無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過把癮。 5、作者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蓮的舊俗?明確: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作者苦悶、憂愁、煩躁、困惑,這時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蓮,折射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是時代變化在作者心靈的投影。(二)揣摩語言,一、鑒賞動詞:作者精心選用動詞,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說說下面兩句中加點動詞的表達效果。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2、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3、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4、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5、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1、以流水喻月光,用動感極強的動詞“瀉”加以點化,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2、本來是倩影映在荷葉上,卻說成“畫”在荷葉上,“畫”含有人為的動作,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揮墨描繪“倩影”?!爱嫛边@個動詞是經過錘煉的,與“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現出一種趣味,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3、寫妻子哄孩子睡覺的情狀用“拍”、“哼”,真切地再現了生活,很傳神;寫“我”的動作用“披”、“帶”,熟練輕巧、細心周到。 4、而“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地升騰,緩緩地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 5、“洗”承“瀉”,“籠”承“浮”,以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月色的朦朧柔和。再從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句仔細品味。二、鑒賞修辭 運用修辭手段摹形傳神,淋漓入微,可以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體會下列句子中運用修辭的妙處。1、比喻句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3)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5)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6)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8)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1)句寫荷葉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聯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豐姿。 2)寫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點:晶瑩可掬的光華;綠葉襯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閃光;纖塵不染的麗質。 3)微風吹過荷波傳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凈,有動感,一瀉無余。 5)寫出葉與花在月下的特點:奶白色而又嬌艷欲滴的實感和輕柔飄渺的姿容。 6)寫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樹色陰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靜的氣氛。 8)以燈光襯月色的朦朧迷人。 明確: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2擬人句 9)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10)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 11)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分析:9)寫荷花飽綻盛開與含苞欲放兩種姿態(tài),“裊娜”形容女子姿態(tài)優(yōu)美;“羞澀”指難為情,態(tài)度不自然,用這兩個詞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寫荷葉田田的嫵媚姿態(tài)。 11)流水無聲卻似有深情。 明確: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3、認識“通感”所謂通感,即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亦即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們稱為“移覺”。 這種修辭在高中課文中多有運用。例1:琵琶行在描寫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彈奏時,同樣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同時顯露,令人眼花繚亂,作者把視覺和聽覺勾連起來,構筑了一個立體的、多層面的藝術境界,使那如泣如訴的琵琶曲,跨越時空成為千古絕唱。例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體的事物,兩者似無關聯,一經溝通,這位亡國之君深長、沉重、無窮無盡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們仿佛都能看得見。例3: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你聽,那笛聲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陽光的明媚!聽覺、嗅覺、視覺相融匯,那笛聲是多麼悠揚,多麼撩人情思!例4: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無論哪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聽過,哪里的情景就會深深地留在記憶里。環(huán)境,天氣,人物,色彩,甚至連聽歌時的感觸,都會烙印在記憶的深處,象在記憶里攝下了聲音的影片一樣。那影片純粹是用聲音繪制的,聲音繪制色彩,聲音繪制形象,聲音繪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時候再聽到那種歌聲,那聲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來。(吳伯蕭歌聲)歌聲是無形、無色、無味的,要辨識它不能憑借視覺、嗅覺和味覺,只能憑借聽覺。作者把歌聲比喻成有形的東西,不但能“攝下”“影片”,而且還能“繪制色彩”“繪制形象”“繪制感情”,還能“一幕幕放映起來”。這就是借助通感手法,才把“歌聲”刻畫得如此具體生動,如此繪形繪聲繪色。例5: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作者在描寫潮落時的大海景象時,著重描寫了“那聲音”。在描寫“那聲音”時,又以比喻從各種感官來描寫:“溫柔”是寫觸覺,“芳醇”是寫嗅覺和味覺,“微風拂過琴弦”是寫聽覺,“落花飄零在水上”是寫視覺。本來是訴諸聽覺的“那聲音”,作者卻從觸覺“溫柔”,嗅覺“芳”,味覺“醇”,聽覺“微風拂過琴弦”,視覺“落花飄零在水上”五種感官相互交錯起來集中描寫,因而使其審美形象顯得異常優(yōu)美和鮮明。例6: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錢鐘書圍城)不笑的“笑意”是寫視覺,“余音”是寫聽覺,“甜”是寫味覺。這是由視覺通過聽覺,又通過味覺來描寫唐小姐的笑意,聯系許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確切地做到了表情達意。例7:這方場中的建筑,節(jié)奏其實是和諧不過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節(jié)奏”一詞是音樂術語,專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guī)律的輕重緩急、強弱長短的現象。這里卻用于說明建筑物色彩的濃淡強弱和位置高低錯落的情況,也是將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顯得貼切逼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藝術效果。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分析:1、第一句,是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渺茫的歌聲”不是單純的陳述說明,“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兩個優(yōu)美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擴大了意境的內涵,使意境變得更加優(yōu)美。而且將“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也烘托出環(huán)境的優(yōu)雅與寧靜。2、第二句,是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光與影的白黑塊,仿佛變成了活潑的、跳躍的音符。這是化靜為動的寫法,將景物寫活了,也激發(fā)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其次,身處此境,提到梵婀玲,會很容易聯想到小夜曲之類的名曲,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其間有某種相通之處,兩相烘托,也是意象的疊加,藝術效果倍增,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幽雅的氛圍。你自己也能試著寫一句嗎?參考:她的歌聲很甜。 紅杏枝頭春意鬧。 突然是綠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滿幽情的樂曲。 山色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的感覺。(5)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6)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4、鑒賞疊詞:找出文中的疊詞,試品析一二例。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陰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層層 一粒粒 縷縷 靜靜 薄薄 峭楞楞 彎彎 遠遠近近 高高低低 陰陰 隱隱約約 輕輕“蓊蓊郁郁”不僅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心情的不寧靜、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種情景交融的氛圍,傳神地表現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態(tài),又使得行文輕緩舒徐,讀來節(jié)奏鮮明,令人耳目一新?!扒那摹保拜p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tài)?!吧?,“淡淡”。路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田田”,寫出荷葉的茂密,出自“蓮葉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保瑢懗龊苫ǖ木К撎尥?。流水“脈脈”,清香“縷縷”“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富于節(jié)奏感。(三)難點探析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tài)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tài)。2、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tǒng)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tǒng)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3、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tài)非常強烈。4、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tài),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5、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四)總結擴展本文描寫的荷塘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 靜謐、令人神往。這是由于作者對景物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五)課后作業(yè)閱讀朱自清先生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并與荷塘月色進行比較閱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荷塘月色 2019-2020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2 滬教版第五冊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荷塘 月色 教案 滬教版 第五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60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