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細胞的代謝 第三節(jié)酶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細胞的代謝 第三節(jié)酶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細胞的代謝 第三節(jié)酶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細胞的代謝 第三節(jié)酶教案(1) 浙科版必修1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新課 第三節(jié) 酶 一、酶的發(fā)現(xiàn) 二、酶的本質 三、酶催化的機理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 2、專一性 【創(chuàng)設情景】森林大火,熊熊燃燒,實際上是樹木中的糖來等有機物被氧化的過程。而我們?nèi)梭w中的細胞也時時刻刻在發(fā)生著有機物的氧化過程,兩者的區(qū)別是什么? 【提問】 酶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酶的本質是什么? 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科學家的經(jīng)典實驗。 【實驗探究】 1. 1773年意大利斯帕蘭札尼實驗,其巧妙之處在哪里?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2、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fā)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卻堅持認為引起發(fā)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與酵母菌的活動無關。兩種觀點爭論不下。1897年,德國的畢希納把酵母細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攪拌,再進行加壓過濾,得到不含酵母細胞的提取液。在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時間后就冒出氣泡。糖液居然變成了酒。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3.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如:脲酶,美國科學家薩母納爾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來的),這一事實說明了什么? 4.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些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這一事實說明什么? 【提問】酶的本質是什么? 【提問】酶是怎樣催化細胞中的化學反應呢? 舉例:2個氨基酸——二肽 【提問】底物是什么? 引出鑰匙學說 1948年,德國有機化學家Fisher提出鎖鑰學說(lock and key mond)。他認為:底物結構必須與酶活性部位的結構非?;パa,就像鎖與鑰匙一樣,才能緊密結合。該學說的要點是:酶分子本身的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酶活性中心的結構具有柔性,當酶與其底物結合時,酶受底物的誘導,其構象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催化部位有關基團的空間位置發(fā)生改變,結果酶的催化基團與底物敏感鍵正確契合,形成酶-底物復合物。近年來大量的實驗證明了此學說。 【提問】解釋二肽的形成過程? 【提問】酶是一類有機催化劑,與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什么特性呢? 【演示實驗】 結論:酶具有高效性。 結論:上述實驗說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 酶的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化合物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答:森林大火是在高溫的條件下發(fā)生的;而人體細胞中的氧化反應卻在溫和條件下,37度。說明人體細胞中有酶的作用下進行下。 學生思考、回答: 巧妙之處:把肉放在小籠內(nèi),避免發(fā)生物理消化;本實驗說明胃中發(fā)生化學性消化 說明酒精發(fā)酵是酵母中的某種物質,而不是酵母細胞本身。 酶是蛋白質。 極少數(shù)酶是RNA,稱為核酶。 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的有機物。 答:2個氨基酸 酶與兩個氨基酸結合,形成酶-底物復合物,然后復合物發(fā)生一定的形狀變化,形成二肽,并從復合物上脫落,同時酶又恢復原狀。 提高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課堂的引入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僅起到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協(xié)作學習的態(tài)度。 及時糾正錯誤,加深印象。 步步設疑,層層深入,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細胞的代謝 第三節(jié)酶教案1 浙科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第三 細胞 代謝 三節(jié) 教案 浙科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60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