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 3-3-2 乙酸課件 魯科版必修2.ppt
《高中化學 3-3-2 乙酸課件 魯科版必修2.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化學 3-3-2 乙酸課件 魯科版必修2.ppt(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2課時 乙 酸,紅,2CH3COOH+Mg―→(CH3COO)2Mg+H2↑,(2)乙酸與Mg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乙酸與Na2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乙酸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5)石灰石與乙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CH3COOH+Mg―→(CH3COO)2Mg+H2↑,2CH3COOH+Na2O―→2CH3COONa+H2O,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2.酯化反應 (1)概念: 的反應。 (2)特點:①反應速率很慢,一般加入濃 作催化劑并加熱。 ②反應是 的。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同樣條件下又能發(fā)生水解反應生成乙酸和乙醇。,像乙酸與乙醇這樣生成酯和水,硫酸,可逆,透明的油狀,香味,③酯化反應的脫水方式是羧酸脫去 ,醇脫去 ,羧酸分子中羧基中的 與醇分子中 結合成水,其余部分結合成酯。形成C—O鍵,在乙醇中可用18O原子作示蹤原子,證明酯化反應的脫水方式。,羥基,氫,羥基,氫,④酯化反應又屬于 反應。,取代,,【慎思1】 乙酸中的羧基上的碳氧雙鍵能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嗎? 提示 不能。 【慎思2】 乙酸的酸酐是氧化物嗎? 提示 不是。 【慎思3】 為什么用食醋除水垢效果不好? 提示 因醋酸是弱酸,電離程度小,食醋中H+濃度小,所以除水垢效果不好。 【慎思4】 酯化反應能進行到底嗎?為什么? 提示 不能,因為酯化反應是可逆反應。,【慎思5】 酯化反應還屬于哪種反應類型? 提示 取代反應 【慎思6】 分小組討論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①乙酸和乙醇都能與NaOH溶液反應 ( )。 ②等物質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燒時所需O2的質量相同 ( )。 ③將鈉放到乙酸的水溶液中首先與H2O反應 ( )。 ④乙酸在催化劑作用下能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 ( )。 提示 ①× ②× ③× ④×,1.實驗方案設計 根據(jù)四種物質的結構簡式:①CH2CH3OH; ②OHH;③ ;④CH3COOH,可設計方案:,性比較,2.實驗結論,【例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調味品的主要成分 B.乙醇和乙酸的沸點和熔點都比C2H6、C2H4的沸點和熔 點高 C.乙醇和乙酸都能在Cu或Ag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加熱發(fā) 生氧化還原反應 D.乙醇和乙酸分子中均含羥基,都可與鈉反應,兩種物 質能發(fā)生酯化反應,解析 調味品常用醋(含乙酸)和料酒(含乙醇),A正確。乙醇、乙酸在常溫下是液體,乙烷、乙烯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B正確;根據(jù)乙酸、乙醇的性質得D正確;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被氧化為乙醛,乙酸不能,C錯誤。 答案 C,,CH3CH2—OH、H—OH、 (碳酸)、 中均有羥基,由于與這些羥基相連的基團不同,羥基上的氫原 子的活潑性也就不同,由于 和CO對—OH的共同影響,所以CH3COOH中的氫活性最強。,【體驗1】下列物質中最難電離出H+的是 ( )。 A.CH3CH2OH B.CH3COOH C.H2O D.HCl 解析 水、乙醇、乙酸的分子組成中都含有羥基氫,由于與羥基相連的原子或原子團的不同,它們的羥基電離出H+的活性強弱順序為:乙酸水乙醇;而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故最難電離出H+的是CH3CH2OH。 答案 A,1.實驗操作 在大試管里加入3 mL乙醇,再緩緩加入2 mL濃硫酸和2 mL冰醋酸,邊加邊振蕩,再加入2~3塊碎瓷片;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飽和碳酸鈉溶液。按課本上的制乙酸乙酯的裝置組裝好裝置,注意組裝順序及導管口不能伸入飽和碳酸鈉液面下。用酒精燈小心均勻地加熱試管3~5 min。,【例2】實驗室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制取乙酸乙酯。,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試管a中需要加入濃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 mL,正確的加入順序及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防止a中的液體在實驗時發(fā)生暴沸,在加熱前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加熱試管a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管b中加有飽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 (5)反應結束后,振蕩試管b,靜置。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解析 (1)液體混合一般是將密度大的液體加入到密度小的液體中。(2)加沸石或碎瓷片是為了防止液體暴沸。(3)該酯化反應為可逆反應,升溫可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及時將乙酸乙酯蒸出,減小了生成物的濃度,使平衡有利于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進行。(4)揮發(fā)出的乙酸與Na2CO3溶液反應,乙醇溶于水。用飽和的Na2CO3溶液吸收乙酸和乙醇,且乙酸乙酯在飽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更小,利于乙酸乙酯的收集。(5)乙酸乙酯為透明油狀液體,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有果香味。,答案 (1)先加入2 mL乙醇,然后邊搖動試管邊慢慢加入2 mL濃硫酸,再加入2 mL冰醋酸 (2)在試管a中加入幾粒沸石(或碎瓷片) (3)①加快反應速率 ②及時將產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進行 (4)吸收隨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質及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5)b中的液體分層,上層是透明的油狀液體,有香味,(1)試劑 ①反應混合液的混合順序:先加無水乙醇,再緩慢加入濃硫酸和冰醋酸,邊加邊振蕩。 ②濃硫酸的作用:催化劑和吸水劑。 ③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便于酯分層析出。,(2)裝置 ①長導管的作用:導出乙酸乙酯;冷凝回流乙酸和乙醇。 ②加入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液體受熱暴沸。 ③導管的位置:導管的末端不能插入液面以下,是為了防止液體發(fā)生倒吸。 (3)剛開始小火加熱的目的:防止乙酸、乙醇過度揮發(fā),并使二者充分反應。 (4)加快反應速率的措施 ①加熱。 ②使用催化劑。,③加入的乙醇、乙酸是無水的,且乙醇是過量的,以增大反應物的濃度。 (5)增加產率的措施:為了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動,加入的乙醇、乙酸是無水的,且乙醇是過量的,以增大反應物的濃度;同時將生成的產物乙酸乙酯蒸出,水可以被濃硫酸吸收,由此使生成物的濃度減少,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動。 (6)酯化反應的實質:酸脫羥基醇脫氫。,【體驗2】如圖為實驗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裝置圖。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向a試管中先加入濃硫酸, 然后邊搖動試管邊慢慢加 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B.試管b中導氣管下端管口不 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 實驗過程中產生倒吸現(xiàn)象,C.實驗時加熱試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時將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動 D.試管b中飽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隨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解析 加反應溶液的順序為先加入乙醇,然后邊搖動試管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再加冰醋酸,故A項錯誤。 答案 A,規(guī)律探究十八 粗乙酸乙酯的分離 【知識支持】 分離是將互相混合在一起的不同物質彼此分開的方法。粗乙酸乙酯中混有揮發(fā)出的乙酸和乙醇,利用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溶解性、酸性及沸點不同將其分離。,【實驗探究】 現(xiàn)欲分離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圖是分離操作步驟流程圖。請在圖中圓括號內填入適當?shù)脑噭?,在方括號內填入適當?shù)姆蛛x方法,在方框內填入所分離的有關物質的名稱:,(1)寫出各有關物質的名稱: 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2)寫出加入的試劑:a.________;b________。 (3)寫出有關的操作方法:[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解析 由實驗室制取乙酸乙酯的方法得到啟示,將該混合物溶解在a飽和Na2CO3溶液中振蕩,乙酸與Na2CO3發(fā)生反應生成CH3COONa,使溶液分為兩層,上層為乙酸乙酯,下層為Na2CO3、CH3COONa和C2H5OH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進行[1]分液,A為乙酸乙酯,B為Na2CO3、CH3COONa和C2H5OH的混合溶液,由[2]蒸餾出乙醇,即得E為乙醇,則C為Na2CO3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向C中加入b強酸如硫酸至溶液呈酸性,生成CH3COOH和硫酸的混合溶液,[3]蒸餾可得乙酸。,一定注意(2)中b很容易認為是鹽酸,因為鹽酸也能把乙酸制取出來,但分離蒸餾時,鹽酸會隨乙酸揮發(fā)出來,導致乙酸不純。 答案 (1)乙酸乙酯 乙酸鈉 乙醇 (2)飽和Na2CO3溶液 硫酸 (3)分液 蒸餾 蒸餾,-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化學 3-3-2 乙酸課件 魯科版必修2 乙酸 課件 魯科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181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