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語文2017七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
《部編人教版語文2017七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部編人教版語文2017七上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無為縣十里墩中心學校 子備課教學設計模板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題 課外古詩詞誦讀 學科 語文 版本 人教版 設計者 ZXZ 課型 課外誦讀指導 班級 702 課時 2 一、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 教材簡析 本課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入選了四首古詩:《秋詞》、《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潼關》。 《秋詞(其一)》是劉禹錫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作者直接贊揚了秋天的美好,說秋日勝過春天,并借對鶴直沖云霄的描寫,用短短28個字,否定了千古悲秋的老調,表現(xiàn)了作者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情懷。詩歌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 《夜雨寄北》側重抒發(fā)詩人——李商隱內心的情感。這首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熬龁枤w期未有期”,開篇點題,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名作,寫這首詩時,他已經年近七旬。作品同時由兩個側面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這兩者相互激揚:越是悲憤,他對理想越是執(zhí)著;對理想越是執(zhí)著,他的悲憤也越是強烈。這使他的詩歌既熱情奔放,又深沉悲愴。這種悲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靈中激蕩,使他夜不能寐,在夢中也常常夢到。詩的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集中在一個“夢”字上,寫的形象感人。詩人因關心國事而形成戎馬征戰(zhàn)的夢幻,以夢的形式再現(xiàn)了“戍輪臺”的志向。“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現(xiàn)。 《潼關》是譚嗣同14歲時寫的一首詩,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詩歌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熱愛,以及對萬馬齊喑、風雨如磐的社會現(xiàn)實的隱隱憂慮。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誦讀過很多優(yōu)秀詩文,能夠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并且,對詩文的學習有了恰當的方法和自己的見解,有一定的詩歌鑒賞基礎。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七年級的詩文學習中,學生要多閱讀詩歌,能夠大體把握詩意,能夠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感情。七年級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已接近成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多于形象思維?;谪S富的閱歷,七年級的孩子基本能夠想象詩句所描述的意境,進而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同時,他們對詩文的朗誦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夠把詩歌的韻律美通過自己的聲音傳遞出來。能夠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詩人的心境,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深層意義。當然,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這樣的素質和能力,學生也是有差異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因材施教。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重點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4. 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背誦古詩;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難點: 培養(yǎng)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四、教法設計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山Y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秋詞》 : (一)導入 集體背誦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請學生說一說秋天給人的感受。(生答,師總結:悲涼、憂愁。)是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tǒng),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但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作者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 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fā)。 4.品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xiàn)“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xiàn)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fā)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耙机Q排云上”所體現(xiàn)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二、學習《夜雨寄北》 : (一)、導入 欣賞一段背景音樂《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懷州河內人。詩與杜牧齊名,有“小李杜”之稱,有《李義山詩集》。 (三)朗讀 結合注釋,快速的瀏覽一遍課文。 播朗讀音頻,找朗誦水平高的學生范讀一遍,然后集體朗誦一遍。 (四)重點串講,深入情境,領會作者的境地。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北。 ②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③卻話:重頭談起。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對話體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三、布置作業(yè) : 1.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2.將《夜雨寄北》改寫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字數不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的愛國的英雄有哪些嗎?(生發(fā)言:岳飛、王二小等)本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便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名作。寫這首詩時,他已年近70。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學習古詩的?(知詩人 明詩意 悟詩情 誦古詩)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運用這種方法學習古詩。 二、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陸游滿懷愛國之心,率領將士們在沙場馳騁,卻處處受到當權派的排擠,最終被罷官歸隱。壯志難酬之際,親眼目睹南宋王朝面臨強敵入侵,國土淪喪,政權搖搖欲墜的處境,將滿腔愛國熱忱和悲憤之情化為豪壯詩句——(課件出示古詩,師范讀,生試讀) (二)讀準一首詩: 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提示,自由朗讀本詩。 自學指導一: 1.讀準字音: 戍 2.讀出節(jié)奏: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學生試讀,點評。 集體朗誦。 (三)讀懂一首詩: 自學指導二: 結合注釋,合理想象,四人小組之間互相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檢查反饋。 (四)讀懂一種情: 自學指導三: 找一找,品一品:從詩中哪些詞、句,你可以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學生發(fā)言。 僵臥:詩人年邁體弱,賦閑在家,無事可做; 孤村:孤寂荒涼,遠離朝堂,詩人滿腹經綸,一腔熱血,卻只能淚灑荒村。 大 家是不是覺得可悲可嘆呢?然而詩人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了嗎?為什么? 沒有,“不自哀”,他還在想著為國家戍守邊疆。 找同學朗讀這兩句。 夜闌:夜已將近,詩人憂思難眠。 入夢來:窗外寒風呼嘯,如戰(zhàn)馬嘶鳴;雨打柴扉,似萬箭齊發(fā)。在夢里,他終于踏上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這是一個多么豪壯的夢?。∪欢?,這只是一個夢呀! 找同學朗讀這兩句。 這一個夢,陸游竟做了一輩子。 陸游三歲的時候,金兵的鐵騎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親眼目睹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他從小就立志殺退金兵,收復中原。 十幾歲:兒時祝身愿事主,談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歲: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三十歲: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 四十歲: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 五十歲: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臨死前: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生從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擊,晚年更是落魄困窘,但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一生都在想著江山社稷。陸游的一生就像一本書,一邊是冰冷殘酷的現(xiàn)實,一邊卻是熱血沸騰的理想。在這本書上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愛國。 三、學習《潼關》: (一)作者介紹 譚嗣同(1865—1898),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世稱“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強調: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終古:久遠 簇c:簇擁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束:拘束 (三)小組合作,探究詩歌 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為何譚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 點撥: 1.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一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2. 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14歲的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三)知識拓展 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涤袨樵涍@樣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北京西城區(qū)政協(xié)主席杜靈欣: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的思想學說得到后人重視,他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承。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騰飛,國力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們跟蓋自己的祖國。從現(xiàn)在起,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定的文化基礎。愿同學們早日成才。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課外古詩詞誦讀 部編人教版 語文 2017 第六 單元 課外 古詩詞 誦讀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1074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