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重點資料.doc
《電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重點資料.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重點資料.doc(2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電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論》期末考試重點資料小抄 什么是公共政策?一般說來:凡是致力于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政策,都應看成是公共政策。 戴維伊斯頓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有權威的分配,其本質是利益 利益分配的動態(tài)性有利益選擇、利益綜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實。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分配的基礎是政府選擇利益和綜合利益;分配的關鍵是落實利益。 政府要選擇那些與政府的價值取向一致的社會群體利益作為分配對象。 對公共政策的定義須強調: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2、公共政策的本質是要解決利益分配的問題;3、公共政策對利益的分配,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4、公共政策對社會利益的分配,服從于政府的整體目標需要,更直接地說,是服從于政府對利益的追求;5、公共政策對社會利益的分配過程,是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整體性,政策是配套,就是指由眾多數量、類型不一的政策,組成政策體系,用以強化政策的整體功能;2、超前性;3、層次性;4、多樣性;5、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導向功能、調控功能與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的調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 政策的調控功能常常表現出特有的傾斜性,即鮮明地強調政府工作的側重點。 分配功能在通常的情況下有三種利益群體和個體容易從公共政策中獲得利益:1、與政府主觀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方向者;3、普遍獲益的社會多數者; 公共政策要素有:1、政策問題;2、政策目標;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資源;6、政策評價標準;7、政策效果;8、政策環(huán)境;9、政策信息。 美國政治科學家HD拉斯韋爾編寫了《政策科學》一書,首次對政策科學的基本范疇與方法等內容作出了規(guī)定,奠定了政策科學的基礎,并提出了“政策科學”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政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處罰性措施相聯(lián)系,若缺乏這種措施公共政策將失去權威性。 政策的向導是行為和觀念的向導。 政府主體是公共政策主體中最核心,并發(fā)揮獨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體應包括政府主體、準公共政策主體和社會公眾。 核對主體分為政府主體(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執(zhí)政黨。 公共政策主體包括立法機關、政府、第三部門等。 公共政策主體體系包括核心主體、準公共政策主體、社會公眾。 政策主體能力是各政策主體的能力與整個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互動及整合能力的綜合體;從整體上來說,公共政策主體的能力主要包括:1、規(guī)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2、引導公眾觀念、行為的能力;3、調控各種利益關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決策體制的類型:層級結構中的集權制與分權制、個人決策模式和集體決策模式。 提升政策主體能力的必要性:1、從實踐來看,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現狀不能滿足日益增加和多樣化的公共需求;3、“入世“新環(huán)境和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公共政策主體能力;4、知識經濟要求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提升。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論視政策對象——公共為伙伴。 提供政策主體的能力應從兩方面著手:1、公共政策主體本身提升自己的公共政策能力;2、借助外部因素如先進的科學技術(通訊和網絡等)、舉行聽證會來鼓勵和吸納公民參與,失去公共管理的社會化。 公共政策系統(tǒng)主要由信息系統(tǒng)、智囊系統(tǒng)、決斷系統(tǒng)及監(jiān)控系統(tǒng)構成。 智囊系統(tǒng)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補當代領導職責與其能力之間的差距,為領導服務;具體來說,這種作用大致包括:1、參與公共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2、為政策主體提供咨詢服務,開闊政策主體的視野和思路;3、對政策問題進行“會診”,找出問題的癥結。 智囊系統(tǒng)的構成:1、官方智囊機構;2、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機構。 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機構主要有三類:一是由政府資助和管理的專門研究機構;二是各種獨立的、民間的研究機構;三是大學。 公共政策的決斷系統(tǒng)是整個公共政策體制的核心和中樞系統(tǒng)。決斷系統(tǒng)不僅擁有決定權,而且還統(tǒng)帥其他子系統(tǒng)的活動。 對政策過程的監(jiān)控,即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貫徹實施與評估,是實現既定目標的有力保障。 決策權力包括政府系統(tǒng)內部決策權力的橫向分化、政府系統(tǒng)內部決策權力的縱向分化、政策和社會之間的權力界限。 決策權力角逐的核心問題是權力,因為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 個人決策模式包括個人專斷式和個人負責式兩種具體形式。 決策中的各種智囊組織經常被稱為決策者的助手。 決策權力的橫向分化反映為政治結構中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門的分化。 有人認為,集權的決策體制有利于政治控制、社會穩(wěn)定。 公共決策體系包含著決斷、智囊、信息、監(jiān)控等子系統(tǒng)。 外部監(jiān)控體系是由人民大眾、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等組成的。 決斷系統(tǒng)在公共政策及其運行中的作用有:1、界定政策問題;2、確定政策目標;3、設計政策方案;4、選擇政策方案。 確定公共決策問題:公共決策問題、對公共決策問題進行分析。 確定決策目標的標準:目標具體明確、目標有效協(xié)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 擬定公共決策方案的原則:多方案原則、排斥性原則、多要素原則、可操作性原則。 公共決策體制的特征有:專業(yè)性、統(tǒng)一性、整體性。 西方政府主要采取總統(tǒng)制和議會內閣制兩種形式。 決策過程中的第一步是診斷問題所在,確定決策方案;第二步是探索和研究各種可能的備擇方案。 各種影響因素在確定公共決策問題時的作用政治組織的作用、國家民主制度的作用、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 確定決策目標的標準目標具體明確、目標有效協(xié)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 擬定公共政策方案的原則有多方案原則、排斥性原則、多要素原則、可操作性原則。 追蹤決策的特征主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點、雙重優(yōu)化、心理效應。 決策方案的評估:就是對已經設計出并且被列為選擇對象的決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進行深入的討論研究和分析,給予系統(tǒng)的、科學的評估,為選擇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決策方案評估的標準效益標準、方案協(xié)調性標準、方案的適應性標準、決策方案圖謀標準。 政策執(zhí)行的理論:1、行動理論;2、組織理論(最嚴密);3、因果理論;4、管理理論;5、交易理論;6、系統(tǒng)理論;7、演化理論; 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zhí)行過程模型;他認為,政策執(zhí)行中有四個基本要素是必須認真考慮的。 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 政策效果的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價值判斷。 在公共政策的評價標準中,應堅持加以突出的是技術可行性原則。 公共政策評價的基本組成內容有規(guī)范、信息、分析、建議。 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公共政策的評價類型有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事前評價、執(zhí)行評價(又稱事中評價)和事后評價。 公共政策效果有幾種類型:直接效果、附帶效果、潛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客觀、全面地評價標準總是在各類人員協(xié)商、平衡利益關系的過程中產生。 政策評價標準主要有八個方面:1、投放工作量;2、績效;3、效率;4、充分性;5、公平性;6、適當性;7、執(zhí)行性;8、社會發(fā)展總指標。 公共政策評價方法:1、前后對比法;2、對象評定法;3、專家判斷法;4、自評法。 公共政策評價所面臨的障礙:1、公共政策目標的不確定性;2、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樣性和影響的廣泛性;3、政策行動與環(huán)境之間因果關系的不確定性;4、有關人員的抵制;5、公共政策信息系統(tǒng)不完備,獲取數據困難;6、公共政策評價的經費不易取得。 公共決策是一種特殊的決策類型,公共決策的思維方法同樣具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決策”和“公共性”的雙重特征。 公共決策思維的一般類型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立體思維。 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關系所作的自覺性、概括性和間接性。 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征主要表現為層次性、多維性、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各種基本形式包括:直覺、靈感、判斷、頓悟。 對于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說應當強調“公事公辦”。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yè)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 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思維者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靈感思維。 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的一個基本假定是人類的行動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常見的公共決策思維類型有完全理性思維、經濟合理性思維、漸進思維、順序決策思維、劇烈改變思維、無為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集體思維。 按現代系統(tǒng)研究開創(chuàng)者貝塔郎菲的定義:系統(tǒng)就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復合體。 系統(tǒng)的屬性可分為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動態(tài)性、層次性、環(huán)境適應性。 概括出系統(tǒng)方法應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時所應遵循的幾個基本原則:整體性、綜合性、最優(yōu)化、可行性。 “系統(tǒng)分析”最早由蘭德公司提出并加以使用。 按照人們決策時對自然狀態(tài)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程度,通??蓪⒐矝Q策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 按照性質的不同,可將公共決策劃分為程序化決策;非程序化決策; 決策支持系統(tǒng)是由斯科特、基恩提出的。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1、社會主體的知識化;2、社會組織扁平化;3、政策信息公開化;4、民主參與大眾化。 知識經濟與公共政策的關系:1、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各國政府實現政策創(chuàng)新;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響知識經濟的發(fā)展。 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使公共政策的理念從理性型轉向發(fā)展型轉變。 知識經濟時代的公共政策必須樹立發(fā)展型的政策理念,具體內容包括:1、人本觀念;2、公平優(yōu)位觀念;3、科學化觀念;4、民主化觀念;5、法制化觀念;6、創(chuàng)新超前觀念。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僅影響了公共政策主體的政策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公共政策體質,這主要表現為:1、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建立網絡化的公共政策體制;2、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建立參與型公共政策體制;3、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體制。 公共政策對發(fā)展知識經濟的影響:1、教育政策創(chuàng)新;2、產業(yè)結構調整;3、財政政策變革;4、優(yōu)化稅收政策;5、加大金融政策傾斜力度;6、加強政府宏觀調控;7、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社會組織層次化是錯誤的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征。 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主體應該樹立綜合型政策理念。 多者博弈的公共決策體制其實質是公共決策權力多元化。 關于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社會主體知識化、政策信息公開化、民主參與大眾化、社會組織扁平化。 關于知識組織與公共政策關系的論述中,正確的有:知識經濟的興起要求實現政策創(chuàng)新、公共政策可以反作用于知識經濟的發(fā)展、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阻礙了公共政策創(chuàng)新、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影響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 發(fā)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內容包括:1、人本觀念;2、公平優(yōu)位觀念;3、科學民主觀念;4、創(chuàng)新超前觀念。 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建立網絡化決策體制、多者博弈決策體制、民主參與決策體制。 為促進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各國政府需要調整的公共政策包括產業(yè)政策、教育政策、政策政策、金融政策。 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呈現出的新特點有信息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學化。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有: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選準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確定公共政策案例的立足點。 公共政策案例的特點有公共性、管理性。 根據公共政策案例記錄的過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為完全公共政策案例、實時公共政策案例、未來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是公共問題。 公共問題的本質:公共問題的第一個本質特征在于其影響的廣泛性;第二個本質特征在于其不可分性。 進一步認識公共問題的“公共性”特征,進一步引申開來,可理解為:1、公共性超越了私域范疇,存在于公域之中;2、公共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共同性,因為公共性往往受到時空界限和人員數量規(guī)模的限制;3、公共性直接表現為“社會共享性”。 認識公共問題的兩個維度:公共問題的縱向層次維度、公共問題的橫向性質維度。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 公共決策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有: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與非常規(guī)決策之間的矛盾;2、公共政策體系的相對封閉性與系統(tǒng)開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與傳統(tǒng)方法論之間的矛盾。 公共政策的歸宿在于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 公共文化的內容包括:1、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關系的認識;2、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3、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屬于公共問題的橫向性質維度內容的是:管制性公共問題、服務性公共問題。 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未來基本走向的說法有:1、公共政策應該是問題取向的;2、公共政策應當是講究公平的;3、公共政策應當追求民主化;4、公共政策應當實踐科學化。 名詞解釋: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的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公共政策主體: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間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或個人。 導向功能:政策的導向,是行為的導向,也是觀念的導向。 調控功能:政策的調控作用,主要體現為調控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尤其是物質利益關系。 公共政策回路:指以決斷系統(tǒng)為中心,由其他系統(tǒng)相互配合和制約、互相作用而構成的功能傳輸(輸入—轉換—輸出)的回歸過程。 決策權力:是一種法律權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動中作出選擇的權力,或者是影響政策主體、失去他去選擇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動的權力。在組織中,決策權力的基礎主要是正式的職權和非正式權力或二者的結合。 因果理論:包括兩類內容:一是把決策決定看成是一種假設;二把政策中潛在下因果假設合成兩個因素,貫徹影響力、技術能力。 交易理論:認為政策執(zhí)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后過程。 順序決策思維:在第一階段,決策者同時較多地選擇一些處理方法或決策,在取得新的認識和更為一致的意見后再過渡到下一階段,然后選擇比較可行的決策。 系統(tǒng)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tǒng)性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 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方法的具體應用。 扁平式組織:組織中自個職位的權力、責任都有明顯規(guī)定,按照固定程序辦事,組織內的所有職位都按權力等的進行安排,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等的嚴密的指揮體系。 公共文化:從本質上說,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為特征的,主要體現在: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的認識,對公共道德的認識,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政策問題:政府依據特定的時期和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核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政策執(zhí)行環(huán)境:是指除政策執(zhí)行機構自身之外的諸多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總和。 公共決策體制:指擔負著公共決策任務的機構和人員所組成的組織體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礎程序和制度。 公共決策問題:指被政府列入政策議程并采取行動,通過公共行為希望實現或解決的公共問題才成為公共決策問題。 社會問題:指社會的實際狀態(tài)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 公共問題:是那些有廣泛影響,包括受到交互過程的間接影響,以及所有這些影響都達到了必須認真對待程序的問題。 決策目標:是指一定環(huán)境和條件下決策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期望達到的結果,選擇好的決策目標是公共決策的主要內容。(名) 政策評估:是對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對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斷。 浴盆模型:是人們把描述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失效現象的曲線。 公共政策評價: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對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政治行為,目的在于取得有關這些方面的信息,作為決定政策變化、政策改進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據。 非正式評價:指對評價者、評價形式、評價內容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對評價的最后結論也不作嚴格要求,人們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對公共政策作出評價。 正式評價:指導事先制定完整的評價方案,并嚴格按規(guī)定的程序和內容執(zhí)行,并由確定的評價者進行評價。 劇烈變革思維:主要運用于重新設計,或者是終止和替換現有系統(tǒng)的決策類型;劇烈變革思維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要求在較早的時間內和較大規(guī)模下改變系統(tǒng)的運行情況。 無為思維:指是政府采取不行動的決策方式,即政府在決策中采取一種擱置或靜觀其變的做法。 頭腦風暴法:它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于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 德爾菲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它在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fā)明的,以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諭之地、可預卜未來的阿波羅神廟原址“德爾菲”(Delphi)命名。 系統(tǒng):指由兩個以上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 系統(tǒng)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tǒng)性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也就是從系統(tǒng)的觀點出發(fā),始終著重從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從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而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優(yōu)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公共政策體制:不僅指公共政策權力在政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而且指政策在主體政策過程中的活動程序。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種;它是指運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辨析,發(fā)現和解決公共政策問題,以促進對公共政策認識和研究的深化,改進公共政策補足的一種研究方法。 公共利益:是公眾共享的資源和條件。 管理理論:管理理論認為主要負責政策執(zhí)行的行政機構,不僅受其合法委任權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到與之相關的利益集團的影響,政策系統(tǒng)中立法機關干預的影響,以及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其它各種因素的影響。該理論把“管理”與“執(zhí)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義語。 分權制:分權制是指各級決策組織在各自管轄的范圍內享有決策權,上級無權干預下級決策活動的決策體制。 論述、問答: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特征:1、政策問題:問題的性質決定了相關政策形成過程的性質;2、政策目標:要具有穩(wěn)定性,伴隨著社會環(huán)境變化,具有應變能力;3、政策方案:體現政府行為的備選方案,集中了統(tǒng)治者的意志;4、政策模型:將復雜的問題化為易處理的簡單模式,易于理解、操作、模擬、優(yōu)化;5、政策資源: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條件;6、政策評價標準:綜合性評價,因不同標準,無法有用統(tǒng)一的尺度來衡量;7、政策效果:衡量和影響政策尺度,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8、政策環(huán)境:制約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結果的外在因素;9、政策信息:以質量和信息搜集會保證政策目標的優(yōu)化。 論述提升政策主體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徑:必要性(包括簡述公共政策主體轉變政策理念包括哪些內容)1、從實踐來看,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不足:①不能積極有效地引導公眾的觀念和行為;②調控各種利益關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2、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現狀不能滿足日益增加和多樣化的公眾需求;3、入世新環(huán)境和經濟全球化挑戰(zhàn)公共政策主體能力;4、知識經濟要求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提升。途徑:1、公共政策主體轉變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體進行公共政策時所秉持的價值觀。具體來講,政策理念包括:①視政策對象——公眾為伙伴而不是對立者;②公共政策的出發(fā)點應是解決公共問題、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支持、鼓勵準政策主體的發(fā)展;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預防”而非“治療”,掌握政策主動權;2、改善和優(yōu)化政策的外部環(huán)境:①提倡公共道德,強調公共責任,使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圍;②加強公共政策程序化、公開化的法制建設;③最大限度地吸納公民參與,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 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內部關系:1、公共政策的各個組織系統(tǒng)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各司其職。它們之間是相互獨立而不是相互代替的關系;2、公共政策系統(tǒng)要善于發(fā)揮科學決策體系的功能,首先必須鄭重各個系統(tǒng)的獨立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不能搞行政干預或越級指揮,而各個系統(tǒng)也應履行自己的專業(yè)職能,不能越能請示,或玩忽職守;3、信息系統(tǒng)、智囊系統(tǒng)和監(jiān)控系統(tǒng)不能因強調自己的地位和專業(yè)職能,采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徑去左右或干擾政策主體的意志或政策意向;4、科學決策系統(tǒng)中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既是相互獨立,各司其職的關系,又是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配合的關系。 舉例說明浴盆模型:依據可靠性理論分析,在政策方案的執(zhí)行過程中“失效”表現在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失效;第二階段:偶然失效;第三階段:耗損失效。這種政策失效率的變化,類似于浴盆狀,把這種曲線稱為“浴盆模型”,安提醒人們在政策早期失效時,不要為早期失效率一時較大的現象迷惑,而應著重于失效后質的分析。 系統(tǒng)分析的主要特點和作用有哪些:答:1、系統(tǒng)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現象和過程看做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確定給定系統(tǒng)的邊界范圍,把它從周圍的系統(tǒng)中劃分出來;同時,鑒定該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必要時逐級劃分,確定各子系統(tǒng);2、系統(tǒng)分析重視給定系統(tǒng)的外部聯(lián)系和內部聯(lián)系;3、系統(tǒng)分析積極大膽地將現代應用數學引入公共政策決策領域;4、系統(tǒng)分析絕不忽視非計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為“難點”而認真對待;5、系統(tǒng)分析在給定系統(tǒng)的設想與現實、計劃與實施之間建立一種“中介”環(huán)節(jié),使人們通過系統(tǒng)周密的調查研究,在認識上逐步接近給定系統(tǒng)的實際,并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們規(guī)定的目標和利益運行。 簡述公共政策系統(tǒng)的構成及其各自的職責:1、信息系統(tǒng)職責:第一,有計劃,有規(guī)律、經常性的收集、處理、分析、貯存社會發(fā)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歷史和現實后的情況與數據。第二,有意識地收集、整理政策實施和過程及結果等方面的情況、數據,并及時反饋。第三,研究分析政策執(zhí)行結果中存在的問題,發(fā)現政策的偏差或失誤,并及時向決策者反饋;2、智囊系統(tǒng)職責:①參與公共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②為政策主體提供咨詢服務;開闊政策主體的視野和思路;3、決斷系統(tǒng)職責:①界定政策問題;②確定政策目標;③設計政策方案;④選擇政策方案;4、監(jiān)控系統(tǒng)職責:①防止政策主體濫用決策權;②促使政策內容切實行;③監(jiān)督執(zhí)行機構及其人員正確執(zhí)行政策。 西方國家政府在公共政策決策體制中的地位:要探討西方國家地方政府在公共決策體制中地位,就難免要涉及到西方國家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及其權限劃分;1、實行聯(lián)綁制的國家:由若干個成員單位聯(lián)合組成的同一國家的國家機構,在聯(lián)邦制國家中,聯(lián)邦及其成員單位分別行使一定的權力;各成員單位有適用于自己所管轄區(qū)域的法律,在自己的管轄內獨立行使職權;如美國,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權力作為聯(lián)邦制國家,美國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權力。在立法權上,美國采取二元結構。聯(lián)邦憲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聯(lián)邦憲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憲法,須經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發(fā)起全國制憲大會重新修改憲法。在美國,中央與各州的權力范圍皆由憲法規(guī)定,受憲法保護。2、實行單一制的國家:單一制國家是由若干行政區(qū)域單位構成單一主權國家的一種國家結構;在該體制下,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如英國就單一制國家,英國的中央政府擁有全國的立法、行政、軍事、財政等決策權力,各郡、區(qū)地方政府的權力來自中央政府,國會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各地方政府的權力。一般來說,英國地方政府擁有制定法律的權力,但只能作為國會所制定的法律的補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對某一法案的權力。英國是強調地方自治的國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稅收等等公共問題的決策權力都歸地方政府所有。 中國中央政府在公共決策體制中的地位:我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執(zhí)行機關,同時是國家最高行政行政管理機關。我國國務院作為中央政府,享有憲法賦予的各種行政管理權力,統(tǒng)一領導全國行政事務。它的權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權、法律提案權、授權立法權、行政管理權、經濟管理權、社會管理權、外交管理權等;國務院以決定、命令、指示等形式出現的許多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國務院通過全國人大授權立法制定的決定、規(guī)定和條例,同時也是國務院的政策文件。 公共利益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公共利益是通過社會成員自學維護和集體行動來實現,它屬于“公域“的范疇。公共利益的實現需要由擁有公共權威的公共機構來完成。其中,公共政策作為調控社會公共生活行為的準則,理所當然地要考試到公共利益的維護、增進和分配。 公共文化與公共政策理念如何轉型:1、從公共文化的內容:從本質上來說,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為特征的。一般說來,公共文化集中體現在社會成員的以下認識和觀念之上。2、公共政策理念的轉型:①對公共機構自利性的克服和自我約束;②對顧客取向和結果取向的強調;③對公眾參與的推祟;④對開放觀念的認同。 如何將系統(tǒng)分析應用于公共政策:系統(tǒng)分析就是對一個系統(tǒng)內的基本問題,用系統(tǒng)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過分析對比,為達到預期目標選出最優(yōu)方案。公共政策不僅本身可以看成一個系統(tǒng),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總是與其他政策相聯(lián)系,處于一個政策體系之中。同時公共政策系統(tǒng)是動態(tài)的。在公共政策過程中,通過系統(tǒng)分析應明確問題和目標,并提出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的各種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體通過政策分析選用一個滿意的或最佳的方案。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以在以下五個層次的公共政策中應用系統(tǒng)分析:1、宏觀的國家整體系統(tǒng)分析;2、部門系統(tǒng)分析;3、地區(qū)系統(tǒng)分析;4、企業(yè)的系統(tǒng)分析;5、一項工程的系統(tǒng)分析。 社會問題和公共問題的聯(lián)系是怎樣的: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tài)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會關系或環(huán)境失調,致使全體社會成員或部分成員的正常生活乃至社會進步發(fā)生障礙,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并需要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梢姡鐣栴}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性問題。這就是說,社會問題與公共問題并不是兩個對等的概念,社會問題既包括私人問題,也包括公共問題。 當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1、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將更加強調公共問題的具體要求;3、公共政策將突出公平在其目標體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趨勢;5、公共政策的科學化走向。 西方執(zhí)政黨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現代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大都通過政黨政治的途徑來實現??梢哉f,現代政黨特別是執(zhí)政黨在各個國家公共決策的過程中,都發(fā)揮了核心和主導作用。多數西方國家都實行多黨制,只有英、美等國家實行兩黨制。西方國家的政黨執(zhí)掌政權,是通過選舉爭奪議會多數席位和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方式來實現的。在選舉活動中,各政黨的競選綱領或黨的候選人發(fā)表的競選演說反映了黨的政策主張,表明了自己對各項社會重大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以迎合不同類型選民的要求,爭取他們的選票,謀取選舉的勝利。在執(zhí)掌政權之后,執(zhí)政黨一般不再單獨制定政策,而是通過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來體現黨的意圖,實現黨所代表的社會利益。同時,在野的政黨雖然未能參加政府,但他們通過在議會中的各種活動,通過對政府施加壓力或制造障礙,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們的主張,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動。 我國政黨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對國家的政治領導上。黨的政治領導包括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領導。凡是涉及有關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則、基本路線、重大方針和各個領域的重要決策,都是首先由黨制定和提出的。黨在提出各項方針政策之后,要由國家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據此制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使黨的意志通過法定程序變成為國家意志。為保證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能夠切實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并得到貫徹執(zhí)行,黨還決定和影響了各級政權機關的人事任免,推舉共產黨員執(zhí)掌國家各級機關的重要權力,以實現組織上的領導。同時,黨還確立了自己的指導思想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中的主導地位,并通過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傳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把黨的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黨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是互相聯(lián)系的。其中,思想領導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的基礎,組織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的保證,而政治領導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領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反映了黨的政治決策以及制定和運用政策在黨的全部領導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試分析集體思維的優(yōu)勢和缺陷:優(yōu)勢:1、集體思維可以保證理論與知識后完整性;2、可以讓不同群體的利益得以充分表達;3、可以避免個人決斷中的自面性與主觀性;缺陷:1、認為集體思維一定正確,做出后決定必定無懈可擊;2、集體面對的決策是既定的,個人不必要對應重新考慮;3、集體內的成員是公正的;4、與本集體相對立的一點是軟弱、無道理的;5、自個成員要對集體忠誠,不能有不同的目標;6、凡是偏離集體共識的目標,加以抵制;7、每個成員都要保衛(wèi)集體,反對不同意見。 劇烈變革思維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在于當系統(tǒng)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系盤根錯節(jié)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劇烈變革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很多系統(tǒng)積攢許久的問題;缺點在于僅對決策的核心目標進行仔細考量,而相對關的那些相互配套的目標群卻往往缺乏整體考慮,從而導致許多相互配套的決策目標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造成次要目標動作惡化的局面。 漸進思維和劇烈變革思維是否矛盾:不是矛盾的,漸進思維、政策制定和貫徹是而且應當是通過緩慢的進展和小心改變現實的,目標應當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調整,它能便劇烈變革思維更加符合實際。 無為思維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在于它可以通過界定公共決策的范圍和邊界,更好地促使決策的科學化;缺點在于它也是公共決策者為低效決策和決策匱乏開脫罪名的最好借口。 有人認為無為思維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試簡述你對這種說法的理解?無為思維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思維方式,無為就是一種有為。無為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動的決策方式,即政府在決策中采取一種擱置或靜觀其變的做法。無為思想是公共決策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原因就在于許多公共事物并不一定必須政府出面解決才行,更多的時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政策者必須明確界定自身的決策范圍和決策對象,在此范圍內的事務可以采取積極的決策方式來進行。而在邊緣或者已經超出范圍的事物需要作決定,必須三思而后行,適當的時候應當采取無為的思維方式,不去招攬和主動吸納新的決策需求。這里的“無為”,其實恰恰是政府的一種“有為”。無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斷、不分析、不運作;與此相反,無為是必須經過和有為一樣的斟酌和考慮之后的一種決策方式。 舉例說明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在現實公共決策中的運用:這只虛構的驢子剛好被置于距兩堆完全相等的干草垛同樣遠近的中心點。這頭驢子終于餓死了,因為它始終無法決定何去何從,兩垛干草的絕對平衡使這頭驢子進退兩難。巴拉姆驢子思維法說明一旦決策者知道自己即將獲得某樣東西時,它的吸引力就會減退,而放棄某樣東西的煩惱就會隨之增加。 “巴拉姆的驢子法”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頭腦風暴法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有1、它能夠發(fā)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能互補效應;2、它使專家交流信息、相互啟發(fā),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3、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4、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缺點有1、與會專家人數有限,代表性不夠充分;2、與會者易受權威及潮流的影響;3、出于自尊心等因素,有的專家易于固執(zhí)已見等。 德爾菲法的優(yōu)缺點:其優(yōu)點在于:1、便于獨立思考和判斷;2、低成本實現集思廣益;3、有利于探索性解決問題;4、應用范圍廣泛。缺點有1、缺少思想溝通交流;2、易忽視少數人的意見;3、存在組織者主觀影響。 公共政策評價標準:公共政策評價標準大致有八個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所投入的各項資源的質與量以及分配狀況;2、績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動的結果,又含有民眾心目中認定的滿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現為政策投入與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滿足人們需要、價值或機會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績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產生的績效在社會不同群體間公平分配的程度;6、適當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標和所表現出的價值偏好,以及所依據的假設是否合適;7、執(zhí)行力。即探求影響公共政策成敗的原因,進而導致因果模型的構建;8、社會發(fā)展總指標 公共政策未來基本走向:1、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①公共政策主體擁有公共權力和公共權威,其決策行為不能等同于企業(yè)等一般社會組織的決策行為;它們對公共財政資源進行配置,并以公共利益維護者和增進者的身份進行決策;②公共政策源起于解決公共問題的需要。這些公共問題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社會共享性,從而在本質上與公共利益直接相關;解決公共問題的過程也可以視為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過程;③公共政策將對整個社會公共生活產生廣泛的影響,并將通過制定行為規(guī)范對其中的利益關系進行協(xié)調,從而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公共政策才被稱為公共物品;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乃是提供特定公共物品的過程;④作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體,政府不僅受特定國家特定時期文化背景的限制,它也通過公共決策行為、通過公共政策中蘊含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而肩負著塑造公共文化、培育公共道德的使命。后兩者對于公共責任感和公共精神十分重要。2、公共政策將更加強調公共問題的具體要求。公共問題至少在三個方面影響著公共政策的走向:①公共政策應當是問題取向的;②公共政策將關注公共機構的能力問題;③公共政策仍將以政府為核心主體。3、公共政策將突出公平在其目標體系中的地位:①社會公平也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物品;②如果僅僅將公平理解為規(guī)則的公平,將公共政策理解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那么公共政策事實上是在提供這樣一些能夠帶來公平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③公共政策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功效(即實現效率),但這是以公共政策能否提供基本的社會公平為前提的。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趨勢:①民主化首先是指對公眾權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維護;②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開化和開放性要求;③民主化也意味著對法治精神的強調和遵循。 試論述中國共產黨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1、現代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大都通過政黨政治的途徑來實現。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在公共決策的權力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對國家的政治領導上;黨的政治領導包括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領導。凡是涉及有關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則、基本路線、重大方針和各個領域的重要決策,都是首先由黨制定和提出的。組織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的保證,而政治領導是核心,是顯重要的領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反映了黨的政治決策以及制定和運用政策在黨的全部領導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中國共產黨還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統(tǒng)一、嚴密的組織體系。黨的組織體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層三個層次;黨的地方各級組織是與各級地方國家機構基本配套設置的,它們大致包括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市、縣的各級黨委;各級地方黨委是本地區(qū)的領導核心,它在地區(qū)性政策制定的權力結構中處于校心地位.黨的基層組織,對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在本單位的貫徹實施進行保證和監(jiān)督。3、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共產黨是居于領導地位的執(zhí)政黨,八個民主黨派是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參政黨,它們以參與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4、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的有效政治機制。各民主黨派經過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形成的有關決策的各種意見和建議,按規(guī)定程序審定后,以正式行活動產生重要作用和影響。文件的形式送達有關部門,從而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 單選 1公共政策是(A)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B企業(yè)C個人D社會組織 2.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 B)措施相聯(lián)系, 若缺乏這種措施就將失去權威性。. A獎勵性 B.懲罰性 C.溫和性 D.權威性 3.政策的調控功能常常表現出特有的(A ),即鮮明地強調政府工作的側重點。A.傾斜性 B.合法性 C.系統(tǒng)性 D.權威性 4.“政策科學”的概念是由美國政治學家(A )最早提出的。A拉斯韋爾 B西蒙 C伊斯頓 D史密斯 5.(A)是公共政策主體中最核心,并發(fā)揮獨特作用的部分。 A.政府主體 B.非營利組織 C.非政府組織 D.社會公眾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視政策對象--公眾為(A )。A.伙伴 B.對立者 C.被統(tǒng)治者 D.被管理者 7. 決策權力的角逐的核心問題是(B),因為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A利益B權力C關系D. 制度 8. 個人決策模式包括個人專斷式和(C)兩種具體形式。A.個人不負責制 B.個人與集體共同負責制 C.個人負責制 D.集權者 9. 決策中的各種智囊組織經常被稱為決策者的(A )A. 外腦 B. 助手 C.領導者 D.秘書 10. 決策權力的橫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結構中立法、司法、(D )等權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門的分化。 A利益群體B壓力集團C社會團體 D行政 11.在政策方案設計過程中,必須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間的互相(C)。 A.協(xié)調 B.補充C.排斥 D.一致 12.政策目標的有效性取決于不同的參與者對它的(A ).A. 共識 B.選擇 C. 理解 D.互動 13.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關系所作的 反映,而思維方法則是指人們依據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形成的思維規(guī)則和手段。A A.自覺性、概括性與間接性 B.自覺性、客觀性與直接性 C.自覺性、概括性與直接性 D.概括性、間接性與主觀性 14.對于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應當說強調" "。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yè)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C ) A.不聞不問 B.積極介入 C.公事公辦 D.退避三舍 15.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C) A.直覺思維 B.創(chuàng)造性思維 C.靈感思維 D.豁然開朗思維 16. 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是:(B) A.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C.即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D.即人類的行動是無法合乎理性的,或者無法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17. 政策效果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 B )判斷。A. 利益 B. 價值 C. 事實 D. 可行性 18. 政策評估是對政策(D )所做的分析。A.問題B.結論C.方案D.目標 19. 政策評估是對政策( A)所做的判斷。A效果B結果C.結論D.方案 20.在政策方案執(zhí)行過程中,偶然失效是指執(zhí)行過程進入(A )的失效。A.正常狀態(tài) B.特殊狀態(tài) C.終結狀態(tài) D.起始狀態(tài) 21.(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zhí)行模型。A.拉斯韋爾 B.史密斯 C.西蒙 D.克朗 22.人們把分析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失效現象所描述的曲線稱為( D)。A.互動模型 B.對策模型 C.系統(tǒng)模型 D.浴盆模型 23.史密斯認為, 政策執(zhí)行中有(A )個基本要素是必須認真考慮的。A.四 B.三 C.二 D.五 24.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C)A反映B深入C內化D響應 25.科學家明確地直接把系統(tǒng)作為研究對象,一般公認以( D )提出"一般系統(tǒng)論"的概念為標志。A.戴維伊斯頓B.西蒙C.克朗 D.貝塔朗菲 26."系統(tǒng)分析"最早是由( C )提出并使用的。A美國國防部B.麥克納馬拉C蘭德公司D貝塔朗菲 27.下列關于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征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有(B )。 A.社會主體知識化 B.社會組織層級化 C.政策信息公開化 D.民主參與大眾化 28.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主體應該樹立(B )。 A.基礎型政策理念 B.發(fā)展型政策理念 C.理性型政策理念 D.綜合型政策理念 29.多者博弈的公共決策體制其實質是(A )。 A.公共決策權力多元化 B.公共決策體制扁平化C.公共政策信息公開化 D.公共政策秩序穩(wěn)定化 30.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是(D )。A.社會問題 B.公共利益C.公共事務 D.公共問題 31.(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論 C.政策過程 D.公共問題 32.公共利益是公眾(B )的資源和條件。A.共同擁有 B.共享 C.獨享 D.共同創(chuàng)造 33.公共政策的歸宿在于(A )。 A.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 B.對社會進行管理 C.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 D.塑造公共價值觀 二、多選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對全社會公共利益進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A.選擇 B.綜合 C.分配 D.落實 2.政策的導向是(AB)的導向。A.行為B.觀念C.條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T2 J# d$ E! Wi: s- f( m)A規(guī)制功能 B.導向功能C.調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體包括(ABCD)。 - ]4 c$ _( u4 g5 ?5 y9 U0 HA.立法機關 B.行政機關 C.司法機關 D.(執(zhí))政黨 5.公共政策主體體系包括(ABC 4 ]& V: y) S2 v8 N! [1 k. x1 ])。, ~. C: b; f6 N- Oc A.核心主體 B.準公共政策主體 C.社會公眾 D.政黨 6.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主要包括(ABCDE ( G3 M_7 ~+ O- x% U0 x)1 A.規(guī)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 B.引導公眾觀念、行為的能力C.調控各種利益關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互動及整合能力 7. 公共決策體系包含著(ABCD )等子系統(tǒng)。A. 信息 B. 智囊 C. 決斷 D. 監(jiān)控 8. 外部監(jiān)控體系是由(ACD)等組成。A.人民群眾 B.政黨 C.新聞輿論 D. 社會團體 9、決斷系統(tǒng)在公共政策及其運行中的作用(ABCD: Y- |" {# L3 h+ I# e+ c: f)。 A.選擇政策方案 B.確定政策目標 C.設計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問題 10.確定決策目標的標準是(ABCD)。A.目標具體明確 B.目標有效協(xié)調 C.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D.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 11.擬定公共決策方案的原則(ABCD)。 A.多方案原則 B.排斥性原則 C.多要素原則 D.可操作性原則 12.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形成共識的途徑通常有(ABC)。 A.交換 B.說服C.強制 D.妥協(xié) 13.追蹤決策的特征主要(ABCD)A.回溯分析 B.非零起點 C.雙重優(yōu)化 D.心理效應 14.史密斯認為,(ABCD # @- D" Z8 ]! z5 E; F9 i)是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所牽涉到的重大因素。A.理想化的政策 B.執(zhí)行機構 C.目標群體 D.環(huán)境因素 15.從政策執(zhí)行者對執(zhí)行政策的態(tài)度分析,政策執(zhí)行問題有如下幾種(ABCDE)。A抵觸型 B僵化型 C滯后型 D折扣型E結構型 16.政策環(huán)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A.多樣性 B.動態(tài)性 C.交叉性 D.突發(fā)性 17.公共政策評價由哪幾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所組成(ABCD)。 A規(guī)范 B信息C分析 D建議 18.對公共政策評價進行分類可以由這樣幾個角度:(ABC)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B.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C.事前評價、執(zhí)行評價和事后評價 D.整體評價和局部評價 19、公共政策效果有如下幾種類型(ABCD 8 D( z& C. s" K/ u4 p1 {4 ?)A.直接效果 B.附帶效果 C.潛在效果 D.象征性效果 20、( AC)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各類人員通過協(xié)商、平衡利益關系中產生。 A客觀 B適度C全面 D有效 21、處于不同地位的人們,對政策效果評價的態(tài)度會(BD )A.參與 B.支持 C.阻撓 D.反對 22.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征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AB ) 。 A.A層次性、多維性、聯(lián)系性 B.系統(tǒng)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 C.層次性、多維性、靈活性 D.層次性、多維性、普遍性 23.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各種基本形式包括(ABCD ) 。 A.直覺 B.靈感 C.判斷 D.頓悟 24頭腦風暴法的優(yōu)點是(ABCD ) 。 A.它能夠發(fā)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能互補效應;B.它使專家交流信息、相互啟發(fā),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C.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D.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們決策時對自然狀態(tài)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程度,通常可將公共決策分為(ABD)。A確定型決策B風險型決策C隨機決策D非確定型決策 26.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公共決策劃分為(BC) A.戰(zhàn)略決策 B.非程序化決策 C.程序化決策D.策略決策 27.決策支持系統(tǒng)由(AB)提出。A基恩B斯科特C克朗D貝塔朗菲 28.下列關于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征的說法中,正確的有(ABCD )。A.社會主體知識化 B.社會組織扁平化 C.政策信息公開化D.民主參與大眾化 E.社會組織層級化 29.下列關于知識經濟與公共政策的關系的論述中,正確的有(ADE )。 A.知識經濟的興起要求實現政策創(chuàng)新B.公共政策可以反作用于知識經濟的發(fā)展 C.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阻礙了公共政策創(chuàng)新D.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影響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 30.發(fā)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內容包括(ABCE )。 A.創(chuàng)新超前觀念 B.科學民主觀念 C.公平優(yōu)位觀念D.效率優(yōu)位觀念 E.人本觀念 31.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建立(CDE )。A.集權式決策體制 B.精英決策體制 C.多者博弈決策體制D.民主參與決策體制 E.網絡化決策體制 32.為促進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各國政府需要調整的公共政策包括(ABDE )。A.產業(yè)政策 B.教育政策 C.科技政策 D.財政政策 E.金融政策 33.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呈現出的新特點包括(BCDE )。A.多變化 B.民主化C.高效化 D.科學化E.信息化 34.公共文化的內容包括(ABC)。 A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關系的認識 B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 C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D價值分析 35.以下選項屬于公共問題橫向性質維度的內容包括(CD )。 A.全國性公共問題 B.國際性公共問題 C.管制性公共問題 D.服務性公共問題 36.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未來基本走向的說法有(BCD)。A.公共政策應當是問題取向的 B.公共政策應當是講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應當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應當實踐科學化 37.公共政策案例的特點有(AD )。A.公共性 B.可行性C.權威性 D.管理性 38.根據公共政策案例記錄的過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為(BCD )。A.風險型公共政策案例 B.未來公共政策案例 C.實時公共政策案例 D.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三、名詞解釋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2.公共政策主體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或個人。 3.公共政策主體能力是指政策主體能否成功地適應環(huán)境挑戰(zhàn)及其程度,即在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下,政策主體能否應付或適應這些挑戰(zhàn),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決策權力,可以定義為一種法律權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動中做出選擇的權力,或者是影響政策主體、推動他去選擇自-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公共政策概論 電大 本科 公共政策 概論 期末考試 重點 資料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40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