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估計 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三年級上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年級上冊估計 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三年級上冊)(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三年級上冊估計 教案優(yōu)質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三年級上冊)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P45——46估計。
二、教學準備
教具:1米長的絲帶、米尺
學具:直尺、學具盒(盒內裝有小棒、絲帶、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等;盒外用一條50厘米長的絲帶系著,并打個蝴蝶結。)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用眼看、用腦想、用心估,動手量等實踐活動過程,逐漸清晰常用長度單位的概念,發(fā)展空間觀念;重點會較準確地估計以厘米作單位的物體的長度或周長。
2、
(2)在估計和測量周圍熟悉物體的長度時,初步培養(yǎng)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養(yǎng)成估計的習慣。
(3)通過實踐活動激發(fā)熱愛數(shù)學的情感,感受估計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練習,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2、教學策略:
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進一步清晰長度單位概念,發(fā)展空間觀念,清晰長度單位概念以厘米為重點。為解決以上主要問題,本課采用的主要教學策略是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核心,以比賽為動力,通過看一看、估一估、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調一調等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積累感性經(jīng)驗,形成清晰的長度表象,在體驗中達到對長度單位的物化,從而發(fā)展長度空間觀念。
3、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引入
1、示:1米長的紅絲帶
2、猜:有多長?你是怎樣猜出來的?
[備選]預計學生可能說是看出來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長比出來的等,即“估計”出來的,根據(jù)學生反饋的策略,適時板書課題“估計”。
3、量:到底估得準不準呢?我們來量一量。
4、比劃:
(1)1米是這么長,你能用手來比劃一下嗎?
(2)(將絲帶對折)這樣是多長?你能用手來比劃嗎?
(3)分別用手比劃1分米、1厘米的長度。
二、展開
(一)
4、畫一畫
1、比劃:一個1厘米是這么長,3個1厘米有多長?(教師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劃)
5個1厘米?8個1厘米呢?
2、畫: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畫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嗎?試試看!
3、量:畫得準不準呢?同學們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饋糾偏:同學們用尺子量了后,你畫的線段怎么樣?你是怎么畫的?
[備選]
若學生反饋畫得比較準,則請他介紹畫的方法,預計有三種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畫,畫了8個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體的長度畫,如橡皮長4厘米,則畫兩個橡皮那么長;三是借助長度單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5、 若學生反饋畫得不夠準,則一起探討畫得不夠準的原因,預計是1厘米畫得過長或過短,即長度單位的表象不清晰,則引導調整糾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劃1厘米的長,再畫一畫、量一量等。
5、自由練習:
剛才是老師要求大家畫8厘米,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給自己定長度,先想好畫幾厘米再畫下來,然后用尺子量量,盡量多試幾次,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
6、反饋:同學們練得怎么樣?誰愿意把你的進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請原先畫得不夠準的學生說說經(jīng)過練習是否有進步,如果有則說說練的過程。)
(二)估一估
1、小組合作估計包裝絲帶長
(1)示:學具盒(用絲帶系著,絲
6、帶還打了一個結,每4人小組一個)
(2)小組合作估計打結的絲帶的長度。
(3)反饋:各小組匯報估計的長度,師板書數(shù)據(jù)。
(4)解開絲帶拉直再估一估,小組調整原先估計的數(shù)據(jù)。
(5)量一量,揭示測量結果(50厘米)。
(6)評價:哪幾個組估得比較準?請估得準的小組介紹方法。
[備選]教師鼓勵學生估計時可能采用的化曲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計的策略,若生估計時能考慮打結部分長度則給予肯定表揚。
2、組內比賽,評選估計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組為單位,估計物體的長度或周長。
先小組選定一樣東西,
7、可以是學具盒里的物品(小棒、絲帶、橡皮、長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邊熟悉的物體(如課桌寬、師生的身高、書本封面周長等)。比如選定估小棒的長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計長度,再小組一起量一量,記下結果填在表內,然后比一比誰估得較準,就給誰記一顆星,幾次下來,誰的星最多,誰就被評為小組“估計小能手”。
實踐記錄表
名稱
估計結果
測量結果
①
②
③
④
(2)學生活動
(3)展示評價:學生活動的成果,并評選出小組估計能手。
3、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8、:
(1)估一估:請各組的小能手上臺排成一隊,隊伍大概有多長?你是怎么估的?
(2)圍一圍:隊中有3人手拉手圍成一圈,估計這一圈大概有多長?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臺上的這幾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圍成一圈,估計能把教室圍一圈嗎?
②若不能,你估計大概要多少人才夠圍一圈?是怎么想的?
實際圍一圍。
三、總結延伸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還想進行哪些有趣、有挑戰(zhàn)性的估計呢?比如我們杭州有名的斷橋長度、六和塔高度等,課后再去實踐研究,好嗎?
9、
引入環(huán)節(jié)通過猜一猜、用手比劃,旨在喚醒學生的已有知識,即引發(fā)回憶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長度表象。
先“用手比劃幾厘米”為“畫幾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撐,教師的比劃演示為學生起基本的策略導向作用。
“畫一畫”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指定畫——量——比——糾偏”——“自由畫——量——比——糾偏”,使學生經(jīng)歷體驗的過程,在不斷的估、量、糾偏中,逐漸清晰“厘米”長度單位概念,發(fā)展空間觀念。
通過反饋討論滲透估計的方法:如1厘米1厘米畫、1分米少2厘米、根據(jù)已知物體的長度作為參照對比等方法。
教師指定畫8厘米的線段,
10、再讓生自由練習,旨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xiàn)學習的自主性,使每個學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小組合作估計打結的絲帶長度,目的進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米”概念(包裝盒的寬和高是厘米作單位,長可用分米作單位),先估計系在盒外的絲帶長,再解開絲帶拉直估,符合做事情的自然程序,同時滲透“分段”估計和“化曲為直”的數(shù)學思想,在這“一曲一直”的對比中,調整數(shù)據(jù),發(fā)展長度空間觀念,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從估計學具盒絲帶到評選“估計小能手”實踐活動,力圖體現(xiàn)從扶到放的原則,前者是集體估計指定的物體長度,后者則是獨立估計自主選擇的物體長
11、度或周長,估計的對象具開放性,力圖使學生在實踐、競爭中進一步清晰“厘米”、“分米”、“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估計能力。
“估一估、圍一圍、想一想”活動,就地取材,估計的對象由“靜態(tài)的物”發(fā)展到“動態(tài)的人”。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估計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將知識探究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持續(xù)發(fā)展學習興趣,激發(fā)探究欲望。
五、教學片段實錄
“畫一畫”教學片段實錄:
師:一個1厘米是這么長(師用手比劃),那3個1厘米3厘米有多長呢?
5個1厘米呢?8個1厘米呢?(師生分別用手1
12、厘米1厘米地比劃)
師: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畫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嗎?
生:能?。ㄉ鷩L試畫)
師:畫得準不準呢?同學們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畫的線段)
師:同學們畫得怎么樣?你是怎么畫的?誰愿意向大家來匯報交流一下?
生1:我畫的比較準,比8厘米只長一點點,我的拇指寬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個一個比著畫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這么長(用手比劃)就看著畫1厘米,再接著畫1厘米,一直接著畫8個就行了!
師:你是把1厘米記在腦子里,1厘米1厘米畫的,真
13、有辦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畫,畫了4厘米,看看是這么長(用手比劃線段),就再畫這么長,合起來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畫得比較準,我是這樣畫的,先畫1分米也就是一柞長,再擦掉2厘米……
師:剛才都是畫的比較準的同學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師更佩服畫得暫時還不夠準的同學也能勇敢地發(fā)表你們的想法。
生5:我只畫了5厘米長。
師:你真誠實!你是怎么畫的呢?
生5:隨便……畫一下……(吱吱唔唔)
師:看來憑感覺隨便畫一下不一定會畫得準,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fā)言,你現(xiàn)在知道怎么畫了嗎?
生5:我想1厘米
14、1厘米地畫。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畫的,但還是相差很大,我畫了11厘米多。(學生在實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給大家看)
師: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畫得太長了。
師:對,下次要把1厘米畫得短點,只有把1厘米畫的準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畫準,對嗎?
師:剛才有些同學很有辦法畫得比較準,也有一些同學畫得還不夠準。那你們想不想用剛才幾個同學介紹的辦法再來練練,使自己畫得更準呢?好,下面同學們就自己給自己定長度,先想好畫幾厘米再畫下來,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盡量多試幾次,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好嗎?開始!
生:(學生自由練習)
15、 師:同學們練得怎么樣啦?誰愿意把你的進步和我們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剛才畫得很不準,我練習時就先畫短點,先畫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長了,就改短點,第二次畫得比較準了。再畫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畫8厘米,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接近了。
生7:我剛才8厘米畫得已經(jīng)很準了,我就畫了12厘米,結果太短了點,發(fā)現(xiàn)后面畫的1厘米短了點,又畫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剛開始畫3厘米,比較準。后來慢慢畫長起來,反而越來越不準了。
師:你能發(fā)現(xiàn)這是怎么回事?
生9:畫1厘米只相差一點點,畫長了,每1厘米都會相差,相差就會慢慢多起來。
16、
生10:這是誤差!
……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通過自己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比較和調整,使自己畫得越來越準!老師真為你們的進步高興!當然,現(xiàn)在畫得還不夠準的同學也不要著急,只要你用心多嘗試,你也會進步的!
六、教學反思
關于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我曾做過3次不同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以上設計曾在“2004年杭州西博會”和“溫州市新課程教學展示會”上作教學展示,從教學實踐看,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總體感覺比較成功。從學生實踐活動反饋看,大部分學生對提供的材料(長度或周長為幾厘米、幾分米的小棒、絲帶、橡皮、長方形等)或自主選擇的材料(教師、同學身高、書
17、本封面周長)等估計得比較準,能真正借用腦里的尺子去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能較清晰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達到預期目標。為達成此目標,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體現(xiàn)在:
(1)從轉化中清晰概念。讓學生估計指定長度,先用手比劃,再把估計的長度“畫”出來,這樣就將腦里抽象的表象轉化成直觀的東西,可見可測,經(jīng)歷一個從表象到物化的過程;再反過來,讓學生觀察實物、動腦想一想、估一估、動手量一量、比一比、調一調,經(jīng)歷從具體物體到抽象長度表象的過程。如此相互轉化,使學生頭腦中的長度單位概念不斷清晰深刻,達到內化。
(2)在比較中明晰概念。對比是思維的基礎,是區(qū)分差異、糾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
18、建立空間觀念的過程中,對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讓每個學生不用尺畫出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調整糾偏,再次請學生自己定線段的長度,先畫再量、比,不斷調整、糾偏,接著結合身邊的實際例子如小棒、絲帶、學具盒、課本封面的周長等進行估量。這樣,讓學生在從估——量——比——糾偏的活動中,獲得一定長度線段的表象,并使表象從模糊到清晰,估計的結果從很不精確到不很精確,甚至精確,不斷鞏固清晰學生1厘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試圖達到把單位長度裝在腦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長度單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長度單位的外延進行拓展,如由1厘米為一個長度單位拓展到把幾厘米看作一個單位,或根據(jù)已知物體的長度表象
19、作標準,來對比估計,進一步清晰豐富長度空間觀念。
(3)在想象中發(fā)展空間觀念。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始終,除了清晰長度單位概念外,本節(jié)課還有效地創(chuàng)設了由近及遠(如估手中的小棒——估臺上的隊伍長度)、由直到曲(線段——圈)、由橫看到豎看(橫放的絲帶——人的身高)、由靜到動(靜止的物體——學生站一排、圍成圈、拉成線)的情境,能見“短”想象“長”,見“小圈”想象“大圈”的長度等等,從而逐步發(fā)展長度空間觀念。
當然,學生估計意識的養(yǎng)成、估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長期的培養(yǎng)。對“估計”系統(tǒng)性教學我個人認為:從教學時間上考慮,至少應安
20、排三個課時。從教學目標上劃分:第一課時,重點是:清晰概念,以厘米為重點,即人教版第五冊安排的內容。第二課時,重點是:明確參照,以方法策略選擇為重點,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為“尺子”,討論感悟“估長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長用步,估豎長用身高作參照等策略,即針對具體問題靈活選擇估計的方法。第三課時,重點是實踐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以上三節(jié)課,第一節(jié)清晰概念是估計的基礎,第二節(jié)選擇策略是估計的關鍵,第三節(jié)實踐應用,增強能力是估計的目的。當然,這三課時并非完全割裂開來、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滲透,交互發(fā)展,只是課時教學的側重點不同。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膚淺看法,待于我今后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懇請同行、專家們指正。
溫州市實驗小學李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