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力量》第三課時《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優(yōu)質課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邏輯的力量》第三課時《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優(yōu)質課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上)(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邏輯的力量》第三課時《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優(yōu)質課公開課獲獎教案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上)
什么是反證法?
反證法就是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排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最初的觀點。其根據的是邏輯規(guī)律中的排中律。
◎管仲鏤簋朱纮、山節(jié)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wèi)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yè)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司馬光《訓儉示康》)
——司馬光
2、通過列舉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準等人“以侈自敗”的反面例子對“生活奢侈”做出否定,從而間接論證了“儉樸”的重要性。
◎《祝?!肺覀円撟C“故事一定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這一論點。其推理過程如下:
如果不是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舊歷”的說法。
可是課文中有“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最后一句話。
所以,故事一定發(fā)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思路:先假設該觀點為非,由此推出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證明了該觀點是正確的。
◎格式:
3、
主張:“p”正確。
論證:
(1)設“非p”正確。
(2)證“非p不成立,即如果非p,則q;(由非p引出的推斷)
q假,(由有關知識得到“q是假的”)
所以,“非p”不成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3)根據排中律,由“非p”不成立推出“p”正確。(據排中律,非p與p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不能都假,既然非p假,則p必真)
◎運用反證法進行論證應當注意:第一,反論題必須與自己所主張論點構成矛盾關系
4、,如果不滿足這一要求,即使論證了反論題不能成立,也難以確定原論題一定是正確的。第二,必須以有力的論據說明反論題是虛假的或不能成立的,這樣才能真正確立自己所主張論點的正確性。
什么是歸謬法
歸謬法是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目的是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常用于駁論。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5、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從“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這個立場和觀點出發(fā),分別列舉了“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晉國“東封鄭”必西“闕秦”等證據,得出滅掉鄭國實為“闕秦以利晉”的結論,證明了“亡鄭而有益于君”觀點的錯誤,最終讓秦伯心悅誠服地打消助晉伐鄭的想法并“與鄭人盟”。
◎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士大夫的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它,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果真如此,
6、那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多來自古代社會,山水草木、日月風雨且不必說,就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史為鑒”等也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這些人的邏輯,這類語言也不能說了,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
其推理過程如下:
假設這個人的觀點正確,
即:如果現(xiàn)在還用““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士大夫的語言”,那么,“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部分來自古代社會,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并未回到封建社會中。
所以,這
7、個人的觀點是錯誤的。
◎格式:
反駁論題:p
反駁:(1)設p真
(2)推導,即如果p,那么q;
q假,
所以,p假
運用歸謬反駁法的關鍵在于從被反駁命題中引出荒誕的結論,引出的結論越是荒誕,反駁的力量就越強。
◎注意:反證法和歸謬法的區(qū)別:
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證法用于論證,目的在于確定某一判斷的真實;歸謬法用于反駁,目的在于確定某一判斷的虛假。
8、
②二者的結構不同。反證法的結構比歸謬法的結構復雜,反證法需要設與被論證論題的反論題(相矛盾的或相反對的論題)真;歸謬法不需要設反論題。
③二者的根據不同。反證法需要運用排中律,由確定反論題假進而間接地確定原論題真;歸謬法則是根據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駁的論題假。
“虛擬論敵”的寫作
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能嚴謹我們的寫作。這位“虛擬論敵”可能會“駁論點”——對我們的論點舉出反例或者從論點推出錯誤,也可能會“駁論據”——質疑論據及隱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駁論證”——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問
9、題,所以我們就要在論點、論據和論證中做到無懈可擊,讓“論敵”無處可駁。因此,議論文寫作時,列提綱就顯得尤其重要。從另外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做這位“論敵”,來反駁別人的文章,從而寫作出很棒的駁論文。這一部分課本介紹得很詳細,請學生自主研讀,駁論文的寫作將在后文詳細講解。
怎樣進行辯論
在全班開展“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一辯論賽,每一位同學先將課本的事例進行分析,然后匯報。
明確:“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可以轉化成“只有溫飽,才談道德”,推理的規(guī)則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談道德的
10、人必溫飽”“不溫飽就不談道德”為正方觀點;這兩個觀點的負命題為反方觀點,即是“談道德的人不一定溫飽”“不溫飽的人也談道德”。
(1)觀點分析:
正方:沒有溫飽免談道德;談道德的都是溫飽之人。
反方:不溫不飽依然談道德。
無關的觀點:有人處于溫飽中,卻不談道德;溫飽之人都談道德。(這兩個觀點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相關推理,要認真區(qū)分。)
(2)概念界定:
對正方有利: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溫飽就是既溫又飽。
對反方
11、有利:溫飽就是社會上總體無衣食之困;溫飽就是或溫或飽。
(3)論證思路:
課本上是反方的論證思路。
“人存在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言外之意是不論溫飽與否都得談道德,人們不可以因為不溫或不飽就違背道德原則,而這一命題恰恰是個真命題。
“人有理性,理性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對正方“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直接反駁,更進一步論證“喪失理性的人無法談道德”,這一命題也是一個真命題,并且該命題認為溫飽的人有理性,不溫飽的人同樣也會有理性,就對正方步步緊逼。
“在任何情況下都
12、能夠談道德”反駁了“只有在溫飽的前提下才能夠談道德”的條件限制。
“走向溫飽的過程中尤其應該談道德”強調了談道德在“走向溫飽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溫飽(走向溫飽的過程)不僅能夠談道德,而且“尤其應該談道德”,看似讓步,實則是對正方觀點的進一步否定,設計十分巧妙。
(4)攻防策略
正方:論證不能溫飽就難以生存;對方舉例時,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講道德,或者指出其已處于溫飽狀態(tài)(當反方舉例證明有的人并未處于溫飽狀態(tài)卻依然講道德時)。
反方:論證從生存到溫飽存在過渡地帶;談道德的行為盡量寬泛。(“
13、談道德”的概念范圍界定越小,不溫不飽、不溫或不飽情況下的某些行為將被排除在“談道德”的概念范圍之外,對正方越有利。)
推選出正反雙方的兩位主辯手,然后學生各自挑選陣營,決定不了的同學就由主辯手進行選擇,保證雙方的人數(shù)相當,開展一場辯論賽,老師充當裁判,讓學生體會辯論的魅力。
怎樣寫駁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要駁倒對方,自然可以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著手,或者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者采用迂回間接的方式,或者從對方的論據、論證入手,證明它的虛妄和荒唐,從而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
1.駁論點
14、:可以直接批駁,也可以間接批駁。
⑴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這是駁論文中最常用的形式。這種反駁論點的方法,可以通過例證反駁,即提出新的事實論據,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樂”。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滿足,他就會永遠快樂。如果把這話理解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實際的追求倒也不錯。但是要從對事業(yè)的追求上來理解,這話卻是不對的。
這里,先提出原論題,“知足常樂”,而后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與原論題相反的新論點,即“不知足才常樂”。
⑵歸謬法反駁,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為前提,合
15、乎邏輯地推出非?;闹嚨慕Y論,以證明對方論點的錯誤。將對方論點的錯誤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極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謬誤、荒唐而不攻自破。這實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阿凡提頭上纏著筐子般大小的散藍在街上走。迎面走來了一個人,看了散藍便央求道:“可敬的學者,求您給我念念這封信吧!”
“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呀!”阿凡提叫道。
“您別客氣了,您頭上纏著那么大的散藍,怎么會沒有學問呢?”
阿凡提聽了,順手取下散藍,戴在那個人頭上,說道:“
16、好,好!要是散藍有學問,我給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⑶請閱讀材料,探究赫爾岑是如何反駁的呢?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有一次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輕佻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主人向他解釋:“演奏的是流行歌曲?!焙諣栣磫栆痪洌骸傲餍械臉非褪歉呱械膯??”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赫爾岑笑著說:“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明確:歸謬法反駁。
2.駁論據:通過批駁對方論據的虛假性,從而批駁對方。
三種論據:事實論據、數(shù)字論據、理論
17、論據。
示例:閱讀材料,思考如何反駁下面一段文字中對方的論據?
《文學與出汗》中對方的觀點是“文學當描寫永久性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論據是“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余的人不這樣,就都消滅了”。
分析:“消滅了”的東西以后是不會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現(xiàn)在的教授”又從何看見?又怎么能斷定它描寫的是什么呢?
3.駁論證:通過批駁對方論證的錯誤,從而批駁對方。
⑴引證法:引用名人名言、權威觀點來增強說服力。
18、 材料:(一個日本女記者問朱镕基總理)“昨天我家中被賊偷了,有人說是中國人干的,你對這件事怎么看?”如果你是總理,會怎么回答呢?
總理說: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我記得戰(zhàn)國時晏子出使楚國,曾經說一個人在齊國可以安居樂業(yè),而到楚國卻成為盜賊,原因僅在于民風問題。因此我建議貴國的政府應該致力于民眾道德禮儀的培養(yǎng),只有環(huán)境好了,才可以杜絕偷盜。
⑵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駁斥對方觀點的一種方法。
示例:一個英國記者對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由于人口眾多,將來一定會向外國擴張?!?
19、 總理說:“我不同意這種說法。英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是4400萬,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一個很長時間里曾經是‘日不落’殖民帝國。美國的面積略小于中國,而美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國的海外駐軍達150萬人。中國人口雖多,但是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更沒有在外國建立一個軍事基地??梢娨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并不決定于人口多少,而決定于它的社會制度?!?
⑶類比法:兩對象屬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對象還具有其他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對象也具有同樣的其他屬性。
示例:(日本記者問朱镕基總理)臺灣人民都不想回歸中國,為何中國政
20、府要用霸權欺壓?
答: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從前有個母親含辛茹苦大半輩子,總算將自己的子女養(yǎng)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覺可以松口氣,歇一歇。于是對子女說:“來,回到母親懷抱來,給媽媽捶捶背.“然而這個不肖子,不認這個曾經養(yǎng)育過他而今已經骨瘦如柴的母親,反而對“星星”和“太陽”大喊媽媽,那此時母親應該如何?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guī)則和限度,臺灣問題就是母親和兒子之間的爭吵,別人無權干涉。
我國歷來都主張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從來都沒有出現(xiàn)過霸權欺壓的事情,反而總是有一些居心叵測的鄰國,以民主、自由等等名義來剝奪包括臺灣同
21、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自主選擇和決定權,這才叫霸權欺壓。
⑷以謬制謬法:采用對方的方法和邏輯來對付對手,從而折服對方。
示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談到臺灣問題時,對一位中國外交官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那么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
這位中國外交官反擊道:“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采取什么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須向別國作出什么保證。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tǒng)也需要向我們作出什么保證嗎?”
⑸矛盾法:通過論證與對方論題相矛盾的論題的真實,再根據矛盾律,進而說明對方
22、論題的虛假。
示例:孔明游說江東,張昭說,你和劉備都是無能之輩,不值與談。
孔明反駁道:我主劉備雖人民稀少,兵不滿千,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輩心驚膽裂。劉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亂奪同宗基業(yè),實乃大仁大義。當陽之敗,因我主不愿棄其人民,甘于同敗。此乃考慮國家大計,社稷安危的聰明仁義之主,而非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之輩。
⑹反證法: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虛假來確定論題的真實性。
示例:古時候,一個名叫王戎的孩子與伙伴們在大路上玩耍,他們看到路旁樹上結了許多李子,都蜂擁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沒去摘,王戎斷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結果真如王戎所預料的,李子苦澀無比。于是伙伴們便好奇地問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說:"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樹上怎么還會有李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