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語文 專題2 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 求學之道 師說 古今對譯 蘇教版必修1.doc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 受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業(yè)解惑 也 。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的憑借。受:同“授”,傳授。者,也:表示判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的問題)呢?(有了)疑惑,卻不跟老師學習,他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終不解矣。(就)始終不能解決了。知之:懂得道理?!爸?指知識和道理。其:代詞,“那些”。生乎吾出生在我前,其 聞 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拜他為師;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拜他為師。我(向他)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學習的是道理啊,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乎:相當于“于”。聞:知道,懂得。師之:即“以之為師”。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師道:以道為師,即學道。師,名詞作動詞,學習。庸:豈,難道。知:了解、知道。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因此無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年長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還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唉!(古代)從師求學的道理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想讓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也很遠了,尚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還要拜師求學;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了,而恥學于師。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出:這里指超出。猶且:尚且,還。下:低于。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于: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出于此乎?愛其子,擇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會選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們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羞恥,惑矣!(真)糊涂啊!益:更加、越發(fā)。身:自己。恥師:以從師學習為恥。恥,意動用法?;?糊涂。彼那些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孩子們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說的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老師)。之:助詞,的。授之:教給他們。之,指童子。句讀:這里泛指文字的誦讀。句讀之不知,惑之不不明句讀,不知句讀要問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那種人有什么明智的。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樂師和各種工匠等人,(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句,應是“不知句讀”?!爸笔琴e語前置的標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或:有的人。不:同“否”。遺:丟棄。巫醫(yī):古代巫、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禱、占卜等,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百工:各種手工藝人。相師:互相學習。士大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這類人中,(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來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族:類。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相若:相似。諛:阿諛,奉承。嗚呼!師道唉!求師之道的難以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等人,士大夫不齒,今其智乃反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可)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見識反而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比不上(他們),怎么會不令人奇怪啊?不齒:不屑一提。意思是極度鄙視。齒,并列、排列。乃:竟然。歟:表示感嘆的語氣助詞,相當于“啊”。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常師:固定的老師。郯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名稱的由來。萇弘: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過音樂的事。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學過彈琴。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問禮。郯子之郯子這徒,其賢不及孔子。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之徒:這些人。之,指示代詞。賢:道德才能。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笨鬃诱f:“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 聞 道 有先 后,術業(yè) 有(師生的差別只是)懂得道理有早有遲,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攻,如是而已。專門研究,如此罷了。不必:不一定。賢:有德行,有才能。攻:學習、研究。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皆通習之,不拘傳記都普遍學習,(他)不受(士大夫那種恥于從師的)時代風氣于時,學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道,作師說以貽之。之道,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通:普遍。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嘉:贊賞。古道:指古人從師之道。貽: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