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語文 專題3 歷史的回聲 后人之鑒 六國論古今對譯 蘇教版必修2.doc
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非:不是。兵:武器。弊(b):弊病。賂秦:賄賂秦國。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賂秦而賄賂秦國,自己的力虧,破滅之道也。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蛟?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他們賄賂秦國嗎?回答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不賄賂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賂秦也。在于賄賂秦國啊。或曰:有人說。這是設(shè)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shè)問的回答?;?不定代詞?;?彼此都滅亡?;?交互。率(shui):都,皆。耶:助詞,表反問語氣。以:因為。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故:連詞,所以。在:動詞,在于。秦以攻取 之 外,小則獲秦國用攻戰(zhàn)(的辦法)取得之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得到邑,大則得城。邑鎮(zhèn),大的就得到城池。攻取:用攻戰(zhàn)(的辦法)而奪取。以:用、憑。得:得到,獲得。較秦把秦國(受賄賂)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多到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六國(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而喪失的土地比較其實亦百倍。實際上也多到百倍。其實:那實際數(shù)量。亡:喪失,失去。則秦之所大欲,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當(dāng)然不在于戰(zhàn)爭了。想想他的先人祖輩父輩,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有了一點土地。厥(ju):這里相當(dāng)于“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暴(p)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之地”都是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子孫對待土地卻不很愛惜,拿它來送給別人,好像丟棄小草一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今天割讓五座城,明天割讓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視:看待,對待。之:代“尺寸之地”。舉:拿起?!芭e”后省略了代詞“之”。予:給。芥(ji):小草。起視(第二天)起來一看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有限,殘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它土地越多,(秦國)侵犯之愈急。它們就越厲害。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厭:同“饜”,滿足。奉:送,獻?!胺钪钡摹爸?指奉秦之物?!扒种钡摹爸?指賂秦的各國。彌(m)、愈:都是更加的意思。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所以,不用作戰(zhàn),誰強誰弱誰勝誰負(fù)已經(jīng)確定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最終滅亡,是理所當(dāng)然的。判:決定。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以致”“以至于”。固:本來。宜:應(yīng)該。然:如此,這樣。古人云:“以地事秦,猶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好像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抱著柴去救火,柴不燒完,火不會熄滅?!边@話對了。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語出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事,侍奉。薪,柴。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未嘗:不曾。遷滅:滅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這是因為齊國)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齊國也不能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幸免了。燕國與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后滅亡,這就是用兵之效也。的功效。與嬴:親附秦國。與,結(jié)交,親附。嬴,秦王族的姓。始有遠(yuǎn)略:起初有長遠(yuǎn)的謀略。這句里的“始”與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終”的“不終”,互相呼應(yīng)。斯:這。效:效果。至丹以荊卿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荊軻(刺為計,始速禍焉。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荊卿:荊軻,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才。速:招致。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敗了兩次,勝了三次。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李牧連續(xù)打退秦軍。等到李牧因為受誣陷而被殺害,趙國才變成秦國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的邯鄲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抵抗卻不能堅持到底。李牧:趙國良將,曾數(shù)次打退秦軍。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攻趙,李牧率兵抵抗。趙王中了秦的反間(jin)計,殺了李牧。不久之后,王翦破趙軍,虜趙王,滅趙國。下文的“良將”指李牧。洎(j):及,等到。以:因為。誅:殺。邯鄲(hn dn)為郡:秦滅趙后,把趙國改為秦之邯鄲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幾乎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且:況且,而且。革滅:消滅。革,改變、除去。殆:副詞,近于、幾乎。向使三國各愛以前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他們的國土,齊人不親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動身赴秦,(趙國的)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良將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相較量,或許不容易判斷。向使三國:以前假使韓、魏、楚三國。這三國都曾經(jīng)割地賂秦。勝負(fù)之?dāng)?shù)(sh),存亡之理:勝敗存亡的命運。數(shù),運數(shù)。理,理數(shù)。皆指命運。當(dāng):同“倘”,如果。相較:相抵,相抗衡?;?或許。易:容易。量(lin):估量,判斷。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唉!(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不得下咽也。也不能夠下咽啊。兩個“以”:介詞,用。禮:名詞用作動詞,禮遇,以禮相待。奇才:非凡的人才。并:合,齊。西向:向西(對付秦國)。恐:擔(dān)心,恐怕。這是反語。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為秦國積久而成的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致走向滅亡。勢:形勢。為所:表示被動。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挾持。日、月:時間名詞作狀語,每日、每月。以:結(jié)果連詞,以致。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為(wi)國者:治理國家的人。為,治理。無:通“毋”,不要。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它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勢力。夫(f):句首發(fā)語詞。于:介詞,表比較,比。而:卻。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先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茍:假設(shè)連詞,如果。以:介詞,憑著。從:蹈,跟隨。故事:舊事,成例。是:代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