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學案 岳麓版必修3.doc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學案 岳麓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學案 岳麓版必修3.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2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 重點難點 1.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1.“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主張及評價。 2.認識社會轉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場,并分析先秦思想對中國人人格、個性形成的影響。 一、孟子、荀子與儒家 代表 孟子 荀子 地位 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重要奠基人 戰(zhàn)國時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 主張 (1)政治思想 ①核心:仁政學說 ②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2)人性論:主張人性本善說 (3)義利觀: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 (1)哲學思想:提出“天行有?!焙汀爸铺烀弥? (2)人性論:主張“性惡論” (3)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 影響 唐代以后,《孟子》一書被當做經(jīng)典,南宋朱熹將其列為“四書”之一,孟子被尊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荀子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易混易錯] 孟子的“仁政”≠孔子的“仁” 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重復,而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發(fā)展??鬃拥摹叭省笔且环N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愛人”;孟子從孔子“仁”的思想出發(fā),把它發(fā)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鬃拥摹叭省睂儆趥惱硭枷?,孟子的“仁政”學說屬于政治思想。 1.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朱元璋對孟子異常仇視,命人將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廟,并親自將《孟子》一書刪減大半。你認為被刪減掉的部分最可能是什么思想? 提示 “民貴君輕”說。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荀子提出“舟水之喻”體現(xiàn)了他繼承發(fā)揚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提示 其繼承發(fā)揚了儒家“民本”思想。 二、墨子與墨家 1.地位: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2.主要學說 (1)主張“兼愛”,也稱“仁”,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非攻”,是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主張各國和平相處。 (2)提倡“尚力”,強調生產(chǎn)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反對統(tǒng)治者鋪張浪費,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 3.地位: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戰(zhàn)國以后便不受人們重視了。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介紹諸子百家學派時,批判其中一家宣揚了階級社會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不分階級的情感。請推測其批判的對象及其學說,并說明理由。 提示 墨子的“兼愛”。墨子的“兼愛”是無等級差別的愛。 三、莊子與道家 1.地位: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思想,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學說 (1)哲學觀:提出“齊物”的觀點,認為事物無本質區(qū)別。 (2)天命觀: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應自然。 (3)個人修養(yǎng)論:“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對事物變化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 [知識拓展] 正確認識莊子“人必須順應自然”的觀點 莊子“人必須順應自然”的觀點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應當破壞自然,應該順應自然,反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但此觀點也有不足之處,人類在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同時,應該改造、利用自然。 4.試歸納在人生態(tài)度、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先秦道家與儒家相對應的觀點。 提示 (1)在人生態(tài)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主張“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主張避世,強調“超脫”。 (2)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莊子主張“順自然”;荀子主張“制天命”,人定勝天。 四、韓非與法家 1.地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為秦治國指導思想。 2.主張 (1)政治觀: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2)歷史觀:反對儒家“是古非今”的歷史觀,主張變法革新。 3.影響 (1)適應了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 (2)西漢以后,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五、孫臏與兵家 孫臏,其思想主要受《孫子兵法》的影響,并廣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戰(zhàn)國時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六、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 000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 3.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5.教材P10《稷下學宮圖》反映了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怎樣的關系? 提示 稷下學宮的興盛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反映,又對百家爭鳴文化風氣起到了推動作用。 主題一 百家爭鳴局面 1.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 史料 某歷史學家寫道:“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從春秋末期到西漢王朝。在此期間,中國的社會發(fā)生了巨變,①土地所有權從國君和貴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新興的地主階級,向世襲的貴族階級挑戰(zhàn)……②一個人的權力,決定于他的思想和能力,不完全決定于他的祖先成分……中國所有的古哲學思想和文化創(chuàng)造,在這個時代紛紛出現(xiàn),使華夏人的思想學術進入空前輝煌時代。” 百家爭鳴出現(xiàn)時的社會巨變。①指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②表明當時統(tǒng)治者在諸侯爭霸時代,稱雄天下需要治國理論。 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說明這個“黃金時代”的社會巨變有哪些? 答案 巨變:(1)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2)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zhàn)爭,分封制瓦解,歷史經(jīng)歷著劃時代的變革。(3)戰(zhàn)國時期士階層的活躍,促進了文化的覺醒。(4)私學興起,學術逐漸下移。 2.諸子學說的共同議題 史料 (諸子百家)即使是形而上學的哲學問題的提出與探討,也①都是圍繞著治國平天下這一中心。這形成了這一時期學術發(fā)展的一個鮮明特點,對②后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缀W凇秶肪V要》 本史料的主旨是諸子百家探討的共同議題及其影響。 ①表明“治國平天下”成為諸子學說中共同的議題。 ②實際反映出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史料表明諸子學說中共同的議題是什么?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時代背景? 答案 議題:治國平天下;背景:統(tǒng)一趨勢的不斷加強。 主題二 先秦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1.孔子的主張 史料 夫仁者,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則達人。②道之以政,③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④有恥且格?!墩撜Z》 史料主旨是儒家講求仁和德政,以及禮的樹立。 ①是實行仁的方法,即推己及人。②一為“引導”;二為“治理”,此處為后者之意;③意為整齊、約束;④意為百姓不僅應有羞恥之心,且有歸服之心。 據(jù)史料,歸納孔子的主張。 答案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主張以德治民,遵循周“禮”。 2.孟子的政治主張 史料 孟子曾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①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②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薄睹献恿夯萃跎稀? 史料為孟子對梁惠王的施政建議。 ①寬刑薄稅,讓農(nóng)民安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是“施仁政”的主要具體表現(xiàn)。 ②施仁政于民的主要效果。 據(jù)史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 答案 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給農(nóng)民一定土地,不奪農(nóng)時,寬刑薄稅。 3.荀子的政治主張 史料 ①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編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诠视猩耩⒍荒軔勖?,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己愛己,不可得也?!盾髯泳馈? 注意結合史料中省略號劃分層次,理解層意。①概括歸納荀子對“法”與“君”的關系的主張;②主要是對“社稷”與“愛民”關系的表述。 據(jù)史料歸納荀子的政治主張,并指出其與孔子、孟子政治思想的異同。 答案 主張:以德治民,以法治國。異:法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據(jù),禮法并用才能維護國家的統(tǒng)治,禮義教化和刑罰獎懲二者缺一不可。同:荀子繼承了孔子與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禮”的內容作了新的發(fā)展,即在“禮”的基礎上又賦予了“法”的內容。 [記知識綱要] [背核心術語]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導致“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促進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繁榮。 2.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戰(zhàn)國時期,孟子進一步提出“仁政”“民貴君輕”等主張,荀子主張禮法并施,發(fā)展了儒家思想。 3.儒家提倡“仁”“禮”“德治”“仁政”;老莊之學崇尚自然,主張“無為”;法家主張獎勵耕戰(zhàn),推行嚴刑峻法;墨家提倡“兼愛”“非攻”“尚賢”。 4.百家爭鳴對后世文化學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1.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辈牧纤w現(xiàn)的政治思想是( ) A.禮治 B.無為而治 C.仁政 D.兼愛 答案 C 解析 題干中材料大意是:年老的男人沒有妻子的叫“鰥”(鰥夫),年老的女人沒有丈夫的叫“寡”(寡婦),年老而沒有子女的叫“獨”,幼年死去父親的叫“孤”(孤兒)。這四種人是最為困苦的,而文王常體恤他們。這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2.“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說明荀子( ) A.重視禮儀教化 B.主張禮法并施 C.強調嚴刑峻法 D.提倡為政以德 答案 B 解析 從材料“明禮儀”“重刑罰”可知荀子主張把禮儀和法律同時用于對國家的治理。故B項說法最為全面。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禮”的思想,孟子更為“禮”尋到了頗為深刻的人性依據(jù)。這個依據(jù)是( ) A.民貴君輕 B.人性本善 C.重義輕利 D.浩然之氣 答案 B 解析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人性本善,這是孟子主張仁政的人性依據(jù)。A、C、D三項雖然是孟子的主張,但與題意不符。 4.“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一主張屬于( ) A.儒家“仁愛”思想 B.墨家“兼愛”思想 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意思是說,要視他國為自己的國家;視其他人的家為自己的家;對待他人像對待自己一樣。這反映的本質是要無等級差別地相親相愛,體現(xiàn)了墨家“兼愛”的思想主張。 5.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成為各國的統(tǒng)治思想,是因為法家思想包含了( ) A.“兼愛”“非攻”的主張 B.“民貴君輕”的認識 C.君主集權的理念 D.人定勝天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A項是墨子的思想;B項是孟子的思想;D項是荀子的思想,C項是法家的思想。 閱讀與思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經(jīng)歷著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 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壞,諸侯爭霸、兼并土地的戰(zhàn)爭不斷;“士”階層在政治上崛起,在學術上異?;钴S;私學興起,文化下移。這些都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社會大變革影響著文化的覺醒,文化的覺醒又為社會大變革提供了理論基礎。 解析與探究 儒家思想中包含著維護統(tǒng)治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使社會安定,保證生產(chǎn)發(fā)展等有利于統(tǒng)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學者對儒學加以改造,使之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對鞏固和延續(xù)封建統(tǒng)治,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測評 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仁政”學說,要求統(tǒng)治者重民,提出人性本善說,提倡“養(yǎng)浩然之氣”。荀子主張“天行有?!焙汀爸铺烀弥?,主張“性惡論”,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并施。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jié)用”“節(jié)葬”。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了“齊物”的觀點,認為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在人生觀上莊子提出“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認為天與人“不相勝”。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主張變法革新。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孫臏。孫臏強調要懂得戰(zhàn)爭的規(guī)律,注意利用和創(chuàng)造有利于己的形勢,重視人的作用。他的軍事思想被編為《孫臏兵法》一書。 2.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jīng)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外交、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后世文化學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礎達標]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學發(fā)展,涌現(xiàn)出大量人才 B.諸侯爭霸,各種治國觀點層出不窮 C.階級階層間關系復雜,矛盾眾多 D.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處在劃時代的重大變革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顯著發(fā)展引起生產(chǎn)關系的劇烈變革,導致思想界發(fā)生巨變,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故選D。A、B、C項都是D項的具體表現(xiàn),均排除。 2.傳統(tǒng)文化論壇有兩個醒目的網(wǎng)貼(下圖),其寓意宣揚的傳統(tǒng)文化應是以下哪一學派的主張( )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 答案 D 解析 圖片隱含人性向善、人與人之間要講禮儀的觀念,這與儒家“人性本善”“以禮治國”的主張一致。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某思想家認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該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應是( ) A.清靜無為 B.兼愛非攻 C.仁政治國 D.以德治民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如今各國的君主,沒有一個是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他!果真這樣的話,百姓們歸附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蕩蕩,有誰能阻擋得住呢?”由此可知,該思想家是孟子,其核心主張是實行仁政。 4.荀子的《勸學》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币陨涎哉摫磉_的思想是( ) A.“性善論”思想 B.“性惡論”思想 C.教育能改變人的本性 D.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的關鍵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便可得出荀子重視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有重要作用的結論。 5.對于生死,先秦時期有位思想家提出:“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痹撍枷爰覍儆?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 “安時而處順”反映出順應生死的態(tài)度,與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相符,故B項正確。 6.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某學派代表人物認為:萬物是沒有界限和差別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解析 題干材料“萬物是沒有界限和差別的”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體現(xiàn)的是道家齊物的主張,故選B。 7.墨家認為,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民眾財富和精力。這種思想的根源是( ) A.墨家主張節(jié)儉 B.墨家代表小生產(chǎn)者利益 C.儒家思想不符合時代要求 D.儒家思想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墨家對儒家的鋪張浪費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節(jié)儉,這主要是因為其代表下層勞動者利益,排除C、D項。 8.戰(zhàn)國時期的某思想家認為:“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請推斷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莊子 C.韓非 D.墨子 答案 C 解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了重視刑罰的作用,與之相符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 9.《史記》中記載,戰(zhàn)國時期申子“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而歸本于黃老”。這說明戰(zhàn)國時期( ) A.不同學派間互相融合吸收 B.道、法兩家主張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學說最為流行 D.思想領域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答案 A 解析 《史記》中記載,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的思想來源于道家的黃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不同學派間互相融合吸收,故A項正確;道、法兩家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主張不可能一致,故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沒有實現(xiàn)思想領域的大一統(tǒng),故D項錯誤。 10.梁啟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指出:“文明之所以進,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總因也……我中國學界之光明,人物之偉大,莫盛于戰(zhàn)國,蓋思想自由之明效也?!毕铝信c“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爭鳴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诎偌覡庿Q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郯偌覡庿Q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馨偌覡庿Q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百家爭鳴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在西漢,故④錯。答案為A。 [能力提升] 11.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惡 C.禮法并用 D.君舟民水 答案 B 解析 本題的關鍵詞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點。A、C、D三項只是荀子的思想主張,可排除。荀子提出“性惡論”,主張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法家則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約束和規(guī)范臣民的行為,實際上也是認為人性本惡。 12.下圖是韓非“法、術、勢”思想主張示意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法”是核心,是“術”和“勢”的落腳點 B.“勢”是核心,是“法”和“術”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C.“術”是核心,“法”和“勢”為“術”服務 D.“法、術、勢”相輔相成,共同維護君主的權力 答案 D 解析 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法、術、勢”三者不可分離,“勢”是“法”和“術”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須遵守的,“術”是君主時刻不能離開的。 13.有學者在評價中國某位先哲的思想時說:“強調萬物存在意義上的齊一性,而不排斥實在意義上的個別差異。”其評價的是( ) A.老子的“無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彼枷? C.莊子的“齊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答案 C 解析 莊子的“齊物”思想,就是萬物齊一,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排斥實際生活中萬物的差異。 14.胡適說:“吾意以為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生。”據(jù)此可知( ) A.韓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B.孔子以恢復西周統(tǒng)治為目標 C.諸子學說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 D.諸子學說是他們謀生的手段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題可用唯物史觀分析,材料“其學皆應時而生”說明諸子學說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體現(xiàn)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C項符合題意。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項錯誤;B項與史實不符;諸子學說是他們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手段,且D項與材料不符,故排除。 15.“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禮法),上(尚)功用,大(重視)儉約,而僈差等(忽視等級差別)?!边@句話應是戰(zhàn)國時期哪兩個學派之間的爭鳴(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對一味重視節(jié)儉而忽視等級差別,不能正確理解“禮”對于建國家、壹天下的價值所在。據(jù)此可知,材料體現(xiàn)了兩種觀點:重禮、等級差別和兼愛、節(jié)儉,分別是儒家與墨家的主張,故B項正確;道家強調無為而治,與材料信息不符,故A、D兩項錯誤;法家強調法治,與材料信息不符,故C項錯誤。 16.政治、經(jīng)濟、思想在社會轉型時期會發(fā)生劇烈變化。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七國乃是以春秋時代許多戰(zhàn)爭及商業(yè)資本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集權國家……這個集權國家的政權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貴族之手?!呵锬┠辏毡榈淖龇ㄊ侨蚊胤焦賮砉芾砀鱾€地區(qū)。許倬云先生將這種國家稱為“新型國家”,以區(qū)別于封建制國家中的諸侯國。 ——劉建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 材料二 在韓非子看來,用寬松而舒緩的禮樂象征來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覺來拯救,都是緣木求魚的迂闊思路。他的思想有兩個基點:一個是人性之惡……一個是……時代變了,治理方法不能不變……——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1)指出“新型國家”與封建國家中的諸侯國在政治上的不同。 (2)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狀況,并指出儒法兩家主張如何來重建社會秩序。 答案 (1)不同:原來的諸侯國在國內繼續(xù)分封,由世襲的卿大夫輔佐統(tǒng)治;“新型國家”實行中央集權制,國君權力大大加強,任命職業(yè)官僚對各地區(qū)進行統(tǒng)治。 (2)狀況:禮崩樂壞(周天子權威下降,諸侯爭霸與兼并戰(zhàn)爭頻繁)。 儒家:孔子提倡恢復周禮,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張“性善論”,施行“仁政”,靠人性自覺來恢復社會秩序。 法家:主張“性惡論”,君主要以“法”“術”“勢”來重建社會秩序。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這個集權國家的政權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來管理各個地區(qū)”,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教材可以歸納為“禮崩樂壞”或“周王室衰微,諸侯割據(jù)分裂”;第二小問,儒家從當時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方面回答,法家可以從“性本惡”“法治”“君主集權”等方面回答。-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學案 岳麓版必修3 2018 2019 學年 高中歷史 第一 單元 中國古代 思想 科技 戰(zhàn)國時期 百家爭鳴 岳麓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616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