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寡人之于國也》鞏固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寡人之于國也》鞏固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寡人之于國也》鞏固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3.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寡人之于國也 鞏固練習 基礎(chǔ)積累 1.下列加紅的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河內(nèi)兇(有戰(zhàn)亂); B.鄰國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詞,代“鼓”);D.棄甲曳(拖著)兵而走。 2.下面的加紅的字意義不同的一組是( ) A.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 B.棄甲曳兵而走 斬木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3.對下列各句中“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偎固煜轮裰裂?;②雞豚狗彘之畜;③樹之以桑; ?、芪粗幸?; ⑤鄰國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4.下列各句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句是( ) A.請以戰(zhàn)喻 B.寡人之于國也 C.王無罪歲 D.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5.選出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盡心焉耳矣——總算盡了心啦。 B.請以戰(zhàn)喻——請讓我用打仗來作說明。 C.直不百步耳——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D.斧斤以時入山林——斧頭按時進入山林。 6.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山東鄒縣東南)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孔子。 B.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tǒng)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時封他為“亞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時,朱熹把《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閱讀理解 閱讀下文,完成7—9題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不屬于孟子發(fā)展生產(chǎn)措施的一組是( ) A.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B.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C.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D.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8.填空(加引號的部分用課文原句回答) 孟子所主張的“仁政”的內(nèi)容,概括地說包括兩個方面,即______與_____。前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話回答);后者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話回答)。 9.對本語段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是孟子直接對梁惠王的批評。 C.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D.孟子不僅主張教民,還主張養(yǎng)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E.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閱讀下面一則文言小段,回答小題。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10.給畫紅句子斷句。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1.有關(guān)下列句子中加紅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人不得,則非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非也③賢者亦有此樂乎④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12.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A.未之有也 B.樂以天下 C.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D.賢者亦有此樂乎 13.下列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并稱“孔孟”;他被尊稱為“亞圣”。 B.《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全書共7篇,內(nèi)容涉及政治、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過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是語錄體散文向?qū)n}性論文過渡的形式,有些篇章還保留著語錄體的形式。 D.孟子與荀子一樣,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都主張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參考答案 1.D (A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加:更,更加。C之:襯詞,無意義。) 2.A (A打開糧倉,賑濟百姓/開花;B兵器;C有的人;D這,這種做法) 3.A (①②⑤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③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④代詞指“這種情況”。) 4.C (“罪”名詞作動詞“歸罪”。) 5.D (正確的翻譯為“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季節(jié)”。) 6.A(孟子是孔子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 7.D(注意審題關(guān)鍵詞“發(fā)展生產(chǎn)”。D是教民,屬于精神文明范疇。) 8.養(yǎng)民/教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9.BD( B項是孟子對整個統(tǒng)治者的批評,而非直指梁惠王,D項前后順序顛倒。) 10.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1.B(①“非”,抱怨;②不好;③“樂”,名詞,快樂;④動詞。) 12.D(A項中,賓語前置,“未有之也”;B項,狀語后置,“以天下樂”;C項中,狀語后置,“齊宣王于雪宮見孟子”。) 13.D(D項,孟子創(chuàng)“性善”論,強調(diào)養(yǎng)性;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主“性惡”論,強調(diào)后天的學習。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fā)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后王”。) 參考譯文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人們)得不到(快樂)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與天下的百姓同樂,與天下的百姓同憂,這樣還不能稱王于天下,是從來沒有的。-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寡人之于國也 2018-2019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寡人之于國也鞏固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 2019 高中語文 第三 單元 寡人 鞏固 練習 新人 必修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610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