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學案(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 .doc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學案(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 .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學案(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 .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一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與統(tǒng)一黃河流域 (1)北魏建立:386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定都平城,歷史上稱北魏。 (2)統(tǒng)一黃河流域:439年,統(tǒng)一北方,結束了歷時一百余年的十六國分裂割據局面。 (3)孝文帝執(zhí)政:拓跋宏5歲即位,其祖母馮氏文明太后執(zhí)政。490年,孝文帝親政。 2.社會問題嚴重 (1)北魏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政治黑暗,各族人民不斷起義,社會動蕩不安。 (2)統(tǒng)治階級內部危機四伏,民族矛盾激化。 1.背景 (1)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改變了原來的游牧生活。 (2)北魏統(tǒng)治者曾多次大規(guī)模遷徙各族人民到京師附近分土定居。 2.雛形 計口授田,“勸課農?!?,從事農業(yè)生產,這實際上就是均田制的雛形。 3.主要內容 (1)年齡:15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可以領種土地。 (2)露田:無主荒地,年老身死還給北魏政權。 (3)桑田:可以買賣,農民終身不必交還。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 4.評價 (1)均田制是當時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 (2)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得到保障,限制了土地兼并。 (3)保證了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推進封建化的核心內容,對當時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到唐朝中期以后,隨著政府無田可授,均田制最終被廢除?!? 1.原因 (1)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調為謀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與商賈勾結,中飽私囊,貪污成風。 2.表現(xiàn) (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為六年。 (2)嚴懲貪官:對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處死。 (3)實行俸祿制:給百官頒行俸祿,由國家統(tǒng)一籌集,按品第高低發(fā)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 3.影響 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鞏固了政權。 1.原因 (1)在鮮卑貴族集中的舊都平城,孝文帝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非難和抵制。 (2)平城地區(qū)產糧有限,經常發(fā)生水旱疾疫之災,不足以承載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應。 (3)洛陽地處中原,農業(yè)發(fā)達,又是當時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過程 (1)493年,孝文帝以討伐南朝為名,大舉南下,軍隊艱難到達洛陽。 (2)將士們不愿繼續(xù)南進,孝文帝宣布定都洛陽。 (3)對陰謀叛亂者給予堅決鎮(zhèn)壓。 (4)允許一批大臣“冬則居南,夏則居北”。 (5)規(guī)定遷往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葬在洛陽,不許歸葬代北。 孝文帝遷都,實質上是一場是否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斗爭。以孝文帝為首的改革派,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遷都洛陽,這是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tǒng)治的關鍵性行動,為后來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礎。 1.目的 適應遷都后的形勢。 2.措施 (1)變制度:仿效漢制的典章制度和生活習俗,重新修訂官制禮儀。 (2)易服裝:下令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服。 (3)講漢語:禁止30歲以下的官員說鮮卑語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 (4)改漢姓:改鮮卑復姓為音近的單音漢姓。 (5)通婚姻:提倡鮮卑貴族和漢族的主要士族通婚。 3.影響 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政策就鮮卑族來說,推動了鮮卑族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探究點一 孝文帝改革前的社會矛盾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北魏政權的基層統(tǒng)治實行宗主督護制……北魏統(tǒng)治者還隨時強迫百姓們服役當兵,甚至對他們任意殺戮,毫不憐惜?!懊坑序T戰(zhàn),漢人為肉籬?!? 材料二 北魏統(tǒng)治者沒有處理好與先進農耕文化的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銳。 材料三 由于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頗為懸殊,拓跋貴族對漢族地主存有戒心,漢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滿,常常與鮮卑貴族發(fā)生矛盾? 根據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會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 鮮卑貴族盤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的矛盾。人民起義頻繁。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統(tǒng)治危機四伏。 [結論形成] 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會矛盾 1.國家和豪強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權的基層統(tǒng)治實行宗主督護制,由豪強地主出任宗主,他們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嚴重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fā)。 2.國家、豪強地主和農民的矛盾。北魏的地方官吏與地主勾結,“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導致廣大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 3.鮮卑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矛盾。拓跋部原先經濟、文化相對落后,進入中原地區(qū)后,北魏統(tǒng)治者沒有處理好與經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4.統(tǒng)治階級內部危機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懸殊,拓跋貴族對漢族地主存有戒心,漢族地主官僚也心存不滿,常常與鮮卑貴族發(fā)生矛盾。 探究點二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 材料二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內,路有行饉……(馮太后、孝文帝下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 ——《魏書食貨志》 朕(孝文帝)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 ——《魏書成淹傳》 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的原因。 [答案] 平城偏居塞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難以文治;平城的保守勢力強大,改革阻力大;多個漢族王朝定都洛陽,遷都于此,可在政治上取得正統(tǒng)地位;推進漢化,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平城天災不斷,經濟發(fā)展困難,洛陽地處中原,農業(yè)發(fā)達,交通便利。 [結論形成]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理由 洛陽 平城 政治 數(shù)朝之都,長期是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舊都保守勢力強大,阻撓改革 經濟 農業(yè)經濟發(fā)達 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 軍事 擺脫都城淪陷的威脅,還便于舉兵南下 北方柔然威脅 地理 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 位置偏僻,控制中原困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改革學案含解析人民版選修1 2018 2019 學年 高中歷史 專題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勵精圖治 解析 人民 選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610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