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第七章 防治原則與治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中醫(yī)學:第七章 防治原則與治法(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則與治法防治原則與治法 中醫(yī)又稱為“攝身”,是指研究增強體質(zhì)、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養(yǎng)生是中醫(yī)預防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養(yǎng)生與預防,兩者在理論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檠a充,相互為用。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防治原則防治原則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治法治法一、汗法 也叫解表法或解肌法,是運用發(fā)汗解表的方劑,以開泄腠理,調(diào)和營衛(wèi),逐邪外出,解除表證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1.外感疾病初起; 2.水腫、瘡瘍、麻疹等初起兼表證者;使用注意: 1.發(fā)汗太過會耗散津液,損傷正氣; 2.邪氣已退或正氣虛者勿單獨使用; 3.避風寒,忌油膩厚味及辛辣食物。二、吐法 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藥物涌吐
2、的性能,引導病邪或有毒物質(zhì)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1.食滯胃脘; 2.頑痰留滯胸膈; 3.痰涎壅塞氣道; 4.毒物在胃。使用注意: 1.吐法易傷正氣,使用宜慎; 2.病勢危篤、氣機上逆、正氣虧虛、幼兒、孕婦禁用; 3.不宜反復使用; 4.吐后宜進稀粥以自養(yǎng)。三、下法 也叫瀉下法,是運用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通瀉大便,攻逐體內(nèi)實熱結(jié)滯和積水,以解除實熱蘊結(jié)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1.邪氣內(nèi)結(jié)在胸膈、腸道; 2.水結(jié)、宿食、蓄血、痰滯、蟲積。使用注意: 1.邪去為度; 2.中病即止; 3.邪在表或半表半里或陽明病腑未實者不可下; 4.正氣虧虛、妊娠、經(jīng)期慎用或禁用。四、和法 也叫和解法,
3、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藥,來達到祛除病邪、調(diào)整機體、扶助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1.少陽證; 2.各種臟腑不和之證; 五、溫法 也稱祛寒法,是運用溫熱的方藥來祛除寒邪和補益陽氣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1.寒邪侵襲,陰寒內(nèi)盛之寒實證; 2. 陽氣虛弱,寒從內(nèi)生之虛寒證;使用注意: 1.易耗傷陰血; 2.陰血、血虛、血熱禁用; 3.內(nèi)熱火熾、夾熱下痢、神昏欲絕脫者禁用; 4.孕婦、產(chǎn)婦慎用或禁用。六、清法 也叫清熱法,是運用寒涼的方藥,通過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熱邪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里熱熾盛; 使用注意: 1.易損傷脾胃陽氣,不宜久用 ; 2.素體虛弱、脾胃虛寒、表邪未解、氣虛
4、發(fā)熱、血虛 發(fā)熱者不宜用 。七、補法 也叫補益法,是運用具有補養(yǎng)作用的方藥,以益氣強筋、補精益血、消除虛弱證候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臟腑陰陽氣血虛損。使用注意: 1.實證禁補; 2.正虛邪氣盛者慎用 ; 3.酌情配伍補氣藥 。八、消法 也叫消導法或消散法,是運用消食導滯、行氣、化痰、利水等方藥,使積滯的實邪逐步消導或消散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癥: 積聚、癥瘕、痞塊使用注意: 1.能損傷正氣,使用宜審慎 ; 2.因虛致實者,禁單用消法; 3.正虛邪實者,兼以扶正。附:活血化瘀法 是運用具有行血、活血、祛瘀作用的藥物治療瘀血病癥的治法。適應癥: 血瘀證使用注意: 出血證、婦女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慎用
5、。中藥與方劑的基礎知識一、中藥炮制 (略)二、中藥性能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毒性等。第一節(jié) 中藥概述(五) 中藥毒性1.毒性分級 (1) 大毒 (2)有毒 (3)小毒2.中毒原因 (1)劑量過大 (2)服用太久 (3)炮制不當 (4)配伍失誤 (5)制劑不妥 (6)外用失控 (7)誤食誤用3.預防措施巴豆、牽牛子、斑蝥、麝香、虻蟲、水蛭、三棱、莪術(shù)、芫花、大戟、甘遂、商陸、水銀、輕粉、雄黃等;大辛大大辛大熱之品,熱之品,如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大黃、如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枳實、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 (三)中藥用量 1.藥物性質(zhì)與劑量 2.藥物配伍與劑量 3.年齡、體質(zhì)、病情與劑量 4.季節(jié)、地域與劑量(四)中藥煎服法 第二節(jié) 方劑學概述 每一首方劑的組成,必須根據(jù)病情,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用適當?shù)乃幬?,在配伍組成方面,必須遵循嚴格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