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zhì)運動和能量交換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 新人教版.ppt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zhì)運動和能量交換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 新人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zhì)運動和能量交換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 新人教版.ppt(1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二節(jié)地球表面形態(tài) 考點一地質(zhì)作用與板塊構造 必備知識回顧 1 地質(zhì)作用 熱能 太陽能 高低不平 平坦 2 板塊構造 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回答問題 1 板塊劃分 地球表層的 并不是完整一塊 而是被 分割成六大板塊 其中A為 B為太平洋板塊 C為 板塊 D為美洲板塊 E為 板塊 F為南極洲板塊 巖石圈 斷裂帶 歐亞板塊 印度洋 非洲 2 板塊運動與全球地貌 裂谷 海嶺 島弧 海溝 知識鏈接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的關系世界上的火山 地震集中分布于板塊交界地帶 1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 地殼比較活躍 因此多火山地震 2 地中海 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是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以及非洲板塊交界地帶 地殼比較活躍 多火山地震 典型考題研磨 典例1 下圖示意平頂海山 的形成過程 讀圖 回答 1 2 題 1 平頂海山 A 為褶皺山B 由沉積巖構成C 頂部形態(tài)由內(nèi)力作用塑造D 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 2 此處最有可能位于 A 太平洋西北海域B 太平洋東北海域C 大西洋中部海域D 印度洋東部海域 透析圖文抓題眼 抓關鍵 巖漿噴發(fā) 生長 侵蝕 嘗試作答 1 D 2 C 解題技法 板塊邊界與板塊分布的判斷方法 1 板塊邊界 生長邊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 如在大西洋中部呈 S 形分布 在印度洋中呈 入 字形分布 而消亡邊界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大陸內(nèi)部 2 板塊分布 赤道經(jīng)過六大板塊 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歐亞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 僅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組成 其他板塊均既有大陸部分 也有海洋部分 3 地貌類型 島弧 海岸山脈和海溝多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高大的山脈 高原多是由陸地板塊碰撞擠壓形成 大洋中脊 海嶺位于板塊生長邊界 如典例1圖中海底巖漿噴出的位置位于大洋中脊 噴出巖漿冷卻凝固成為海嶺 大陸中的裂谷往往是陸地板塊張裂形成 高考模擬精練 1 某年3月P地 位置見下圖 發(fā)生強烈地震 引發(fā)大規(guī)模海嘯 導致附近某核電站核物質(zhì)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質(zhì)主要通過洋流擴散 P地位于 A 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帶B 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帶C 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D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帶 解析 選A 日本位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即擠壓帶 2 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 植被消失殆盡 1987年 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 據(jù)研究 百年之內(nèi)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 K島處于 A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cè)B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cè)C 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cè)D 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cè) 解析 選C 根據(jù)經(jīng)緯度可知 該島位于印度尼西亞境內(nèi) 屬于亞歐大陸的島弧鏈 位于歐亞板塊 其南部為印度洋板塊 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 稱之為熱點 當板塊薄弱點經(jīng)過熱點時形成火山噴發(fā) 稱為熱點火山 隨著板塊移動 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 如圖所示 讀圖回答3 5題 導學號08620012 3 下列時段板塊移動速度最慢的是 A 距今60 100百萬年B 距今100 120百萬年C 距今120 140百萬年D 距今140 160百萬年 4 圖中熱點位于甲點的 A 東南方向B 東北方向C 西南方向D 西北方向 5 由島鏈的分布可知 此板塊的運動方向為 A 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 先往正南再往東南C 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 先往東南再往正南 解析 3選A 4選D 5選B 第3題 速度 距離 時間 從圖中可以看出距今60 100百萬年時間是其他三個的兩倍 但是火山錐的距離遠小于其他三個的兩倍 所以速度最慢 第4題 從圖中可以看出熱點在距今20百萬年火山錐附近 再結(jié)合圖中的指向標可知熱點位于甲點的西北方向 第5題 從圖中時間的先后順序可知板塊的運動方向為先往正南再往東南 加固訓練 下圖中甲地與丙地分別可能形成 A 海溝和島弧B 海溝和褶皺山C 海嶺與海溝D 海嶺與褶皺山 解析 選C 圖中甲位于巖漿噴出的板塊生長邊界 形成大洋中脊或海嶺 丙位于大洋板塊俯沖部位 是海溝 考點二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必備知識回顧 1 褶皺 讀褶皺示意圖 回答問題 1 褶皺 強烈的 和 使巖層發(fā)生彎曲 碰撞 水平擠壓 2 類型 背斜 向斜 向上 拱起 向下彎曲 老 新 新 老 山嶺 谷地 盆地 背斜頂部受 張力 向斜槽部巖性堅 硬不易被侵蝕 2 斷層 讀斷層示意圖 回答問題 1 斷層 巖層受力達到一定強度 發(fā)生 兩側(cè)的巖層沿斷裂面產(chǎn)生顯著 2 對地貌的影響 斷裂 位移 塊狀 山地 高地 華山 廬山 泰山 盆地 谷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溝谷 泉 湖泊 3 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地質(zhì)構造在工程選址 找水 找礦等方面具有實踐意義 具體如圖所示 背斜 向斜 背斜 3 火山 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tài) 1 火山噴發(fā) 熔巖物質(zhì)的堆積常形成 火山口等地貌 2 地震 往往造成地殼斷裂和錯動 火山錐 典型考題研磨 典例2 2017 天津高考 讀下圖 該圖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 和主要的地質(zhì)構造 最可能是 A 巖漿巖 褶皺B 沉積巖 褶皺C 巖漿巖 斷層D 沉積巖 斷層 透析圖文抓題眼 抓關鍵 地殼運動 沉積 褶皺 嘗試作答 B 解題技法 判斷地質(zhì)構造類型的方法 1 區(qū)分兩種褶皺 當巖層形態(tài)完整時 可根據(jù)巖層的彎曲判斷褶皺 如典例2圖中巖石傾斜 說明巖層彎曲 屬于褶皺 也可根據(jù)巖層彎曲形態(tài)判讀背斜與向斜 如下圖中 為背斜 為向斜 當巖層形態(tài)不完整時 可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 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 兩翼部分巖層較新 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 兩翼部分巖層較老 這是判斷背斜和向斜最科學的依據(jù) 例如 下面四幅圖中A C為背斜 B D為向斜 2 斷層判斷方法 判斷某一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jù)有兩個 一是看巖體是不是受力產(chǎn)生破裂 二是看沿斷裂面兩側(cè)巖塊是否有明顯的錯動 位移 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是斷層 若只有斷裂但無錯動 位移則不是斷層而僅為斷裂 地質(zhì)學上將斷裂稱為節(jié)理 高考模擬精練 下圖為某河谷地質(zhì) 地貌剖面圖 圖中地層年代由 到 變老 圖中階地 用T表示 數(shù)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shù) 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 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 完成1 2題 1 對河谷處的地質(zhì)構造類型和兩側(cè)地殼抬升幅度的判斷 正確的是 A 向斜東側(cè)大B 背斜東側(cè)小C 向斜西側(cè)大D 背斜西側(cè)小 2 礦產(chǎn)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chǎn) 但由于河水深不易開采 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解析 1選C 2選B 第1題 圖中自谷底向東西兩側(cè)分別為砂巖 頁巖和石灰?guī)r 其地層年代由新變老 因此為向斜構造 對比兩岸河流階地地貌形態(tài)可知 西側(cè)階地沉積物較少 同一階地的高度較高 說明該側(cè)地殼抬升幅度大 第2題 貴重金屬礦產(chǎn)形成于內(nèi)力作用的巖層中 而此河段的河床巖層均為沉積巖 因此貴重金屬 礦產(chǎn)是由河流自上游攜帶在此沉積形成的 根據(jù)河水深不易開采可推測 貴重金屬礦產(chǎn)應存在于靠近谷底的階地T1的沙 卵石沉積物中 甲為黏土層 丙 丁位于山地 不會有來自上游的物質(zhì) 某地理興趣小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 選擇了一條與考察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垂直的路線 觀測出露的地層 記錄了觀測點的相關信息并繪制了考察路線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 下表為觀測點相關信息表 完成3 4題 導學號08620013 3 該考察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為 A 南北方向B 東西方向C 西北 東南方向D 東北 西南方向 4 該小組繪制的考察路線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應為 解析 3選D 4選C 第3題 由觀測點C D S地層不同點的坐標可判斷后一觀測點位于前一觀測點的東南方向 這與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相垂直 故構造線方向為東北 西南方向 第4題 從表格可知 C D S是由新到老 而A B地質(zhì)剖面圖是背斜或向斜的兩翼中的一側(cè) 不能確定新老關系 C為背斜 中間老 兩翼新 即C D S由新到老 D為向斜 中間新 兩翼老 某勘探組對某一沉積巖層進行探測后 得到下表數(shù)據(jù) 甲 乙 丙三地為自西向東水平距離各相差500米的三個探測點 斜線左側(cè)數(shù)據(jù)為探測點所在地區(qū)的海拔 單位 米 右側(cè)數(shù)據(jù)為該巖層層頂?shù)穆癫厣疃?即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 單位 米 據(jù)此回答5 6題 5 乙地地形可能屬于 A 向斜谷B 背斜谷C 向斜山D 背斜山 6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內(nèi)力作用的結(jié)果B 適合在乙地尋找油氣C 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隧道可選擇乙地D 甲丙處鉆井會發(fā)現(xiàn)同一含煤層 解析 5選B 6選A 第5題 根據(jù)海拔數(shù)字判斷乙處為一谷地 從沉積巖層的埋藏深度分析 該段巖層向上拱起 為背斜 綜合分析應為背斜谷 第6題 背斜谷主要是由于外力侵蝕而形成的 考點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必備知識回顧 1 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及關系 風化 搬運 固結(jié)成巖 2 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戈壁 風蝕柱 風蝕城堡 V 地下 暗河 石林 冰斗 U 型谷 冰蝕洼地 沖積 扇 三角洲 沖積平原 大 大 小 小 沙丘 黃土堆積 大 大 小 小 知識鏈接 流水 風力的侵蝕和搬運能力與水流速度和風速的關系 1 速度與侵蝕 搬運 河流的流速越快 對地表的侵蝕能力越強 搬運作用也就越強 風速越大 風蝕作用越強 風的搬運能力也就越強 2 根據(jù)速度變化解釋地理現(xiàn)象 一般來講 流水從上游到下游流速越來越慢 因此從上游到下游河床由 V 型谷變?yōu)檩^寬的河槽 沉積物也由大顆粒的礫石到砂礫再到泥沙 上游山麓出口處形成沖積扇 中游形成沖積平原 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 風速的變化也導致了風力對地表的風蝕程度的差異 同時搬運的物質(zhì)也隨著風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顆粒大 比重大的先沉積 顆粒小 比重小的塵土可以飄到遠方 典題考題研磨 典例3 2017 全國卷 洪積扇是河流 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 因坡度驟減 水流搬運能力降低 碎屑物質(zhì)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積扇 外 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據(jù)此完成 1 3 題 1 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A 坡度和緩B 巖石裸露C 河流 溝谷眾多D 降水集中 2 與其他洪積扇相比 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較少 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河流較長 風化物粒徑較小A B C D 3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拔較高B 土層淺薄C 光照不足D 水源缺乏 透析圖文抓題眼 抓關鍵 流水堆積 淺薄 小 迎風 東南 低 長 大 強 嘗試作答 1 C 2 B 3 B 解題技法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其地貌表現(xiàn) 1 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 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 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沉積地貌 濕潤 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 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沉積地貌 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 多角峰 冰斗 U 型谷 冰磧丘陵等 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 常見海蝕柱 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蝕 中游搬運 下游沉積 因此 上游多為高山峽谷 中游河道變寬 下游為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沖積島等 如典例3賀蘭山區(qū)河流以侵蝕和搬運作用為主 出山口時流速下降 以沉積作用為主 形成洪積扇 集中分布于東南部山麓邊緣 具體如下圖所示 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蝕形成冰斗 角峰等 山下堆積形成冰磧丘陵 冰磧湖等 風力作用 在風源地附近 以侵蝕作用為主 形成風蝕蘑菇 風蝕城堡等 在風力搬運途中 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 黃土堆積地貌等 高考模擬精練 2016 全國卷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 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 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 據(jù)此完成1 3題 導學號08620014 1 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 海岸線 A 向陸地方向推進B 向海洋方向推進C 位置穩(wěn)定D 反復進退 2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 由此 A 形成新的貝殼堤B 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 形成河口三角洲D(zhuǎn) 迫使河流改道 3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zhì)來源 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A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小B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大C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小D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大 解析 1選C 2選B 3選D 第1題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貝殼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貝殼在同一海岸地帶堆積 形成時間長 這就要求海岸線位置穩(wěn)定 第2題 可逐項分析如下 A項 由材料可知 貝殼堤的形成是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堆積而成 而此題表述是海水搬運泥沙堆積 B項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 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 形成新的海岸 長期堆積 使得貝殼堤與海岸線的距離變大 C項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流搬運泥沙在入??诙逊e而形成 并非海水搬運泥沙堆積而形成 D項 貝殼堤以及海水堆積泥沙形成新的海岸 量小 強度低 并不能迫使河流改道 且河流改道應在內(nèi)陸地區(qū)發(fā)生 不會在河 口發(fā)生 第3題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zhì)來源 由多條貝殼堤的位置變動可說明河口線經(jīng)多次位置的變動 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量大 2018 吉林模擬 下圖示意河北省秦皇島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 據(jù)此完成4 5題 4 該地海岸沙丘形成時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風力堆積作用B 河流堆積作用C 海水堆積作用D 冰川堆積作用 5 古地質(zhì)時期形成該地區(qū)海岸沙丘地貌的主要風向可能是 A 西北風 東南風B 東北風 西南風C 南風 北風D 東風 西風 解析 4選A 5選B 第4題 讀圖可知 該地區(qū)主要地貌為新月形沙丘 沙脊等 這些地貌主要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 第5題 讀圖可知 該地新月形沙丘主要呈西北 東南走向排列 說明古地質(zhì)時期當?shù)氐闹鲗эL向為東北風 西南風 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jīng)歷的一次洪水過程 讀圖 回答6 7題 6 該河谷 A 巖層 比巖層 形成年代早B 巖層 比巖層 易受侵蝕C 是斷層上發(fā)育形成的向斜谷D 呈 V 型 適宜修建水庫 7 本次洪水 A 水位上升時 河流搬運作用減弱B 水位下降時 河流含沙量增加C 流量增大時 河流堆積作用增強D 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 解析 6選A 7選D 第6題 巖層 和巖層 分別為頁巖和石灰?guī)r 均為沉積巖 分布上巖層 在巖層 上部 因此巖層 形成的年代早于 河谷兩岸相同巖層的高度錯動位移 是斷層的結(jié)果 斷層構造多裂隙 修建水庫容易滲水 產(chǎn)生水庫塌陷 地震等災害 從巖層 和巖層 的剖面看 巖層 缺失更嚴重 說明巖層 更容 易被侵蝕 第7題 三個時期河床底部沉積物的變化說明 水位上升時期底部沉積物減少 河流搬運作用增強 同時含沙量增大 由于搬運使河床底部沉積物減少 水位加深 河流含沙量增大 導致側(cè)蝕作用加強 河床變寬 金榜原創(chuàng) 米林縣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 該縣東部丹娘鄉(xiāng)境內(nèi)雅魯藏布江河床上的沙洲和岸邊的沙丘是比較獨特的地貌景觀 結(jié)合下圖 回答問題 1 雅魯藏布江谷地地熱資源豐富 簡要說明其成因 2 說出丹娘鄉(xiāng)選址時考慮的有利條件 3 指出雅魯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4 試分析丹娘鄉(xiāng)境內(nèi)雅魯藏布江河床上沙洲和河岸沙丘的形成過程 素養(yǎng)鏈接 嘗試作答 1 雅魯藏布江谷地位于板塊的碰撞邊界 板塊消亡邊界 上 地殼運動活躍 巖漿活動劇烈 地殼破碎 使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 地熱 容易沿破碎縫隙傳到地表 形成豐富的地熱資源 2 位于雅魯藏布江谷地地區(qū) 地形較為平坦開闊 距河流較近 取水較為方便 接近3000米等高線 地勢較高 不易遭受洪水的威脅 3 內(nèi)力作用 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兩大板塊碰撞后形成斷裂帶 地勢較低 外力作用 雅魯藏布江流水的侵蝕作用 4 沙洲的形成過程 上游地區(qū)河水流速較快 搬運能力強 河流含沙量較多 丹娘鄉(xiāng)境內(nèi)河段落差變小 水流速度減慢 流水堆積作用明顯 形成沙洲 沙丘的形成過程 冬春季節(jié)降水少 河流水位降低 露出水面的沙洲面積大 多大風天氣 風的搬運作用強 受江邊山地的阻擋 風速減慢 沙粒堆積于河岸山坡 形成沙丘-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zhì)運動和能量交換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課件 新人教版 2019 高考 地理 一輪 復習 第二 自然環(huán)境 中的 物質(zhì) 運動 能量 交換 地球表面 形態(tài)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67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