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專版)2019屆中考語文總復習 第2部分 閱讀 專題13 課內(nèi)古文閱讀習題1.doc
《(貴陽專版)2019屆中考語文總復習 第2部分 閱讀 專題13 課內(nèi)古文閱讀習題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貴陽專版)2019屆中考語文總復習 第2部分 閱讀 專題13 課內(nèi)古文閱讀習題1.doc(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專題十三 課內(nèi)古文閱讀 貴陽中考命題規(guī)律 近三年貴陽中考考情分析 2019年貴陽中考命題預測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識點 題型 題號 分值 ①從近3年的中考題來看,課內(nèi)古文閱讀是貴陽中考的必考考點。題型多樣,題量為4小題,分值為12分。 ②所選課內(nèi)古文主要來自九年級教材,考查知識點主要有一詞多義、句子翻譯、內(nèi)容理解、比較閱讀。一詞多義考查實詞、虛詞,考查內(nèi)容會涉及到七、八年級的課內(nèi)古文,要求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句子翻譯由簡答題變?yōu)檫x擇題,要求從四句文言句子的翻譯中選出有誤的一項;比較閱讀涉及與九年級其他古文的對比。 ③預測2019年課內(nèi)古文閱讀的考查形式?jīng)]有明顯變化。備考時,要熟記課內(nèi)古文重點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與觀點等,加強課內(nèi)比較閱讀的訓練。 xx 《魚我所欲也》 一詞多義 選擇題 19 2 句子翻譯 選擇題 20 2 內(nèi)容理解 填空題 21 4 比較閱讀 填表題 22 4 xx 《公輸》 一詞多義 選擇題 19 2 句子翻譯 選擇題 20 2 內(nèi)容理解 填空題 21 4 比較閱讀 填表題 22 4 xx 《得助, 失道寡助》 詞語解釋 填空題 19 4 句子翻譯 簡答題 20 2 內(nèi)容理解 填空題 21 4 比較閱讀 選擇題 22 2 貴陽中考備考攻略 九年級上冊 岳陽樓記 一、知識清單 1.通假字 (1)百廢具興(同“俱”,全、皆) (2)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 2.一詞多義 (1)之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代詞,這件事)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以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來)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3)或 ①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②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也許) (4)觀 ①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風光) (5)通 ①政通人和(順利) ②然則北通巫峽(通向) (6)極 ①南極瀟湘(至、到達) ②此樂何極(盡頭) ③感極而悲者矣(到極點) (7)開 ①連月不開(指天氣放晴) ②開我東閣門(打開) (8)一 ①而或長煙一空(全) ②在洞庭一湖(整個) (9)空 ①濁浪排空(天空) ②而或長煙一空(消散) 3.古今異義 (1)越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2)增其舊制(古義:規(guī)模;今義:制度) (3)予觀夫巴陵勝狀(古義:指示代詞,相當于“那”;今義:丈夫,夫人) (4)氣象萬千(古義:景象,景致;今義:大氣的狀態(tài)和現(xiàn)象) (5)前人之述備矣(古義:詳盡;今義:準備) (6)濁浪排空(古義:沖向天空;今義:全部去除掉) (7)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古義:國都;今義:國家) (8)至若春和景明(古義:日光;今義:景色) (9)微斯人(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4.詞類活用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動詞作名詞,指做州郡的官) (2)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的事業(yè)) (3)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作狀語,向北;向南)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在……之后)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 (2)省略句 屬予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3)倒裝句 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狀語后置) ②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狀語后置)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定語后置)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賓語前置)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被降職到外地的官員和文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明月照耀千里,(湖面)浮動的光像跳動的金子,(無風時)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環(huán)境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悲。 (4)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被貶謫到邊遠地區(qū)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擔憂。 (5)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 2.內(nèi)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寫作者在岳陽樓上的所見所感。 第一層(第2段):概述岳陽樓的風光,寫洞庭湖全景,并由景入情,提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第二層(第3、4段):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部分(第5段):抒發(fā)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寫作記的時間,照應(yīng)開頭。 3.中心思想 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三、古文翻譯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原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撒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雖然這樣,那么這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被降職遠調(diào)的人員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這里的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日月星辰隱藏起光輝,山岳也隱沒了形跡;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只聽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有(被貶官)離開京城,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的景象,一定會感慨萬千而十分悲傷了。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沒有風浪,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湖面上的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有時湖面上微波蕩漾,浮動的月光閃著金色;有時湖面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響起了,一唱一和,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飲,那心情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B.連月不開 誠宜開張圣聽(諸葛亮《出師表》) C.至若春和景明 四時之景不同(歐陽修《醉翁亭記》) D.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嘗趨百里外(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解析】A.在/到;B.天氣放晴/擴大;C.日光/景色、景物;D.都是“曾經(jīng)”的意思。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C ) A.政通人和 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B.朝暉夕陰 早晚陰晴明暗多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而高興,不因自己而悲傷 D.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解析】C.應(yīng)翻譯為: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 3.作者寫“遷客騷人”因天氣的陰晴變化而引發(fā)的不同心情,目的是反襯古仁人“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用原文回答)的高尚情操,歌頌古仁人__以天下為己任__的博大胸襟。 4.(xx云南中考第17題)本文“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加點的“樂”和《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樂”,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__兩個“樂”都體現(xiàn)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歐陽修的“樂”還包含有山水之樂、宴酣之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記 一、知識清單 1.一詞多義 (1)而 ①而年又最高(表遞進,并且)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然后) ③朝而往(連詞,表順承) ④泉香而酒洌(連詞,表并列) ⑤而不知人之樂(表轉(zhuǎn)折,然而) (2)其 ①其西南諸峰(那) ②太守之樂其樂也(他們的) ③醉能同其樂(人們) (3)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②佳木秀而繁陰(茂盛) (4)歸 ①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②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5)謂 ①太守自謂也(命名) ②太守謂誰(為,是) (6)樂 ①山水之樂(名詞,樂趣) ②太守之樂其樂也(動詞,以……為樂) ③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形容詞,歡樂) (7)臨 ①臨溪而漁(到) ②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8)名 ①名之者誰(給……命名) ②卷卷有爺名(名字) (9)得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lǐng)會) ②余因得遍觀群書(能夠) ③賣炭得錢何所營(得到) (10)高 ①而年又最高(大) ②風霜高潔(高爽) (11)開 ①連月不開(指天氣放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散開) 2.古今異義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義:意趣,情趣;今義:意思;意向) (2)射者中(古義:投壺;今義: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壓力擠出) (3)頹然乎其間者(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精神不振的樣子) 3.詞類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詞作狀語,順著山路) (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 (3)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4)故自號曰醉翁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5)雜然而前陳者(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6)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判斷)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者……也”表判斷)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寓之酒”中間省略“于”) (3)倒裝句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狀語后置) ②醒能述以文者(狀語后置)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2)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 (3)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 (4)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 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5)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人們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2.內(nèi)容分析 第1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2段: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 第3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 第4段:寫日暮醉歸。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點出全文的主旨:與民同樂。 3.中心思想 通過對瑯琊山優(yōu)美風景及太守宴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三、古文翻譯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里的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yīng)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lǐng)著走。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山間之朝暮也 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B.朝而往,暮而歸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C.至于負者歌于途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范仲淹《岳陽樓記》) 【解析】A.中/參與;B.早上/朝廷;C.都是“……的人”的意思;D.用/因為。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D ) A.峰回路轉(zhuǎn) 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轉(zhuǎn)彎 B.太守自謂也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C.野芳發(fā)而幽香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D.頹然乎其間者 頹廢在眾人中間的人 【解析】D.應(yīng)翻譯為:醉倒在眾人中間的人。 3.本文第三段描寫了“太守宴請”的場景外,還描寫了三個場景:滁人游玩、__眾賓歡__、__太守醉__。 4.本文中說“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也談到了“無絲竹之亂耳”。這兩句話分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精神追求? __本文表達了作者對宴席間的歡樂感到極其滿足,不需絲竹之聲來顯示高雅悠然。體現(xiàn)了作者灑脫不羈的豪邁情懷?!堵毅憽繁憩F(xiàn)了品質(zhì)高尚之士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_ 湖心亭看雪 一、知識清單 1.一詞多義 (1)焉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問代詞,哪里)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語氣助詞,“啊”) (2)是 ①是日更定矣(這) 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斷動詞,是) (3)更 ①是日更定矣(古代計時單位,一夜分成五更, 每更大約兩小時)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4)一 ①余拏一小舟(數(shù)詞,一只) ②上下一白(副詞,全) (5)白 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這里代指酒) 2.古今異義 (1)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我;今義:剩下的)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竭力,盡力;今義:勉強) (3)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代指酒;今義:顏色,與“黑”相對) 3.詞類活用 (1)大雪三日(名詞作動詞,下大雪) (2)上下一白(數(shù)詞作副詞,全,都) (3)是金陵人,客此(名詞作動詞,客居)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省略主語“余”) (2)倒裝句 ①大雪三日(定語前置) ②更有癡似相公者(狀語后置)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隱隱露出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3)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我竭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 (4)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要說相公癡迷,還有比相公更癡迷的人。 2.內(nèi)容分析 第1段:交代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及所見雪景。 第一層:記述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和天氣狀況。 第二層:記述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 第2段:敘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第一層:寫亭中游人煮酒看雪,邀“余”同飲的情景。 第二層: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 3.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jīng)歷,寫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點,表現(xiàn)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 三、古文翻譯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時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圍彌漫著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長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劉禹錫《陋室銘》) B.上下一白 而或長煙一空(范仲淹《岳陽樓記》) C.拉余同飲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陶淵明《桃花源記》) D.問其姓氏 其真無馬邪(韓愈《馬說》) 【解析】A.這/判斷動詞;B.都是“全”的意思;C.我/其余的;D.代詞,他/語氣詞,難道。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D ) A.湖中人鳥聲俱絕 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B.擁毳衣爐火 裹著裘皮衣服,圍著火爐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的人 D.更有癡似相公者 哪里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解析】D.應(yīng)翻譯為: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3.本文描寫雪后西湖景色的句子是“__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__”,運用了__白描__的手法。 4.游記大多較簡。常開篇交代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中間寫景,篇末感懷。本文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也是如此,本文著重“癡”,《記承天寺夜游》強調(diào)“閑”,你如何理解這“癡”與“閑”? __張岱的“癡”首先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充分彰顯了他鐘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對西湖雪景的極其喜愛之情,其次“癡”可理解為對故國割舍不下的懷念之情;蘇軾的一個“閑”字,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樂觀豁達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級下冊 魚我所欲也 一、知識清單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同“辨”,辨別)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與,同“歟”,語氣助詞)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同“向”,從前) 2.一詞多義 (1)是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代詞,這種)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行為) 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某種辦法) (2)生 ①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 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獲得生命的手段) (3)故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為) (4)則 ①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那么) ②得之則生(就)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表假設(shè),如果) (5)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較,比) ②萬鐘于我何加焉(表對象,對于) (6)為 ①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為了,接受) 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做) (7)得 ①故不為茍得也(取得)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激) (8)而 ①呼爾而與之(表修飾關(guān)系) ②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但是) (9)與 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助詞) ②呼爾而與之(語氣助詞,給) (10)之 ①呼爾而與之(代詞,代某人) ②為宮室之美(助詞,的) 3.古今異義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古義:古代的一種量器;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古義:代詞,這種;今義:判斷動詞) (3)一豆羹(古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今義:一種糧食作物) (4)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益處;今義:增加) (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義:“可”和“以”兩詞連用,可以用來;今義:能夠) 4.詞類活用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動詞作名詞,獲得生命的手段)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魚,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斷) ②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所惡有甚于死者(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所惡有于死者甚”)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通過這種手段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卻不采用;通過某種手段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卻不采用。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樣的思想,每個人都有,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吃,乞丐也覺得不值得接受。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分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那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 (5)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叫做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 2.內(nèi)容分析 第1段: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第2段:從反面立論,論述舍義取利就是喪失本心。 3.中心思想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三、古文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堅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優(yōu)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優(yōu)厚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義的高位厚祿),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義的高位厚祿),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不合乎道義的高位厚祿),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1.(xx貴陽中考第19題改編)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 A.亦我所欲也 是進亦憂(范仲淹《岳陽樓記》) B.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C.所惡有甚于死者 于我如浮云(《〈論語〉十二章》)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一狼得骨止(蒲松齡《狼》) 【解析】A.都是副詞,也;B.動詞,舍棄、放棄/名詞,房屋;C.介詞,比/介詞,對于;D.同“德”,動詞,感激/動詞,得到。 2.(xx貴陽中考第20題)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D ) A.故不為茍得也 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B.賢者能勿喪耳 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C.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鄉(xiāng)鄰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解析】D.應(yīng)翻譯為: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3.(xx貴陽中考第21題)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__舍生取義__”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__本心__”。 4.本文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孟子所著。下表對兩篇文章進行了梳理,請在空缺處填寫相應(yīng)內(nèi)容。 篇目項目 中心論點 論證方法 《魚我所欲也》 ①__保持 “本心”__ 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②__舉例論證__、道理論證和類比論證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識清單 1.通假字 (1)秦王不說(同“悅”,高興,愉快) (2)故不錯意也(同“措”,置意) (3)倉鷹擊于殿上(同“蒼”) 2.一詞多義 (1)徒 ①免冠徒跣(光著) ②徒以有先生也(僅僅) (2)惠 ①大王加惠(恩惠) ②汝之不惠(同“慧”,聰明) (3)若 ①非若是也(像) ②若士必怒(如果) (4)使 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5)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名詞,成年男子) ②夫?qū)VT之刺王僚也(句首發(fā)語詞,無意義) (6)以 ①以頭搶地耳(用)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3.古今異義 (1)以大易小(古義:交換;今義:容易,簡單) (2)今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表判斷,對,正確) (3)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僅僅;今義:不彎曲) (4)雖然,受地于先王(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表示轉(zhuǎn)折的關(guān)聯(lián)詞) (5)秦王色撓(古義:屈服;今義:輕輕地抓) (6)長跪而謝之曰(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7)以頭搶地耳(古義:撞;今義:搶奪) 4.詞類活用 (1)輕寡人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2)請廣于君(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擴充) (3)天下縞素(名詞作動詞,穿喪服) (4)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倒下;使……流)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斷)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斷) (2)省略句 挺劍而起(前面省略主語“唐雎”) (3)倒裝句 ①受地于先王(狀語后置) ②請廣于君(狀語后置)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現(xiàn)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安陵君卻違背我的意愿,這是小看我吧?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從祖先手里繼承了這塊封地,只想守住它,即使是方圓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呢?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平民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下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 (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如果勇士真的發(fā)起怒來,就有二人尸首倒地,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的人都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 2.內(nèi)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jīng)過。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贏得了勝利。 3.人物形象 秦王: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干。 唐雎:從容鎮(zhèn)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4.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guān)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斗爭,終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秦的原因。 三、古文翻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雖然是這樣,但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不高興。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十倍面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使百萬人的尸體倒下,使鮮血流淌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下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碧砌抡f:“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因此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提著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您啊!”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愿終守之 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B.輕寡人與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十二章》) C.休祲降于天 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D.秦王色撓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解析】A.始終/死亡;B.疑問語氣助詞/和;C.從/在;D.都是“臉色”的意思。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 ) A.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也許會答應(yīng)我 B.亦免冠徒跣 也不過是摘下帽子,光著腳 C.長跪而謝之 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D.徒以有先生也 僅僅是因為有先生啊 【解析】A.應(yīng)翻譯為: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 3.(xx貴陽中考第20題改編)本文第三、四段描寫了唐雎和秦王你來我往的斗爭過程。在針鋒相對中,秦王態(tài)度由“怒”到“謝”,請結(jié)合下面圖示認真梳理情節(jié)后,在選段中提煉出能概括斗爭變化過程的短語,并依次填寫在A、B、C、D四個方框里。 __A.天子之怒;B.布衣之怒;C.唐雎挺劍而起;D.秦王色撓__ 4.(xx貴陽中考第21題改編)本文第四段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實寫秦王,虛寫唐雎。請結(jié)合選段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__實寫秦王,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色厲內(nèi)荏、外強中干,被驕橫兇殘掩蓋著的紙老虎形象,并以此襯托出唐雎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塑造完成,再寫則會畫蛇添足。這樣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使文章更加詳略得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東陽馬生序 一、知識清單 1.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同“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穿) 2.一詞多義 (1)以 ①無從致書以觀(連詞,來) ②計日以還(連詞,表修飾,不譯) ③以是人多以書假余(第一個“以”介詞,因為; 第二個“以”,把) ④以衾擁覆(介詞,用) ⑤以中有足樂者(連詞,因為) (2)之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②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 ③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指抄書) (3)至 ①禮愈至(形容詞,周到) ②至舍(動詞,到達) (4)和 ①久而乃和(暖) ②言和而色夷(謙和) (5)患 ①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動詞,擔憂) ②無凍餒之患矣(名詞,憂患) (6)再 ①主人日再食(兩次) ②一鼓作氣,再而衰(第二次) (7)慕 ①益慕圣賢之道(仰慕) ②略無慕艷意(羨慕) 3.古今異義 (1)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行走,走路) (2)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3)嘗趨百里外(古義:跑,疾走;今義:趨勢) (4)卒獲有所聞(古義:終于;今義:兵;完畢) (5)窮冬烈風(古義:極;今義:貧窮,窮盡) (6)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湯水) (7)主人日再食(古義:兩次;今義:又) (8)右備容臭(古義:氣味,這里指香氣;今義:臭味,氣味難聞) 4.詞類活用 (1)手自筆錄(名詞作動詞,動手;名詞作狀語,用筆) (2)錄畢,走送之(動詞作狀語,跑著) (3)主人日再食(名詞作狀語,每天) (4)戴朱纓寶飾之帽(名詞作狀語,用紅纓;用珠寶) (5)腰白玉之環(huán)(名詞作動詞,在腰上系) (6)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名詞作動詞,穿著舊棉襖、破衣服)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省略主語“余”;“與游”中間省略“之”) ②色愈恭,禮愈至(省略主語“余”) ③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詞“于”) (2)倒裝句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狀語后置)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賓語前置)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 又擔心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經(jīng)跑到百里外,捧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械赖掠袑W問的前輩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卻一點也沒有羨慕的心思,因為內(nèi)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他們中如果學業(yè)(還)有所不精通、道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說是別人的過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 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內(nèi)容分析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jīng)歷。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 第二層:寫成年后求師的艱難。 第2段:寫自己外出求學的艱苦情況。 第3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 第4段:說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3.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作者自敘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jīng)歷,并與今天太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jié)論,并勸勉馬生及太學生在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中更應(yīng)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三、古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后,跑著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jīng)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械赖掠袑W問的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cè)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拿了熱水來給我澆洗后,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有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jīng)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yīng)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那樣用手抄錄,從別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益慕圣賢之道 香遠益清(周敦頤《愛蓮說》) C.當余之從師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醉翁亭記》) D.主人日再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韓愈《馬說》) 【解析】A.因此/憑、靠;B.都是“更加”的意思;C.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D.供養(yǎng)/同“飼”,喂。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 ) A.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抄寫完畢,走著送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 B.稍降辭色 言辭委婉些,臉色溫和些 C.俯身傾耳以請 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 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完全沒有羨慕的意思 【解析】A.應(yīng)翻譯為:抄寫完畢,跑著送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 3.文章開頭“__嗜學__”一詞統(tǒng)領(lǐng)全文,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文中表現(xiàn)作者求學不輟的句子是“__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__”。(用原文回答) 4.(xx安順中考第16題)思索作者的求學經(jīng)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談?wù)勊@得的啟示。 __示例:(1)學習要勤奮刻苦;(2)對老師要有禮貌,要虛心求教;(3)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克服困難;做到有恒心,有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劌論戰(zhàn) 一、知識清單 1.一詞多義 (1)請 ①曹劌請見(請求) ②戰(zhàn)則請從(允許) (2)從 ①民弗從也(聽從) ②戰(zhàn)則請從(跟從) (3)信 ①必以信(實情) ②小信未孚(信用) (4)故 ①公問其故(緣故,原因)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因此) (5)之 ①小大之獄(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②公與之乘(代詞,指曹劌) (6)焉 ①又何間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 ②懼有伏焉(兼詞,于此,在那里) (7)以 ①何以戰(zhàn)(憑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情(按照) 2.古今異義 (1)齊師伐我(古義:討伐,攻打;今義:砍伐) (2)又何間焉(古義:參與;今義:空間,時間) (3)肉食者鄙(古義:目光短淺;今義:輕視,看不起) (4)小大之獄(古義:案件;今義:監(jiān)獄) (5)犧牲玉帛(古義:祭祀用的豬牛羊等;今義:為正義事業(yè)獻出生命) (6)弗敢加也(古義:虛報;今義:增加) (7)雖不能察(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8)必以信(古義:實情;今義:信用) (9)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分內(nèi)之事;今義:忠誠) (10)可以一戰(zhàn)(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11)再而衰(古義:第二次;今義:表示事情或行為的重復) (12)衣食所安(古義:養(yǎng);今義:安穩(wěn),平安) (13)忠之屬也(古義:類;今義:隸屬,歸屬) 3.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名詞作動詞,保佑) (2)公將鼓之(名作作動詞,擊鼓進軍) (3)下視其轍(名詞作動詞,下車) (4)忠之屬也(形容詞作名詞,盡力做好分內(nèi)之事)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忠之屬也(“……也”表示判斷) ②民弗從也 ③夫戰(zhàn),勇氣也 (2)省略句 ①乃入見(省略賓語“魯莊公”) ②必以分人(省略賓語,應(yīng)為“必以之分人”) ③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謂語,應(yīng)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裝句 ①何以戰(zhàn)(賓語前置,應(yīng)為“以何戰(zhàn)”) ②戰(zhàn)于長勺(狀語后置,應(yīng)為“于長勺戰(zhàn)”) 二、常見考點 1.重點句子翻譯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這類用來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xiàn),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從您去。 (4)夫戰(zhàn),勇氣也。 打仗是靠勇氣的。 (5)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jīng)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2.內(nèi)容分析 第1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diào)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zhàn)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 第2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鋪墊。 第3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zhàn)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zhàn)術(shù)思想。 3.人物形象 曹劌:關(guān)心國家,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富有遠見卓識。 魯莊公:政治上無能,軍事上無知,是一個平庸的國君,但是虛心聽取意見,虛心求教,實事求是,禮賢下士。 4.中心思想 本文記述曹劌向魯莊公獻策,終于在長勺之戰(zhàn)中,使弱小的魯國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的進攻,反映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三、古文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zhàn)。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對他說:“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么條件同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辈軇セ卮鹫f:“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鼻f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辈軇セ卮鹫f:“這是小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會保佑您的?!鼻f公說:“對于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xiàn),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從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一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軍擊鼓三次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被打得大敗。魯莊公就要下令驅(qū)車追擊齊軍,曹劌說:“還不行。”曹劌下車看了看地上齊軍戰(zhàn)車輾過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撤退的情況,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 戰(zhàn)勝以后,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后士兵的勇氣就消耗完了。他們的勇氣已經(jīng)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但大國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jīng)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齊師伐我 伐竹取道(柳宗元《小石潭記》) B.又何間焉 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C.何以戰(zhàn) 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出師表》) D.故逐之 故余雖愚(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解析】A.攻打/砍伐;B.參與/間或、偶爾;C.憑借/以致;D.都是“所以”的意思。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B ) A.肉食者鄙 當權(quán)的人目光短淺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大大小小的牢獄之災,即使不能明察 C.一鼓作氣,再而衰 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衰落了 D.望其旗靡 望見他們戰(zhàn)旗倒下了 【解析】B.應(yīng)翻譯為:大大小小的訴訟事件,即使不能明察。-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貴陽專版2019屆中考語文總復習 第2部分 閱讀 專題13 課內(nèi)古文閱讀習題1 貴陽 專版 2019 中考 語文 復習 部分 專題 13 古文 習題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50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