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教學設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大學之道》教學設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大學之道
課程目標
1. 理解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 了解《禮記》的有關知識,理解并把握《大學之道》的要旨。
3. 把握本文中的“三綱”“八目”,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學法指導
1. 引導學生借助相關工具書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 整體閱讀,點面結合。在弄憧重點語句的基礎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本文
主旨。
3. 通過誦讀和討論,體會“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明白每個人都應追求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你們認為理想社會是什么樣?
古代文人眼中的理想社會:
1.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2、幼,以及人之幼。
2. 陶淵明: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3. 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4. 孫中山眼中的理想社會:天下為公
二、 《禮記》(講解)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
讀,因而需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jīng)中的“《禮》”,后來稱《儀禮》,主要記載周代的冠、
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后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
儀式就成了亳無價值的虛禮。所以,七十子后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fā)經(jīng)義的論
文,總稱之為“記”,屬于《儀禮》的附庸。
由于《記》的數(shù)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
3、會上出現(xiàn)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
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己亡佚大半,僅存
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jīng)籍志》甚至不予著錄。《小戴禮記》則由于
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風光無限,暢行于世,故后人徑稱之為“《禮記》”
(課件)
《禮記》乂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jù)傳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作,
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
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nèi)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
4、思想(如天道觀、宇
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
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
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不僅闡述了精湛的學術思想,而旦展示了一種純熟、凝練而又文采絢爛的文學
語言。《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
行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
戴圣,西漢官員、學者,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生卒年不詳,字次君,世
稱小戴,西漢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
5、主,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于后蒼,二人合稱為“大小戴”。
宣帝時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任九江太守,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三、 《大學》
“大學之道”是儒學經(jīng)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洞髮W》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
句集注》時,便成了 “四書”之一。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
突出,但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和步驟,所以中唐之后,它逐
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到南宋時,朱熹作《大學章句》,使《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中
6、重要
的篇章,后朱熹又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進行注解,這就是《四書章
句集注》。后來,《四書章句集注》被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甚至被作為學官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
的標準答案。原出自于《禮記》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這對古
代教育,甚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乃至整個社會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
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
7、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
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
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三、了解曾子
曾孚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
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
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曾子(前505年一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春秋末年
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點,字皙,七十
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
8、師孔子。
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
“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為“宗
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齊治平
曾子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
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人為貴
《曾子?大孝》說:“
9、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闭J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
之性為貴”(《孝經(jīng)》)。荷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于自然,而
是能動的改造自然。發(fā)現(xiàn)并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四、 理解標題
古代學制分為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在兩個階段分別學習不同的東西。小學階段主要教
授學生“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基本禮節(jié)和文化基礎知識,大
學階段則教學生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學習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參與國家政治。
五、 朗讀課文
六、 課文詳解
1. 第一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動詞,彰明
10、明:形容詞,美好的
親:親近。一說“親”當作“新”,即去舊立新、去惡向善。
止:達到
至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
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達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堅定不移
靜:心不妄動
安:性情安和
慮:思慮精祥
得:處事合宜
翻譯: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
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審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近:動詞,
11、接近
翻譯: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
宗旨了
思考: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提出“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只有堅
定這樣的目標,才能“定”“靜”“安”“慮”,最終學有所得。
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
“明明德”是發(fā)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fā)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
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坝H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而
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zhì),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yè)奠定精神基礎?!爸?
于至善”就是要將自
12、己的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
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三綱”中,“明明德”側重于“內(nèi)圣”,“親民”側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終
追求。這三個綱領構成-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
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
2. 第二自然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齊:使……整齊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養(yǎng)
要想使
13、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誠:使 真誠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獲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誠:使 真誠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獲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獲得知識的
14、辦法在于探究審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
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養(yǎng)品性作為根本。
思考:第二段重點寫了 “八目”,包括哪些內(nèi)容?
“格物”:就
15、是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致知”:就是要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
“誠意”:指的是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人的培養(yǎng)的最高要求,它處
在“八條FT'的中樞地位。
“齊家”:是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的關系。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八目”包括“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目”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間的“修身” 一
環(huán),則是連接
16、“內(nèi)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條目連在一起,是''善
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條目連在一起,是“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
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這“八目”
鑄造了一代乂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其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
的作用。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基礎,做好這些的目的是為了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條件,“修身"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們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17、身為本)。
“修、齊、治、平”四者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修、齊、治、平"是《禮記-大學》的核心思想。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在修其身。
這四者是一一遞進的關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
物,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
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范圍未免大了些?,F(xiàn)在的我們,首先要考
慮的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七、小結
1. “三綱” “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日”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
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明確: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18、。
“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八目”的指導思想。
“八目”是對“三綱”的補充和發(fā)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
“八FT的目的是實現(xiàn)“三綱”。
“八目”是為實現(xiàn)“三綱”而必須經(jīng)歷的八個由淺入深、由低至高的階段。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diào)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
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yǎng)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jù)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lián)系密切?!皭?
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視他人,人不與
19、之立異。在古代中國人看來,
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面對新時代、新征程,年輕一代的我們一定要讓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
頻共振,當將中國精神以一貫之,立鴻鵠志,求真學問,練大木領,當實干家,譜寫青春華
章,奏響時代最強音。
2. 論證特點
(1) .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
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2) .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手法,文章氣勢更強,意義聯(lián)系更加緊密,論證力強。
(3) .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八、練習
20、
1. [答案]B
【解析】、A項,助詞,的;代詞,它們。
C項,介詞,把;連詞,表修飾或承接。
D項,代詞,他的;副詞,表推測,大概。
B項,均為介詞,在。故選B。
2. [答案]D
【解析】D項,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梢姡皯]”,意思是“思慮周詳”。
故選Do
3. 【答案】I)【解析】A項,“見賢思齊焉”中“賢”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能的人;
B項,“在明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這句話中第一個“明”是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發(fā)揚、彰顯;C項,“自賊者也”中“賊”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傷害;D
項,“先誠其意”句式結構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誠”在這里是使動用法,使……
誠。故選Do
4. 【答案】(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2)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3)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