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課件 人民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歷史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73 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課件 人民版必修2(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目標導航預習導引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三一、搖擺不定的赫魯曉夫改革一、搖擺不定的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2)1953年,斯大林逝世,為蘇聯體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機。2.內容(1)農業(yè)方面: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yè)管理體制,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削減農業(yè)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大規(guī)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2)工業(yè)方面:對工業(yè)管理體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擴大地方權力,但未能使企業(yè)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三3.評價(1)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揭開了改革序幕,具有探索性和開創(chuàng)性。(2)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從一定意
2、義上說,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這里的“掘墓人”和“守墓人”應如何理解?提示:赫魯曉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所以說他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是他的改革并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他又是斯大林的“守墓人”。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三二、逐漸停滯的勃列日涅夫改革二、逐漸停滯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1)內容:改革重點放在工業(yè)上,推行“新經濟體制”,但仍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2)效果:對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沖擊;蘇聯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強,蘇聯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改革沒有改變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基本國策。2.后期(
3、1)內容:過分追求穩(wěn)定,改革步伐逐漸放慢。(2)結果:經濟發(fā)展呈現停滯和下降趨勢,蘇聯陷入困境。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三三、莫斯科落日三、莫斯科落日1.戈爾巴喬夫改革(1)前提: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2)目的:改變國民經濟發(fā)展衰退的趨勢,維持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3)內容:經濟上,制定了發(fā)展蘇聯社會經濟的“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政治上,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倡導“公開性”“民主化”,縱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4)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黨內、社會上的思想混亂,整個社會陷入失控狀態(tài);與此同時,民族分裂運動也愈演愈烈。2.蘇聯解
4、體: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三如何從整體上認識蘇聯的改革?提示:由于蘇聯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艱難,效果不大。1991年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fā)展中自我完善。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一二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的三次改革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的三次改革 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的共同之處是()A.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B.都加強了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C.都突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D.都是對蘇聯生產關
5、系的調整解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了馬克思主義,A項錯誤;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結果是使共產黨放棄了執(zhí)政黨地位,B項錯誤;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只是對原有體制的修補,C項錯誤。答案:D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導學號52440091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是()A.將改革的重點放在重工業(yè)上B.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體制上的問題C.盲目冒進的個人作風D.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解析:蘇聯改革受挫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沒有突破這種體制的束縛。只有B項是其共同原因。答案:B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戈爾巴喬夫
6、改革的特點1.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與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一樣,把改革重點放在經濟領域。但因困難重重,沒打開局面,轉而進行政治改革。2.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方向。3.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放棄了蘇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二、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二、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1.變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必須從實際生產力水平出發(fā),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2.必須把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fā)展作為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和中心
7、環(huán)節(jié)。3.必須高度重視農業(yè),正確處理好農業(yè)與工業(yè)、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之間的關系,促進各個產業(yè)部門之間的協調發(fā)展,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4.任何領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視經濟建設,都必須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放在首位。5.執(zhí)政黨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在鳳凰網上發(fā)表的俄共反思蘇聯解體一文中認為“蘇聯解體源自戈爾巴喬夫的背叛與變節(jié)”。這是強調戈爾巴喬夫改革()A.經濟政策失誤B.外交政策失誤C.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D.民族政策失誤解析:從材料中的“背叛與變節(jié)”信息,并結合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史實,可以判斷
8、出材料是在強調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如放棄科學社會主義、放棄黨的領導等,故選C項。答案:C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應用知識架構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時曾說:“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政治悲劇?!碧K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影響了其發(fā)展B.外部因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C.領導因素: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加快了蘇聯解體的速度D.民族因素:民族問題是毀滅聯盟的火藥桶解析: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本身。這種體制嚴重阻礙蘇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之改革成效不大,最后導致蘇聯解體。答案:A一二精要解讀典題例解遷移
9、應用知識架構“新”角度理解蘇聯改革1.知識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多次進行改革的根源。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yè)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yè)方面,二者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制定了經濟的“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政治改革則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以蘇聯解體而告終。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是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2.史觀角度: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考慮,在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時期,全球經濟的發(fā)展呈現出“半球化”的發(fā)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二者互相斗爭、此消彼長可以帶來很多值得深思的經驗和教訓。一二知識架構史料一赫魯
10、曉夫農業(yè)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從1954年起在哈薩克、西伯利亞、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實行大規(guī)模的墾荒。19541960年,先后開墾4 000多萬公頃荒地。這期間,全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經營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紀60年代初,墾荒區(qū)提供的糧食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便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世界現代史資料選輯研讀史料一反映出赫魯曉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開墾荒地、擴大產糧區(qū)。畫線部分表明由于經營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簡單粗放,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改革沒有徹底解決糧食問題。史料二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黨的脖子。”研讀史料二中“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黨的脖子”的信息表明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