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一輪復習 第3編 第2節(ji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課件 新人教版
-
資源ID:51282359
資源大?。?span id="6k050hi" class="font-tahoma">1.84MB
全文頁數(shù):44頁
- 資源格式: PPT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高三語文一輪復習 第3編 第2節(ji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課件 新人教版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第三編文言文閱讀 (2011年廣東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原文見“理解常見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例1)()【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掌握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B。 這一題的命制原則與形式,已連續(xù)五年保持一致,都是采用從選文中摘取四組8個例句、每組兩兩比較,考查其異同的方法,考查學生對常見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辨析能力。B項兩個“以”意義與用法都不相同,前句中的“以”譯為“憑,憑借”,用作介詞;后句中的“以”,表修飾關系,用作連詞。這兩種用法在粵教版教材中均比較常見。答案:答案: BA項,“其”意義與用法都相同,均譯作“他的,羅提督的”,用作代詞。 C項,“之”意義與用法都相同,均譯作“他”,指代羅戰(zhàn)功。D項,“且”意義與用法都相同,譯作“將,將近”,用作副詞。由于A、C、D三項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均相同,而B項的意義和用法均不相同,故B項為正確選項。 (2011年廣州一模)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原文見“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例2)()【解析】 A項,均表承接關系(或均看做表修飾關系亦可),連詞。B項,譯為“在”,介詞,“以”字后面凡是接時間都可以理解為“在”,表時間/譯為“因為”,連詞,由于后面是連接句子“爭橋赴水”,所以應該是連詞。C項,與“坐”組成“所”字結構,助詞/與“為”連用,表被動,介詞。所字結構與表被動是“所”最常用的用法,要熟記。D項,才,副詞/于是,連詞。要根據(jù)上下句之間的關系準確判定。答案:答案:A 考綱要求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從考綱來看,考查的是能在閱讀材料中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讀懂并解釋的能力,而非機械地記憶。 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相對而言的。一般說來,實詞的意義比較具體,在句子中充當主要成分;虛詞的意義比較抽象,有時甚至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 在文言文中,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歸為虛詞;有些代詞和副詞,特別是表示指示和疑問的,用法接近虛詞,一般也歸于虛詞。 “意義和用法”中的“意義”是指詞語的意思,“用法”則包括詞性、成分、關系等。一個虛詞意義相同,但用法可能不同,如“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不賂者以賂者喪”(過秦論)兩句中的“以”都是“因為”的意思,但前者作連詞,后者作介詞,用法不同。而有的虛詞用法相同,意義卻可能不同,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兩句中的“乃”都用作副詞,但前者譯為“卻”,后者譯為“才”。有的虛詞詞性相同,但不等于用法相同,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兩句中的“而”都是連詞,但前者表示并列關系,后者表示轉折關系。這都需要我們在做題時細致辨認。 從廣東近幾年的考查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1)范圍固定:一定出自18個考綱給定虛詞。(2)題型穩(wěn)定:都是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四個虛詞,八個例句,兩兩比較,考查異同。而且所用虛詞都出自所給閱讀文段。(3)不避重復:有時上一年考查的下一年又再次考查。(4)難度不高:所給虛詞的兩個例句中,該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如果不相同的話,其差別往往很大,如一個是代詞,一個是副詞,所以是很容易得分的。 2 0 1 1 年 廣 東 高 考 考 查 了“其”“以”“之”“且”,這些都是閱讀文言文最常見的一批虛詞,每個選項該虛詞的意義也非常清晰明確。不過,要適當注意一下這幾年沒怎么出現(xiàn)過的“何”、“若”、“也”等詞語。 一、復習策略 1運用語法推斷法確定詞性。推斷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虛詞的“意義”主要指它們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什么詞義,只有少數(shù)虛詞在文言中沒有意義。虛詞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詞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達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由于虛詞的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而且用法靈活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既需要學生朗讀并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tǒng),同時需要培養(yǎng)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 2記特殊用法。記與現(xiàn)代漢語常規(guī)用法和意義不同的虛詞。如:“其”作副詞用時與“乃”為代詞或表示“竟然”義時相同。 虛詞用法靈活,涉及的知識(如詞性、語法等)較抽象,在虛詞備考復習時,除了強化記憶各個虛詞的用法外,應該講究策略,突破難點,舉一反三,提高辨析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 3抓重點。18個虛詞的用法、意義較多,但常考的詞語只有以、其、之、為、因、而、且、乃、于、與等,要作為重點,弄通弄透。 二、應考策略 1語境推斷 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虛詞詞性的辨析可以借助語境。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這里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稱頌的寶玉,趙王送璧時設九賓禮于廷,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么璧送來了,秦王也應對趙國表示尊重,“設九賓于廷”。這樣一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有才”的關系,因此,“乃”應解釋為“才”,表條件。 虛詞文意的理解可以借助語境。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要求區(qū)分“因家廬江尋陽焉”與“弘因陣亂突圍而出”兩句的“因”字的意義和用法。如果不能從詞性上準確地辨析兩個“因”字的區(qū)別,則可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從文意上辨析。前一句應理解為“于是、就”(事理上的自然承接),因為它的上句是說“吳國平定”,自然而然就會發(fā)生“在廬江尋陽安家”這一行為。后一句應理解為“趁機”(抓住機會,臨時產生的行為),因為它的上句是“周訪的軍隊圍住了杜弘,杜弘把許多寶物扔到城外”,而“士兵爭著拾撿”是臨時想出的辦法帶來的結果,所以應譯為“趁著”了。這樣憑借語境來揣想,就可判斷兩句中的“因”字前者為副詞,后者為介詞,意義與用法各有不同。 2全句關照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確定,甚至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 注意文句中的關鍵詞,如“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根據(jù)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就可以推斷前后句意為因果關系,“以”應該是表原因的連詞。 注意文句的語氣,如作語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語氣“息息相關”。以語氣副詞“其”為例,“其”可作感嘆、揣測、反詰、祈使、婉商等多種語氣,必須與整個句子結合起來分析理解。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揣測語氣。)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語氣。) 后之君子,其鑒之哉!(馬鈞傳,表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表婉商語氣。) 一方面句末的標點符號已經暗示了一定的語氣,另一方面上述四句可以通過語氣替換的方式來揣摹,如句,若用反詰的“難道”、祈使的“應該”、婉商的“還是”來替換都是不合適的。 3句位分析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 “乎”,處于句末一般作語氣助詞,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處于句中則大多作介詞、形容詞詞尾等,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也”,處于句末表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如“何可勝道也哉!”在句中一般起停頓、舒緩語氣作用,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將軍之謂乎”,因為“其”一般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藺相如)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為”,用在句中,作介詞時,后跟名詞構成介賓結構作狀語,作動詞時,充當謂語成分;用在句末,表疑問語氣,且句中有明晰的謂語,如“何辭為?”以2006年高考廣東卷為例,運用句位分析法辨析“為”字用法,“環(huán)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與“秦王為趙王擊缶”,后一句從“為”字之后緊跟“趙王”一詞就可以清晰地判斷出它是介詞,表“替”之義,前一句中的“為”位于句中,應為省略了介詞賓語的介詞,因為文句已有明確的謂語“制”。 另外,也可以根據(jù)文言句子整齊、對稱的特點,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系的,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作連詞表修飾關系。 4語法分析 一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作用是不一樣的,名詞或代詞一般作主語,動詞或形容詞一般作謂語,副詞、形容詞或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其他虛詞也是如此。 “之”,可以作動詞、代詞、助詞等,其中“之”作助詞,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賓語前置的標志,定語后置的標志等用法都需借助語法知識才能較清晰辨識出來。如“媼之送燕后也,執(zhí)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前一個“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是助詞,因為本句譯“您送燕后的時候”,從語法角度看,作例句的狀語;第二、三個“之”是代詞,“她(指燕后)”,分別作介詞“為”的賓語和動詞“哀”的賓語。如翻譯“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柳宗元鈷钅母潭西小丘記),借助語法知識辨識句中“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才能將原文譯得通暢(全句可譯為“那小丘上突兀聳立露出地面呈現(xiàn)出奇形怪狀的石頭幾乎不可勝數(shù)”)。 “而”,除了用第二人稱代詞外,主要用作連詞,可表示轉折、并列、承接、修飾、假設等關系,且極易混淆,但結合現(xiàn)代漢語有關復句的語意關系則可加以明確的辨析。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卒廷見相如,禮畢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這些“而”字都是連詞,第句“有大功”和“擊之”語意之間明顯存在轉折,表轉折關系;第句“今是”與“昨非”之間是正反兩面的并列關系;第句前后兩個動作有時間、邏輯上的順序,“禮畢”先發(fā)生,接著發(fā)生“歸”這個行為,表承接關系;第句“終日”是時間狀語修飾“思”的狀態(tài),應是修飾關系;第句表示假設關系。 判斷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的虛詞,也可結合語法特征來分析。如“上與詩經周易同風”(曾國藩湖南文征序)與“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與”字都可譯為“和、同”,但前一句的“與”是介詞,因為全句省略的主語是屈原的離騷和周敦頤的說理文章,而“與”跟詩經周易只是構成介賓結構修飾“同風”;而后一句的“與”是連詞,因為“蘇子”與“客”都作主語,二者調換前后位置,其意義不變。 5代入檢驗 根據(jù)已記憶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代入句子去理解,語意通暢,即可驗證正確的答案。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轉折的意義,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后、那么”替代,若判斷為轉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語意不通暢,則說明判斷不準。 “何”,主要用法和義項有: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問”;復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在辨析“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一句中的“何”字時,通過代入法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 另外,高考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一些較典型、熟悉的用法,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如2006年高考廣東卷,辨析“因訪一元家所在”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兩句的“因”字用法,后一句“因”介詞,表“通過”,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例句,就可以把“通過”之義代入前一句,再結合具體語境就可以辨析出二者的不同了。 6標志確認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抓住這 些標志,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兩大類,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哪種標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固定句式較多,值得熟記的至少有十種以上,如: “不亦乎”(不也是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無以”(沒有用來)例:“軍中無以為樂?!?“何為?”(為什么)例:“何以伐為?” “如(若、奈)何?”(把怎么樣)例:“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用來)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得無(毋)乎(耶)”(恐怕、莫非)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何之有”(有什么)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惟(唯)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意義)例:“惟利是圖”“惟才是舉” “為所”(被,表被動)例:“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7成語聯(lián)想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相沿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大多來源于古代文獻典籍,保留了許多文言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用法以及文言語法、修辭等,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成語中包含雙音節(jié)虛詞,如“言過其實”(其:他的;實:實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憑借)。 成語中成語中包含有兼詞,如“付諸東流”(諸:之于)、“心不在焉”(焉:于此)。 成語中成語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如“引(之)以為戒”“述(之)而不作”省略了賓語,“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省略了謂語,“運籌(于)帷幄”“付之(于)一炬”省略介詞。 成語中成語中也有倒裝,如“時不我待”(時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從”(去何從何)、“唯利是圖”(唯圖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等包含了賓語前置的形式;“繩之以法”“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輕心”“無濟于事”“重于泰山”都包含了介賓短語后置的形式。 文言詞義推斷的原則就是“文從字順”“合情合理”。以上介紹的幾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性更大,正確率更高。 8掌握步驟 首先根據(jù)前后文,通過語法分析,辨別詞性。再確定意義是否相同。如果詞性不同,其他就肯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