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題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練習題 (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十一課 桃花源記
一.填空:
《桃花源記》的作者是陶淵明 ,他名 ,字 ,是 時期的詩人?!短一ㄔ从洝吩恰短一ㄔ丛姴⑿颉分械?#160; ,也是成語 的由來。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短一ㄔ从洝肥且黄拿?,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本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
二、解釋下列多義字:
⑴志: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
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2、
⑵乃:見漁人,乃大驚(副詞,于是,就)
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⑶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動詞,作為)
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三、用原文填空
1、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體現(xiàn)祥和安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的句子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4、寫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便要還家,酒殺雞作食5、寫村中人厭惡戰(zhàn)爭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 6、漁人離開桃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7、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8、寫出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和幸福生活的語句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9、"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避秦時亂。
四.基礎知識
(一)解釋下列字詞
①異 (感到詫異 )
4、; ②具(詳細 )③窮(走盡 ) ④規(guī)( 計劃 ) ⑤詣(到、謁見) ⑥果( 實現(xiàn))(6)緣:沿著 (7)儼然:整齊的樣子 (8)落英:墜落的花瓣 (9)阡陌:田間小路 (10)垂髫:小孩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以指小孩 (11)咸:都 (12)邑人:本鄉(xiāng)人、本地人 (13)扶:沿著、順著 (14)欣:高興地、興致勃勃地 (15)未果:不久 (16)津:渡口
(
5、二)寫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具”同“俱” 詳細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同“邀” 邀請
(三)翻譯下列句子。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源人詢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2)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
6、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無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4)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6)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帶領妻子兒女以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7)林盡水源 。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
7、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9)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10)不足為外人道也。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五.寫出下列句中加線詞的古義和今義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和子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4)乃不知有漢,
8、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5)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義:不充足,不滿。)(6)詣太守,說如此如此:像這樣。(今義:這樣。) 六、在括號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1.(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此人一一為(村中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漁人)停數(shù)日,辭去。
9、
七、讀課文回答問題。
1、寫出課文出中的三個成語①豁然開朗②雞犬相聞 ③怡然自樂
2、末句中“黃發(fā)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借代 )
3、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活動、穿戴、心情
10、
11、
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產物。
5、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著重寫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由此表現(xiàn)
12、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6、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按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7、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C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B.忘路之遠近
C.處處志之
13、 D.故時有物外之趣
8、下列句中帶點的字與“皆嘆惋”句中“皆”字意義不同的一句是( C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D.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9、從上面語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
14、,用簡潔文字填入括號內。(發(fā)現(xiàn)桃花源 ) (訪問桃花源) (離開桃花源) 10、“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要寫它呢?請用簡短文字回答。
答: 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或: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11、對"世外桃源"可以理解為這是針對現(xiàn)實的一種追求,在當時有著積極的意義。 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它的出
15、現(xiàn)反映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頻繁。
12、課文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點?這段景物描寫略帶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景色優(yōu)美,帶有神秘色彩
13、假如劉子驥不"病終",他能找到桃花源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不能。因為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而且課文中已有了暗示。 14、從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時間是暮春落花時節(jié) 15、第二段中"乃大驚"顯示出桃花源人與外世隔絕久遠,還有哪句也顯示了這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 16 、"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什么? 不愿外界干擾破壞桃花源寧靜和諧的生活,也暗示外人是找不到桃花源的。
17、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為桃花源外現(xiàn)實黑暗、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而嘆惋。 。
18、作者把桃花源美景寫得真切動人,有聲有色,但又有幾分迷離恍惚,如:" "(摘取文中語句作答)仿佛若有光、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
19、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