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檢九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廣西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檢九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西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檢九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含解析)新人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2小題,60分) 1.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立國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勞、集腋成裘的精神被人們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成功”的說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榮無須解釋。此現象( )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會引發(fā)經濟危機 B.揭示出了經濟大危機爆發(fā)的根源 C.反映出了大危機爆發(fā)前人們的心理 D.論證了衰退和繁榮間的必然聯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強調大危機爆發(fā)前人們盲目追求致富,但沒有論述這一心理與經濟危機爆發(fā)的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揭示經濟大危機爆發(fā)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故B項錯誤;材料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繁榮無須解釋”,反映出大危機爆發(fā)前人們盲目追求致富、盲目相信繁榮的心理,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出了大危機爆發(fā)前人們的心理,沒有論證衰退和繁榮間的必然聯系,故D項錯誤。 2.在嚴重經濟危機環(huán)境下,“胡佛水壩”于1931年3月開工,胡佛總統(tǒng)宣稱“通過有利可圖的建設工程來增加就業(yè)”,同時其財政部長梅隆稱:“在這個國家,無論政府還是企業(yè),他們行動一致,堅定地阻止工資下調,并盡量保證更多的人就業(yè),并以此增加消費……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維持生活標準?!焙鹫倪@些言行 ( ) A.表明政府已開始干預經濟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純屬愚弄民眾的政治欺騙 D.是謀求連任的臨時性措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胡佛總統(tǒng)宣稱的“通過有利可圖的建設工程來增加就業(yè)”,以及財政部長梅隆為解決經濟危機而做的一系列承諾,表明政府已開始干預經濟,故A項正確;總統(tǒng)和財政部長是政府的代表,故B項錯誤;“胡佛水壩”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的表現,不是愚弄民眾的政治欺騙,故C項錯誤;結合材料“嚴重經濟危機”,可知這些言行不是謀求連任的臨時性措施,故D項錯誤。 3.羅斯福指出:“這一切都要求我們重新評價和核定原有的價值觀念……現在的任務……為剩余產品開辟國外市場……按照消費狀況調整生產,公平地分配產品和財富,使現存的經濟組織服務于人民?!边@反映了羅斯福( ) A.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 B.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C.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D.主張推行計劃經濟模式 答案: C 解析: 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羅斯福并未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只是調整,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重新評價和核定”“調整”“分配”等,可知羅斯福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故C項正確;羅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模式,而非推行,故D項錯誤。 4.到1942年,美國先后有200多萬青年在民間資源保護機構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qū)和大量國有公園,效果明顯。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勞動9個月,月工資中的絕大部分成為贍家費。羅斯福政府的這一舉措的主要效果在于( ) A.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提供合格兵源 B.成為解決失業(yè)民眾就業(yè)的核心途徑 C.是美國環(huán)境明顯好于他國的根本原因 D.提高了政府的救濟面和社會購買力 答案: D 解析: 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解決工人失業(yè)的問題,與兵源無關,故A項錯誤;解決失業(yè)民眾的就業(yè)問題主要靠發(fā)展工業(yè)來吸收失業(yè)工人,以工代賑只是一種補充方式,故B項錯誤;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工人失業(yè)的問題,而不是美化環(huán)境,故C項錯誤。根據題干材料“200多萬青年在民間資源保護機構工作”“月工資中的絕大部分成為贍家費”,可知這一舉措提高了政府的救濟面和社會購買力。 5.1933年5月,美國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1934年又將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這一變化 ( ) A.維護了失業(yè)群體的獨立精神 B.緩解了政府財政赤字的壓力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濟者的責任 D.奠定了美國福利制度的基礎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1934年又將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可知這使青年人通過勞動獲得報酬,一方面增加了就業(yè),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另一方面,維護了失業(yè)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A項正確;“以工代賑”反映的是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接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報酬,以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與緩解政府財政赤字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了重視州政府及救濟者的責任,故C項錯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福利國家”興起,故D項錯誤。 6.知識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產業(yè)形態(tài)的確立,其主要標志是美國微軟公司軟件知識產業(yè)的興起。正是這些知識的廣泛應用打開了計算機應用的大門,微軟公司的產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5 000家軟件公司,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亞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這些表明( ) A.知識已成為生產要素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B.知識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最快的部門 C.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D.傳統(tǒng)的農業(yè)和工業(yè)經濟日趨沒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知識產業(yè)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的增長,對整個世界經濟貢獻巨大,這說明知識已成為生產要素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知識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最快的部門”,故B項錯誤;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是在20世紀90年代,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傳統(tǒng)的農業(yè)和工業(yè)經濟日趨沒落的信息,故D項錯誤。 7.《全球通史》在描述蘇俄的經濟時提到:“強行征用供養(yǎng)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農產品?!瓗缀跛械墓S都在為前線生產。”由此可知,當時蘇俄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 A.新經濟政策 B.農業(yè)集體化 C.“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D.三大改造 答案: C 解析: 新經濟政策在農業(yè)上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剩余農產品可以自由支配,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農業(yè)集體化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服務,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yè)上實行余糧收集制,為的是集中物力和財力支援前線,以取得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故C項正確;三大改造屬于中國的政策,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8.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維埃政權擺脫了危機,同時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指( ) A.建立穩(wěn)固的工農聯盟 B.對外來資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業(yè)國有化 D.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新思路”指的是新經濟政策的特點,而A項是其影響,故排除;對外來資本的吸收和利用只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之一,不能完全體現材料中的“新思路”,故B項錯誤;新經濟政策中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yè),并未大力推行企業(yè)國有化,故C項錯誤;新經濟政策中恢復商品貿易,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經濟,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思路,故D項正確。 9.1925年12月,蘇聯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方針。斯大林認為,不是發(fā)展任何一種工業(yè)都是工業(yè)化,工業(yè)化的中心,工業(yè)化的基礎,是發(fā)展重工業(yè)(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fā)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fā)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yè)。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一方針的特點是( ) A.采用計劃經濟體制 B.排斥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C.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 D.取消新經濟政策 答案: C 解析: 開始采用計劃經濟體制是在20世紀30年代,故A項錯誤;排斥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故B項錯誤;材料“工業(yè)化的基礎,是發(fā)展重工業(yè)(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fā)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fā)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yè)”說明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故C項正確;取消新經濟政策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故D項錯誤。 10.1955年,蘇聯《關于修改農業(yè)計劃工作方法》的決議規(guī)定,農業(yè)發(fā)展由各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下達計劃任務,由集體農莊和農莊莊員根據需要自行確定各種作物的播種面積,國家計劃委員會只負責農業(yè)發(fā)展的遠景規(guī)劃和協(xié)調平衡工作。這一做法( ) A.恢復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B.提高了莊員的生產積極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形成了合理的工農業(yè)比例 答案: B 解析: 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并沒有集體農莊,且材料中所涉及的僅是農業(yè)領域,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由集體農莊和農莊莊員根據需要自行確定各種作物的播種面積,國家計劃委員會只負責農業(yè)發(fā)展的遠景規(guī)劃和協(xié)調平衡工作”,可知農民由此獲得了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這必然有利于莊員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故B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并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故C項錯誤;“合理的工農業(yè)比例”在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故D項錯誤。 11.1953—1964年,蘇聯谷物總產量年均達到1.175億噸,比1945—1953年的年均產量增長62%。在農業(yè)技術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與谷物的播種和收獲已實現全面機械化。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建立 B.農業(yè)的調整與改革 C.“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D.推行“物質利益原則” 答案: B 解析: 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于1949年1月,故A項錯誤;1953—1964年,農業(yè)的發(fā)展主要和對農業(yè)進行調整與改革有關,故B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援助歐洲復興的經濟計劃,與蘇聯農業(yè)的發(fā)展無關,故C項錯誤;推行“物質利益原則”是赫魯曉夫在工業(yè)改革中的嘗試,故D項錯誤。 12.某書在評價一位蘇聯領導人時提到:“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卻算是整個蘇聯70多年歷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時光:沒有大規(guī)模的屠殺和清洗,國民的生活顯著提高,國力強盛堪與美國相提并論,太空競賽令社會主義揚眉吐氣?!辈牧现械摹八笔? ) A.列寧 B.斯大林 C.赫魯曉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 D 解析: 列寧執(zhí)政時期俄國經歷了三年國內戰(zhàn)爭,與材料“整個蘇聯70多年歷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時光”不符,故A項錯誤;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推行肅反運動,與材料“沒有大規(guī)模的屠殺和清洗”不符,故B項錯誤;赫魯曉夫執(zhí)政時期,試圖打破“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動蕩,故C項錯誤;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時期,前期實行穩(wěn)健的經濟政策,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與美國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了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40分) 13.隨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從而對本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同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破壞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國際財政和商業(yè)網。隨著國際合作中止,政府轉向求助于它們自己的資源和成熟的經濟民族主義。通過征收關稅、制定進口限額等措施,政治家們希望使經濟實現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但在全球互相依賴的時代,這一目標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經濟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結果。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材料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大事年表 年份 事 件 1929年 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專門設立外國咨詢局,負責指導引進技術工作;10月簽訂70個外國技術援助協(xié)議 1930年 聯共(布)十六大通過“進一步推廣……聘請外國工程師、技師和熟練工人的做法”的決議 1931年 全世界機器出口的1/3銷往蘇聯 1932年 全世界機器出口的1/2銷往蘇聯;在蘇聯工作的外國專家近2 000人,技術人員10 000多人;共派遣2 000多人次出國考察、學習,購買外國技術書刊 1933年 蘇聯和美國正式建交;蘇聯向西方國家貸款總額高達14億盧幣;與外國簽訂124個技術援助協(xié)議 1934年 蘇聯加入國際聯盟 1935年 出現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的高潮 ——據《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等整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民族主義的具體表現。結合有關史實,說明“經濟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結果”。(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為蘇聯工業(yè)化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哪些有利條件。(8分) 參考答案: (1)表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展開關稅戰(zhàn)、傾銷戰(zhàn)和貨幣戰(zhàn),資本主義國家向殖民地和附屬國傾銷商品、增加捐稅以轉嫁危機。說明:世界各國各自為戰(zhàn),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使原有的世界貨幣體系四分五裂,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激化了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德日法西斯上臺,發(fā)動局部戰(zhàn)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2)條件:為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穩(wěn)定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為蘇聯工業(yè)化提供了設備、技術、資金和人才保證;證明了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與強化。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表現”,根據材料一“通過征收關稅、制定進口限額等措施,政治家們希望使經濟實現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以鄰為壑,造成國際關系惡化;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殖民地和附屬國傾銷商品,轉嫁危機。第二小問“說明”,根據所學知識,從世界來看,使國際金融和貿易秩序出現混亂,不利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從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來看,紛紛以鄰為壑,轉嫁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加劇;從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來看,激化了雙方矛盾,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從世界和平來看,德日法西斯上臺,引發(fā)了世界范圍內的戰(zhàn)爭。第(2)問,根據材料二“蘇聯和美國正式建交”“蘇聯加入國際聯盟”“出現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的高潮”,可知為蘇聯工業(yè)化建設提供了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材料二中“10月簽訂70個外國技術援助協(xié)議”“聘請外國工程師、技師和熟練工人的做法”“全世界機器出口的1/3銷往蘇聯”“全世界機器出口的1/2銷往蘇聯”“在蘇聯工作的外國專家近2 000人,技術人員10 000多人”“蘇聯向西方國家貸款總額高達14億盧幣”“與外國簽訂124個技術援助協(xié)議”等信息,體現了蘇聯從西方引進技術、資金、人才、設備,有利于蘇聯的工業(yè)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形成鮮明對比,證明了蘇聯這一模式的可行性,促進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向市場放權、為企業(yè)松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李克強在上海召開部分省市經濟 形勢座談會上的講話 運用中外近現代史的史實,對材料所述政府職能與市場活力的關系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就材料中所述政府職能與市場的關系進行論證;也可以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關系,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20分) 參考答案: 示例一 關系: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權可以促進市場活力的增加。 探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政府轉變職能,向企業(yè)放權,市場經濟獲得較快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建立和完善;蘇俄(聯)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也是政府放權的表現,從而使市場活力得到恢復和提升;蘇聯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過程中均出現政府權力下放,市場活力相對提升的現象;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現象后,各國紛紛對市場放權,弱化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力度,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發(fā)展。所以政府一定程度的放權可以激發(fā)市場的活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示例二 關系:政府適度干預經濟可以促進經濟有序發(fā)展。 探討:美國羅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改變了市場經濟下企業(yè)無序競爭帶來的生產過剩,促使美國度過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使資本主義經濟出現“黃金時期”。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始終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開始發(fā)展“新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經濟政策,使美國經濟實現持續(xù)增長。但是,面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趨勢,政府不能過多干預經濟,應該尊重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否則會適得其反。 解析: 解答本題時應首先確定設問的主體“政府職能與市場活力的關系”,其次,要注意開頭的限制“中外近現代史”。答題的第一步是亮明觀點,按照題目說明,既可以使用材料中的“政府向市場放權增強市場活力”這一觀點,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新觀點,但是不能脫離政府與市場這兩個核心;第二步,要圍繞自己列出的觀點引用史實進行說明,同時還要注意史實引用的準確性和語言表達的流暢性。以題干材料蘊含的觀點為例,首先明確觀點為“政府適度放權可以增加市場活力”,其次,在說明過程中,可以列舉中國當代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政府放權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蘇俄(聯)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滯脹”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減少對經濟干預等史實,在列舉史實的時候,要緊密結合主題觀點,進行簡要點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廣西2020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單元質檢九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含解析新人教版 廣西 2020 高考 歷史 一輪 復習 單元 質檢 世界 資本主義 經濟政策 調整 蘇聯 社會主義建設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91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