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語文大一輪復(fù)習(xí)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學(xué)案3 蘇教版
-
資源ID:34863358
資源大?。?span id="ogw228g" class="font-tahoma">347KB
全文頁數(shù):11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12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rèn)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biāo)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步步高】高考語文大一輪復(fù)習(xí)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學(xué)案3 蘇教版
學(xué)案3必修三(一)指南錄后序、五人墓碑記、燭之武退秦師、諫太宗十思疏學(xué)案目標(biāo)1.把本專題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語言點集中歸類,重點掌握“其”、“因”、“則”等虛詞。2.從本專題所具有的語言特點出發(fā),重點掌握“類聚法”積累實詞、辨識文言偏義復(fù)詞以及利用對稱特點推斷詞義的方法。1解釋下列多義詞。間按殆視治易除已請誠相2解釋下列虛詞的意思和用法。則其3注意句式特點,翻譯下列句子。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譯文:_句式:_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譯文:_句式:_夫晉,何厭之有?譯文:_句式:_1用類聚法記實詞。通常,對于實詞,尤其是多義詞,采用的是以本義為中心向引申義擴(kuò)散的輻射法。其實,為了更快更多地掌握詞義,還可以使用類聚法。即把同一意思的詞放在一起集中記憶。例如:表示“去、到、往”意思的文言詞語,有“之”、“如”、“適”、“造”、“至”、“詣”、“趨”等。請說出表示授予官職的詞語:_、_、_。請說出表示假設(shè)意思的連詞:_、_、_、_、_、_、_。請說出表示“不久”、“沒有多久”的復(fù)音詞:_、_、_。請說出表示“隨即”、“立刻”、“馬上”的詞語:a北亦未敢_輕吾國。b_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c沛公至軍,_誅殺曹無傷。d噲_帶劍擁盾入軍門。2.如何辨識偏義復(fù)詞。偏義復(fù)詞在文言文里常出現(xiàn),辨識它對理解文言文不可或缺。如何辨識偏義復(fù)詞呢?首先,了解特點:由兩個相對或相反的詞或語素構(gòu)成;詞義不是兩個單音詞詞義相加,而是偏指一方,即只取其中一個單音詞的詞義,另一個單音詞僅作陪襯,湊音節(jié)。其次,掌握方法。第一步,看組成??催@個復(fù)合詞是否由兩個單音詞相對或相近的單音詞組成。第二步,看語境。偏義復(fù)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語境決定的。如:奉使往來,無留北者?!巴鶃怼笔侵溉ズ蛠恚珦?jù)“無留北者”這句,可以推知是偏指“往”義。(1)試著運用上面的辨識方法,判斷下列句中加點的偏義詞偏指何意。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偏指_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偏指_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偏指_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偏指_(2)偏義復(fù)詞有時容易與同義復(fù)詞相混淆,特別需要聯(lián)系語境辨析。請判斷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是否是偏義復(fù)詞。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不能容于遠(yuǎn)近。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答:_3利用結(jié)構(gòu)對稱的句式特點推斷其義。(1)利用加“”的字,推斷或解釋加點字的意思,并體會這種解釋詞義的方法。則思慎始而敬終:_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_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_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_奉之彌繁,侵之愈急:_變姓名,詭蹤跡:_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_(2)遷移練習(xí):利用結(jié)構(gòu)對稱法解釋句中的加點字。講章句、課文字而已:_(09四川卷第8題B項)周窮振乏,家無余財:_(08廣東卷第5題A項)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足以周役:_(08重慶卷翻譯題)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_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_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_流血漂櫓,追亡逐北:_隨堂訓(xùn)練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全不是偏義復(fù)詞的一項是()A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予分當(dāng)引決,然而隱忍以行B奉使往來,無留北者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C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 D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2翻譯下列文段中畫線的句子,并思考推斷詞意句意的方法。子張問:“令尹子蘭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論語公冶長)譯文:_推斷方法:_聽課記錄:基礎(chǔ)知識精練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B.C.D.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且貳于楚也貳:對有二心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濟(jì):渡河德不厚而望國之治 治:治理永保無疆之休 休:停止能克終者蓋寡 克:能夠其可忽乎 忽:忽略宏茲九德 宏:擴(kuò)大,弘揚代下司職 司:管理A B C D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B.C.D.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A為巡船所物色B而為之記C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D而幸生也何為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 B.C. D.題號12345答案6.“其”字重點練。(1)說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并注意發(fā)現(xiàn)“其”字用法的位置特點。必固其根本:_其為惑也終不解矣:_信者效其忠:_失其所與:_其可忽乎:_其皆出于此乎:_吾其還也:_試歸納“其”字用法的位置特點A用作代詞:_B用作副詞,表推測反問:_C用作副詞,表婉商、祈使:_D用作連詞:_(2)體會高考考“其”字。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其”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08湖南卷)(07湖南卷)(07四川卷)答:_7說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予羈縻不得還:_而幸生也何為:_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_夫晉,何厭之有:_以其無禮于晉:_雖董之以嚴(yán)刑,震之以威怒:_失其所與,不知: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_8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和活用類型。道海安、如皋:_人皆得以隸使之:_去今之墓而葬焉:_不能容于遠(yuǎn)近:_居安思危:_若亡鄭而有益于君:_則思江海下百川:_且君嘗為晉君賜矣:_9翻譯下列句子。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譯文:_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譯文:_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譯文:_課內(nèi)語段精讀閱讀下面的選段,完成1013題。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易:改變B而又有剪發(fā)杜門 杜:杜絕C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 訓(xùn):教誨D視五人之死 視:比較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大閹之亂 亦以明死生之大B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則盡其天年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顯榮于身后D是以蓼洲周公 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沒有活用的一項是()A不能容于遠(yuǎn)近 B大閹亦逡巡畏義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人皆得以隸使之1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譯文:_(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譯文:_課外語段精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fù)贖人矣?!弊勇氛缯?,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xì),觀化遠(yuǎn)也。楚之邊邑曰卑梁,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于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yīng)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后去之。吳、楚以此大隆。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zhàn)于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嚙。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zhàn)。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再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孝經(jīng)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背荒苤?。魯季氏與郈氏斗雞。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宮,而益其宅。郈昭伯怒,傷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廟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盡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惫粚?,乃使郈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郈昭伯不勝而死。昭公懼,遂出奔齊,卒于乾侯。魯昭公聽傷而不辯其義,懼以魯國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是不達(dá)乎人心也。不達(dá)乎人心,位雖尊,何益于安也?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于三季?同惡固相助。權(quán)物若此其過也,非獨仲、叔氏也,魯國皆恐。魯國皆恐,則是與一國為敵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略有改動)注賜:子貢,姓端木,名賜。禘:d,古代祭祀名。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時八人一行,謂之一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魯本諸侯,禮當(dāng)用六佾,今只用二佾,其余四佾為季氏占有。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讓:責(zé)備B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報:稟告C公怒,不審 審:詳察D遂起甲以往 甲:盔甲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取其金,則無損于行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B吳人焉敢攻吾邑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C因侵郈氏之宮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D而不知仲、叔氏之恐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都屬于不能“察微”而導(dǎo)致的后果的一組是()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戲而傷卑梁之處女吳、楚以此大隆因侵郈氏之宮,而益其宅郈昭伯不勝而死昭公懼,遂出奔齊,卒于乾侯A(yù) B C D1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見微知著,能從細(xì)微的事件中預(yù)見事情發(fā)展的趨勢與結(jié)果。他否定了子貢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B卑梁人與吳人不能正確處理兩女子誤傷的小事而引發(fā)兩國之爭,最終楚國大敗??梢?,再微小的事,如不能預(yù)見后果并及時加以控制,也會演變?yōu)闉?zāi)難。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經(jīng)的目的是說明國君治國也應(yīng)從“孝”這樣的身邊小事做起,否則,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D面對季氏與郈氏之爭,魯昭公不加詳察,不顧后果,輕率處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異國,客死他鄉(xiāng)。1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孔子見之以細(xì),觀化遠(yuǎn)也。譯文:_(2)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譯文:_(3)不達(dá)乎人心,位雖尊,何益于安也?譯文:_學(xué)案3 必修三(一)知識整合1機(jī)會/有時,間或追究,查辦/握接近于/危險比較/看,觀察治理得好/治理代替/容易/改變授官/整治通“矣”/太,極/停止請示/申告誠心/如果互相/偏指一方,他2連詞,就/連詞,卻副詞,表婉商,還是/副詞,表反問,難道/副詞,表推測,大概/副詞,表肯定,一定3譯文:在賈家莊(我)幾乎被巡查的軍官凌侮逼迫而死。句式:被動句。譯文:現(xiàn)在(情況)緊急卻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句式:判斷句。譯文:晉國,(它的欲望)有什么滿足?句式:賓語前置句。重點突破1除拜遷若使茍誠向如而已而既而未幾a.遽b即c立d即2(1)“死”“害”“首”“車”(2)屬偏義復(fù)詞,偏指“入”、“園”、“賊”、“仇”。3敬:慎簡:選擇效:獻(xiàn)出逸豫:安逸享樂彌:更加詭:非形容詞“詭秘”義,而是動詞“隱蔽”義腰:腰佩遷移練習(xí)利用“講”可推知“課”,講授;利用“周”(周濟(jì))可知“振”通“賑”,賑濟(jì);利用“盡”可推知“殫”,用盡;利用“勝”可推知“舉”,盡;利用“誦”可推知“歌”,朗誦;利用“用”可推知“以”,任用;利用“亡”字可推知“北”,逃亡、潰敗的士兵。隨堂訓(xùn)練1DA項“出入”偏義于“入”。B項“往來”偏義于“往”。C項“國家”偏義于“國”。2譯文:三次被罷免職務(wù),也沒有惱怒的臉色。推斷方法:此句的對稱句是“令尹子蘭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仕(出仕)”與“已”對應(yīng),可知是“罷免”意;“喜”與“慍”對應(yīng),可知為“惱怒”意。這也叫對稱推斷,不過語意相反。鞏固提升1C除:整治。2B從屬二主;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美好,福祉;輕視。3BB項以:憑借身份。A項“所”字結(jié)構(gòu),“所寓”作“舍”的定語/助詞,與“為”組成被動結(jié)構(gòu)。C項向/在。D項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人稱代詞,他們。4B替、給,介詞。5DD項哪里/于之;A項雖然;B項來,目的連詞;C項承接連詞。6(1)它的,人稱代詞那些,指示代詞他們的,人稱代詞自己的,人稱代詞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副詞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還是,表婉商的語氣副詞A一般在動詞后名詞前B放在句首,且為問句C放在主謂之間D連用,一般在選擇問句中(2)相同。都是人稱代詞,他的(它的)不同。前為代詞,這些;后為代詞,自己內(nèi)心的不同。前為人稱代詞,當(dāng)?shù)氐?;后為語氣副詞,表期望7被動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否定判斷句判斷句8取道,名詞活用為動詞像對待奴仆那樣,名詞活用為狀語修墓,名詞活用為動詞遠(yuǎn)近的地方,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安適的環(huán)境,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滅亡,使動用法居于之下,名詞活用為動詞恩惠,動詞活用為名詞9越過別國而把遠(yuǎn)地(鄭國)當(dāng)作邊邑,您知道它是很難的,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解析“鄙”活用為動詞,“焉”、“陪”為關(guān)鍵詞。憑借別人的力量(做了國君)卻損害他,是不仁義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解析“敝”、“與”、“武”、“其”為關(guān)鍵詞,前三個并列分句均為否定判斷句。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解析“謬賞”、“濫刑”、“因”為關(guān)鍵詞。10B杜:塞、閉。11DD項介詞,因、因為/同“而”,表并列。12BA項形容詞作名詞。C項使動用法。D項名詞作狀語。13(1)(周公的)忠義顯揚于朝廷,贈賜的官爵謚號美好,在死后享受到榮耀。(2)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屈身下拜,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表示惋惜,抒發(fā)他們那有志之士的悲憤呢?14CA項辭讓;B項報復(fù);D項甲士,士兵。15DD項兩個“之”,都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介詞,對于/介詞,從;B項疑問代詞,怎么/疑問代詞,哪里;C項副詞,于是,就/介詞,經(jīng)由。16B是孔子得出結(jié)論的依據(jù),是事情的起因,是季氏的行為。17C引用的目的是強(qiáng)調(diào)國君善“察微”的重要性。18(1)孔子能依據(jù)細(xì)微之事預(yù)見事情發(fā)展的趨勢與結(jié)果,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看得很遠(yuǎn)。(2)物豐卻不外溢,這是能夠長期保持富足的辦法。(3)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貴,對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處呢?參考譯文魯國的法令規(guī)定,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給人當(dāng)奴仆,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領(lǐng)取贖金。子貢從其他諸侯國贖出了做奴仆的魯國人,回來卻辭讓,不領(lǐng)取贖金??鬃诱f:“端木賜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不會再去贖人了。從國庫中領(lǐng)取贖金,對品行并沒有損害;不領(lǐng)取贖金,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弊勇肪攘艘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依據(jù)細(xì)微之事預(yù)見事情發(fā)展的趨勢與結(jié)果,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看得很遠(yuǎn)。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與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邊境上采桑葉,嬉戲時,吳國的姑娘傷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zé)備吳國人,吳國人應(yīng)對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惱怒,殺死了那個吳國人就離開了。吳國人去報復(fù),把那個楚國人全家都?xì)⑺懒恕1傲旱氖匾卮蠓虼笈?,說:“吳國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他發(fā)兵反攻吳國,把老的小的全都?xì)⑺懒恕峭跻拿谅牭竭@件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國的邊境城邑,攻克并夷為平地后離開。吳國、楚國因此展開大戰(zhàn)。吳公子光又率領(lǐng)軍隊在雞父跟楚國軍隊交戰(zhàn),把楚軍打得大敗,俘虜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夏嚙。又回師攻打郢都,俘獲了荊平王的夫人,把她帶回吳國,這實際上還是雞父之戰(zhàn)的繼續(xù)。凡是要守住國家,最重要的是知道事情的起因,其次是知道事情的結(jié)局,再次是知道事情的發(fā)展過程。這三樣都做不到,國家一定危險,自身一定困窘。孝經(jīng)上說:“位高卻不傾危,憑此就能夠長期保持尊貴;物豐卻不外溢,這是能夠長期保持富足的辦法;富足尊貴不離身,然后才能保住國家,并使人民和諧?!背醪荒茏龅竭@些。魯國的季氏與郈氏斗雞。季氏的雞沒有斗勝,季平子很生氣,于是侵占郈氏的宮室,擴(kuò)建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惱怒,就在昭公面前詆毀季氏,說:“在襄公之廟舉行大祭的時候,跳舞的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家去跳舞了。季家的舞樂人數(shù)超過規(guī)格,他目無君主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不殺掉他,一定會危害國家。”昭公大怒,不加詳察,就派郈昭伯率軍隊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宮內(nèi)。仲孫氏、叔孫氏互相商量說:“如果沒有了季氏,那我們家離死或逃亡也沒有幾天了。”于是發(fā)兵前往救助,攻破西北角進(jìn)入季氏宮中,三家合兵為一,郈昭伯不能取勝而被殺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到齊國,后來死在乾侯。魯昭公聽信詆毀季氏的話,不能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魯國不能勝過季氏,卻不知道仲孫氏、叔孫氏也很恐懼,他們與季氏是患難與共的。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貴,對安定又有什么益處呢?憑魯國恐怕敵不住一個季氏,更何況三個季氏呢?他們所厭惡的都相同,本來就會互相救助。昭公權(quán)衡事情錯誤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孫氏、叔孫氏,整個魯國都會感到恐懼。整個魯國都感到恐懼,這就是與整個國家為敵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