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 分類匯編 第二單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B版).doc
《2019年高考地理 分類匯編 第二單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B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地理 分類匯編 第二單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B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高考地理 分類匯編 第二單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B版) 考點一 地球運動特征與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zhuǎn) 考點二 晨昏線 當中國南極中山站(約69S)處于極夜時,甲、乙兩地分別于當?shù)貢r間5時40分和6時20分同時看到日出。據(jù)此完成下面兩題。 1.(xx大綱全國,7,4分)甲地位于乙地的( ) A.東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東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 B 2.(xx大綱全國,8,4分)這段時間可能出現(xiàn)的地理現(xiàn)象是( ) A.暴風雪席卷歐洲北部 B.澳大利亞東南部易發(fā)森林火災 C.好望角附近炎熱干燥 D.墨西哥灣熱帶氣旋活動頻繁 答案 D 考點三 時間計算與日期變更 結合圖文材料,回答下面兩題。 假設一架客機于北京時間6月22日12時從北京(116E,40N)起飛,7小時后途經(jīng)a地(165W,67N)上空,14小時后抵達芝加哥(87.5W,42N)。 客機飛行路線示意圖 3.(xx天津文綜,10,4分)結合圖文信息判斷,與該客機飛行過程中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 A.客機的飛行路線比H路線長 B.客機航向與太陽視運動方向相同 C.飛經(jīng)a點時,乘客能看到太陽位于正北方 D.飛經(jīng)a點時,客機受到向北的地轉(zhuǎn)偏向力 答案 C 4.(xx天津文綜,11,4分)客機抵達芝加哥時,屬于6月22日的地區(qū)范圍約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答案 D 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于北京時間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在四川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據(jù)此回答下題。 5.(xx四川文綜,1,4分)發(fā)射時刻的國際標準時間(世界時)是xx年12月( ) A.1日17時30分 B.1日21時30分 C.2日1時30分 D.2日9時30分 答案 A 考點四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6.(xx浙江文綜,11,4分)地球上某點,每天該點經(jīng)過昏線的地方時不斷前移,則該點所在地與時間段匹配正確的是( ) A.澳大利亞悉尼,5月 B.美國華盛頓,1月 C.南非好望角,9月 D.印度孟買,4月 答案 A 我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下圖示意某科考隊員當日拍攝的一天太陽運動軌跡合成圖。讀圖回答下面兩題。 7.(xx福建文綜,11,4分)該日太陽位于圖示F位置時( ) A.泰山(36N,117E)旭日東升 B.東京(36N,141E)夕陽西斜 C.紐約(41N,74W)烈日當空 D.開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答案 B 8.(xx福建文綜,12,4分)次日泰山站( ) A.日出正南 B.太陽高度變大 C.白晝變短 D.極晝即將開始 答案 C 北京時間2013年12月21日0時42分,我國為玻利維亞成功發(fā)射通信衛(wèi)星。讀下圖,回答下題。 9.(xx北京文綜,2,4分)衛(wèi)星發(fā)射當日( ) A.玻利維亞在傍晚可收看衛(wèi)星發(fā)射直播 B.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角接近90 C.中國南極昆侖站所在地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D.地球接近公轉(zhuǎn)軌道的遠日點 答案 C 下圖為甲地所在區(qū)域某時刻高空兩個等壓面P1和P2的空間分布示意圖,圖中甲、乙兩地經(jīng)度相同。完成下題。 10.(xx山東文綜,10,4分)若該日甲、乙兩地同時日出,則甲地該日 ( ) A.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 B.為冬至日 C.日落時區(qū)時為18時 D.晝夜等長 答案 D 考點五 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地理 分類匯編 第二單元 第二節(jié) 地球的運動B版 2019 年高 地理 分類 匯編 第二 單元 地球 運動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25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