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3章 第2節(jié)海陸變遷(第2課時)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doc
-
資源ID:3223119
資源大?。?span id="z3bq6gz" class="font-tahoma">2.13MB
全文頁數(shù):8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3章 第2節(jié)海陸變遷(第2課時)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3章 第2節(jié)海陸變遷(第2課時)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課型】 新授課【課標要求】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目標】1.通過讀“世界板塊分布”圖,在地圖上指出七大板塊,并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重點)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上兩大山系的成因,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重點和難點) 【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教學方法】觀察法、小組合作法【教具準備】地圖冊、多媒體【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回顧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提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哪里?導入本節(jié)課內(nèi)容 “板塊運動”學生根據(jù)問題,閱讀課本,找出問題答案(學生小組討論)通過提問,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生研討與學習板書“板塊的構造學說”課件展示“世界板塊的分布”(1)圖中“”表示( )?“”表示( )?(2)板塊內(nèi)部與板塊外部比較有什么區(qū)別?(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4)七大板塊的名稱及分布。(5)查找:中國位于 板塊上;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板塊上;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是 板塊。學生讀課本 P52內(nèi)容,填空:(1)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七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而且各板塊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2)一般的說,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比較活躍。讀課本 P52圖3-2-5,完成下列問題:(1)說出七大板塊的名稱和大致范圍。(2)七大板塊中哪個板塊以海洋為主?它被哪些板塊包圍著?(3)板塊內(nèi)部與板塊外部比較有什么區(qū)別?通過學生讀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銜接與過渡一般說,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而地殼的活躍,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鹕降卣鸾o人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 師生研討與學習師生研討學習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擠壓的地方,出現(xiàn)高山、島弧鏈或海溝利用“世界主要山脈分布”圖,結(jié)合“世界板塊的分布”圖,引領學生觀察、分析世界主要山脈的形成與板塊運動的關系:(1)板塊運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張裂運動,另一種是擠壓運動。(2)張裂的地方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擠壓的地方往往出現(xiàn)高山、島鏈或海溝。聯(lián)系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和書53頁中圖 “全球七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在圖中找出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大西洋、紅海、地中海等。學生討論:用板塊構造學說加以解釋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脈是如何形成的?大西洋、紅海、地中海的面積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讀課本 P52圖3-2-5和 P53圖3-2-7,說出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和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等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各由哪幾個板塊碰撞、擠壓后隆起而形成。阿爾卑斯山脈是由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形成。落基山脈是由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擠壓形成。安第斯山脈是由南美板塊和納斯卡板塊擠壓形成。通過學生讀圖、交流與合學習,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師生研討學習師生研引導學生讀“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圖,指導學生結(jié)合課本 P52圖3-2-5“世界板塊的分布”圖,分析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并找出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展示火山噴發(fā)的景觀圖片,并播放火山爆發(fā)視頻。追問:火山噴發(fā)有何利弊?總結(jié)、補充:1、影響全球氣候:火山爆發(fā)時噴看44頁中圖2-56“全球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找出世界兩大地震帶:a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b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東北部的火山地震帶。 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陽火山地震帶上,所以多火山地震;中國汶川位于亞歐大陸南部地震帶附近,易發(fā)生地震。 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為什么這里多火山地震?你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嗎? 學生通過對板塊運的的學習正確理解板塊運動給人類和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 學生觀看視頻,并討論自然的力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因此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通過學生讀圖、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學會運用地圖、借助地圖學習的能力。開拓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困擾當?shù)鼐用耖L達數(shù)月之久?;鹕交液突鹕綒怏w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zhì)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2、破壞環(huán)境火山爆發(fā)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jié)合形成泥石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xiāng)村和城市,使得無數(shù)人無家可歸。 泥土、巖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知識拓展:當?shù)卣鸢l(fā)生時,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應急措施?師生共同討論得出: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下面并緊抓桌子腿,如果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時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不要慌張向戶外跑,以防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將門打開,確保出口,走消防通道不坐電梯。戶外場合,要用手或手提包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 【教學反思】作為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心智來講還比較幼稚,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大陸漂移的動力板塊運動,并利用課本模擬板塊的“擠壓”和“張裂”運動來理解這兩種運動所造成的地形后果,引導學生理解 “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激起了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熱情,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本節(jié)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不足地方,大到整體的把握,小到具體的細節(jié)都有待提高。急需改進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特點設計教學流程,而非教師的思維方法,只有讓學生經(jīng)常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井斕眠_標】1板塊構造理論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是 A日本多溫泉 B美國多颶風 C印尼多地震 D意大利多火山 2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fā)現(xiàn)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 A太行山是從古老的大海里升起來的 B太行山今后將從陸地變成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從陸地進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3如上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圖示板塊邊界處出現(xiàn)了()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B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碰撞擠壓運動 C大陸板塊內(nèi)部的張裂運動D大洋板塊內(nèi)部的張裂運動4(xx杭州)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A全球巖石圈只是由四大板塊組成的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東非大裂谷未來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海洋5.北京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蘆山縣(北緯30.3,東經(jīng)103)發(fā)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如上圖)(1)本次地震大致位于圖中板塊和板塊交界地帶。(填字母)(2)想出躲避地震帶來災難有效、科學的方法(至少3種)。6.讀圖3.5,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板塊名稱。A , B ,C , D ,E , F , G 。(2)澳大利亞大陸位于 板塊上,中國位于 板塊上。(3)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板塊是 板塊,在其周圍多火山、地震,原因是處在板塊的 。(4)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處在 板塊和 板塊、 板塊的擠壓處。(5)根據(jù)板塊的運動方向推測:太平洋的面積將 (擴大或縮?。?,大西洋的面積將 (擴大或縮?。??!窘虒W反思】作為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心智來講還比較幼稚,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通過“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的海洋魚龍化石”、“南極煤層”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然后再通過兩個海陸變遷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海陸變遷的存在,從而引入“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觀點,進而讓學生了解大陸漂移的動力板塊運動,并利用課本模擬板塊的“擠壓”和“張裂”運動來理解這兩種運動所造成的地形后果,結(jié)合“煮飯、燒水”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理解 “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激起了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熱情,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本節(jié)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不足地方,大到整體的把握,小到具體的細節(jié)都有待提高。急需改進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特點設計教學流程,而非教師的思維方法,只有讓學生經(jīng)常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