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考點突破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考點突破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語文考點突破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doc(7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考點突破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 一、(xx廣東,5~9,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就轉太常博士。太宗聞其強干,召還。張永德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未幾,果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帥不進。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咸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shù)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痹佋?“錢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蔽迥?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yōu)異,復命知益州。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 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選自《宋史張詠傳》,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有夙儒張覃者未第 第:科舉考中。 B.推辱主帥 推:追究。 C.不痛繩之 繩:捆綁。 D.復命知益州 知:掌管。 解析: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C項,繩:約束,制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 B. C. D. 解析: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介詞,“把”/介詞,“因為”;B項,動詞,“作為”/介詞,“被”;C項,都是連詞,表示承接;D項,代詞,表示……的人/沒有具體所指,表示句中停頓。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B.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C.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D.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 解析:A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應結合上下文,大致了解前后文意,把握所斷句子的基本意思,斷開一些比較明確的地方。如“正由是決行深入”“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里”。其次,就是要抓住一些標志詞。如文中的“之際”,后面肯定要斷開,人名“詠”前面要斷開?!皶r”若放入前一句句末,便與后句的“之際”形成并列,根據(jù)上下句意可知,這樣會使前后矛盾,故應將“時”放入下句的句首,作“當時”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在張永德被懲辦后不久,太宗就意識到張詠的意見是對的。 B.當李順叛亂的時候,張詠敦促上官正出兵討伐,并為之隆重餞行。 C.在歉收時,張詠主張對販私鹽的人從輕處分,并建議從此后都減輕刑罰。 D.真宗對張詠在四川的表現(xiàn)很滿意,通過謝濤傳達了對張詠的贊賞。 解析:C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安⒔ㄗh從此后都減輕刑罰”不對,文中表述為“俟秋成,當仍舊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獲,再按舊法執(zhí)行。 5.根據(jù)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7分) ①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4分) 譯文: ②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賓語前置和判斷句式。①“茍”是一詞多義,這里是表假設,“如果”的意思;“自活”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活自”,養(yǎng)活自己;“蜂”是名詞作狀語,你蜜蜂一樣;“患”是一詞多義,這里是“禍患”的意思。②“傅先生天下賢士”是判斷句式;“尚”是連詞,尚且;“名”是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稱呼名字。 參考答案:①如果不靠販賣私鹽養(yǎng)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樣聚集在一起做盜賊,那么成為禍患就嚴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2)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xiàn)張詠“惜才”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把握題干要求,因為題干信息是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此題題干中的關鍵詞是“張詠”“惜才”“兩個”等。其次要結合原文信息,緊扣具體語境,從張詠的諸多事跡中篩選出有關其“惜才”的事跡,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或直接引用原文。 答案:(示例一)①在四川鼓勵文士應試考取功名。②對傅霖念念不忘,恭敬有加。 (示例二)①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②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 參考譯文:張詠,字復之,是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郡中要舉薦進士,評議要把張詠作為第一名推薦。(郡中)有一個老儒生叫張覃的一直沒有考中,張詠就和寇準一起寫信給郡將,舉薦張覃為第一名,眾人都贊許他能謙讓別人。恰逢李沆、宋湜、寇準接連舉薦張詠很有才能,(朝廷)就讓他出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其間)上奏免去了歸、峽二州水遞夫(在遞運飲用水的驛站服役的人)的勞役。(后來)就轉任太常博士。太宗聽說張詠精明干練,就召他回來。張永德?lián)尾?、代二州的都部?有一個小校觸犯了法令,被張永德鞭笞而死。太宗下詔審查張永德的罪責。張詠緘封退還詔書,并且上奏說:“陛下正委派張永德以防守邊關的重任,如果因為一個小校的緣故,追究侮辱主帥,臣擔心下屬會有輕慢上司的心理?!碧跊]有聽從。不久,果然出現(xiàn)營兵控告軍校的情況,張詠再次引用前面的事上奏,太宗改變了態(tài)度安撫他。 張詠出京擔任益州知州,當時李順作亂,王繼恩、上官正總領軍隊討伐叛軍,卻按兵不動。張詠用話語激勵上官正,鼓勵他親自出戰(zhàn),還隆重地為上官正設宴餞行。上官正因此決定出兵深入敵后,取得重大勝利。當時正是叛軍大肆入侵擄掠之際,百姓大多被威逼脅從。張詠發(fā)布文告,向他們講明朝廷的恩德信用,讓他們各自回歸家鄉(xiāng)。 起初,蜀地的文士都愿意學習,卻不樂于做官。張詠察訪到郡里的文士張及、李畋、張逵三人都有學識和美好品行,被鄉(xiāng)里的人稱贊;于是就敦促勉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而這三個人都考中了。士人們從此都接受勸勉鼓勵。 咸平二年,夏天,張詠憑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連幾年(莊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販賣私鹽來維持生計。官府抓獲了幾百名犯法的人,張詠全部減輕對他們的懲罰并遣送他們回家。下屬官員勸說道:“不狠狠地懲罰他們,恐怕無法禁止(販賣私鹽的行為)?!睆堅佌f:“錢塘州十萬多戶人家,饑餓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販賣私鹽養(yǎng)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樣聚集在一起做盜賊,那么成為禍患就嚴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舊法執(zhí)行?!毕唐轿迥?真宗因為張詠以前在蜀政績優(yōu)異,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適逢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張詠傳達諭旨說:“有你在蜀,朕在西方?jīng)]有后顧之憂了。” 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年輕時一同求學。傅霖一直隱居不愿出仕。張詠顯達以后,訪求傅霖三十年,始終沒找到。到這時傅霖前來拜會張詠,守門的小吏報告說傅霖請求拜見,張詠責備他說:“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二、(xx新課標全國Ⅰ,4~7,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饑,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明年,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nèi)。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于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shù)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書屠滽罷,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愆,御經(jīng)筵,絕游宴,停不急務,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正德時,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連疏求去,許之。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長于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zhèn),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jié),厲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節(jié)選自《明史馬文升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登景泰二年進士 登:升職。 B.錄功進左副都御史 錄:記載。 C.振鞏昌、臨洮饑民 振:救濟。 D.勒石紀之而還 勒:銘刻。 解析:A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登:考中。由句子結構可推出,“登……進士”,不是“升職”意。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馬文升勸諫皇上修身愛民內(nèi)容的一組是(3分)( ) ①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 ②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鄯惭哉Z動止悉導之以正?、芪纳埫菊裥簟、轀p膳撤樂,修德省愆?、拗诡~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B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②表現(xiàn)馬文升一心為國家考慮的崇高品格。③寫馬文升勸諫皇帝如何教導太子。④寫馬文升請求皇帝命令有關部門賑濟百姓。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馬文升仕途順利,政績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歷任多項職務。功業(y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處理受災民眾的善后問題;二是擊敗擾亂社會秩序的賊寇。 B.馬文升為人正直,處事嚴明。他敢于直言勸諫,奏事進言均得到采納;又能夠嚴格考察部屬,曾罷免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對他大肆威脅和污蔑。 C.馬文升盡心軍事,關注民生。他任兵部尚書十多年,對屯田、邊備等職責勇于進言。在代吏部尚書時,南京等地遭遇風雨災害,他又請求皇上救助災地百姓。 D.馬文升文武全才,聲名遠揚。朝廷大事往往等他決斷,又有顯赫邊功,外國皆聞其名。為人重氣節(jié),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xiāng)。 解析:D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D項,“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xiāng)”曲解文意,原文為“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意思是大盜來到鈞州,因為馬文升家在這里,就放棄了那里離開了,并不是“不去他的家鄉(xiāng)”。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 譯文: (2)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1)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碩,大。耆碩指年高德重。望,期望接近,文中是“望其項背”意。(2)輒,總是;顰蹙,皺眉頭。 參考答案:(1)(馬文升)在朝廷官員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誠心誠意任用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望其項背。 (2)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 參考譯文:馬文升,字負圖,外貌奇?zhèn)コ霰娏獯?。景泰二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御史。巡視山西、湖廣,剛正不阿非常有名。成化初年,被征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記功晉升左副都御史。救濟鞏昌、臨洮的饑民,安撫流離失所的百姓,政績很顯著。當時在黑水口擊敗賊寇,又在湯羊嶺擊敗賊寇,刻石記功而還。晉升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徐、和發(fā)生饑荒,(馬文升)調(diào)用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救濟百姓。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書議論十五件事情,都經(jīng)過討論得以施行。皇帝效仿古天子親自耕種藉田,教坊以雜戲進獻,馬文升神色莊重地說:“新天子應當知道農(nóng)事艱難,要這些干什么?”(皇帝)馬上責令撤去。第二年,(馬文升)做了兵部尚書,像以前一樣視察團營。天下太平已久,使得軍政荒廢松弛,西北部落時時在邊塞窺伺。馬文升嚴格考核各個將校,罷黜貪婪懦弱者三十多人。奸邪之人非常怨恨(馬文升),夜里拿著弓箭在(馬文升的)門前窺伺,有的人寫了誹謗的信射入東長安門內(nèi)。(馬文升)在兵部做官十三年,盡心軍務,對于屯田、馬政、邊備、守御(之事),多次上書陳述有利國家、合乎時宜的事。只要是有利于國家的事情,應當說的,即使不屬于自己的職責,也言無不盡。他曾經(jīng)認為太子年滿四歲,應當早日教導,請求選擇淳厚謹慎老成懂得書史的人,由他們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語行動都用正道來教導。山東長久干旱,浙江及南畿發(fā)生水災,馬文升請求命令有關部門賑濟撫恤,訓練士兵以防備意外?;实鄱颊J真地采納。在朝廷官員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誠心誠意任用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望其項背。吏部尚書屠滽被罷免,倪岳代替了屠滽(的職位),倪岳去世,用馬文升代替。南京、鳳陽大風雨毀壞房屋,(有些)樹木被連根拔起,馬文升請求皇帝減少宴飲撤去音樂,培養(yǎng)仁德減少過錯,駕臨御前講席,杜絕宴游,停下不緊急的事情,停止額外織造,救濟饑民,搜捕盜賊。不久,又上奏吏部職掌十件事?;实鄱加枰园劜⒉杉{。正德年間,朝政已經(jīng)轉移由宦官把持,馬文升年老,接連上書請求離職,皇帝同意了。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馬文升有文武之才,擅長隨機應變,朝廷重要決議往往由他決斷。功在邊防重鎮(zhèn),外國都聽到他的威名。尤其看重氣節(jié),厲行端方不茍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馬文升)去世后一年多,大盜來到鈞州,因為馬文升家在這里,就放棄了那里離開了。 三、(xx湖南,5~9,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 《魏略》曰: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绷了煅栽?“將軍度劉鎮(zhèn)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绷劣衷?“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痹?“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可語鎮(zhèn)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眰鋸钠溆?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作的一條注文?!度龂尽?中華書局簡體字版) 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蛲f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節(jié)選自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度龂尽?中華書局簡體字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亮知荊州次當受敵 次:駐軍。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將軍自度何如也 度:估計。 D.則非亮先詣備 詣:謁見。 解析:A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次”在句中應翻譯為“第二”。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A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而”,均為連詞,表轉折,但是。B項,“以”,第一個是介詞,用,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指“結毦”;第二個是連詞,表目的。C項,“乃”,第一個是連詞,表順承,于是;第二個是副詞,竟然。D項,“之”,第一個是代詞,這;第二個是代詞,代指人。 3.據(jù)《上<三國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國志》有四種情形,這條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屬于下列中的哪一種( ) A.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 B.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 C.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 D.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解析:B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裴松之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作的注文,反映出“是諸葛亮主動謁見劉備,還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歷史事件存在兩種不同說法。裴松之所以將它們?nèi)加浭龀鰜?旨在交代自己作注秉持的是兼容并包態(tài)度。 4.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B.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C.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D.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 解析:C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文并進行斷句的能力。首先通讀文段,根據(jù)標志詞和語法結構初步斷句。文中“上搜舊聞”和“傍摭遺逸”都是動賓結構,上下對仗,故應在中間斷開?!半m……而”是表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詞,“而”前應該斷開。然后再仔細推敲其他地方,逐步斷開所有句子。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3分) 譯文: (2)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4分) 譯文: (3)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3分)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舊”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舊交;第一個“以”,因為;第二個“以”,把;“諸生”是古今異義詞,一般書生。(2)“及”,動詞,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詞“之”,即曹操,須補出;“待”是動詞,對付;“得無……乎”是固定句式,譯為“恐怕……吧”。(3)“乖背”是動詞,背離;“是”是代詞,這;“良”是副詞,確實、果然。 參考答案:(1)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 (3)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讓人覺得奇怪。 參考譯文:《魏略》上說:劉備在樊城駐扎。這時曹操剛剛平定河北,諸葛亮知道荊州將是第二個受攻擊的地方,但劉表性格和緩,不懂軍事。于是諸葛亮北上去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集會議事完畢,眾賓客都離開了,而諸葛亮單獨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想要說什么。劉備生性喜好制作飾物,當時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給了劉備,劉備于是自己動手編織。諸葛亮便進言說:“英明的將軍應當有更遠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飾物呢!”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說:“這說的是什么話!我姑且用它來忘記憂愁罷了?!敝T葛亮于是說:“將軍認為劉鎮(zhèn)南(劉表)和曹操相比誰厲害?”劉備回答說:“劉表比不上(曹操)?!敝T葛亮又說:“將軍認為自己與曹操相比怎樣呢?”劉備說:“我也不如曹操?!敝T葛亮說:“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劉備說:“我也為此發(fā)愁,應該怎么辦呢?”諸葛亮說:“現(xiàn)在荊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記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戶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賦稅,于是人們心中不滿;可以和劉表說,讓國內(nèi)沒有登記的住戶,都自行登記,這樣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眲渎爮牧酥T葛亮的計謀,于是軍隊就強多了。劉備由此知曉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諸葛亮?!毒胖荽呵铩飞纤f的也是如此。 我裴松之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來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諸葛亮先去謁見的劉備,這是很明白的。雖然聽說的和看到的不一樣,各有各的說法,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讓人覺得奇怪。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詔書,讓我搜集三國時期不同和相同的史料來補注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書中的批評議論值得看,事情大多周密正確。實在像一座適宜游覽觀賞的園林,是近代難得的一部史書。但是缺失在于簡略,不時有遺漏的地方。我奉旨審慎查考,力求詳盡全面,上溯歷史搜尋過去的見聞,拾取遺事逸聞??疾烊龂m然經(jīng)歷的年歲不長,但事情關聯(lián)到漢、晉,從開始到結束所經(jīng)歷的時間,相差有一百年。這期間記載注釋的史料紛亂錯雜,經(jīng)常有許多相互抵觸的地方。那些陳壽沒有記載,又應該記錄的事情,沒有不全部記錄來彌補缺漏的。有的談同一件事但言辭有抵牾,或者對于發(fā)生的事情本來就說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論斷,我就一并記錄在書中來保存不同的說法。像那些錯誤明顯,言辭不合理的,就隨時修改來糾正它的不實之處。對陳壽記錄的時事不知恰當與否之處和他有小的失誤的地方,就多按照我的想法加以評論。自從從事撰寫這個文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將近一個月。寫作??眲倓偼瓿?就恭敬地封起呈給陛下。 四、(xx山東,9~1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 看松庵記 宋 濂 龍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諸山為尤深,有四旁奮起而中洼下者,狀類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山多髯松,彌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蘿份份披披,橫敷數(shù)十尋,嫩綠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雜以黃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樂之,新結庵廬其間。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淵二,蛟龍潛于其中。云英英騰上,頃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無津涯,大風東來,輒飄去,君復為構煙云萬頃亭。庵之東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巒益峭刻,氣勢欲連霄漢。南望閩中數(shù)百里,嘉樹帖帖地上如薺,君復為構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潔,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飲,無不宜者,君復為構環(huán)中亭。 君詩書之暇,被鶴氅衣,支九節(jié)筇①,歷游三亭中。退坐庵廬,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視之久,精神凝合,物我兩忘,恍若與古豪杰共語千載之上。君樂甚,起穿謝公屐,日歌吟萬松間,屐聲鏘然合節(jié),與歌聲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簫音以相娛。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廬云。 龍泉之人士,聞而疑之曰:“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yè)以自見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隱居者之為,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為不足與,而有取于松也?”金華宋濂竊不謂然。夫植物之中,稟貞剛之氣者,唯松為獨多。嘗昧昧思之,一氣方伸,根而蘊者,荄而斂者,莫不振翹舒榮以逞妍于一時。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則皆黃隕而無余矣。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君之處也,與松為伍,則嶷然有以自立;及其為時而出,剛貞自持,不為物議之所移奪,卒能立事功而澤生民,初亦未嘗與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強謂君忘世,而致疑于出處間,可不可乎?(選自《宋濂全集》,有刪改) 注:①九節(jié)筇(qing):一種竹杖。②唶(ji):贊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競秀獻狀 秀:開花。 C.被鶴氅衣 被:通“披”,穿著。 D.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B項,秀:美麗,俊秀。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 B. C. D. 解析: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副詞,于是,就/副詞,趁此,趁機。B項,介詞,在/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比”。C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D項,都是副詞,竟然,反而。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描寫匡山松樹的一組是(3分)( ) ①彌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跈M敷數(shù)十尋,嫩綠可咽?、奂螛涮厣先缢j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萬松間?、抟辔⑽⒆黧虾嵰粢韵鄪?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解析:C 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②句描述的是“薜蘿”;③句是寫南望閩中數(shù)百里的嘉樹的景象;⑤句是寫章君的行為。 4.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匡山位于龍泉的西南面,因為四面高聳,中間低洼,形狀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優(yōu)美,引人入勝。 B.章三益在匡山上蓋了草舍后,又根據(jù)草舍周圍環(huán)境的特點建造了三個亭子,在亭中彈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讀書之余,常在松間歌吟,與松樹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龍泉人士對章三益的看法,他認為章三益無論隱居還是出來做官,都能像松樹一樣堅持操守。 解析:B 本題考查歸納文章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B項,原文“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飲”說的是環(huán)中亭,沒有提及另外兩個亭子。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yè)以自見者。(5分) 譯文: (2)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5分)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譯時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注意把握(1)句中詞語嘗(曾經(jīng))、礪(磨礪)、帥(率領)、植(建立)、見(顯露)。(2)句中凌(冒著)、易(改變)、是故(因此)、昔(從前),托(借)等的含義。 參考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優(yōu)異才能,當福建賊寇逼近時,他曾經(jīng)樹起旗鼓,磨礪兵器,率眾擊退了他們,大概是希望建立功業(yè)來顯露自己。 (2)那些能夠冒著每年的嚴寒而不改變品行的,不是松樹嗎!因此從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樹來激勵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這樣的吧。 參考譯文:龍泉多大山,它的西南方向百余里的那些山特別幽深;有一座山四面凸起,中間卻凹陷下去的,形狀像簸箕竹筐,百姓就稱它為“匡山”。山上多髯松,極目遠望,松樹高聳,插入云霄,清新翠綠,光彩照人,像剛用水洗過一樣。松樹上薜蘿枝葉茂盛濃郁,橫著延展數(shù)十尋,嫩綠可嘗。松根茯苓,粗大如斗,又雜生著黃精、前胡、牡鞠等苗,采摘下來就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剛在那里建造了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遠的地方,有兩個深潭,里面潛藏著蛟龍,云氣氤氳升起,頃刻之間就覆蓋了整個山谷。那云氣的顏色純白,像大海白茫茫沒有邊際,大風(如果)從東方吹來,云氣就會飄然散去,章君又建造煙云萬頃亭。草屋東北若干步遠的地方,山更高,峰巒更加陡峭,猶如刀刻,氣勢好像要接連云霄。從此處向南望去,可達數(shù)百里外的閩中,名貴的樹木遍及大地如同小草(一樣多),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屋正南大約有若干步遠的地方,地勢開闊而且干爽潔凈,東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競相展示秀美的姿容,讓人喜愛玩賞忘記疲倦。同時,這里又適合彈琴下棋,適合提著酒具來飲酒,沒有不順應(心情)的,章君又建造了環(huán)中亭。 章君吟詩品書之余,穿著鶴氅衣,拄著九節(jié)竹杖,遍游三座亭中,回來坐在草屋里,回眸看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手作揖。章君注視著他們,精神凝合,物我兩忘,好像與古代的賢士談論千年之上的事物。章君很開心,起身穿上謝公屐,每天在這萬松間歌唱吟詠,屐聲鏘然與詩歌的節(jié)拍相合,與歌聲相答和。髯松似乎明白章君的心意,也微微發(fā)出笙簫的樂音來相娛。章君贊嘆說:“這是我所得的觀賞松樹的情趣?!庇谑蔷陀谩翱此伞边@個名字為他的草屋命名。 龍泉有人聽說之后懷疑說:“章三益具有救世的優(yōu)異才能,當福建賊寇逼近時,他曾經(jīng)樹起旗鼓,磨礪兵器,率眾擊退了他們,大概是希望建立功業(yè)來顯露自己?,F(xiàn)在卻用‘看松’為他的草屋命名,好像隱士的所為,或許(是因為)鄙視世間的紛擾而不去接近俗世,抑或是因為當世之人不值得交往,而要從松樹上得到什么啟示嗎?”金華宋濂私下里不這樣認為。植物中,秉持貞剛氣節(jié)的,只有松樹最多。我曾深思:植物吸收地氣,根蘊藏養(yǎng)料,聚斂水分,沒有哪種植物不舒展枝葉來呈現(xiàn)一時的艷麗。等到秋高氣爽,霜露降臨之后,這些植物都枯黃隕落沒有葉子了。那些能夠冒著每年的嚴寒而不改變品行的,不是松樹嗎!因此從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樹來激勵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這樣的吧。章君所處之地,與松樹為伴,卓異不凡且有用來自立的方法;等到他順應時勢而出時,剛強堅貞自我克制,不會因為世人的非議而改變自己的志向,最終能有所作為,恩澤百姓,他的初衷并沒有和松柏的品格相悖。有人不懂得這些,卻牽強地認為章君忘卻了世事,甚至懷疑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可不可以呢? 五、(xx浙江,16~20,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 送丁琰序 [宋]曾 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huán)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蝼砘蛄T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xiāng),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zhì),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本文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本題,可以采用代入法。A、C、D三項的解釋都符合語境,故正確。B項,誣:欺騙,不說實話。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B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本題考查“且”“也”“則”“之”四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且”,第一個是連詞,表并列關系;第二個是副詞,將要。B項,兩個“也”,都表示句中停頓。C項,“則”,第一個是連詞,表承接關系;第二個是連詞,表轉折關系。D項,“之”,第一個是代詞;第二個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xiàn)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yǎng)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賞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fā)出“得人”的感嘆,體現(xiàn)了愛才若渴之心。 解析:C 本題重點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題側重于從曲解文意的角度設誤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C項,表述不當。原文說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鄉(xiāng)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卻沒有道路,這是“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猶 恐 予 之 愚 且 賤 聞 與 見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則 求 夫 賢 而 有 名 位 聞 與 見 之 博 者 而 從 之 問 其 人 之 孰 可 舉 者 卒 亦 未 見 焉 解析:本題考查閱讀淺易文言文并正確斷句的能力。首先,通讀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內(nèi)容,斷開一些比較明確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詞,如本文中的“也”“則”“者”“而”“焉”等。沒有明顯標志的地方根據(jù)語意完整的原則逐步斷開。這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 答案: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譯文: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本題涉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倒裝句。 (1)句中關鍵詞是“豈”“勝”“若”“患”?!坝袆谟谇蟆薄懊苡诜ā笔墙樵~結構后置句;“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盡;“患”,憂慮;整個句子又是一個反問句。 (2)句中關鍵詞是“奚”“重”“更”?!稗伞北矸磫?“更”是動詞,改革。 參考答案:(1)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2)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參考譯文:太守和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離得最近又特別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經(jīng)評價當今的太守和縣令,存在著千里連成一個州郡卻沒有一個賢良太守的現(xiàn)象,也存在著百里形成一個縣卻沒有一個賢良縣令的現(xiàn)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時常憂慮這種現(xiàn)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強對太守和縣令的考核與監(jiān)察,用來約束懲治他們。有的被降職,有的被罷免,在地方上一個又接一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下達詔書,選定朝臣,讓他們分別薦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擔任太守或縣令。每次被舉薦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資質(zhì)品行確實能夠勝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沒有見到過。被舉薦的人已經(jīng)是這樣了,那么從我所看到和聽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誰真該被薦舉,最終也一直沒有見到過。我還擔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聞與所見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賢明而又享有名聲與地位、所聞所見也廣博的人請教。向他詢問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誰真該被薦舉,可也最終一直沒有見到過。這難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騙,而上天壓根就沒在當今降生人才嗎? 假使天子與大臣擔憂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來防備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嚴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難道是因為現(xiàn)在與古代相距太遠,治理天下最終沒有辦法嗎?大概古人有學校教育,有老師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來評定,獎賞和處罰從鄉(xiāng)里開始,最終普及到天下,作為教育普及到這種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夠施行他們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夠成為優(yōu)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賢人就多。賢人多,那么從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倉庫等地位低下的官員的選拔,都有合適的人,難道只是太守、縣令(有合適的人任命)嗎?他的為政之道難道不是簡約明確的嗎?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難道不多嗎?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現(xiàn)今,學校、師友、賞罰的法令與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鄉(xiāng)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卻沒有道路。人愚鈍,就愚昧!可以通過教化使之變得賢能,可是最終又有誰能教化他們呢?所以今天的賢人少。賢人少,那么從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倉庫等地位低下的官員的選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適的人,難道只是太守、縣令(找不到合適的人)嗎?因此搜求人才沒有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嚴密,卻不能用來把天下治理得好,原因都是出自這些罷了。唉!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姑蘇人丁琰在南城輔佐縣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縣令了解,縣令說:“是因為丁琰輔佐我。”我又向縣里的人了解,縣里的人沒有不樂于談論他的?,F(xiàn)在他在淮陰任縣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舉薦任用他。從縣令這個角度看,得到了適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夠用對待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嗎? 請求我寫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絕沒有給他們寫。唯獨丁君去赴官登程,沒有求我寫文章,但是我樂于寫出自己曾經(jīng)的觀點來送給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勵他,并且勉勵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六、(xx安徽,4~7,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①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據(jù)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nèi)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下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庇谑俏举⒛缩耆黄鹱?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睆蛦?“我孰與皇帝賢?”陸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yè),統(tǒng)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shù)十萬,皆蠻夷,踦②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shù)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标懮菸举槟显酵?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節(jié)選自《說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 (節(jié)選自《史記南越前傳》) 注:①椎結:同“椎髻”,發(fā)髻梳成一撮,形狀如椎。②踦:同“崎嶇”。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 親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轉。 C.人眾車輿 輿:眾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解析:D 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文言實詞詞義除了熟悉常見的意義外,還要注意從語境、語句結構等方面推理核實。A項,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釋為“父母”正確。B項,反覆:翻轉,從原文看,指越人“殺王降漢”像“翻轉手掌”一樣容易,正確。C項,輿:眾多。從“人眾車輿”的結構特點上可以推知“輿”和“眾”意思相同,指眾多。D項,由:從?!罢梢患摇笔÷灾^語動詞“出”,“由一家”是介賓短語。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 B. C. D. 解析:D 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因:副詞,于是/介詞,憑借。B項,而:承接連詞/轉折連詞。C項,乃:副詞,于是,就/副詞,竟然,反而。D項,所:用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構,名詞性短語,可譯為“……的……”。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陸賈極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隨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說尉佗歸順漢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tài)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C.尉佗亦能審時度勢。他本為龍川令,受命于任囂,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亂統(tǒng)一了南越;后聽從陸賈的勸導與建議,接受朝廷封賞,臣服于漢王朝。 D.陸賈游說技巧高超。為說服尉佗,他從國力、軍事等方面分析了對方可能面臨的情勢,進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從朝廷的約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解析:B 本題重點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這類題-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考點突破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考點 突破 專題 十二 文言文 閱讀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18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