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學案(無答案)人教新課標版.doc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學案(無答案)人教新課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學案(無答案)人教新課標版.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學案(無答案) 人教新課標版 撰寫人:__________________ 時 間: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3.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及相互位置關系。 4.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互助,游戲激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 與課堂教學與經(jīng)歷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過程,領悟合作、互助、討 論、交流的意義,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 2.教學過程:采用直觀教學原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眼、動腦、動手、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shù)人科學 研究的結果。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布的特點。 2.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教學難點 1.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布。 2.通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1.地球儀、世界地形圖、自制各大洲輪廓剪紙圖片。 2.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 四人小組復述鞏固下列內(nèi)容: 1. 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顏色的星球? 2. 地圖或地球儀上藍色部分代表什么? 3. 地球表面基本由哪兩部分構成? 設問導讀: 1. 讀教材P29正文及圖3.1: (1) 地球上海洋面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 (2) 海陸分布呈什么大致趨勢? 2. 讀教材P30正文及圖3.2: (1)陸地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集中在哪個半球? (2)南北極地區(qū)分別是什么? 3. 讀教材P30圖3.3: (1) 看看即使在陸地最集中的陸半球,陸地面積占多少?海洋面積占多少? (2) 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 4. 讀教材P30-P32正文及圖3.4、圖3.5、圖3.6、圖3.7: (1) 什么是大陸、半島、島嶼、海峽? (2) 什么是大洲?全球共分為哪幾個大洲?面積大小依次是多少? (3) 說說四大洋的名稱及位置。 (4) 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哪個半球? (5)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哪個半球? (6) 赤道穿過的大洲和大洋有哪些?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哪個? (7) 哪些大洲是連在一起的?請你說出它們之間的界線。 自我檢測: 1、世界的陸地主要集中在 ( ) A.北半球和東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南半球和東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2、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那么,全球有 ( ) A.七個大陸、七個大洲 B.六個大陸、七個大洲 C.六個大陸、六個大洲 D.五個大陸、七個大洲 3、被三個大洲包圍的大洋和被三個大洋包圍的大洲分別是 ( ) A.印度洋、非洲 B.北冰洋、南極洲 C.太平洋、亞洲 D.大西洋、北美洲 4、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是 ( ) A.歐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北美洲 5、赤道和北極圈都穿過的大洲是 ( ) A.亞洲 B.歐洲 C.北美洲 D.南極洲 6、南極洲的四周圍繞著大洋,在南極上空看大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 (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7、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 ( ) A.亞洲和太平洋 B.亞洲和北冰洋 C.南極洲和太平洋 D.南極洲和北冰洋 8、下列各組地名中,均為大洲分界線的是 ( ) A.蘇伊士運河、京杭運河 B.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 C.烏拉爾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D.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鞏固練習 .讀東西半球圖,完成下列內(nèi)容 大洋:⑧ ⑨ ⑩ 11 兩極: 12 13 東西半球:A. B. 大洲: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深入拓展 讀下圖,回答問題 圖2—5 ⑴字母代表的大洲是: A B C D E F G H 。 ⑵數(shù)字代表的大洋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⑶在圖上填注洲界線運河的名稱(位置要準確)。 3.2海陸變遷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溫故知新: 四人小組復述鞏固下列內(nèi)容: 1. 世界海陸是如何分布的? 2. 哪些大洲是連在一起的?說說它們之間的界線。 設問導讀: 1. 讀教材P34正文及圖3.11、圖3.12: (1) 觀察圖3.11第一幅圖與第二幅圖,赭山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2) 觀察圖3.11第二幅圖與第三幅圖,赭山的位置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又說明什么問題? (3) 觀察圖3.12,5000年以前,江陰以東的情況與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 2.讀教材P36正文及圖3.13 (1)“大陸漂移假說”是誰提出的?觀點是什么? (2)能夠證明大陸原來連在一起的證據(jù)有哪些? (3)海陸之間的變化過程是怎樣的?? (4)太平洋在不斷擴大還是縮???大西洋呢? 自我檢測: 1.“大陸漂移假說”的創(chuàng)始人是:( ) A.哥倫布 B.李四光 C.魏格納 D.達爾文 2、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前的運動 B.人類填海造路 C.海浪的侵蝕作用 D.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 3、“滄海桑田”在地理科學上的正確含義是 ( ) A.填海造陸種田 B.比喻世事的變遷 C.比喻海陸的變遷 D.在海邊種植桑樹 4、“大陸漂移假說”認為 ( ) A.自古以來地球上就有七大洲、四大洋 B.兩億年錢地球只有一塊原始大陸和一個原始大洋 C.現(xiàn)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是6500萬年前形成的 D.現(xiàn)在的 大洋、大洲的相對位置不會再發(fā)生變化了 鞏固訓練 一、讀大陸漂移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A B C (1)請按時間順序排列地球海陸分布狀況:兩億年前的是 圖,6500萬年錢的 是 圖,現(xiàn)在的是 圖。 (2)魏格納認為,2億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 大陸,陸地被 包圍著。稱作泛大洋。到6500萬年前,泛大陸開始 ,破裂的大陸象浮冰一樣緩慢地 ,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 大洲和 大洋。 (3)從圖中可以看出,2億年來,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太平洋不斷 地 ,地中海在不斷地 ,大西洋在不斷地 。(擴大或縮?。? 二、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的兩大洲分別是 和 。 2.海牛在兩大洲的分布說明了什么? 3.從圖中觀察到的這種現(xiàn)象證明了 是漂移的,并由此推斷出大西洋所在 的 位置曾經(jīng)是 . 第二課時 溫故知新: 四人小組復述鞏固下列內(nèi)容: 3. 全球共有幾個大洲?幾個大洋?面積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4. 大陸漂移假說是哪國科學家提出的?漂移的原因是什么? 設問導讀: 2. 讀教材正文及圖3.1: (4) 地球表層可分為幾大板塊?哪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 (5) 板塊和板塊之間的運動趨勢是什么?說出它們產(chǎn)生的不同地理現(xiàn)象。 (6)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7) 識記六大板塊名稱。 3. 讀教材P36圖3.15、圖3.16: 解釋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及紅海、東非大裂谷的發(fā)展。 3.讀圖3.14、圖3.17及P37材料: (1)觀察世界火山地震帶是如何分布的。 (2)找出兩大火山地震帶。 (3)火山地震帶于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 (4)喜馬拉雅山是哪兩大板塊碰撞形成的?大西洋是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還是板塊張裂形成的? (5)你知道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嗎? 自我檢測: 1.六大板塊之中,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大西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 2.根據(jù)板塊構造理論,未來地中海面積應該是( )。 A.擴大 B.縮小 C.不變 D.有時擴大,有時縮小 3.臺灣海峽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遺跡,原因是(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殼下陷,海水淹沒 C.砍伐的森林丟到海里 D.地上樹木被水沖到海中 4.下列地區(qū)中,地殼較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是( )。 A.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 B.板塊內(nèi)部 C.日本 D.中國 5.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地震的亞洲國家有( ) 。 A.日本 B.俄羅斯 C.美國 D.加拿大 6.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 。 A.地球的巖石圖由五大板塊拼合而成 B.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 C.板塊內(nèi)部穩(wěn)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塊 D.板塊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7.下列關于全球構造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莫霍提出來的 B.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wěn)定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內(nèi)部地殼穩(wěn)定 D.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在不斷縮小 8.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哪個板塊( ) 。 A.亞歐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南極洲板塊 9.喜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的( ) 。 A.碰撞 B.張裂 C.分裂 D.隆起 10.地中海北側的板塊是( ) 。 A.亞歐板塊 B.非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太平洋板塊 鞏固訓練 1.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成 大板塊。它們是:A 板塊,B 板塊,C 板塊,D 板塊,E 板塊,F(xiàn) 板塊。 (2)六大板塊是不斷 著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xiàn) 現(xiàn)象。 (3)板塊與板塊 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 和 。 2.讀圖,回答: (1)請將字母A(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和B(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填注在圖相應的位置上。 (2)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 板塊的接觸地帶。 (3)我國的臺灣島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臺灣島位于 火山地震帶上。 深入拓展 想一想:下圖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鴕鳥的分布。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huán)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請你解釋一下它們?yōu)槭裁磿植荚诖笪餮蟮膬砂叮? 10 / 10-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陸地和海洋 年級 地理 上冊 第二 陸地 海洋 答案 新課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06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