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機械加工勞動定額《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制定機械加工勞動定額《切削用量時間標準》(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制定機械加工勞動定額《切削用量時間標準》
眾所周知,按傳統(tǒng)的說法機械加工勞動定額時間的構成是:作業(yè)時間、準備與結束時間、布置工作地時間以及休息和自然需要時間,其中作業(yè)時間又分為基本作業(yè)時間和輔助作業(yè)時間?;咀鳂I(yè)時間即是機動時間,機動時間和切削用量有著因果關系,根據這種關系可以制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 ,而且這個標準是機械加工勞動定額標準化和計算機輔助勞動定額制訂與管理的重要基礎標準。但是,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提法,在1988年全國勞動定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之前幾乎沒有聽說過。為此,本文就全國機械行業(yè)勞動定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機標會)制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三次座談會議,所涉及
2、的若干問題介紹如下:
1991年機標會成立后,半年多時間之內在北京、石家莊和成都分別召開了制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技術組織工作座談會議。筆者參加了會議,并將三次會議研究討論的主要內容,曾以“機械加工勞動定額《切削用量時間標準》若干問題”和《切削用量時間標準若干問題的思考》為題,在機械部1992年4月25日和11月18日的《勞動效率報》上分別作了報道。三次專題研究討論的主要內容是:
一、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性質
根據標準化管理的規(guī)定,標準劃分為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yè)標準。當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制訂是行業(yè)下達的任務,屬于行業(yè)(專業(yè))標準,即在機械行業(yè)范圍內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使用的標準。
3、行業(yè)標準不同于部門標準(現已被撤消),不受部門限制。另外,根據標準化體系按方法標準、工作標準、管理標準、基礎標準劃分的規(guī)定,切削用量時間標準屬于基礎標準。所謂基礎標準,就是以定額標準化對象的共性要求為前提條件制訂的標準,它在一定范圍內作為基礎被其它定額標準共同并普遍采用;還有按定額標準的貫徹方式劃分的,有強制性(指令性)的標準和推薦性(參考)性的標準。切削用量時間標準屬于推薦性的標準。
二、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意義和作用
切削用量時間標準是機械加工勞動定額的基礎,主要作用:①計算作業(yè)時間的機動時間。機動時間的計算是以切削用量為基礎的,計算公式是機動時間=走刀長度L(機床轉數N走刀量S);②計
4、算材料系數。在相同條件下,對于具有同一加工要求的,不同材質的同一種加工件的加工,所耗費的時間不同。原因在于加工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不同,加工的難易程度不同,與其相適應的切削用量也就不同。加工的難易程度一般用“加工性能(K)”表示,K=V60V60基。其中V60基是典型加工材料允許的切削速度;V60是與典型相對的加工材料允許的切削速度。把K代入機動時間計算公式,經過換算可求出機動時間材料系數;③材料系數的應用可以簡化勞動定額數學模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機械局兩次實施了勞動定額數學模型化,第一次在表格式勞動定額標準的基礎,采用了數理統(tǒng)計的數學方法,建立了勞動定額數學模型。為了消除表格式標
5、準制訂誤差對數學模型的影響,第二次以切削用量標準為基礎,引入材料系數,采用技術計算法重新建立了勞動定額數學模型。兩次比較,后者在模型的簡化和精確程度方面有顯著提高,為當時的勞動部及其有關部門和專家的鑒定所肯定,為日后的貫徹實施所證實。
三、切削用量的歸口管理問題
切削用量管理一般歸口技術或工藝部門,主管勞動定額的勞動部門或勞動定額部門如何解決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制訂問題,對此會議分析如下:①切削用量雖說歸口工藝部門,不少企業(yè)工藝給出的工藝很粗糙,例如?!罢請D車稱成”等。很少有給出機床轉數、吃刀深度、走刀量等切削用量數據細節(jié);②切削用量是機械加工勞動定額的重要基礎,解決切削用量是勞動定額的當務
6、之急,也是計算機輔助勞動定額制訂、管理的重要先決條件。由于沒有切削用量標準為基礎,勞動定額工作難以開展。無奈的情況下,以往都是定額人員自己確定切削用量,這樣的切削用量既不能通用,又不能保證定額水平的平衡;③只要有切削用量和加工圖紙,實質就是有了切削用量時間標準。光有加工圖紙,沒有切削用量,定額人員根據工作需要自己給出或規(guī)范切削用量標準的做法雖然已成約定俗成,但是從勞動定額標準化要求來和實際需要講,制訂行業(yè)切削用量時間標準,是一項由有關部門聯合實施的綜合性的技術工作。
四、切削用量時間標準制訂的技術方法問題
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的制訂方法有:①實驗的方法;②計算的方法;③統(tǒng)計分析和實驗并用的方法
7、。方法選擇的原則是:科學性、可行性、經濟性的統(tǒng)一。
關于切削用量問題,據《科學管理》介紹,美國工程師弗雷德里克-泰勒于1880年秋季,在美國“米德維爾鋼鐵公司”開始以確定最佳刀具形狀、角度和切削速度進行實驗。原計劃實驗六個月,后來竟然持續(xù)了二十六年。在二十六年的實驗過程中,記錄達五萬次,消耗鋼鐵80萬磅,耗資近20萬美元。他對實驗的體會是,“在每一個場合下的答案都涉及到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而解決這個數學問題,首先要決定十二種獨立變量各自發(fā)生的影響?!彼懈杏|的說:“沒有親自搞過這種實驗的人,對遇到的巨大困難是沒有體會的,因為要研究的變量太多啦”。
會議認為實驗的方法耗資大、難度多、周期長,
8、不適宜選用。
對于第二種方法,筆者于1985年參加了北京市工程機械工業(yè)公司組織的在北京市第三通用機械廠(即重型汽車廠)進行的,切削用量計算方法的驗證,經過反復實驗發(fā)現理論與實際差距大,具分析可能是計算所用的參數、系數和計算公式的結構都是太陳舊了,事過境遷,不適合我我國的情況。于是會議決定選用第三種,統(tǒng)計分析和實驗并用的方法制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
總之,會議認為,在國家切削用量標準沒有出臺的情況下,作為行業(yè)標準的起草和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選擇統(tǒng)計分析和實驗并用的方法,以生產實踐獲得的統(tǒng)計數據資料,并對其進一步分析和加以專題驗證為前提,制訂切削用量時間標準,省錢、省力、省時間,既有科學根據又符合標準化原理和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