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指導與同步訓練2.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指導與同步訓練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指導與同步訓練2.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基礎知識精講】 一、需掌握的字的讀音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人。蘇洵子。21歲時考取進士入仕。反對王安石變法,主動要求外放,先去杭州,后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還因“烏臺詩案”下獄,貶黃州。精神上因這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等人入朝后,新法被廢除,蘇軾應時入京。但蘇軾對新法又并非全盤否定,所以不同意司馬光等人的一些激烈做法。他的為人,自己曾說“受性剛褊,黑白太明,難以處眾”,又與當權者發(fā)生分歧及至矛盾。他又自求調離京城,出知杭州。哲宗親政后,繼承神宗,打擊“舊黨”,蘇軾又被列入懲處之列,一貶再貶,最后貶到嶺南、海南島。直到徽宗即位,大赦舊黨,才北歸,長年流放的折磨讓他一病不起。 在北宋這個文化環(huán)境中,蘇軾是一個富于浪漫氣質和自由個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為士大夫集團的成員,抱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與文化建設;另一方面,由于他的自由個性和天才氣質,他比同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體會到強大的社會政治組織與統(tǒng)治思想對個人的壓抑,而走向對一切既定價值準則的懷疑、厭倦與舍棄(但不是沖突與反抗),努力從精神上尋找一條徹底解脫出世的途徑。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灑脫無羈與無可奈何、隨緣自適與失意彷徨。語言上他最推崇自然平淡,對陶淵明抱有一種近似崇拜的心理,認為陶詩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詩人之上。 蘇軾學識廣博,多才多藝。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暢達,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以雄大的才力,開闊的胸襟進入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 三、寫作背景及解題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游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fā)郁悶心情。這一時期,寫下了許多動人的散文和詞,如有名的《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 此篇短文記的是元豐六年十月,蘇軾和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僅80余字,描繪了二人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時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四、課文注釋及譯文、分析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像是寫日記,交代年月日,一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敖庖掠?,原本沒什么可干的??删驮?“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因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馬上產生了夜游的雅興,便“欣然起行”。一個人“行”了一陣,想到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活動和行動,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zhí)烀瘛眱删浔憩F出來。尋見張懷民以后,友人也沒有睡,于是兩人一起走到寺院的庭院中,開始夜游。文字簡潔明了,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暢。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積水清澈透明,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作者同樣把月光比喻成水,但和一般人的用法卻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寫法超凡脫俗,意境清冷孤寂。 哪一夜沒有月亮?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是呀,月色與竹柏處處有,但此處的月光與竹柏分外令人動情,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也只有“吾兩人”,因為只有“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兩人同是被貶之人,雖有壯志,但無法實現,只是兩個“閑人”而已。最后一句使兩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這兩句話所傳達的思想感情相當復雜,既有欣喜愉悅,又有落寞孤寂,還透出某種鄙視塵俗的自慰之情。這種復雜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蘇軾政治上失意,內心苦悶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風月中尋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給予人的無窮愉悅,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無法領受的。蘇軾得到一種世人難以得到的滿足和愉悅,這是身處逆境的蘇軾聊以自慰的。 五、文章結構 第一層(開始至“相與步于中庭”),敘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 第二層(庭中如積水空明……蓋竹相影也),寫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從實感而來,令人宛然若見。 第三層(何夜無月……吾兩人耳),以慨嘆兩人閑置的處境作結。 六、寫作特色 1.層次分明。 文章雖然簡短,但從交代時間,到作者的行為,到寫景,到抒情點題,脈絡清晰可見。 2.行文流暢。 按照所想——所為——所見——所感來寫,一氣呵成,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敘事簡潔。 寫到承天寺找張懷民一節(jié),只用“亦未寢”三個字,略去相見時的對話,省了不少筆墨,使文章更顯得緊湊。 4.寫景別致。 全文寫景只有一句話,“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里先虛后實,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寫法巧妙,匠心獨運,有別具一格的藝術效果。 5.寫情自然。 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澳顭o與為樂者”,“遂”“尋”等無不顯露出作者那微妙變化的思想感情。結尾更是用點睛之筆“閑人”表達了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苦悶心情。 七、一詞多義 八、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 樂:快樂,高興。這里是游樂的意思。 例句:念無與樂者 九、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僅。 今義:但是,表轉折。 例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十、特殊句式 1.倒裝句 例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定語“如吾兩人”后置 譯文: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2.省略句 例句:念無與樂者 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吾”,指作者自己。 譯文:想到沒有和(我)游樂的人。 十一、補充資料 1.蘇軾的處世態(tài)度與文風 蘇軾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是一個富于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具有堅定執(zhí)著的品格。同時,經歷多年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的蘇軾,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對待這些人生困境,他非常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他從道家哲學的立場看待人生的苦難與歡樂及世間的是是非非。用禪宗的“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崇尚順乎自然,以此求得心理的平衡。當種種不幸襲來之時,他都以一種曠達的心理來對待,把這一切視為世間萬物流轉變化中的短暫現象,他不愿以此自苦,更多地是在人生中尋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東西。使他對生活抱著樂觀與豁達的態(tài)度,隨時能夠發(fā)現生活中生機盎然、富有情趣的事物?!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边@種心理實際蘊藏著比一般直接流露的悲哀更深沉的悲哀,包含著自我麻醉,苦中作樂的成分,但又表現出從更為高遠的立場上觀照社會與人生、處理個人不幸遭遇的宏達情懷。他既嚴正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大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把兩者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那一類在士大夫心靈上歷來相互糾結纏繞的矛盾。 蘇軾的散文常常是“隨物賦形”,“信筆抒意”,從而渲染出一種情調。這篇散文也大體尋此思路,由事及情,表達了他隨緣自適,聊以自慰的無奈心境。同時也表現出蘇軾筆意蕭然而景物鮮明,文字清新而意境幽深的風格。 2.關于張懷民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在黃州貶所已經四年了。張懷民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這兩人,都因被貶而得“閑”,愛好也相投。張懷民贈墨二枚給蘇軾,蘇軾作《書懷民所遺墨》一文以記之。張懷民修了一座亭子,“以覽江流之勝”,蘇軾名之曰“決戰(zhàn)”,蘇軾的弟弟蘇轍寫了《黃州快哉亭記》,至今為人們所傳誦。 十二、課后習題解答 (一)提示:先默讀課文,然后想像。鼓勵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二)提示:元豐六年已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五個年頭了,雖然耕種田地可以自慰,雖然有壯麗山河可以游樂,但他仍感到壯志未酬,心系國家政事。作者自謂“閑人”,既表現了作者擺脫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娛自樂的欣慰;更多地是在這種隨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為閑人的惆悵和無奈的情緒。所以,也許輾轉難眠才是兩人起行賞月、排解郁悶的根本原因。或者說,他們在苦中求樂。 (三)略。 【同步達綱練習】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確讀音 1.念無與為樂者( ) A.yu B.l 2.懷民亦未寢( ) A.qǐn B.qn C.qn 3.水中藻、荇交橫( ) A.xng B.xng C.hng 二、文學常識填空 《記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是我國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層用了兩個疑問句和一個陳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七課《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指導與同步訓練2 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這個句子描寫的對象是( ) A.庭院 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 A.積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橫 3.這句使用的修辭手法是( ) A.比喻 B.擬人 4.翻譯這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三 峽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A.如果 B.從 C.由 D.在 (2)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 ②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③絕巘多生怪柏。( ) A.斷絕 B.極 C.阻絕 D.消失 2.以下分析不十分準確的是( ) A.第一段大筆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峽全景,重點描述了高山連綿不斷,陽光和月色下的壯麗景色。 B.第二段用流水陪襯高山:偉岸雄峻的高山使一江急流洶涌飛馳,奔騰咆哮的江水又與兩岸沉默的高山相應,又使三峽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幾分驚險。 C.第三段在描述了春冬之時三峽水清、樹榮、山峻、草茂的幽美景象后,作者由衷地發(fā)出了“良多趣味”的感嘆。 D.第四段以“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古樸漁歌結尾,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與“乘奔御風”相比較,顯示了( ) A.三峽水流的湍急。 B.宣布皇詔的急切。 C.江行的風波險惡。 D.江水的驚濤拍岸。 4.翻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B 2.A 3.A 二、蘇軾 東坡居士 宋 文學家 三、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四、 (一)1.B 2.B 3.A 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二) 1.(1)①D ②A (2)①A ②D ③B 2.A 3.A 4.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樹林山澗里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xù)不斷,音調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記承天寺夜游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上冊 第十七 記承天寺 夜游 學習 指導 同步 訓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78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