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
-
資源ID:2590177
資源大?。?span id="oscqfub" class="font-tahoma">29KB
全文頁數(shù):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4.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一、 教學目標1.簡述生物膜的結構。2.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3.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nèi)容。2.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三、教學方法講述法、探究法四、課時安排2五、教學過程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提示1.三種材料比較,彈力布更能體現(xiàn)細胞膜的柔變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對好一些。當然,這幾種材料的特點與真實的細胞膜之間還有不小的差距。2.有條件的話,使用微孔塑膠或利用激光給氣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為模型的細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臨時使用的模型,利用豬或其他動物的膀胱做細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問題再以“本節(jié)聚焦”已起學生的思考、注意。板書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問題1.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是什么呢?歐文頓的推論是否正確呢?學生活動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并完成 “思考與討論1”,教師提示。提示1.最初認識到細胞膜是由脂質(zhì)組成的,是通過對現(xiàn)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2.有必要。僅靠推理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準確,還應通過科學實驗進行檢驗和修正。3.因為磷脂分子的“頭部”親水,所以在水空氣界面上磷脂分子是“頭部”向下與水面接觸,尾部則朝向空氣一面??茖W家因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質(zhì)必然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這一結論。問題(邊問邊講述)2.細胞膜中除含有脂質(zhì)外,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呢?(介紹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組成;分析假說是如何提出的,假說與觀察和實驗證據(jù)的關系)3.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是怎樣形成膜的呢?(介紹兩位荷蘭科學家的實驗,分析脂雙層這一結論的由來)4.蛋白質(zhì)位于脂雙層的什么位置呢?(簡介20世紀40年代的推測和羅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結構模型)(指出“三明治”結構模型的不足,說明細胞膜不應是靜態(tài)的剛性的結構,而應當是動態(tài)的彈性的結構。)5.有什么證據(jù)證明細胞膜中的物質(zhì)是不斷運動的呢?(重點介紹熒光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指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并討論技術的進步在細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思考與討論2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如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使人們終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凍蝕刻技術和掃描電子顯微鏡技術使人們認識到膜的內(nèi)外兩側(cè)并不對稱;熒光標記小鼠細胞與人細胞的融合實驗又證明了膜的流動性等。沒有這些技術的支持,人類的認識便不能發(fā)展。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始終引導人們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人類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結構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異的。在生命系統(tǒng)中,一般來說,功能的不同常伴隨著結構的差異,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這顯然與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還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樣。由此促進學者們重新研究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的問題。一些學者使用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運用紅外光譜等技術證明,膜蛋白主要為球形結構。冰凍蝕刻電鏡技術又證明,脂雙層中分布有蛋白質(zhì)顆粒,這樣又發(fā)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種類的蛋白質(zhì),以及蛋白質(zhì)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況,恰能較好地解釋不同結構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板書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nèi)容。講述這一模型是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過對已有的模型進行修正而提出的。板書它的主要特點是:(1)膜結構的不對稱性和不均勻性。(將膜蛋白分為外在蛋白和內(nèi)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質(zhì)在脂雙層中的分布是不對稱和不均勻的。)(2)膜結構的流動性。(認為膜的結構成分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生物膜是流動的脂質(zhì)雙分子層與鑲嵌著的球蛋白按二維排列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與蛋白、蛋白與脂質(zhì)、脂質(zhì)與脂質(zhì)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的。小結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nèi)容。它的主要特點是:(1)膜結構的不對稱性和不均勻性。(2)膜結構的流動性。(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與蛋白、蛋白與脂質(zhì)、脂質(zhì)與脂質(zhì)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的。作業(yè)練習一二?;A題1.提示:細胞膜太薄了,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而19世紀時還沒有電子顯微鏡,學者們只好從細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進行探究。2.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3.提示:這兩種結構模型都認為,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zhì)是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是:(1)流動鑲嵌模型提出蛋白質(zhì)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些橫跨整個脂雙層,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雙層,有些則鑲嵌在脂雙層的內(nèi)外兩側(cè)表面;而三層結構模型認為蛋白質(zhì)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cè)。(2)流動鑲嵌模型強調(diào)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而三層結構模型認為生物膜是靜態(tài)結構。4.D。拓展題1.提示:生物膜結構的研究歷史反映了科學研究的艱辛歷程,也告訴我們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茖W家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已有的知識提出解釋某一生物學問題的假說或模型,用觀察和實驗對假說或模型進行檢驗、修正和補充。一種模型最終能否被普遍接受,取決于它能否與以后的觀察和實驗結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釋相關現(xiàn)象,科學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2.提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不可能完美無缺。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永無止境,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對膜的研究將更加細致入微,對膜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將能更完善地解釋細胞膜的各種功能,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流動鑲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