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語文李杜詩五首教案第一課時人教版必修.doc
《2019-2020年高三語文李杜詩五首教案第一課時人教版必修.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三語文李杜詩五首教案第一課時人教版必修.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三語文李杜詩五首教案第一課時人教版必修 教學目標:1掌握詩歌朗讀技巧,讀出詩歌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 2在誦讀中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李白詩歌的飄逸風格。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杜詩的形式美與內(nèi)容美,感受李白、杜甫兩位大詩人的特有的詩歌風格。 教學難點:對李白、杜甫不同詩歌風格的理解與把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每首為一個學習單元.按照“學會誦讀——理解內(nèi)容——美讀鑒賞”的程序學習。 對于詩歌的鑒賞采用在教師點撥下學生感悟的方法。以誦讀為途徑,積累為基礎,以領悟為目標。 第一課時 鑒賞《峨眉山月歌》與《春夜洛成聞笛》 一、導語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今天,我們從唐代成就最高的兩位大詩人的這五首詩入手體味一下他們不同的藝術風格。 二、課前積累: 1、古詩中“月”的意象 在古詩中,一些字眼是含著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xiàn)“言外之意”的深層內(nèi)涵。 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寫不同凡響。 詩歌中共有五次寫到“月”。開篇詩歌就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句來渲染餞別的悲慘。在楓葉飄飛、荻花凋零、涼風瑟瑟的深秋時節(jié),作者和朋友飲酒作別。月色朦朧,醉意朦朧,一輪昏黃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淚眼,又像月會隨水流去。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詩人感情的作用,而且還為下文寫“忽聞水上琵琶聲”的驚喜埋下伏筆。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們陶醉。一曲琵琶聲息之后,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曲聲里,聲已息而意未盡,甚至連水面都無波痕,皎潔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靜,表達了聽眾如癡如醉的情感。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薄扒镌麓猴L”寫出了時間的流逝,濃縮了琵琶女賣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暫,寫人的老去、失寵,襯托寂寞與孤獨。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寫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后的生活場景,用月來襯托人的孤獨、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作者聽了琵琶女的苦訴之后,因同病相憐而自敘身世。這兩句詩實際是白居易悲慘孤獨苦悶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白居易屢受排擠,被貶官異地,人生旅途上無絲毫快樂可言,再加上憂國憂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還有閑情雅意來沐浴春光,觀賞明月呢?美好的場景,孤獨的場面,反襯人的寂寞。 2、古詩中的“月”含著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抒發(fā)思鄉(xiāng)懷遠之情。人們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霸铝痢毕笳魉寄?,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再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二)、表現(xiàn)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里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比如李白的《玉階怨》把月亮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坝耠A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卑言铝磷鳛樽蠲篮?、最純潔的象征。 (三)、對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fā)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在古詩中,月是有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lián)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的詩句表現(xiàn)了哀愁的心緒。唐詩中有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凄清孤苦,還有孟浩然“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的凄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蘊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的潸潸淚下,錢起“二十五弦彈月夜,不勝清怨卻飛來”的郁懷難耐……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筆法空靈,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四)、展示廣闊情懷。古人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唐人的邊塞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博大闊遠、渾融、豐腴、完滿的意境,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雄渾蒼茫,高適“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的開朗壯闊,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浩渺閑雅,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雄心憂患,都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月作為一種語言形象,把環(huán)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也把邊塞這個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間轉化成了藝術上的心理空間。明月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絕表現(xiàn)空間之美。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鐘。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托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fā)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二、知人論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生于西域,長于蜀地,25歲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終葬在當涂。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厚,詩歌以清新飄逸見長,《峨眉山月歌》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駭驤筋力成,意在萬里外”,于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梢哉f,受長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鄉(xiāng)土因緣,詩中峨眉月就是這樣一個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歸后,在黃鶴樓送蜀地僧人去長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進蜀僧晏入中京》。洋溢著思鄉(xiāng)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為《靜夜思》中人與月的瞬間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變得家喻戶曉。后來又借酒力和醉態(tài)思維,創(chuàng)造出《月下獨酌》,《把酒問月》等詩歌神品。謫仙之月,是想象最清麗奇特、極具情感滲透力的意象。因此經(jīng)過李白、蘇軾以及唐宋一系列詩人賦予明月具有人間親和感的想象和意義,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興遂漸滲透到民間風俗心理,終于在北宋形成了人倫情感非常濃郁的中國人盼團圓、慶團圓的歲時節(jié)日——中秋節(jié)了。 三、誦讀提示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候的作品,受詩人詩歌風格的影響,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因此朗讀時應用舒緩語調,略顯深沉而不露痕跡。 前三句是記敘描述文字,寫夜行所見,畫面美麗,意境深遠。朗讀時以慢調語氣,把月映之下山影川流的美妙意境傳達出來。但其間亦略有變化:前兩句以2-2-3的同樣慢速語調朗讀,盡量放慢,第三句則可以加快語速,尋求節(jié)律上的一種變化,停頓也為4-1-2,中間停頓可以放長一點,體現(xiàn)下句感情上的一種變化,這其實也是詩歌內(nèi)在的一種變化。 最后一句,詩人即將遠離久居的蜀地,感受相當復雜,離開故地而無限依戀,語言雖短,但可謂情誼深長。因此朗讀中注意讀得深沉而含蓄,讀出思念之情。停頓又變?yōu)?-2-3,而且“見”字后面的停頓可以特意拉長些,以便更好地讀出離別時的深深綿意。 四、鑒賞這首詩 1、“思君不見”的“君”究竟指誰? 關于文中的“君”,一說指峨眉山月?!短圃妱e裁集》:“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旨粗冈?。”一說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則詩中山月兼為友情之象征。 其實李白常把明月作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來描繪,除了《把酒問月》外,還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甚至還可以隨便寄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稱月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為故鄉(xiāng)的象征而出現(xiàn)在詩中,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故鄉(xiāng)的親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板書:兼指友人,故土,象征鄉(xiāng)情、友情) 2、這首詩句中有哪些地名?這些地名在詩中起何作用? 明確:蜀江行旅圖: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板書) “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詩情畫意的兩個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綠可愛,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樣的美景就自然可愛了,當然它還交待了詩人的游蹤。第三句連用兩個地名,點明了詩人出發(fā)地點和將要達到的目的地,語調顯得輕快而急促,表現(xiàn)了詩人爽朗奔放的性格?!跋掠逯荨秉c明行舟將到的地點,也意味著船行很遠了,“思”的情緒也就產(chǎn)生了。五個地名,前兩個重在寫景,中間兩個偏重敘事紀行,最后一個“渝洲”則側重抒情。 3、鑒賞具體語句 李白的詩歇清新飄逸、音韻流暢,他的詩歌中總能刨設出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同時,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詩人。在這樣一首送別詩里,詩人初離鄉(xiāng)土,感情非常復雜:一方面,離開故土深深依戀;另一方面,躊躇滿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實現(xiàn)遠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畫面之優(yōu)美與內(nèi)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詩鑒賞的一個點。 例如:詩從“蛾眉山月”寫起,點明時令是秋天?!扒铩弊忠蛉腠嶊P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4、藝術手法的鑒賞 (一)、結構形式上 ①構思上穿越時空闊大的境界。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但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思緒萬千,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 ②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岸朊忌皆隆薄捌角冀笔堑孛郊佑诰拔铮翘撚?;“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二)表達情感含蓄蘊藉 在表達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這首詩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 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關于文中的“君”,一說指峨眉山月。《唐詩別裁集》:“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旨粗冈隆!币徽f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則詩中山月兼為友情之象征。 賞讀《春夜洛城聞笛》 1、誦讀提示 過首詩系因詩人厭倦飄零、思歸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詩人在徹夜不眠之時寫的,表達了思歸安陸的強烈感情。全詩當用低沉的調子來讀,速度要慢一些。八個詩句的節(jié)奏皆作“xx--xx--x--xx為避免單調起見,讀時對節(jié)拍的長短可適當加以調整,使整齊之中略有變化。此詩四聯(lián)皆對仗,出句與對句之間應有明顯的同隔,如一氣讀出,就聽不出對聯(lián)的意味了。 2、知人論世 李白24歲時就走出四川,告別親人出外遠游。坐船東下,出三峽,過荊門,到達江陵,游洞庭湖,登廬山,到金陵后住在揚州。27歲時,他離開揚州,經(jīng)汝海,到達安陸,結婚后在安陸定居安陸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聳峙,再往北就是東都洛陽。這樣李白就以安陸為歸宿,從開元十九年(731)始三游洛陽,圓了他暢游帝鄉(xiāng)的夢想了。李白第三次游洛陽,是在天寶三載(744)。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經(jīng)三年了。初入宮,玄宗對李白異禮有加,命為待詔翰林。李白此時認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圖了。然而事實卻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過是將李白作為一名文學侍從,供其娛樂而已。久之,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漸感厭倦,就浪跡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闭谴藭r李白生活的真實寫照。到天寶三載春,李白上書乞請還山,玄宗同意。這年春天,李白自長安回到東都洛陽。此次洛陽之行,李白會見了當時住在洛陽的杜甫,雙子星座,珠聯(lián)璧合,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之后思歸故里,寫下了這首詩。 3、內(nèi)容感知 不知從誰家的窗戶里悄然飄出了陣陣悠揚的笛聲,這笛聲隨著春風傳遍了整個洛陽城。在夜里傾聽一支表達惜別之情的《折楊柳》曲,誰能不勾起懷念故鄉(xiāng)之情呢! 4、鑒賞點撥 (1)詩仙李白從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62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寫于東都洛陽的《春夜洛城聞笛》就是這些珍品中的一顆寶珠?!罢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甭宄恰奔绰尻枺翘拼臇|都。“暗飛聲”寫出了笛音悠遠輕細,扣住了“夜”字,顯示出此時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jīng)平靜下來了,正因夜靜,才聽到了暗中飄渺而來的笛聲,因其飄渺,又不知發(fā)自何處,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誰”字是寫這笛聲出處不明,突出、一個“聞”字。在這萬籟俱寂的春夜里,如絲的笛音散入春風,隨風飄進整個洛陽城里無數(shù)沒有睡著或者睡不著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經(jīng)意,待靜心一聽,原來吹奏的是凄清婉轉、思鄉(xiāng)懷家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xiāng)。詩人為施展才華,追求理想,離家赴遠,聽到這懷鄉(xiāng)之曲,不免情懷波動,與吹笛人以及笛音產(chǎn)生共鳴。詩句妙在沒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懷波動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xiāng)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強化肯定的心態(tài)的句子,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這一特點,牢牢扣住讀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來,這首詩成了游子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同時,也不斷滋養(yǎng)、強化著民族的一種向心力、凝聚力。熱愛故鄉(xiāng)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關于古時“折柳”的習俗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惫糯L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罢哿泟e”就蘊涵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進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彼未资姡骸皠e路恐無青柳枝?!泵鞔窃姟澳昴觊L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鼻宕惥S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逼鋵崳鴺淇梢杂卸喾矫娴南笳饕饬x,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李杜詩五首 教案 第一 課時 人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58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