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 《邏輯的力量》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邏輯的力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邏輯的基本常識。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了解推理的基本形式。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運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 理解理性精神的內(nèi)涵。 第一課時: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什么叫邏輯?清晨,村長發(fā)現(xiàn)村口有一男一女圍著一堆西瓜在爭吵。男的說:“這瓜是你從我的地里偷出來的。"婦女說:“你誣賴好人,瓜是我從自家地里
2、摘下來的?!贝彘L經(jīng)過仔細觀察后對婦女說:“你把這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兩堆,數(shù)數(shù)各堆有多少。" 婦女有一絲慌亂,但也只好照辦,分好后說:“成熟的 12 個,未成熟的 10 個。”村長冷冷一笑,指著婦女說:“你就是偷瓜的賊!"婦女無言地低下了頭。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女人的所作所為存在怎樣的漏洞?村長是如何判斷誰是偷瓜賊的? 【明確】村長看出這堆瓜有生有熟,可是大家知道,瓜農(nóng)是不會把自家的生瓜摘下來的。因此,村長推斷出女人摘的是別人家的瓜,是偷瓜的賊。 (二)任務一: 了解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和相關定律 1.概念 ① 概念是什么?
3、 概念是通過揭示對象的特點或本質來反映某個或某類對象的一種思維形式。對象的特點或本質反映在概念中,就構成了概念的內(nèi)涵;而被概念所反映的一個個、一類類對象,就成為概念的外延。所以,任何一個概念都包含有內(nèi)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如:奇數(shù):不能被2所整除的整數(shù)。如+1、-1、+3、-3……偶數(shù):能被2所整除的整數(shù)。如0、+2、-2、+4、-4……在漢語中,不同的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意思),如:“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guī)啼。”第一句中的“一個"“孤”“獨自"都是講同一個概念——獨個。第二句中的“關門”“閉戶"“掩柴扉”都是一個概念——關門。第三句中的“半夜"“三
4、更”“子時分"都是一個概念——半夜。第四句中的“杜鵑”“謝豹"“子規(guī)啼”都是一個概念——杜鵑。同一個詞可以表達不同概念(意思),如:小趙在地攤上看到一本講(講述)邏輯的通俗讀物,他高興得連話都講(說)不出來,急忙同攤主講(商量)價錢。攤主說:“這本書從封面講(就某方面而論),是舊了點,但所講(論述)的內(nèi)容很精彩。價錢少不了!"小趙說:“什么表面舊了點,是你不講(講究)衛(wèi)生,弄臟了,還能要什么高價?” ② 給概念下定義時要揭示內(nèi)涵 被定義的概念=種差(揭示內(nèi)涵或本質的限定語)+臨近的屬概念。例:人是能思維的、能制造勞動工具的動物。作詮釋: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nèi)涵即可。如:
5、人是有感情的動物。 ③ 給概念分類別時要區(qū)分外延。不同的概念,其外延是不同的。 如:新到的書刊很多,有理論書、科技書、各種期刊、外文書刊、畫報和畫冊等等,它們分門別類地陳列在閱覽室的書架上。(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導致界限不清,層次不明,交叉重疊) 2.判斷 ①判讀就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一般陳述句才表示判斷。如:紅豆生南國,(陳述句,表判斷:紅豆是生長在中國的南方的。春來發(fā)幾枝?(疑問句,不是判斷,只表示了疑問,沒有作肯定或否定的陳述)愿君多采擷,(祈使句,不是判斷,只表達某種愿望或請求)此物最相思?。ǜ袊@句,不是判斷,只表達一種
6、贊嘆情感 3.邏輯的三條基本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另外還有“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 蘇軾的《艾子雜說》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營丘人,腦子很不開竅,偏偏又多事,喜歡問別人問題。有一天,他問艾子:“拉大車的駱駝脖子上,總是掛個鈴鐺,這是怎么回事?”艾子說:“大車和駱駝都是龐然大物,而且經(jīng)常在夜里趕路,怕狹路相逢,難以避讓,所以掛個鈴鐺,聽到鈴聲對方可做讓路準備。"營丘人點了點頭,轉而又問:“高塔之上也掛鈴鐺,也是為了夜里行路相互避讓嗎?艾子說:“你怎么這么不通事理?許多鳥雀喜歡在高處筑巢,把鳥糞拉得到處都是,所以在高塔上掛個鈴鐺,是為了借助
7、風力吹響鈴鐺,趕跑鳥雀,這與駱駝上掛鈴鐺怎么是一回事呢?”營丘人撓了撓腦瓜子,轉而又問:“老鷹和鷂子的尾巴上也掛個小鈴鐺,哪有鳥雀到老鷹和鷂子尾巴上筑巢的呢?"艾子十分無奈地笑道:“你這個人真奇怪,老鷹和和鷂子捕捉小動物,如果不小心飛到樹林里,腳被樹枝絆住,只要拍拍翅膀,鈴聲一響,主人就可以循聲找過去,這與高塔掛鈴鐺防止鳥雀筑巢怎么是一回事呢?”營丘人還是不明白,還要繼續(xù)問下去:“以前我看過大出喪,前面的挽郎搖著鈴,嘴里唱著歌。原來是為了腳被樹枝絆住時,便于他人尋找是嗎?"艾子再也忍不住了,惱怒地說:“那是給死人開路的。因為死人活著的時候喜歡和別人瞎爭,所以死了之后人們搖鈴,是讓他開心。”
8、 【分析】鈴鐺有很多種,不同的鈴鐺有不同的作用,這是鈴鐺的外延。從判斷的角度來看,掛在駱駝脖子的鈴鐺是用來提醒路人的,而塔上的鈴鐺是用來嚇散鳥雀的,我們感覺營丘人胡攪蠻纏,就是因為他把前后兩個概念和判斷混為一談。叫混淆概念,或叫偷換概念。同一律指一個詞語表達什么概念(意思),就必須表達同一個概念,不能時而表達這個意思,時而表達那個意思。違反同一律的叫“偷換概念"“歪曲觀點”“偷換論題"。 【例1】古希臘智者歐諦德謨面對一些人批評他說謊時的詭辯,他回答說:“誰說謊,誰就是說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能說謊,既然沒有人能說謊,那么我說的也不是說謊?!?
9、 【分析】混淆兩個“不存在的東西"概念的內(nèi)涵。第一個是指所說的與現(xiàn)實不相符的,也叫說謊。第二個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 【例2】老王來到一家鑰匙修配店,說:“配兩把?!钡曛髡f:“好,明天可取?,F(xiàn)在太忙!"老王指著站時貼著的“立等可取”說,不是“立等可取"嗎?店主說:“對啊,你站著等能明天可取走,不就是立等可取嗎?” 【分析】對“立等"的意思,老五理解(原意)是“馬上可以取,但店主偷換概念為“站著等”,這顯然是故意刁難顧客的。 (2)矛盾律 先看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去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滿懷信心地說
10、:“我想發(fā)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聽過問他:“那你用什么容器來裝這種溶液呢?”年輕人啞口無言。 【分析】為什么年輕人被問得啞口無言?因為他的想法自相矛盾,違反了邏輯中的矛盾律,即自相矛盾,換句話說,我們的言論不能既肯定它,同時又否定它。 【例1】在從前的年代,四方臺向來沒有人上去過,上去的人就從來沒有回得來。 【分析】前面說了“向來沒有人上去過",后面說“上去的人”就說明還是有人上去過,與前一句自相矛盾。 【例2】小寶寶睡在媽媽的身邊,媽媽輕輕地拍著為他催眠,小寶寶忽然說:“媽媽,不用拍,我已經(jīng)睡著了。" 【分析】
11、言行自相矛盾。 【例3】1919年英國數(shù)學家羅素講了一個趣事:有一個理發(fā)師,他規(guī)定,自己只給那些不給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請問:這個理發(fā)師該不該給自己刮胡子?(羅素悖論) 【分析】如果他刮了,就違背了“不給自己刮胡子的人”;如果他不刮,那么按規(guī)定他又要刮。 (3)排中律 魯迅寫過一篇小雜文叫《立論》: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半y!"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拔腋嬖V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耙粋€說:‘這孩子將來要
12、發(fā)財?shù)??!谑堑玫揭环兄x?!耙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幾句恭維?!耙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罢f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么,老師,我得怎么說呢?"“那么,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分析】謊話自己不愿說,真話人家不愛聽,真尷尬!為什么會這樣?從邏輯上講,就是違反了排中律。排中律:兩個對立的矛盾不能同時是假的,換句話說,對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必須有一個是對的,有一個是錯的,不能同時是錯的。即“要么
13、A對,要么A錯,不存在第三種情況"。違反的叫“模棱兩可”,“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Hehe!He,hehehehe!"就犯了模棱兩可、沒有明確態(tài)度的邏輯錯誤。 【例1】某地在該不該修水庫問題上有兩種意見,水利局長說:“認為該修的意見不現(xiàn)實,我不同意;認為不該修的意見脫離實際,我也不同意。” 【分析】“該修水庫"和“不該修水庫”是兩個矛盾關系的判斷,不可同時否定,水利局長犯了模棱兩不可的錯誤。 【例2】①說世上有鬼,我同意;說世上無鬼,我也同意:畢竟我沒見過鬼。②說世上有鬼,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斷定世上無鬼,我也不同意。
14、 【分析】對“世上有鬼"和“世上無鬼”這兩個矛盾關系判斷,①同時肯定,自相矛盾,違反矛盾律;②同時否定,態(tài)度不明確,違反排中律。 【例3】有時可以采用故意違反排中律的藝術手法,表達豐富細膩的情感。元朝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實為難。" 【分析】丈夫出征,天氣嚴寒,妻子給不給丈夫寄征衣,內(nèi)心陷入“兩不可”的矛盾之中,細節(jié)很真實,感情很細膩。 (4)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根據(jù)前面三條基本規(guī)律得來的,它要求一個被斷定為真的判斷必須有充足的理由。如果違背了充足理由律,就會產(chǎn)生強加因果、不當預設、不當類比等邏輯錯誤。
15、 【例1】蝙蝠屬于鳥類,因為蝙蝠有翅膀,而有翅膀的都屬于鳥類。 【分析】這個推論,大前提“有翅膀的都屬于鳥類"是假判斷,犯有不當預設的錯誤。 【例2】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可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既然政府還沒有發(fā)出通告允許做這件事,那就做不得?!? 【分析】別里科夫反對青年教師騎自行車的理由之一是“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么學生就不會做出好事來",這是不當預設(虛假理由)。理由之二是“政府還沒有發(fā)出通告允許做這件事”,理由雖真實,但不充分,也與推斷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強加因果關系。 【例3】他出生時天昏地暗,
16、飛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 【分析】違反充足理由律。推斷他“注定此生不凡"的理由是“出生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強加了因果關系,推不出來。 (三)任務二:分析課本中的句子,指出其中的邏輯錯誤 1.魯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讀完的,《孔乙己》是魯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讀完的。 【分析】“魯迅的作品"是一個集合概念,而后一個“作品”是具體指“這一作品",兩者的外延不同,不是一回事,偷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 2.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分析】
17、惠子的“汝安知魚樂"中的“安”的意思是“怎么",而莊子把它解成了“哪里”,把兩個詞的內(nèi)涵換了,詭辯中的偷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 3.“服務員同志,請當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湯里去了。"“沒有關系,湯不燙,我不痛?!? 【分析】顧客想表達的是提醒服務員飯菜衛(wèi)生問題,服務員卻把問題轉移成自己沒被燙,偷換話題,違反了同一律。 4.我是答應您昨天來修門鈴沒錯??晌襾砹巳危看伟撮T鈴,都沒有人來開門,我只好走了。 【分析】修理員說的這兩句話自相矛盾。第一句,顧客讓修理員來修門鈴,表明門鈴有故障;修理員答應了顧客,說明他也認定門鈴有故障。第二句,修理員按了三次
18、門鈴后仍沒人來開門就走了,說明他同時認定門鈴沒有故障。兩個互相矛盾的“想法"同時存在時,便會出現(xiàn)明顯的邏輯錯誤。違反了矛盾律。 5.在法國某地,一個耍戲法的人招攬觀眾:“快來快來,這里有拿破侖的頭骨?!眹^的一個人說:“奇怪,聽說拿破侖的腦袋是很大的,這個頭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沒有區(qū)別啊?"耍戲法的解釋道:“沒錯,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 【分析】眾所周知,拿破侖中年病故于圣赫勒拿島,享年52歲。耍戲法的人說“這是拿破侖小時候的頭骨",顯然是一句假話。一個人只有一個頭骨,不可能有“中年的頭骨”和“小時候的頭骨"之分。耍戲法的人既肯定“拿破侖早年夭折”,又主張“拿破侖并非早
19、年夭折", 言語與事實矛盾,違反了矛盾律。 6.有人說《紅樓夢》值得讀,有人說不值得。兩種意見我都不贊成。讀,太花時間;不讀,又有點兒可惜。 【分析】《紅樓夢》“值得讀”和“不值得讀"之間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兩者必有一真一假,不能都否定為假。都否定,就違反了排中律。 7.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 【分析】物體的薄與厚之間,還存在著中間狀態(tài);白色與黑色之間,還有灰色等其他顏色存在。在忽略中間狀態(tài)(第三種可能)的情形下,只在呈現(xiàn)出的兩個極端之間(二者并非對立、矛盾)做判斷或選擇,屬于排中律使用不當。 8.《祝?!分校斔睦蠣斨老榱稚┑乃?/p>
20、訊后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分析】魯四老爺?shù)倪@句話有兩個錯誤捆綁: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顒永墸前阉篮汀爸嚪N"捆綁。祥林嫂的死與年關的祝?;顒舆@兩件事,只是時間上接近,并無因果關系。明明沒有因果關系的事件,因為發(fā)生的時間相近等表面聯(lián)系就把它們看成因果事件,這就是強加因果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充足理由律。 9.你是否已經(jīng)停止了對我的毀謗?請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說這句話的人隱藏著一個前提——對方此前一直在毀謗說話人。對方的回答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意味著承認這個前提,而這個前提有可能是虛假的。這個錯誤屬于不當
21、預設,違反了理由充足律。 第二課時: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什么叫推理?先看一個小題:還是那只白鷺,守著那一方寒塘,不肯離去,也不忍離去,想是見過劫難,也見過復興,故而徘徊不已,把一雙鋼翅( ) 1.合了又張,張了又合 2.張了又合,合了又張 【分析】選1,因為表達不忍離去,最后要落在“合”上。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前提推出新結論的過程。任何一個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斷、新的判斷和一定的推理形式。作為推理的已知判斷叫前提,根據(jù)前提推出新的判斷叫結論。前提與結論的關系是理由與推斷、原因與結果的關
22、系。從前提和結論的關系來看,推理可以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大類型。掌握基本的邏輯推理形式: 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二)任務一:了解常見邏輯推理的形式 一、演繹推理演繹推理,即從一般到特殊,其結論涉及范圍沒有超出前提,因而又被稱作“必然性推理"。也就是說,按照演繹推理的有效形式,如果前提為真,那么結論一定為真。根據(jù)它所運用到的思維方式,又可分為三段論推理、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推理、排除法推理和二難推理等。 1.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一個“三段論”就是一個包含有大前提、小
23、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的論證。最為人所熟悉的典型例子是:凡人都會死。(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結論)三段論推理也是一種最常用的推理形式,其基本規(guī)則是: (1)只能有三個概念; (2)每個概念分別在兩個判斷中出現(xiàn); (3)大前提是一般性的結論,小前提是一個特殊陳述。在具體的語言表述中,人們常常把“三段論"中的某些部分(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結論)省去不說。 如:①你是中文系的學生,你應當學好中國文學史。(省略了大前提“凡是中文系的學生都應該學好中國文學史”)②我是學生,所以我應該遵守校規(guī)。(省略大前提“學生應該遵守
24、校規(guī)")③企業(yè)都要為社會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民營企業(yè)也不例外。(省略了小前提“民營企業(yè)也是企業(yè)”)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那兒運動、變化、發(fā)展,語言也是這樣。(省略小前提“語言是一種事物")⑤所有人都免不了犯錯誤,你也是人嘛。(省略了結論 “你也免不了犯錯誤”)⑥我們的事業(yè)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yè)是任何人也攻不破的。(省略結論“我們的事業(yè)是任何人也攻不破的") 【注意】三段論的規(guī)則。 正確運用“三段論”,還必須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段論的規(guī)則: 規(guī)則一:一個三段論中相同概念意思相同。(同一律) 【例1】中國人是有志氣的,他是中國人,所以,他是有志氣的。
25、 【分析】兩個“中國人"不是同一個概念:前一個是集合概念,后一個是具體概念。構成集合體“中國人”的個別對象“他",不必然具有集合體“中國人”的性質,所以不能推出“他是有志氣的"。 規(guī)則二:一個三段論中相同概念要代表全部(叫“周延”) 【例2】凡金屬都是導電的,水是導電的,所以,水是金屬。 【分析】兩個前提中的“導電的"這個概念,不能包括全部的對象。即大前提中的“導電的”指“凡金屬",小提前中的指“水”,而“金屬"與“水”都只是有這個特點,卻不能彼此代替。 2.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推理有了這個條件,就一定可以推出結果。表示充
26、分條件的關聯(lián)詞“只要……就……"推出結果得有一個必要條件,否則就不成立。表達必要條件的關聯(lián)詞“只有……才……”“除非……才……" 【例】《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從遺傳學的分離律觀點看,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是不會有分離的,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發(fā)生分離,那么可以斷定去年發(fā)現(xiàn)的性狀優(yōu)異稻株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的雜種第一代。 【分析】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袁隆平的這一則推理就是典型的必要條件肯定后件式推理,推理過程如下:只有雜種水稻的第二代,才會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F(xiàn)在它的后代發(fā)生分離,它的后代是雜種水稻第
27、二代,推出它本身是雜種水稻第一代。 【教材例子1】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晏子使楚》) 【分析】只有出使狗國,才從狗門進。我出使的不是狗國,我不從這個狗門進。 3.排除法推理 排除法,又叫淘汰法,是間接證明的一種。即提出一個論題之后,先假設它可能存在多種情形,然后通過分析,將假定的各種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說把論題以外的其他各種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種可能,那么我們要證明的論題就是正確的了。 【例】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有個食客叫馮媛。一次,孟嘗君請
28、馮媛到薛地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媛問:“債收完了,買什么回來 ”孟嘗君說:“您看我家缺什么就買什么吧。"馮媛趕著車到薛地,派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契據(jù)。核驗完畢后,他把所有的債款賞賜給欠債人,并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馮媛回來后見孟嘗君。孟嘗君問他:“債都收完了嗎 怎么回來得這么快 "馮媛說:“都收了?!薄百I什么回來了 "孟嘗君問。馮媛回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外面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 【分析】 【大前提】收債完畢,給孟嘗君家或者買珍
29、寶、牛馬、美人,或者買仁義。 【小前提】孟嘗君家不需要買珍寶、狗馬、美人。 【結論】所以,收債完畢給孟嘗君家買仁義 【教材例子2】《河中石獸》中的老河兵憑借自己的豐富經(jīng)驗,判斷出石獸在上游。但有人認為老河兵即使沒有相應的河道經(jīng)驗,也能夠通過已知的情況推理出同樣的結論,因為課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如果這段話語序無誤的話,說明一開始就在原地找過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沒有找到,那石獸還能在哪兒呢? 【分析】這段話中“有人”所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即石獸存在的地方只有三種可能——原地、上
30、游、下游,如果人們在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獸,那么石獸只能在上游了。 4.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是在說理中由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選言判斷為前提構成的推理。之所以稱為“二難推理",是因為在反駁對方的觀點時,人們常常運用這種推理逼使對方在兩種情況下做出選擇,不管選擇哪種情況,都令人難以接受,這就使對方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例】《皇帝的新裝》中,上從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個二難境地中:他們要么承認自己看不見,根據(jù)騙子預先設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認自己是不稱職或愚蠢的人;要么宣稱自己看得見,但又違背了事實,是一種說謊的行為。 【例】有一位青年拜當時
31、著名的辯者普羅塔哥拉斯為師學習法律,就學費給付事宜,兩人達成協(xié)議:畢業(yè)時先給付一半學費,另一半學費待該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贏官司后付清。但畢業(yè)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給付另一半學費。普羅塔哥拉斯無奈,只好將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辯論時,普羅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難推理: 【分析】如果學生勝訴,那么按照協(xié)議約定,他必須付清余下一半學費;如果學生敗訴,那么按照法庭判決,他必須付清另一半學費。總之,無論學生的這場官司輸還是贏,他都應當支付一半學費。 【教材例子3】《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內(nèi)用瓜果私祭時想:“但我此刻走去,見他傷感,必極力勸解,又怕他煩惱郁結于心,
32、若不去,又恐他過于傷感,無人勸止。兩件皆足致疾?!? 【分析】若去勸解,黛玉會煩惱郁結于心而致疾;若不去勸解,黛玉會過于傷感而致疾。無論去勸解還是不去勸解,黛玉都會致疾。 二、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或從特殊到特殊,其結論涉及范圍超出前提,又被稱作或然性推理。 【例】在一個平面內(nèi),直角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度;銳角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度;鈍角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內(nèi)的一切三角形內(nèi)角和都是180度。 【例】當宋高宗與秦檜一心求和,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勞苦大眾記住了“
33、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你,那莊嚴的宋岳忠武王廟便是最好的見證。當受到權臣的排擠、唐憲宗的貶謫,潮州人民記住了你“八月為民興四利”的福祉,留下了“一片江山盡姓韓"的佳話。……可見,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有著英雄情結的民族。 【分析】推理形式可以概括為: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歸納推理是抓住個性,推知共性。一般來說“歸納推理”的“歸納"是指不完全歸納。 【教材例子4】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魯迅《藤野先生》)
34、 【分析】“物以希為貴”是結論,魯迅由“北京的白菜到了浙江因稀缺而珍貴"“福建的蘆薈到北京了因稀缺而珍貴”而推理出結論——“物以希為貴"。 三、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里尚未發(fā)現(xiàn))也相同的一種推理。要注意區(qū)分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是兩者的理相似,但兩個對象之間并不能變成比喻句,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并不像鄒忌,只是齊王與宮婦、大臣、四境之內(nèi)的關系和鄒忌與妻、妾、客相似。而比喻論證是兩個對象相似,可變成比喻句。 【例】橘生淮南則為橘,
35、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分析】類比推理。 【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六國論》) 【分析】類比論證,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因為薪助火勢;以地事秦,地不盡,侵不止,因為地助秦強(貪)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演義》) 【分析】比喻論證。只有修辭效果,表達(劉備)自己得到諸葛亮如魚得到水,凸顯君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例】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 【分析】類比推理。治理大國的理如同烹制佳
36、肴的理:做菜不能隨意翻動,要掌握好火候,尊重烹飪的規(guī)律;同樣,治國不能朝令夕改亂折騰,要了解國情,體察民意,尊重規(guī)律,科學施政。 【教材例子5】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分析】類比推理。 第三課時: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論證,就是用某些論據(jù)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恰當?shù)剡\用邏輯方法,有效地使用外顯的或隱藏的所有論據(jù)來進行論
37、證;在必要時采用間接論證與直接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式;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在質疑論點與進一步論證中使論證更嚴密:這些都是合理的論證方法。 (二)任務一:關注論證隱含的前提條件 在直接論證中,往往不會巨細無遺地呈現(xiàn)邏輯推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會出現(xiàn)部分前提的省略,這些省略的前提卻又多隱藏著理解論證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論證省略的隱含前提往往不止一個,只有深入追問才會發(fā)現(xiàn)其他隱含前提。這些前提只要有一個不成立,論點就值得懷疑。 【教材例子】《銀色馬》中,主人公福爾摩斯的這段話:馬廄中有一條狗,然而,盡管有人進來并且把馬牽走,它竟毫不吠叫,沒有驚動睡在草料棚里
38、兩個看馬房的人。顯然,這午夜來客是這條狗非常熟悉的人。 【分析】這段話呈現(xiàn)出了一個論點(牽走馬的人是狗熟悉的)、兩個論據(jù)(狗沒有吠,草料棚里的人沒有驚醒),隱含了我們都會認可的兩個重要前提——狗會沖著陌生人叫,狗叫會驚醒附近的人。只有將這兩個隱含前提補充出來,福爾摩斯的觀點才能成立。即:如果不熟悉的人牽走馬,狗會吠叫;如果狗吠叫,人會被驚醒。如果這兩個隱含條件有一個不成立,那么福爾摩斯的論點就值得懷疑。 【例】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那些倡導變法的古人無不懷揣理想,要建設一個烏托邦般的世界,但他們都忽略了時代的局限性與低下的生產(chǎn)力?!昂滔鲁藳觥笔窃?/p>
39、隆平畢生的夢想,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共同的富強夢。而袁隆平以求真務實的精神,不斷前行,最終用一粒種子造福全人類。 【分析】這段文字里就含有兩個隱含前提:吳起變法等改革運動忽略時代局限性和低下生產(chǎn)力就是脫離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而脫離現(xiàn)實是導致改革失敗的原因。只有把這兩個隱含前提揭示出來,結論“只有將理想與現(xiàn)實結合,才能成功改造世界"才站得住腳跟。 (三)任務二:學會間接論證 首先要辨析一下論證和推理這兩個概念。推理和論證有相通之處。推理是由前提得出結論,論證是為了證明觀點而提出論據(jù)。因此,推理的前提就是論證的論據(jù),推理的具體過程就是論證過程,推理的最終結論就是論證的論
40、點。間接論證的作用,是在直接論證比較困難或不能更有說服力的時候,更有效地進行論證。這里主要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這三種間接論證方法。 1.排除法排除法實際上是利用邏輯的排中律展開論證,互相矛盾的判斷中必有一真,必真的判斷就是結論。前文所提到的《河中石獸》的例子就是用排除法來推理,得出“石獸在上游”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用排除法進行論證和推理,有時也是有隱含前提的,比如《河中石獸》隱含了“河只能分為上游、下游和原地"這一邏輯前提。用排除法進行論證時要將一切可能做出的錯誤判斷一一排除,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否則就達不到嚴密的效果。 【例】《孟子·公孫丑上》中有這樣一段話:
4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分析】這段話采用了排除法來進行論證——排除了人因私交、名譽或好惡的因素而產(chǎn)生憐憫之心的可能,得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的結論。不過,雖然采用了排除法,但排除前三個判斷的理據(jù)并不可靠,也沒有充分排除其他所有可能性,不符合排中律,其論證并不嚴密。 2.反證法 反證法所依據(jù)的是邏輯思維規(guī)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用反證法進行論證時,我們常常會用到“如果……”,即先假設一個與論點相反的判斷,由此得出與事實相矛盾
42、的推論后,可以推翻假設的判斷,證實原論點。如《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分析】為什么王戎會判斷出李子是苦李?如果用反證法,王戎的論證過程可能會是這樣的:如果“此非苦李”,而是甜李,那這棵樹長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就會有很多人摘李子吃,那么這棵樹上的李子應該會很少。但事實是“樹在道邊而多子",可見推論與事實不符,所以“此非苦李”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了。由此可知,“此必苦李"。 3.歸謬法 歸謬法與反證法恰好相反。歸謬法的論證過程是
43、:為了證明某個判斷為假,先假設該判斷為真,由此推論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原判斷為假。因此,歸謬法常用于駁論。 【例】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它,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果真如此,那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多來自古代社會,山水草木、日月風雨且不必說,就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史為鑒"等也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這些人的邏輯,這類語言也不能說了,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 【分析】這段話首先以“果真如此”句假設“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都不能使用"這一前提,由此推論出:就連“兼聽
44、則明,偏聽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古代格言都不能說了,那我們只能做半個啞巴了。事實上,我們不僅不能做啞巴,我們的語言表達還需要這些古代格言。因此推論與事實出現(xiàn)矛盾。由此得出結論:封建時代的一些士大夫語言我們還是要使用的。 【例】《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討論“人的追求”與“生死"之間的關系的話: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分析】孟子在這里使用的就是歸謬法。首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這兩
45、句假設人沒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那么可以推論出:“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也就是說,人會不擇手段地求生避禍。那么,人們應該都是茍且偷生的。但現(xiàn)實情況是,有人即使有辦法求生避禍卻也不這么做。因此一開始假設的判斷就是謬誤的。正確的觀點應是:人一定有比生存更高的需求,也有比死亡更厭棄的事物。即:人一定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 (四)任務三: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 在議論文寫作中,比較常用的論證模式是“例子+觀點",但這種模式也容易導致議論片面化、絕對化等問題。此時,不妨給自己設置一個“虛擬論敵”,就像“左右手互搏"一樣,對自己的論
46、點提出反例,或對論據(jù)提出質疑,或指出論證過程中不嚴謹?shù)牡胤?。面對這些反駁,我們就有了進一步論證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對論點進行更深刻的分析闡釋,對觀點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使論證顯得更嚴密、更完善。如課文中“兼聽則明”的例子,展示的就是通過自我辯駁完善論證框架的具體過程:主動引入“三人成虎"“父子騎驢”的反例,就能通過分析,指出“聽"不能代替“斷”。由此進一步分析得出:“兼聽則明"的觀點是在聽者善斷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此“兼聽”的基礎是善于獨立思考,“兼聽"后能為我所用。 【例】論證“勇敢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他采用了文天祥、邱少云、司馬遷、諾貝爾等事實論據(jù)來證明:為了國家不畏犧牲的勇敢,不阿權貴秉筆直書的勇敢,不懼危險投身于熱愛的事業(yè)的勇敢,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品質。但這些論據(jù)體現(xiàn)出的勇敢并未涵蓋勇敢的所有內(nèi)涵,他完全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虛擬論敵",完善自己的論證。如:勇敢應區(qū)別于魯莽和沖動,如搶劫銀行、馬路飆車等挑戰(zhàn)法律紅線的行為,都只是愚昧、殘暴的假“勇敢”……事實上,真正勇敢的人也并非時刻銳意進取,有時也是甘于暫時隱忍,厚積薄發(fā)的……勇敢并非不知畏懼,勇敢是人面對恐懼時的一種崇高的姿態(tài)。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六出祁山,最后身死五丈原;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為心中大義直面威脅,向死而行。他們是內(nèi)心最堅定、最勇敢的人。這樣的勇敢,才是值得尊敬的品質。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川渝旅游日記成都重慶城市介紹推薦景點美食推薦
- XX國有企業(yè)黨委書記個人述責述廉報告及2025年重點工作計劃
- 世界濕地日濕地的含義及價值
- 20XX年春節(jié)節(jié)后復工安全生產(chǎn)培訓人到場心到崗
- 大唐女子圖鑒唐朝服飾之美器物之美繪畫之美生活之美
- 節(jié)后開工第一課輕松掌握各要點節(jié)后常見的八大危險
- 廈門城市旅游介紹廈門景點介紹廈門美食展示
- 節(jié)后開工第一課復工復產(chǎn)十注意節(jié)后復工十檢查
- 傳統(tǒng)文化百善孝為先孝道培訓
- 深圳城市旅游介紹景點推薦美食探索
- 節(jié)后復工安全生產(chǎn)培訓勿忘安全本心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
- 預防性維修管理
- 常見閥門類型及特點
- 設備預防性維修
- 2.乳化液泵工理論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