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1.3 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課件 粵教版必修2.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物理 1.3 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課件 粵教版必修2.ppt(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三節(jié)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目標(biāo)導(dǎo)航,預(yù)習(xí)導(dǎo)引,目標(biāo)導(dǎo)航,預(yù)習(xí)導(dǎo)引,二,一,一、豎直下拋運動 1.定義:把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著豎直方向向下拋出,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 2.規(guī)律: (1)速度公式:vt=v0+gt. (2)位移公式:s=___________. 3.運動性質(zhì):豎直下拋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g. 預(yù)習(xí)交流1 從運動合成的角度看,豎直下拋運動可以分解成同一直線上哪兩個分運動? 答案:豎直向下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目標(biāo)導(dǎo)航,二,一,預(yù)習(xí)導(dǎo)引,二、豎直上拋運動 1.定義:把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著豎直方向向上拋出,僅在 重力作用下物體
2、所做的運動. 2.規(guī)律 (1)速度公式:vt=v0-gt. (2)位移公式:s=___________. 3.運動性質(zhì):豎直上拋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4.研究方法:分段法和整體法. 預(yù)習(xí)交流2 從運動合成的角度看,豎直上拋運動可分解成同一直線上的哪兩個分運動? 答案:豎直上拋運動可以分解成豎直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一,二,知識精要,一、豎直下拋運動 1.特點:豎直下拋運動具有豎直向下的初速度v0,只受重力作用.豎直向下拋出的物體,如果空氣阻力與物體重力相比很小時,可以忽略阻力,此時物體的運動可看做豎直下拋運動. 2.運動性質(zhì):豎直下拋運動是初速度為v0
3、、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3.運動規(guī)律:(1)速度公式:vt=v0+gt 4.運動的合成:豎直下拋運動可以看做同一直線上初速度為v0的豎直向下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例1】 一個人站在44 m高的塔頂上以1 m/s的初速度豎直向下扔出一個小鐵球,鐵球出手時在塔頂上方1 m處,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求: (1)鐵球下落到距塔頂3 m時的速度. (2)鐵球到達地面所用的時間. 解析:(1)鐵球下落的高度為s=(1+3) m=4 m,答案:(1)9 m/s(2)2.9 s,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遷移應(yīng)用,典題
4、例解,知識精要,一,二,跳傘運動員以5 m/s的速度豎直勻速降落,在離地面h=10 m的地方掉了一顆扣子,跳傘運動員比扣子晚著陸的時間為(扣子受到的空氣阻力可忽略,g取 10 m/s2)(),答案:C 解析:跳傘運動員掉下扣子后的著陸時間,解得t2=1 s.故t=1 s,C正確.,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二、豎直上拋運動 1.豎直上拋運動的性質(zhì),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2.豎直上拋運動中的“對稱性” (1)速度對稱 上升和下降過程經(jīng)過同一位置時速度等大反向. (2)時間對稱 上升和下降過程經(jīng)過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相等. (3)向上的減速運動問題可以轉(zhuǎn)化為向
5、下的自由落體運動問題來處理.,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例2】 (多選)關(guān)于豎直上拋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最高點速度為零,加速度也為零 B.上升過程中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下 C.在最高點速度為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 D.豎直上拋運動可以看成豎直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 解析:豎直上拋運動,在最高點處速度為零,但加速度不為零.因為只受重力,無論在上升過程中還是在下降過程中,加速度恒定為g,方向都是豎直向下,故選項 A錯誤,選項B正確;在最高點速度為零,但物體受力并不平衡,選項C錯誤;由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識可以判斷豎直上拋運動是豎直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選項D正確. 答案:BD,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遷移應(yīng)用,典題例解,知識精要,一,二,一個氣球以4 m/s 的速度從地面勻速豎直上升,氣球下懸掛著一個物體,氣球上升到217 m 的高度時,懸掛物體的繩子斷了.問從這時起,物體經(jīng)過多長時間落到地面?(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 答案:7 s 解析:如圖所示,物體從A處離開氣球后,由于具有向上的速度,要繼續(xù)上升到最高點B,則上升的高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