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5傷仲永學案1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下冊5傷仲永學案1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學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5 傷仲永
課前自學
(一)讀一讀。盡量記住下列字詞的讀音、寫法和意義。
嘗:曾經。
立就:立刻完成。
環(huán)謁(yè):四處拜訪。
扳(pān):通“攀”,牽,引。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泯(mǐn)然:完全。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
(二)熟讀課文
課堂活動
(一)積累知識
《傷仲永》選自《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 ,封荊國公,世人又稱
。 (朝代)杰出的 家、 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范讀,注
2、意字的讀音及朗讀的節(jié)奏。
(2)模仿錄音朗讀課文(個人讀與齊讀結合)。
(3)疏通文意,試譯課文。
先逐段朗讀或默讀,逐句對照注解及譯文資料翻譯句子,在疑難處做上記號,然后通過質疑、討論解答疑難。
2.字詞句過關。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世隸耕。隸:
父異焉。 異焉:
并自為其名。為:
固眾人。 固: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就:
不能稱前時之聞。稱:
泯然眾人矣。泯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文: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文: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譯文:
④其受
4、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于也。
譯文:
3.句段品讀。
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事例可以證明方仲永天資聰明?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答:
(2)面對方仲永聰明的天資,他父親和同縣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應?
答:
5、
(3)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歷了哪三個
階段?·
答: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
(5)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
6、
(6)作者對仲永由神童而“泯然眾人矣”流露出怎樣的感情?你從哪里可以看出這點?
答:
4.探究質疑。
(1)文中為什么要安排“余”這一形象出現?
答:
(2)請就本文的學習提出你的見解或疑問
7、。
問題:
答:
(三)應用遷移
閱讀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壅空±查童壁里查!竺墊!墊查,已而復如初。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
8、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信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1.給加點字注音。
輒( ) 瑯( ) 恬(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通過閱讀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
答:
4.課外作業(yè)。
課后借助工具書或老師的幫助,用現代漢
語翻
9、譯全文。
譯文:
5 傷仲永
(一)臨川先生文集 半山 王荊公 北宋 政治 思想
(二)1.略。
2.(1>隸:屬于;異焉:對此(感到)詫異;為:寫上;固:本來;就:完成;稱:相當;泯然:完全。
(2)①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③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 天拉著
10、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④他的天資比_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終成為一個平 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1)五歲時連書寫工具都不認識,但卻能寫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詩。
(2)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七年后,“泯然眾人矣”。
(4)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
11、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后天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6)惋惜、哀傷、哀憐的感情,是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摧殘的譴責。從題目“傷”即可見。
4.(1)主要是為方便敘事而安排的,文中敘事采用見聞錄的方式,依次寫出了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然后在敘事的基礎上說理,這樣讀來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2)略。 .
(三)1.zhé lǎng tián
2.有人牽著牛來責備他讓牛踐踏莊稼,他的父親大怒,拿起鞭子打他。
3.王冕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示我們也要刻苦學習,發(fā)奮讀書。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