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_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_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 4_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四章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課程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掌握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的過程 【教學重難點】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使用說明】 課前預習:閱讀課本第四章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內容,根據(jù)導學案梳理基礎知識,完成課內探究案。〈注:1.限時25分鐘、獨立完成。2.組長組織組員預習并評價。〉 課后作業(yè):1、完善探究知識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針對性訓練。 課前預習案 【教材基礎知識梳理】 能量來源: 一.內、外力作用 (主) 內力作用 (輔) 按方向和性質分類 (主要) 方式 地質作用 能量來源: :巖石 碎石或砂粒 :風蝕蘑菇、風蝕柱 外力作用 :溝谷、喀斯特地貌 海浪侵蝕 :海蝕崖、海蝕柱 方式 :角峰、冰斗 :沙丘 :三角洲、沖積扇 海浪堆積 :沙灘 :冰磧物 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巖石類型 成因 常見的類型 侵入巖(花崗巖) 噴出巖(玄武巖) 礫巖、砂巖、頁巖、石灰?guī)r 大理巖、板巖 特點 花崗巖堅硬 噴出巖多孔 具有地層和化石 // 課內探究案 探究點一:用地質作用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現(xiàn)象的成因 1.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全長近6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約幾十至 200公里。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 到2000米不等。 成因為: 運動中的 (張裂/擠壓) 2.科學考察隊在當今世界最高峻的喜馬拉雅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許多魚、 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成因為: 運動中的 運動 3.臺灣海峽的底部保留著古河道的痕跡。 成因為: 運動中的 運動 4.據(jù)測量,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 亞歐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使它們交界處的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不斷上升。 成因為: 運動中的 (張裂/擠壓) 5.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降水稀少, 風沙較大,在內陸盆地內部及 外圍廣泛分布著風成地貌。形 成右側兩圖顯示地貌的外力作用 分別是 和 。 6.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其中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高原上現(xiàn)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發(fā)育,冰川及冰川地貌分布廣泛。形成下面左圖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形成下面右圖中珠峰大本營附近石塊堆積的外力作是 。 7.形成下面左圖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下面右圖中的巖石是石灰?guī)r,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與水、二氧化碳反應,形成該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8.形成下面左圖中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形成下面右圖中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9. 形成下圖中 “石拱”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甲 ,乙 ,丙 。 甲:桂林漓江 “象鼻山” 乙:某地海岸風光 丙:美國西部干旱區(qū)石拱 ④ 探究點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③ ① 變質巖 ③ ② ② A B ④ ④ C 1.判斷圖中字母所代表的物質名稱:A ,B ,C 。 2.圖中箭頭表示物質相互轉化的條件,其含義分別是① ,② ,③ ,④ 。 3.具有層理構造并可能含有化石的巖石代號是 ,最不可能含有化石的巖石代號是 。 4.下列關于物質循環(huán)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箭頭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為內力作用 B.三大類巖石之間可直接相互轉化 C.三大類巖石和巖漿之間可直接相互轉化 D.只有巖漿巖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才能形成變質巖 5.圖中的序號表示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可以生成煤、石油或天然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針對性訓練 1.下列屬于內力作用的有 ( )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地震 ④搬運 ⑤火山噴發(fā) ⑥堆積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2.地殼垂直運動的結果是 ( ) A.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B.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C.發(fā)生地震、火山噴發(fā) D.巖層發(fā)生上下運動和彎曲變形 3.黃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風化作用 B.風力堆積作用 C.流水堆積作用 D.流水侵蝕作用 4.黃土高原溝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風力侵蝕作用 B.流水堆積作用 C.風化作用 D.流水侵蝕作用 讀右面五種外力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示意圖,完成5~6題。 5.飛沙走石、泥沙俱下應屬于圖中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①~④中,對地表、地貌景觀的形成影響較大的過程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讀圖,判斷下列四種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甲處為噴出巖,含有化石 ②乙處為侵入巖 ③甲可能是火山巖 ④乙可能是沉積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斷裂帶和褶皺山脈 知識結構圖 地勢起伏和海陸變遷 垂直運動 內力作用 熔巖流地貌或火山 地表形態(tài) 風化 風化地貌 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變質巖 侵蝕地貌 堆積地貌 參考答案 課前預習案 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 課內探究案 探究點一: 1.水平運動中的張裂 2.垂直運動中的上升運動 3.垂直運動中的下降運動 4.水平運動中的擠壓 5.風力侵蝕作用和風力堆積作用6.冰川侵蝕作用和冰川堆積作用 7.流水侵蝕作用 流水溶蝕作用 8.流水堆積作用 海浪堆積作用 9.流水溶蝕作用 海浪侵蝕作用 風力侵蝕作用 探究點二:1.巖漿 巖漿巖 沉積巖 2.冷卻凝固 外力作用 變質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3.C B 4.A 5.B 針對性訓練:1.B 2.B 3.B 4.D 5.B 6.B 7.B 知識結構圖-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地理 4_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_1 營造 地表 形態(tài) 力量 導學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11964449.html